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八 (1)
卷第四十八 (1)
1. 卷第四十八
2. 積聚論
夫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陰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終始。聚者陽氣,六腑所成,始發無其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留滯不去,乃成積聚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心之積名曰伏梁,脾之積名曰痞氣,肺之積名曰息奔,腎之積名曰奔豚。此為五積也。診其脈駛而緊,積聚也。脈浮而牢者積聚也。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脈來細軟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
積在右。脈兩旁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時下氣逆,皆相引痛,少氣喜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或如蝨緣,或如針刺之狀,時癢,其色白。診得心積,脈沉而干,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痸瘚,夏瘥冬劇,
其色赤。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瞑起,邪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瘚不能臥。脾主肌肉損,其色黃。診得肝積,其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瘕聚也。身無膏澤,喜轉筋,
爪甲枯黑,春瘥秋劇,其色青。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飢則見,飽則減,病腰痛,小腹裡急,口乾咽腫,赤痛,目視茫茫,骨骨中寒,主髓瘚喜忘,其色黑。診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
白話文:
積聚論
積聚的形成,是因為陰陽失調、臟腑虛弱,加上風邪侵襲,阻塞臟腑之氣所導致的。腑屬陽,臟屬陰。陽氣浮動,陰氣沉伏。所謂「積」,指的是陰氣,源於五臟,初期病變局限於臟腑本身,因此病症的部位有其一定的範圍和發展規律。「聚」則指陽氣,由六腑所造成,初期沒有特定的部位,病症的部位游移不定,疼痛也無固定位置。各臟腑受邪氣侵犯,邪氣停滯不去,便形成積聚。
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肺臟的積聚稱為息奔,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這五種稱為五積。脈象迅速而緊,就是積聚;脈象浮而有力也是積聚;脈象橫行,則脅下有積聚;脈象沉而實,則胃中有積聚,患者食不下嚥,吃了就吐;脈象細弱貼近骨骼,也是積聚。脈搏在左側出現,則積聚在左側;脈搏在右側出現,則積聚在右側;脈搏在兩側出現,則積聚在中央。根據部位診斷,肺積的脈象浮而弱,按壓時容易凹陷,並伴有氣逆,疼痛會相互牽引,患者氣短易忘,眼睛昏暗,皮膚冰冷,秋天好轉,夏天加重,主要症狀是皮膚時痛,感覺像蝨子爬行或針刺一樣,時而發癢,皮膚顏色發白;心積的脈象沉而乾燥,疼痛部位不定,患者心悸,腹部灼熱,嚴重時會吐血,身體發麻,夏天減輕,冬天加重,皮膚顏色發紅;脾積的脈象浮大而長,飢餓時症狀減輕,飽食時症狀加重,昏睡,邪氣與食物爭奪營養,腹部有如桃李般腫塊,外觀可見,腹部脹滿,嘔吐腹瀉腸鳴,四肢沉重,足脛腫脹,疼痛難以入睡,脾主肌肉,損傷肌肉,皮膚顏色發黃;肝積的脈象弦細,兩脅下疼痛,邪氣流向心窩,足脛冰冷,脅痛牽扯到小腹,男性表現為疝氣,女性表現為瘕聚,身體沒有光澤,喜歡抽筋,指甲枯黑,春天好轉,秋天加重,皮膚顏色發青;腎積的脈象沉而急促,腰部和脊椎疼痛相互牽引,飢餓時症狀明顯,飽食時症狀減輕,患者腰痛,小腹裡急,口乾咽喉腫痛發紅,視力模糊,骨頭冰冷,髓部疼痛,易忘,皮膚顏色發黑。心腹積聚,脈象有力而迅速者能活,脈象虛弱而迅速者會死;積聚的脈象,有力而強盛者能活,沉弱者則會死。
3. 治肝積氣諸方
夫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痎瘧。連歲月不已。以仲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以仲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仲夏得之也。
治肥氣在左脅下。似覆杯。咽酸吐水。面目萎黃。胸膈不利。宜服蓬蘽根散方。
蓬蘽根(二兩銼),牡丹(一兩),赤芍藥(一兩),桂心(三分),京三稜(一兩炮裂),枳殼〔二(三)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肥氣在左脅下。結聚成塊。心腹妨實。不欲飲食。宜服防葵散方。
防葵(一兩),訶黎勒皮(三分),白朮(三分),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微炒),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桂心(三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木香(三分),檳榔(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肥氣在左脅下。按之堅。不能食。脈候弦而緊。肌體萎瘦。宜服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當歸(一兩銼微炒),京三稜(一兩炮銼),訶黎勒皮(一兩)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肥氣結聚。在左脅下。堅牢疼痛。食少體瘦。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防葵(一兩),木香(三分),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鱉甲(一兩半醋炙令黃去裙襴),乾薑(三分炮裂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陳米醋三升。熬令稠。入神麯末半兩。煎成糊。溶和諸藥末。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以微利為度。
治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令人羸瘦。發寒熱。不能食。宜服三稜丸方。
京三稜(一兩),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雄黃(半兩細研),硼砂(一兩不夾石者細銼),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鱉甲(一兩塗酥炙令黃去裙襴),防葵(一兩),麝香(一分研入)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米醋一升。熬令稠。入少面作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酒下十丸。空心腹。
治肥氣。體瘦無力。少思飲食。鱉甲丸方。
鱉甲(一枚可重四兩淨洗以醋和黃泥固濟背上厚三分令乾),京三稜(三兩炮銼),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二(一)兩半〕,桃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如膏)
白話文:
這些是古代治療肝臟積氣,俗稱「肥氣」的多種藥方。肥氣會在左側脅下形成,形狀像反扣的杯子,有頭有腳,如果長期未能痊癒,可能導致痎瘧,且持續多年。此病通常在夏季中期得到,因為肺部疾病傳到肝臟,而肝臟應傳到脾臟,但脾臟在夏季中期最強壯,不會接受邪氣,於是肝臟想傳回肺部,肺部又不接受,因此留在肝臟形成積聚,所以知道肥氣是在夏季中期得到的。
以下是各種藥方:
-
治療左側脅下有肥氣,像反扣的杯子,吞嚥感到酸澀,吐出水分,面容萎黃,胸膈不舒暢的處方:蓬蘽根、牡丹、赤芍藥、桂心、京三稜、枳殼、檳榔。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中等大小的碗中的水,放入少量生薑,煎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飯前稍微加熱服用。
-
治療左側脅下有肥氣,結聚成塊,心腹部位有障礙,不願飲食的處方:防葵、訶黎勒皮、白朮、郁李仁、吳茱萸、桂心、枳實、木香、檳榔。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中等大小的碗中的水,放入少量生薑,煎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飯前稍微加熱服用。
-
治療左側脅下有肥氣,按壓時感覺堅硬,無法進食,脈象弦而緊,身體萎靡消瘦的處方:鱉甲、當歸、京三稜、訶黎勒皮、大黃、枳殼、吳茱萸、桃仁。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中等大小的碗中的水,放入少量生薑,煎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飯前稍微加熱服用。
-
治療肥氣結聚,左側脅下堅固疼痛,食量減少,身體消瘦的處方:大黃、防葵、木香、川烏頭、鱉甲、乾薑。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陳年米醋熬至稠厚,加入神麯末,再煎成糊狀,混合所有藥末,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十粒,直到有微瀉效果為止。
-
治療左側脅下有肥氣,像反扣的杯子,有頭有腳,讓人消瘦,發冷發熱,無法進食的處方:京三稜、川烏頭、雄黃、硼砂、青橘皮、乾漆、鱉甲、防葵、麝香。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加入研磨好的藥物,用米醋熬至稠厚,加入少許麵粉做成糊狀,揉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用溫酒送服十粒,空腹時服用。
-
治療肥氣,身體消瘦無力,食慾不佳的處方:鱉甲、京三稜、川大黃、枳殼、木香、桃仁。服用方法:除了鱉甲之外,其餘藥材磨成粉末,將鱉甲塗上醋和黃泥,烘烤至黃色,然後磨成粉末,與藥末混合,加入桃仁膏,再用好米醋熬至稠厚,取出藥物,清洗鱉甲,去泥烘乾,磨成粉末,與前面的藥物混合,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十粒,晚餐前再次服用。
-
治療肥氣結聚不散,腹部脅部脹滿,嘔吐酸水,飲食減少的處方:牽牛子、木香、附子、鱉甲、檳榔、桃仁、吳茱萸、硼砂。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加入牽牛子煎煮成膏,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飯前服用,用生薑湯送服二十粒。
-
治療肥氣結固不散,腹部脅部急痛,食量減少,身體消瘦的處方:濕三稜、川大黃、芫花、鱉甲、木香。服用方法:先用水煮濕三稜,去掉渣滓,將其他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前面的煎煮液,用銅鍋在慢火上熬煮,加入米醋,一起熬至稠厚,稍微冷卻後,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粒。
-
治療肥氣,常年不散,左側脅下像反扣的杯子,天氣陰沉時就會疼痛的處方:硼砂、乾漆、防葵、木香、川大黃。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加入硼砂煎煮成膏,加入少許蒸熟的麵包,揉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粒。
-
治療肥氣積聚不散的處方:川大黃、木香、鱉甲。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煮麵糊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時,用生薑湯送服二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