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三 (12)

1. 治消渴煩躁諸方

治消渴煩躁。不得眠臥方。

麥門冬(半兩去心),土瓜根(一兩),小麥(一合),黃芩(半兩)

上件藥。都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除煩躁方。

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心熱煩躁。口乾頰赤。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三分),川升麻(三分),犀角屑(三分),葛根(三分銼),甘草(三分炙微赤銼),馬牙硝(一兩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煩躁。羸瘦乏力。不思飲食。宜服此方。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栝蔞根(一兩),黃芩(三分),牡蠣(一兩燒為粉),黃連(一兩去須),金箔(五十片細研),銀箔(五十片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不計時候。煎淡竹葉湯調下一錢。

治消渴煩躁。小便不利。栝蔞丸方。

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知母(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黃芩(半兩),苦參(半兩銼),土瓜根(半兩),赤茯苓(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粥飲下三十丸。

治消渴煩躁。狂亂。皮膚乾燥。宜服此方。

生葛根切去皮。木臼內。搗取汁一大盞。入蜜二大匙。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三服。

治消渴煩躁。飲水無度方。

上用七家井索。近灌口結處。燒為灰。細研。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服二錢。不過三五服效。

治消渴。心神煩躁。小便不利方。

葵大束。令淨洗。炸過。煮米飲。澆作齏候葵黃色。取汁。渴即飲之。以瘥為度。

白話文:

治消渴煩躁諸方

治療消渴(糖尿病)伴隨煩躁等症狀的各種方法:

治療消渴煩躁,失眠方:

將麥門冬(半兩,去心)、土瓜根(一兩)、小麥(一合)、黃芩(半兩)細切混合。每次服用半兩,用一大碗水,加入竹葉二十七片、生薑半片,煎至五分之一碗,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消渴,消除煩躁方:

將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後切碎)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加入生薑半片,煎至三分之二碗,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消渴,心熱煩躁,口乾舌燥,知母散方:

將知母(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三分)、川升麻(三分)、犀角屑(三分)、葛根(三分,切碎)、甘草(三分,炙微赤後切碎)、馬牙硝(一兩半)搗碎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加入生薑半片、淡竹葉二十七片,煎至三分之二碗,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消渴,煩躁,消瘦乏力,不思飲食方:

將麥門冬(一兩半,去心後烘乾)、栝蔞根(一兩)、黃芩(三分)、牡蠣(一兩,燒成粉)、黃連(一兩,去鬚)、金箔(五十片,研細)、銀箔(五十片,研細)搗碎細篩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辰,用淡竹葉湯送服。

治療消渴煩躁,小便不利,栝蔞丸方:

將栝蔞根(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後烘乾)、知母(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黃芩(半兩)、苦參(半兩,切碎)、土瓜根(半兩)、赤茯苓(一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混合,反覆搗三百至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辰,用溫粥送服。

治療消渴煩躁,狂亂,皮膚乾燥方:

將新鮮葛根去皮,搗碎取汁一大碗,加入蜂蜜兩大匙,攪拌均勻。不拘時辰,分三次服用。

治療消渴煩躁,飲水過度方:

取七口井的井繩(靠近井口打結處),燒成灰,研細。不拘時辰,用新汲的水調服二錢,通常三五次就能見效。

治療消渴,心神煩躁,小便不利方:

取一大束葵菜,洗淨後油炸,再用米湯煮,煮到葵菜呈黃色,取汁服用,渴了就喝,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