《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四 (9)
卷第五十四 (9)
1. 治皮水腫諸方
夫肺主於皮毛。腎主於水。腎虛則水妄行。流溢於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其腹如故。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脈浮者。名皮水也。
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一兩),黃耆(一兩銼),桂心(一兩),赤茯苓(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一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皮水。頭面四肢浮腫。心胸不利。喘息煩悶。大小便澀。桑根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一兩煨令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一兩),甘遂(一兩煨令微黃),澤瀉(一兩),黃芩(半兩),赤小豆(一升以水五升煮取汁一升)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小豆汁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五更初溫服。如人行十里。當利。如未利。即再服。
治皮水。身體面目悉浮腫。宜服此方。
苦葫蘆子(一分微炒),木香(一分),乳香〔二(一)分〕,硃砂(半錢細研),檳榔(二枚一生用一炮熟),甘遂(半錢炒令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爛飯和。分作四十九丸。用麵裹。於銚子內。以水煮熟。令患人和汁吞之。以盡為度。從早晨服藥。至午時。其水便下。不計行數。水儘自止。
白話文:
治皮水腫諸方
肺主宰皮膚毛髮,腎主宰水液。腎虛則水液運行失常,溢流於皮膚,導致全身面目腫脹,按壓皮膚凹陷無汗,腹部如常,不脹滿也不口渴,四肢沉重而不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皮水。
治療皮水腫,如同皮膚內裹著水,四肢感覺輕微顫動的,使用漢防己散:
漢防己一兩、黃耆一兩(切碎)、桂枝一兩、赤茯苓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桑根白皮一兩(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之一,去除藥渣,溫服,每日三次。
治療皮水,頭面四肢浮腫,心胸不適,呼吸困難煩悶,大小便不通暢的,使用桑根白皮散:
桑根白皮一兩(煨至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烘乾)、赤茯苓一兩、甘遂一兩(煨至微黃)、澤瀉一兩、黃芩半兩、赤小豆一升(用五升水煮取一升汁)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赤小豆汁一中碗煎至六分之一,去除藥渣,凌晨五點左右溫服。服用後約走十里路程就會腹瀉,如果沒有腹瀉,則再次服用。
治療皮水,全身面目都浮腫的,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苦葫蘆子一分(微炒)、木香一分、乳香二分(或一分)、硃砂半錢(細研)、檳榔二枚(一生用一枚炮製熟透)、甘遂半錢(炒至黃色)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熟飯和成四十九丸,用麵粉裹好,放在銚子裡,加水煮熟,患者和藥汁一起吞服,直至服完為止。早晨服藥,至中午,小便就會排出水分,不論次數,水分排盡自然停止。
2. 治氣水腫諸方
夫腎主水。腎虛則水妄行。肺主氣。肺虛則衛氣不能循環。水之與氣。留滯皮膚。令身體四肢腫滿。故名氣水腫也。
治氣水腫滿。喘息。小便澀。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一兩銼),檳榔(一兩),桑根白皮(二兩銼),前胡(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木通〔一(二)兩銼〕,漢防己(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氣水。身體浮腫。腹脅妨悶。大小便澀。上氣喘息。牽牛散方。
牽牛子(四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半兩),木香(一兩)
桑根白皮(半兩銼),木通(半兩銼),肉桂(半兩去皴皮)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五更初。以生薑茶調二錢。服之。至平明。更吃生薑茶粥。投轉三二行自定。臨時相度虛實增減服。
治氣水。四肢頭面浮腫。小便澀。氣喘息。宜服此方。
大腹皮(一兩銼),桑根白皮(一兩半銼),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焙),漢防己(一兩半),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木通(二兩銼),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治氣水。腫滿喘急。小便澀。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去黑皮),麻黃(一兩去根節),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一兩銼),百合(一兩),赤茯苓(一兩),檳榔(一兩),滑石(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牽牛子(三兩微炒),當歸(半兩銼碎微炒),桂心(半兩),羌活(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生薑湯調下三錢。
治氣水。腫滿喘急。大小便難。葶藶丸方。
甜葶藶(一兩半隔紙炒令紫色更別研如膏),甘遂(一兩煨令微黃),牽牛子(一兩微炒),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羌活(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七丸。長取利三兩行。以瘥為度。
治氣水。腫滿。上氣喘息。木香丸方。
木香(一兩),海蛤(一兩細研),肉桂(半兩去皴皮),檳榔(一兩),訶黎勒皮(一兩),漢防己(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銼),旋覆花(半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大腹皮湯下二十丸。日四五服。
白話文:
治氣水腫諸方
腎臟主水,腎虛則水液運行失常;肺臟主氣,肺虛則衛氣不能正常運行。水液和氣機停滯於皮膚,導致身體四肢腫脹,故名為氣水腫。
大腹皮散方(治氣水腫脹、喘息、小便澀痛、腹大)
大腹皮一兩(銼碎)、檳榔一兩、桑根白皮二兩(銼碎)、前胡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木通一到二兩(銼碎)、漢防己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赤芍藥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後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溫服,每日三到四次。
牽牛散方(治氣水、身體浮腫、腹脅悶脹、大小便澀痛、上氣喘息)
牽牛子四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白朮半兩、木香一兩、桑根白皮半兩(銼碎)、木通半兩(銼碎)、肉桂半兩(去皴皮)。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清晨五更時,用生薑茶調服二錢,至天明再吃生薑茶粥,待大便通暢二三次後即可停止。根據病情虛實,可適當增減藥量。
治氣水,四肢頭面浮腫,小便澀痛,氣喘息一方
大腹皮一兩(銼碎)、桑根白皮一兩半(銼碎)、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漢防己一兩半、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木通二兩(銼碎)、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後微炒)。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溫服。服用後步行四五里路再服用一次。
豬苓散方(治氣水、腫脹喘急、小便澀痛)
豬苓一兩(去黑皮)、麻黃一兩(去根節)、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桑根白皮一兩(銼碎)、百合一兩、赤茯苓一兩、檳榔一兩、滑石二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另一方(治氣水)
牽牛子三兩(微炒)、當歸半兩(銼碎微炒)、桂心半兩、羌活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不限時間,用生薑湯調服三錢。
葶藶丸方(治氣水、腫脹喘急、大小便困難)
甜葶藶一兩半(隔紙炒至紫色,研磨成膏狀)、甘遂一兩(煨至微黃)、牽牛子一兩(微炒)、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羌活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細末,用煉蜜和勻,反覆搗杵二三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用溫水送服七丸,待大便通暢二三次後即可停止。
木香丸方(治氣水、腫脹、上氣喘息)
木香一兩、海蛤一兩(細研)、肉桂半兩(去皴皮)、檳榔一兩、訶黎勒皮一兩、漢防己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銼碎)、旋覆花半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後微炒)。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細末,用煉蜜和勻,反覆搗杵二三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煎好的大腹皮湯送服,每日四到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