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七 (20)
卷第四十七 (20)
1. 下焦論
夫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為傳導之腑。如溝水決池也。起胃下管。別迴腸。主膀胱。入水穀。並拘於胃中糟粕。俱行大腸而為下焦。主足陽明。摧滲津液。令膀胱主出不主入。候肝腎之病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吐不禁。若虛則大小便不止。
津液氣絕。人飲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蓋酒是熟谷之津液也。其氣滑。故谷液入則先出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府也。
白話文:
下焦論
下焦位於肚臍以下,在膀胱上口附近,主要功能是區分清濁之物,是傳輸的腑臟,如同溝渠洩水入池一般。它起始於胃下部的管道,與迴腸分開,主管膀胱,接收水谷精微,並將胃中殘渣糟粕,一起輸送到大腸,形成下焦。它與足陽明經脈相關,能促進津液的滲透和排洩,使膀胱只負責排出而不負責吸收。下焦的狀態可以反映肝腎的疾病。如果下焦實證,則大小便不通暢,氣逆不順暢,還會出現嘔吐不止的症狀。如果下焦虛證,則大小便失禁,津液和氣息衰竭。人飲酒後,酒液進入胃中,穀物尚未消化,小便卻先排出,這是因為酒是穀物成熟後的津液,其性質滑利,所以進入後就先排出。因此,下焦熱證就需瀉肝,下焦寒證則需補腎。上、中、下三焦,合稱為孤府。
2. 治下焦虛寒諸方
治下焦虛寒。腹痛氣逆。不下食。附子散方。
附子〔一(二)兩炮裂去皮臍〕,乾薑(三分炮裂銼),桂心(一兩),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三分),當歸(一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五味子(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之。
治下焦虛寒。小腹痛不止。短氣欲絕。續氣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一兩),烏梅肉(一兩微炒),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耆(一兩銼),芎藭(一兩),乾薑(一兩炮裂銼),白朮(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吳茱萸(五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下焦虛寒。腹中瘀滯。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噎塞而短氣。茯苓丸方。
白茯苓(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人參〔二(一)兩半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乾薑(一兩炮裂銼),黃耆(一兩銼),桂心(一兩),當歸(一兩半銼碎微炒),芎藭(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十丸。日三服。
治下焦虛寒。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為近血。或利下或不利。伏龍肝散方。
伏龍肝(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乾薑(一兩炮裂銼),牛膝(二兩去苗),熟乾地黃(二兩),黃芩(一兩),地榆(一兩半),亂髮灰(一兩細研),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為末)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入阿膠末一錢。發灰一錢。更煎一兩沸。放溫服之。日三服。
治下焦虛寒。或先便轉後見血。此為遠血。或利下或不利。因勞冷而發。宜服此續斷散方。
續斷(二兩),當歸(一兩銼微炒),甘草(一兩炙微赤銼),乾薑(一兩炮裂銼),桂心(一兩),熟乾地黃(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阿膠末一錢。蒲黃一錢。更煎一兩沸。溫溫服之。日三服。
白話文:
治下焦虛寒諸方
治療下焦虛寒,腹部疼痛,氣逆,吃不下東西,可用附子散。
附子(一到二兩,炮製後去皮和蒂)、乾薑(三分,炮製後切碎)、桂枝(一兩)、青橘皮(一兩,水泡去白瓤後烘乾)、川芎(三分)、當歸(一兩,切碎後微炒)、木香(半兩)、五味子(一兩)、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吳茱萸(一兩,水泡七次後烘乾微炒)、厚朴(一兩,去粗皮後塗抹薑汁炙烤至香熟)。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錢,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空腹溫服。
治療下焦虛寒,小腹疼痛不止,呼吸短促,幾乎要斷氣,可用續氣人參散。
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水泡去白瓤後烘乾)、茯苓(一兩)、烏梅肉(一兩,微炒)、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耆(一兩,切碎)、川芎(一兩)、乾薑(一兩,炮製後切碎)、白朮(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後塗抹薑汁炙烤至香熟)、吳茱萸(五兩,水泡七次後烘乾微炒)、桂枝(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錢,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下焦虛寒,腹部瘀滯,導致健忘,不願聽人說話,胸中阻塞呼吸短促,可用茯苓丸。
茯苓(一兩)、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人參(一到二兩半,去蘆頭)、杏仁(一兩,水泡去尖和外皮,雙仁麩炒至微黃)、厚朴(二兩,去粗皮後塗抹薑汁炙烤至香熟)、乾薑(一兩,炮製後切碎)、黃耆(一兩,切碎)、桂枝(一兩)、當歸(一兩半,切碎後微炒)、川芎(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粥送服,一日三次。
治療下焦虛寒,先見血後腹瀉,這是近血症,無論腹瀉與否,可用伏龍肝散。
伏龍肝(二兩)、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乾薑(一兩,炮製後切碎)、牛膝(二兩,去苗)、熟地黃(二兩)、黃芩(一兩)、地榆(一兩半)、亂髮灰(一兩,研磨成細粉)、阿膠(一兩,搗碎炒至黃燥後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五分,加入阿膠末一錢,亂髮灰一錢,再煎煮一兩沸,放溫服,一日三次。
治療下焦虛寒,先腹瀉後見血,這是遠血症,無論腹瀉與否,因勞累受寒而發病,宜服用續斷散。
續斷(二兩)、當歸(一兩,切碎後微炒)、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乾薑(一兩,炮製後切碎)、桂枝(一兩)、熟地黃(二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加入阿膠末一錢,蒲黃一錢,再煎煮一兩沸,溫溫服,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