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5)

1. 治肺臟中風諸方

夫肺中風者。由腠理開疏。氣血虛弱。風邪所侵。攻於臟腑也。肺主於氣。氣為衛。衛為陽。陽氣行於表。榮華於皮膚。若衛氣虛少。風邪相搏。則胸滿短氣。冒悶汗出。噓吸顫掉。語聲嘶塞。身體沉重。四肢萎弱。其脈浮數者。是肺臟中風之候也。

治肺臟中風。氣攻。背痛項強。皮毛焦枯。頭疼鼻塞。四肢不利。遍身瘙癢。宜服防風散方。

防風(三分去蘆頭),人參(三分去蘆頭),赤茯苓(三分),貝母(三分煨令微黃),前胡(三分去蘆頭),半夏(三分湯浸七遍去滑),芎藭(三分),木香〔二(三)分〕,天麻(三分),羌活(三分),桂心(三分),甘菊花(三分),細辛(三分),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麻黃(二分去根節),藁本(三分),桑根白皮(三分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薄荷二七葉。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熱面雞豬魚等。

治肺臟中風。項強頭旋。胸滿短氣。嗌乾。噓吸顫掉。語聲嘶塞。四肢緩弱。宜服芎藭散方。

芎藭(一兩),防風(三分去蘆頭),獨活(三分),桂心(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甘菊花(半兩),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半兩),五味子(三分),黃耆(半兩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三分去蘆頭),茯神(三分),山茱萸(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毒滑油膩。

治肺臟中風冷。頭疼項強。背痛鼻乾。心悶。語聲不出。胸中少氣。四肢無力。疼痛。宜服獨活散方。

獨活(一兩),細辛(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菊花(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木通(一兩銼),五味子(一兩),赤茯苓(一兩),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桂心(一兩),白朮(一兩),芎藭(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中風。項強頭旋。中如蟲行。腹脅脹滿。語聲不出。四肢頑痹。大腸不利。宜服白蒺藜散方。

白蒺藜(三分微炒去刺),羌活(三分),沙參(三分去蘆頭),丹參(三分),麻黃(三分去根節),白朮(三分),羚羊角屑(三分),細辛(三分),萆薢(三分銼),五加皮(三分),五味子(三分),生乾地黃(三分),赤茯苓(三分),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尖微炒),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桂心(三分),木通(三分銼),檳榔(三分)

白話文:

肺臟中風的各種治療方

所謂的肺中風,是因為身體的皮膚毛孔鬆散、氣血虛弱,導致風邪侵入,攻擊到肺臟。肺主管人體的氣,氣又構成衛氣,衛氣屬於陽氣。陽氣運行於體表,滋養皮膚。如果衛氣虛弱,風邪侵襲,就會出現胸悶、呼吸短促、頭暈、出汗、呼吸時顫抖、聲音嘶啞、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症狀。如果脈象浮數,就表示是肺臟中風的徵兆。

治療肺臟中風,氣向上衝擊,導致背痛、脖子僵硬、皮膚乾燥枯槁、頭痛、鼻塞、四肢不靈活、全身發癢,適合服用防風散。

藥材:防風(去除蘆頭,3份)、人參(去除蘆頭,3份)、赤茯苓(3份)、貝母(微炒至黃色,3份)、前胡(去除蘆頭,3份)、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以去除滑膩,3份)、芎藭(3份)、木香(2-3份)、天麻(3份)、羌活(3份)、桂心(3份)、甘菊花(3份)、細辛(3份)、附子(炮裂去除皮和臍,3份)、麻黃(去除根節,2份)、藁本(3份)、桑白皮(切碎,3份)、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炒至微黃,3份)。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再加入半份生薑和七片薄荷葉,煎煮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服。忌食熱麵食、雞肉、豬肉、魚肉等。

治療肺臟中風,脖子僵硬、頭暈、胸悶、呼吸短促、口乾、呼吸時顫抖、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適合服用芎藭散。

藥材:芎藭(1兩)、防風(去除蘆頭,3份)、獨活(3份)、桂心(3份)、前胡(去除蘆頭,3份)、甘菊花(半兩)、附子(炮裂去除皮和臍,3份)、麻黃(去除根節,1兩)、細辛(半兩)、五味子(3份)、黃耆(切碎,半兩)、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炒至微黃,3份)、人參(去除蘆頭,3份)、茯神(3份)、山茱萸(半兩)、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再加入半份生薑,煎煮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限時間稍熱服。忌食生冷、有毒、滑膩的食物。

治療肺臟中風,因寒冷引起的頭痛、脖子僵硬、背痛、鼻乾、心悶、說不出話、胸中氣短、四肢無力、疼痛,適合服用獨活散。

藥材:獨活(1兩)、細辛(1兩)、附子(炮裂去除皮和臍,1兩)、甘菊花(1兩)、麻黃(去除根節,1兩)、木通(切碎,1兩)、五味子(1兩)、赤茯苓(1兩)、紫菀(洗淨去除莖葉泥土,1兩)、桂心(1兩)、白朮(1兩)、芎藭(1兩)、桑白皮(切碎,1兩)、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1兩)、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炒至微黃,1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療肺臟中風,脖子僵硬、頭暈、身體內感覺像蟲子在爬、腹部和脅肋脹滿、說不出話、四肢麻木、大便不通暢,適合服用白蒺藜散。

藥材:白蒺藜(微炒後去刺,3份)、羌活(3份)、沙參(去除蘆頭,3份)、丹參(3份)、麻黃(去除根節,3份)、白朮(3份)、羚羊角屑(3份)、細辛(3份)、萆薢(切碎,3份)、五加皮(3份)、五味子(3份)、生地黃(3份)、赤茯苓(3份)、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炒至微黃,3份)、菖蒲(3份)、枳殼(用麩炒至微黃,去除瓤,3份)、郁李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微炒,3份)、附子(炮裂去除皮和臍,3份)、桂心(3份)、木通(切碎,3份)、檳榔(3份)。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再加入半份生薑,煎煮至剩六分時,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服。忌食生冷、有毒、滑膩的魚肉。

治療肺臟中風,脖子僵硬、皮膚乾燥憔悴、口乾心煩、頭目不清、四肢無力、疼痛,適合服用犀角散。

藥材:犀角屑、天竺黃(研磨成粉)、人參(去除蘆頭)、卷柏、赤箭、藁本、羌活、防風(去除蘆頭)、芎藭、桂心、獨活、五加皮、黃耆(切碎)、甘菊花、麻黃(去除根節)、赤芍藥、細辛、當歸(切碎微炒)、枳殼(用麩炒至微黃,去除瓤)、天門冬(去除心,焙乾)、蒼耳子、甘草(炙烤至微紅,切碎)(以上各半兩),牛黃(研磨成粉,半分)、麝香(研磨成粉,半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研磨好的牛黃和麝香,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不限時間,用荊芥薄荷湯送服。

治療肺臟中風,心胸氣促、脖子和背部僵硬、皮膚麻木不仁,適合服用麻黃散。

藥材:麻黃(去除根節,3份)、附子(炮裂去除皮和臍,3份)、天麻(3份)、白花蛇肉(用酥油拌炒至微黃,3份)、防風(去除蘆頭,3份)、細辛(3份)、芎藭(3份)、菖蒲(3份)、荊芥(3份)、桑白皮(切碎,3份)、白蒺藜(微炒後去刺,3份)、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炒至微黃,3份)、牛黃(研磨成粉,1份)、麝香(研磨成粉,1份)。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不限時間,用薄荷湯送服。

治療肺臟中風,脖子僵硬、背痛、四肢無力、說不出話、胸悶、咽喉乾燥、手腳顫抖、心胸氣短、頭暈目眩、皮膚麻木,適合服用牛黃丸。

藥材:牛黃(研磨成粉,半兩)、赤箭(半兩)、羌活(半兩)、細辛(半兩)、桂心(半兩)、當歸(切碎微炒,半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去除蘆頭,半兩)、天雄(炮裂去除皮和臍,半兩)、麻黃(去除根節,半兩)、蔓荊子(半兩)、白朮(半兩)、杏仁(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用麩炒至微黃,半兩)、萆薢(切碎,半兩)、茯神(半兩)、山茱萸(半兩)、羚羊角屑(半兩)、芎藭(半兩)、犀角屑(半兩)、五加皮(半兩)、五味子(半兩)、阿膠(搗碎炒至黃燥,半兩)、人參(去除蘆頭,半兩)、楓香(半兩)、天南星(炮裂,半兩)、白附子(炮裂,半兩)、龍腦(研磨成粉,一分)、麝香(研磨成粉,一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龍腦和麝香,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搗打數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不限時間,用荊芥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