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四 (7)
卷第五十四 (7)
1. 治風水腫諸方
夫風水腫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當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制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體浮腫。如皮囊裹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隨手凹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
治風水。通身腫。皮膚欲裂。宜利小便。防風散方。
防風(一兩去蘆頭),豬苓(一兩去黑皮),澤瀉(一兩),赤茯苓(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澤漆(一兩),白朮(一兩半),大戟(一兩銼碎微炒),黃耆(一兩銼),獨活(二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煮赤小豆汁一合。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每日早晨服。良久。當小便極利。不利。晚再服之。
治風水。皮膚腫滿。上氣喘急。不能眠臥。海藻丸方。
海藻(一兩洗去鹹味)椒目(一兩微炒去汗),昆布(一兩洗去鹹味),牽牛子(一兩微炒),桂心(一兩),牛黃(一分細研),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葶藶。攪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蜜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
治風水毒氣。遍身腫滿。宜服此方。
楮白皮(一兩銼),桑根白皮(三兩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二(三)兩〕,豬苓(三兩去黑皮),木通(二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痠痛。惡風腳弱。皮膚不仁。麻黃散方。
麻黃(二兩去根節),石膏(三兩研),白朮(二兩),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二兩),桑根白皮(二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棗二(三)枚。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水。身體浮腫。發歇不定。肢節疼痛。上氣喘息。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二兩銼),桑根白皮(二兩銼),芎藭(一兩),漢防己(一兩),羌活(一兩),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一兩),桂心(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水。面腫。脈浮而緊者。宜服此方。
漢防己,桑根白皮(銼),蒼朮(銼碎微炒),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羌活(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
治風水。面腫。小便澀。椒目丸方。
椒目(一兩半微炒去汗),漢防己(一兩半),硝石(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入)
白話文:
治風水腫諸方
風水腫是脾腎氣虛弱造成的。腎臟勞損則虛弱,虛弱則出汗,汗出遇風,風氣侵入體內,停滯於腎臟;脾虛又不能控制水液,所以水分溢散於皮膚,又與風濕之邪相搏,因此稱為風水腫。患者身體浮腫,如同皮囊裹水,頸脈搏動,時有咳嗽,按壓腫脹處會留下凹陷,骨節疼痛,且怕風。
治療風水腫,全身腫脹,皮膚緊繃欲裂,宜利小便,可用防風散:
防風(一兩,去蘆頭)、豬苓(一兩,去黑皮)、澤瀉(一兩)、赤茯苓(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澤漆(一兩)、白朮(一兩半)、大戟(一兩,銼碎微炒)、黃耆(一兩,銼)、獨活(二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煮熟的赤小豆汁一合,煎煮至五分,去渣溫服。每日早晨服用,療程較長,應利尿明顯;若不暢通,晚上再服用一次。
治療風水腫,皮膚腫脹,上氣喘促,不能平臥,可用海藻丸:
海藻(一兩,洗去鹹味)、椒目(一兩,微炒去汗)、昆布(一兩,洗去鹹味)、牽牛子(一兩,微炒)、桂心(一兩)、牛黃(一分,細研)、甜葶藶(二兩,隔紙炒至紫色,另研成膏)。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甜葶藶膏拌勻,用蜂蜜和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蜜湯送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
治療風水腫毒氣,全身腫脹,可用此方:
楮白皮(一兩,銼)、桑根白皮(三兩,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乾)、紫蘇莖葉(二到三兩)、豬苓(三兩,去黑皮)、木通(二兩,銼)。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生薑半分,煎煮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療風水腫,全身腫脹,骨節酸痛,怕風,腳弱,皮膚麻木,可用麻黃散:
麻黃(二兩,去根節)、石膏(三兩,研磨)、白朮(二兩)、附子(二兩,炮製去皮臍)、漢防己(二兩)、桑根白皮(二兩,銼)。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棗二到三枚,生薑半分,煎煮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療風水腫,身體浮腫,發作不定,肢節疼痛,上氣喘息,可用大腹皮散:
大腹皮(二兩,銼)、桑根白皮(二兩,銼)、芎藭(一兩)、漢防己(一兩)、羌活(一兩)、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乾)、檳榔(一兩)、桂心(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療風水腫,面部腫脹,脈浮而緊,可用此方:
漢防己、桑根白皮(銼)、蒼朮(銼碎微炒)、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羌活(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五分,去渣,溫服。行走十里後再服用一次。
治療風水腫,面部腫脹,小便澀滯,可用椒目丸:
椒目(一兩半,微炒去汗)、漢防己(一兩半)、硝石(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另研磨加入)。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飯前服用十五丸,用煎好的桑枝湯送服。
治療風水腫,腹部和肚臍都腫脹,腰部不能轉動,可用此方:
赤小豆(一升)、桑根白皮(三兩,銼)、白朮(三兩)、鱧魚(二斤,去鱗及內臟,洗淨)、生薑(三兩,切)、陳橘皮(三兩,湯浸去白瓤,焙乾)。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熟。取出魚肉,根據體力食用,同時食用赤小豆,不要加鹽,用煮好的湯汁任性飲用。
另一方: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取汁三升)、薏苡仁(二合)。
用郁李仁汁煮薏苡仁作粥,每日空腹服用一次。
另一方:
鼠黏子(二兩,微炒)。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水調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