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3)

1. 治肺氣頭面四肢浮腫諸方

馬兜鈴(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漢防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浸七遍去滑),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百合(三分),天門冬(三分去心),赤茯苓(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氣喘促煩熱。面目浮腫。大腸不利。宜服葶藶丸方。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馬兜鈴(一兩),漢防己(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雞子黃(五枚瀉紙上焙乾為末),皂莢(無蚛者小便浸二宿後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搗末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治肺臟氣壅。面目四肢浮腫。喘促咳嗽。胸膈滿悶。煩熱。漢防己丸方。

漢防己(一兩),商陸(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銼)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蛤蚧(一對頭尾全者塗酥炙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二十丸。粥飲下亦得。

治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小便秘澀。宜服此方。

甜葶藶(二兩以水淨過日曬乾卻用漿水浸一炊久取出又曬乾),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三分銼),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

又方。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前胡(二分去蘆頭),巴豆(一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二三)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粥飲下三丸。

白話文:

治療肺氣導致頭面四肢浮腫的各種方法:

方一:

將馬兜鈴、桑根白皮、漢防己、炙甘草、湯浸去滑的半夏、隔紙炒至紫色的甜葶藶、百合、去心天門冬、赤茯苓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加少許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方二(葶藶丸方): 治療肺氣喘促、煩熱、面目浮腫、大便秘結。

將隔紙炒至紫色的甜葶藶、湯浸去皮尖後麩炒微黃的杏仁、馬兜鈴、漢防己、湯浸去皮尖後微炒的郁李仁、焙乾研磨的雞蛋黃、去除黑色外皮後塗酥炙至焦黃去子研磨的皂莢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煮熟的棗肉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間,用生薑湯送服。

方三(漢防己丸方): 治療肺臟氣滯、面目四肢浮腫、喘促咳嗽、胸膈滿悶、煩熱。

將漢防己、商陸、去根節的麻黃、赤茯苓、桑根白皮、隔紙炒至紫色的甜葶藶、塗酥炙至微黃的蛤蚧、湯浸去皮尖後麩炒微黃的杏仁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煉蜜攪拌三百下左右,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間,用生薑湯或粥送服。

方四: 治療肺氣咳嗽、頭面浮腫、小便不通。

將以水洗淨曬乾後再用漿水浸泡煮熟曬乾的甜葶藶、漢防己、桑根白皮、湯浸去皮尖後微炒的郁李仁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煮熟的棗肉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間,用粥送服。

方五:

將煨至微黃的甘遂、銼碎微炒的川大黃、隔紙炒至紫色的甜葶藶、去蘆頭的前胡、去皮心研磨後壓榨去油的巴豆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煉蜜攪拌一百到三百下左右,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空腹,用粥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