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11)
卷第五十三 (11)
1. 治消腎小便白濁諸方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煎大麥湯下三十丸。
又方。
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白石脂(三分),露蜂窠(半兩微炒)
上件藥。粗搗。都以水二大盞半。入棗五枚。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三服。
治消腎。小便滑數白濁。令人羸瘦。宜服此方。
黃耆(半兩銼),雞膍胵(一兩微炙),五味子(半兩)
上件藥。粗搗。都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三服。
治消腎。小便滑數。白濁不止方。
鹿角屑(二兩炒令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白話文:
治療腎虛、小便白濁的幾種方法:
第一種: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充分搗杵三百下左右,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數量不限,用大麥湯送服三十丸。
第二種:將天雄(炮製去皮和臍)、白石脂、露蜂窠粗略搗碎,加水煎煮,加入五枚大棗,煎至原量的三分之一,去渣,飯前溫服,分三次服用。
第三種:適用於腎虛、小便頻數、白濁、消瘦的患者。將黃耆、雞內金、五味子粗略搗碎,加水煎煮,煎至原量的三分之一,去渣,飯前溫服,分三次服用。
第四種:治療腎虛、小便頻數、白濁不止。將鹿角屑炒黃,磨成細粉。每次飯前用粥水送服二錢。
2. 治消渴煩躁諸方
夫消渴煩躁者。由腎氣虛弱。心臟極熱所致也。腎主於水。心主於火。腎水枯竭。則不能制於火。火炎上行。而干於心。心氣壅滯。則生於熱也。此皆由下焦久虛。因虛生熱。積熱不散。伏留於上焦之間。故令渴而煩躁也。
治消渴發熱。心神煩躁。飲水不足。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去心),桑根白皮(一兩銼),知母(三分),栝蔞根(三分),黃連(一兩去須),石膏(二兩),葛根(半兩銼),赤茯苓(半兩),地骨皮(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煩躁。體熱不能食。蘆根散方。
蘆根(一兩銼),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人參(半兩去蘆頭),黃芩(三分),桑根白皮(三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體熱煩躁。宜服此方。
地骨皮(一兩),栝蔞根(一兩),蘆根(一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半去心),赤茯苓(三分),生乾地黃(一兩),黃芩(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小麥一百粒。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煩躁。飲水不止。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栝蔞根(一兩半),麥門冬(一兩去心),知母(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地骨皮(三分),黃芩(三分),川升麻(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煩躁。飲水不止。或成骨蒸之狀。宜服此方。
大冬瓜(一枚割開頭去子),黃連(一斤去須),甘草〔一(三)兩炙微赤銼〕,童子小便(一斤),地黃汁(五合),蜜(五合)
上件藥。搗甘草黃連。羅為末。都入冬瓜內。即以頭卻蓋之。又以黃土泥封裹。可厚一寸。候乾。即以糠火燒之一日。待冷。去泥。置於露下一宿。取瓜爛研。生布絞取汁。每於食後。以清粥飲調下一合。
治消渴。心燥煩熱。不得睡臥。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二兩去心),川升麻(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柴胡(一兩去苗),赤茯苓(二兩)黃芩(一兩),生乾地黃(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栝蔞根(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六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的各種處方】
消渴症且伴有煩躁,是由於腎氣虛弱、心臟極度燥熱所導致。腎主宰水,心主宰火,當腎水枯竭,就無法抑制心火。心火上炎,影響到心臟,造成心氣阻滯,產生熱象。這通常是由於下焦長期虛弱,虛弱生熱,熱量積聚不散,潛伏在上焦區域,所以會感到口渴和煩躁。
治療消渴症伴隨發熱、心神煩躁、喝水不足的黃耆散方。
所需藥材有:黃耆、人參、麥門冬、桑根白皮、知母、栝蔞根、黃連、石膏、葛根、赤茯苓、地骨皮、川升麻、甘草。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和幾片淡竹葉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身體燥熱、無法進食的蘆根散方。
所需藥材有:蘆根、赤茯苓、麥門冬、人參、黃芩、桑根白皮、甘草。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和幾片淡竹葉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伴隨身體燥熱和煩躁。宜服用此方。
所需藥材有:地骨皮、栝蔞根、蘆根、人參、麥門冬、赤茯苓、生乾地黃、黃芩。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小麥和幾片淡竹葉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喝水不止的黃連散方。
所需藥材有:黃連、栝蔞根、麥門冬、知母、人參、地骨皮、黃芩、川升麻。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和幾片淡竹葉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喝水不止,或呈現類似骨蒸的症狀。宜服用此方。
所需藥材有:大冬瓜、黃連、甘草、童子尿、地黃汁、蜂蜜。將甘草和黃連研磨成末,放入挖空的大冬瓜內,用冬瓜蓋封口,外層塗上一寸厚的黃土,待乾後,用稻草火燒一天,待冷卻後去掉泥土,放置在露天一夜。隔天取出冬瓜,研磨成泥,用布絞出汁液,每次飯後以稀粥飲料調服一合。
治療消渴症,心燥煩熱,無法入睡的麥門冬散方。
所需藥材有:麥門冬、川升麻、黃連、柴胡、赤茯苓、黃芩、生乾地黃、人參、栝蔞根、甘草。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和幾片淡竹葉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無法安睡的處方。
所需藥材有:麥門冬、土瓜根、小麥、黃芩。將以上藥材均勻切碎,每次服用半兩,以一碗水加入幾片竹葉和少量生薑煮沸,煮至剩下約五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消除煩躁的處方。
所需藥材有:秦艽、甘草。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心臟燥熱、煩躁,口乾臉紅的知母散方。
所需藥材有:知母、麥門冬、黃芩、川升麻、犀角屑、葛根、甘草、馬牙硝。將以上藥材磨碎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少量生薑和幾片淡竹葉煮沸,煮至剩下約六成水量時,濾掉渣滓,不論時間隨時溫服。
治療消渴症,煩躁,體弱無力,不想進食。宜服用此方。
所需藥材有:麥門冬、栝蔞根、黃芩、牡蠣粉、黃連、金箔、銀箔。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混合研製的藥物均勻,每次不論時間,以淡竹葉湯調服一錢。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小便不通暢的栝蔞丸方。
所需藥材有:栝蔞根、麥門冬、知母、人參、黃芩、苦參、土瓜根、赤茯苓。將以上藥材磨碎過篩成粉末,與煉蜜混合搗勻,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不論時間,以溫粥飲料吞服三十顆。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精神混亂,皮膚乾燥。宜服用此方。
將生葛根去皮切片,在木臼中搗碎,取出一大碗汁液,加入兩大匙蜂蜜,攪拌均勻,不論時間,分三次服用。
治療消渴症伴隨煩躁,喝水無度的處方。
取七家井繩,靠近井口部分,燒成灰,細細研磨,不論時間,以新抽的井水調服兩錢,通常服用三到五次就能見效。
治療消渴症,心神煩躁,小便不通暢的處方。
取大量葵菜,清洗乾淨,炸過後,煮米湯,待葵菜呈黃色時,取其汁液,口渴時即可飲用,直到症狀改善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