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6)

1. 治肺傷風冷聲嘶不出諸方

夫臟腑皆受氣於肺。肺主於氣。氣為陽。陽氣和平。則聲音通暢也。若形寒飲冷。兩寒相感。則傷於肺。是以風冷為陰之邪。搏於陽。陰陽不調。氣道不通。故令聲嘶不出也。

治肺臟。外傷風冷。聲嘶言不能出。胸膈氣滯。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細辛(三分),桔梗(半兩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麻黃(三分去根節),桂心(二兩),前胡(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紫菀(半兩洗去苗土),桑根白皮(半兩銼),貝母(半兩煨令微黃),柴胡(半兩去苗),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木通(半兩銼),訶黎勒皮(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熱面。

治肺傷風冷。背寒。語聲嘶不出。咳嗽氣急。宜服五味子散方。

五味子(半兩),桂心(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款冬花(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紫蘇莖葉(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肺臟傷風冷。聲嘶不出。或吃食後虛喘。宜服附子散方。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麻黃(一兩去根節),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赤茯苓(三分),菖蒲(半兩),肉桂(一兩去皴皮),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肺臟傷風冷。語聲嘶不出。喘促痰逆。宜服麻黃散方。

麻黃(三分去根節),五味子(三分),桂心〔三分(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人參(三分去蘆頭),乾薑(半兩炮裂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肺臟傷風冷。語聲嘶不出。喘息不得。宜服紫菀散方。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五味子(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麻黃(半兩去根節),赤茯苓(三分),木通(半兩銼),桂心(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分(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肺臟傷風冷。喘促咳嗽。言語聲嘶。咽喉不利。宜服貝母丸方。

貝母(半兩煨令微黃),細辛(三分),桂心(一兩),菖蒲(三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百合(半兩),紫菀(三分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肺臟是人體臟腑之氣的來源,肺氣主導著人體的呼吸和聲音。肺氣平和,則聲音通暢;若受寒邪侵襲,導致肺氣受損,就會出現聲音嘶啞或發不出聲音的症狀。風寒屬陰邪,入侵人體陽氣,造成陰陽失衡,氣道阻塞,故而聲音嘶啞。

以下是一些治療肺受風寒,聲音嘶啞的方劑:

半夏散方: 適用於肺臟受風寒,聲音嘶啞,胸膈氣滯。

五味子散方: 適用於肺受風寒,背寒,聲音嘶啞,咳嗽氣急。

附子散方: 適用於肺臟受風寒,聲音嘶啞,或進食後虛喘。

麻黃散方: 適用於肺臟受風寒,聲音嘶啞,喘促痰逆。

紫菀散方: 適用於肺臟受風寒,聲音嘶啞,呼吸困難。

貝母丸方: 適用於肺臟受風寒,喘促咳嗽,聲音嘶啞,咽喉不適。此方為丸劑,需煉蜜製成。

溫肺順氣通聲‧含化菖蒲煎方: 適用於肺臟受風寒,聲音嘶啞。此方為含化劑,需煉膏製成。

生地黃煎方: 適用於肺臟氣壅,外受風寒,聲音嘶啞,咽喉乾痛。此方需先熬製生地黃等藥汁,再加入其他藥粉攪拌均勻,製成含化劑。

所有方劑的用量和服用方法皆已在原文中詳述。 請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方,現代人如有相關症狀,應諮詢專業醫生,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