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1)
卷第五十三 (1)
1. 卷第五十三
2. 三消論
論曰:三消者,本起腎虛,或食肥美之所發也。腎為少陰,膀胱為太陽。膀胱者,津液之府,宣行陽氣,上蒸入肺,流化水液,液連五臟,調養骨髓,其次為脂膚,為血肉,上餘為涕淚,經循五臟百脈,下餘為小便。黃者血之餘也,臊者五臟之氣,咸者潤下之味也。腰腎冷者,
陽氣已衰,不能蒸上穀氣,盡下而為小便。陰陽阻隔,氣不相榮,故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病矣。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腎。此蓋由少年服乳石熱藥,耽嗜酒肉葷辛,熱面炙爆,荒淫色欲,不能將理,致使津液耗竭,元氣衰虛,熱毒積聚於心肺,
腥膻並傷於胃腑,脾中受熱,小臟乾枯,四體尫羸,精神恍惚,口苦舌乾,日加燥渴。一則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二則吃食多而飲水少,小便少而赤黃者,消中也。三則飲水隨飲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消腎也。斯皆五臟精液枯竭,經絡血澀,榮衛不行,
熱氣留滯,遂成斯疾也。
白話文:
三消論
文中說:三消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虛,或是因為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引起的。腎屬少陰,膀胱屬太陽。膀胱是津液的倉庫,它宣發陽氣,陽氣上升進入肺部,使水液得以運行。水液滋養五臟,調節骨髓,其次滋養皮脂、血肉,多餘的則成為涕淚,沿著經絡遍布五臟百脈;多餘的水液則形成小便。小便發黃是血的餘液,小便有臊味是五臟之氣,小便帶鹹味是潤下之味。腰腎寒冷的人,陽氣衰弱,不能將穀物精華蒸騰上升,全部向下排泄成為小便,陰陽阻塞,氣血不相滋養,所以陽氣阻塞於下不能下降,陰氣缺乏陽氣的溫煦不能上升,上下不相交感,因此就生病了。
三消病,又名消渴、消中、消腎。這大多是由於年輕時服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嗜好酒肉辛辣食物,喜歡吃熱燙的食物,以及縱慾過度,不能節制飲食和房事,導致津液耗竭,元氣衰弱,熱毒積聚在心肺,腥膻之物損傷胃腑,脾臟受熱,臟腑乾燥枯萎,四肢消瘦,精神恍惚,口苦舌乾,每天都感到燥熱口渴。
第一種,喝水很多但小便很少的,是消渴;第二種,吃得多但喝水少,小便量少而且顏色赤黃的,是消中;第三種,喝多少水就排多少尿,小便味道甘甜且混濁,腰腿消瘦的,是消腎。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五臟精液枯竭,經絡血脈阻塞,氣血運行不暢,熱氣停滯,才導致這種疾病。
3. 治消渴諸方
夫消渴者。為雖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諸丸。積經年歲。石勢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復能制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小便少也。其病變者多發癰疽。此由滯於血氣。留於經絡。不能通行。血氣壅澀。故成癰膿也。診其脈。
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大者死。病有口甘者。名之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之所為行。其氣液在於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此人必數食甘美。上溢為消渴也。
治消渴。體熱煩悶。頭痛。不能食。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二兩去心),茅根(二兩銼),栝蔞根(二兩),蘆根(一兩銼),石膏(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不止。心神煩亂。宜服此方。
鐵粉(一兩細研),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牡蠣(一兩燒為粉),知母(一兩),黃連(二兩去須),苦參〔一(二)兩銼〕,栝蔞根(二兩),金箔(一百片細研),銀箔〔五十(二百)片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鐵粉等。同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
治消渴。心神煩悶。頭痛。黃丹散方。
黃丹(三分炒令紫色),栝蔞根(一兩),前胡〔(胡粉)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澤瀉(半兩),石膏(一兩細研),赤石脂(半兩細研),貝母(半兩煨令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服一錢。
治消渴不止。宜服此方。
黃丹(一兩炒令紫色),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甘草(二兩炙微赤銼),赤茯苓(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黃丹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一錢。
又方。
鉛霜(半兩細研),黃連(半兩去須),栝蔞根(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黃丹(半兩炒令紫色)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錢。
治消渴。心煩躁方。
栝蔞根(一兩),石膏(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柑子皮(一兩湯浸去白瓤)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煮大麥飲調下一錢。
治消渴。心神煩亂。唇口焦乾。咽喉不利。赤茯苓煎方。
赤茯苓(五兩為末),白蜜(半斤),淡竹瀝(一小盞),生地黃汁(一中盞)
上件藥。調攪令勻。以慢火煎成膏。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茶匙。
治消渴。吃水漸多。小便澀少。皮膚乾燥。心神煩熱。宜服此方。
密陀僧(半兩細研),黃連(半兩去須),滑石(半兩細研),栝蔞根(半兩)
白話文:
消渴的治療方法
消渴症的患者,雖然很渴卻尿量很少。這是因為年輕時服用含五石的藥丸,經過多年,藥石停積在腎臟中,導致下焦虛熱。等到年老體衰,血氣減少,無法抑制藥石的毒性,藥石獨盛,則腎臟乾燥,所以會大量喝水卻尿量很少。這種病症變化的患者,多會長癰疽,這是因為藥石阻滯血氣,停留在經絡中,無法通行,血氣阻塞不通,所以形成癰疽膿腫。診斷脈象時,脈象數而大的為可治癒;脈象細小浮的則難以治癒;脈象沉而小的為可治癒;脈象實而大的則難以治癒。有些患者會有口甜的症狀,稱為脾癉,這是因為五臟之氣溢出所致,脾氣受損。五種味道進入口中,貯藏在胃中,脾臟負責運化,其氣液存在於脾臟,導致口甜,這是因為經常食用肥甘厚味所致。這些人必定經常食用甘美的食物,導致上溢而產生消渴。
治療消渴,伴隨身體發熱、煩悶、頭痛、食慾不振者,可用麥門冬散:
麥門冬(二兩,去心)、茅根(二兩,切碎)、栝蔞根(二兩)、蘆根(一兩,切碎)、石膏(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切碎)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約100毫升),加入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治療消渴不止,心神煩亂者,宜服用此方:
鐵粉(一兩,研細)、麥門冬(二兩,去心,焙乾)、牡蠣(一兩,燒成粉末)、知母(一兩)、黃連(二兩,去須)、苦參(一或二兩,切碎)、栝蔞根(二兩)、金箔(一百片,研細)、銀箔(五十或二百片,研細)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細粉,加入鐵粉等藥物,一起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不拘時辰,用清粥調服一錢。
治療消渴,心神煩悶、頭痛者,可用黃丹散:
黃丹(三分,炒至紫色)、栝蔞根(一兩)、前胡(或胡粉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切碎)、澤瀉(半兩)、石膏(一兩,研細)、赤石脂(半兩,研細)、貝母(半兩,煨至微黃)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細粉,研磨均勻,不拘時辰,用清粥調服一錢。
治療消渴不止者,宜服用此方:
黃丹(一兩,炒至紫色)、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乾)、甘草(二兩,炙微赤,切碎)、赤茯苓(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細粉,加入黃丹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不拘時辰,用溫水調服一錢。
另一方:
鉛霜(半兩,研細)、黃連(半兩,去須)、栝蔞根(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黃丹(半兩,炒至紫色)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細粉,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不拘時辰,用溫水調服半錢。
治療消渴,心煩躁者:
栝蔞根(一兩)、石膏(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切碎)、柑子皮(一兩,湯浸去白瓤)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不拘時辰,用煮熟的大麥水調服一錢。
治療消渴,飲水漸增,小便澀少,皮膚乾燥,心神煩熱者,宜服用此方:
密陀僧(半兩,研細)、黃連(半兩,去須)、滑石(半兩,研細)、栝蔞根(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