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

1. 卷第六

2. 肺臟論

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在臭為腥,在液為涕,在蟲為介,在性為義,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其在神為魄,並精出入謂之魄,魄者神之別靈,精氣之所輔佐也。故肺者金也,王於秋,手太陰是其經,與大腸手陽明合。大腸為腑,主表;肺為臟,主裡。肺氣盛為有餘,則喘嗽上氣,肩背痛,汗出陰股膝脛皆痛,是謂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太息,

胸滿嗌乾,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肺脈來浮澀而短者,是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大逆,不可治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克母,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克子,雖病不死。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乘金,

其病可治。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按之索消,如風吹毛,曰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色赤不澤,毛折者死矣。

白話文:

肺臟論

西方乾燥的氣候滋生金氣,金氣產生辛味,辛味滋養肺臟,肺臟則主司皮毛,皮毛又滋養腎臟。肺臟主管鼻子,在自然界對應乾燥之氣,在地理位置對應金屬,在人體器官對應皮毛,在臟腑對應肺臟本身,在顏色對應白色,在音律對應商音,在聲音表現為哭泣,在病理變化表現為咳嗽,在竅穴對應鼻子,在味道對應辛辣,在情志對應憂愁,在氣味對應腥味,在體液對應鼻涕,在蟲類對應介殼類昆蟲,在性格對應正直。肺的榮華在外表毛髮,其充實則在皮膚。

肺臟的神明為魄,精氣出入則稱為魄,魄是神明的另一種靈體,是精氣的輔助。因此肺臟屬金,主宰秋季,手太陰經是其經絡,與大腸手陽明經相表裡。大腸屬腑,主表;肺屬臟,主裡。肺氣盛實則為有餘,會出現喘息咳嗽、氣往上衝、肩背疼痛、汗出、陰部、膝蓋、小腿都疼痛,這就是肺氣實證,應該瀉法治療。肺氣不足則會出現氣短、呼吸困難、胸悶口乾,這就是肺氣虛證,應該補法治療。

肺脈浮澀而短促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反而浮大洪盛,這是心氣乘犯肺金,火剋金,屬於大逆之症,不可治療。如果脈象沉濡滑利,這是腎氣乘犯肺金,子克母,雖然有病,但病情會好轉。如果脈象大而緩慢,這是脾氣乘犯肺金,母克子,雖然有病,但不至於死亡。如果脈象弦長,這是肝氣乘犯肺金,木剋金,病情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肺脈不上不下,像雞毛一樣,這是肺病;按壓後脈象消失,像風吹過毛髮一樣,這是死亡的徵兆。真正的肺脈來到,脈象洪大而虛弱,像羽毛插進人體一樣,顏色赤紅而無光澤,毛髮脫落,那就必死無疑了。

3. 治肺虛補肺諸方

夫肺為華蓋。覆於諸臟。若肺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干。無津液。虛寒之氣。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者。此是肺虛之候也。

治肺氣虛。惡寒咳嗽。鼻有清涕。喘息氣微。四肢少力。宜服補肺白石英散方。

白石英(一兩細研如粉),五味子(一兩),麥門冬(三分去心),乾薑(半兩炮裂銼),白茯苓(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一兩),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等。

治肺臟氣虛。胸中短氣。咳嗽聲微。四肢少力。宜服此補肺阿膠散方。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薯蕷(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五味子(一兩),麥門冬〔一(半)兩去心焙〕,乾薑(半兩炮裂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朮(一兩),桂心(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一錢。

治肺臟氣虛無力。手腳顫掉。吃食減少。宜服補肺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茯神(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白朮(三分),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熟乾地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當歸(三分銼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芍藥(三分),牛膝(三分去苗)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氣虛。咳嗽少力。言語聲嘶。吃食全少。日漸羸瘦。宜服補肺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紫菀(半兩洗去苗土),鹿角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黃耆(一兩銼)桂心(一兩),紫蘇莖葉(三分),白朮(三分),五味子(半兩),熟乾地黃(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乾薑(半兩炮裂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氣虛。傷冷咳嗽。怯寒無力。不思飲食。宜服補肺杏仁散方。,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一兩去蘆頭),訶黎勒(一兩煨用皮),白朮(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三分炮裂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茯苓(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治肺虛補肺諸方

肺臟如同華蓋,覆蓋著其他臟器。如果肺氣虛弱,就會產生寒邪。寒邪導致陰氣盛盛,則會出現聲音嘶啞、說話費力、聲音顫抖微弱、氣短乏力、咽喉乾燥、沒有唾液、畏寒怕冷、情緒低落、咳嗽氣喘、鼻涕清稀、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脈象沉緩。這些都是肺虛的表現。

治療肺氣虛弱,伴有惡寒、咳嗽、清涕、氣喘、氣虛、四肢無力等症狀,宜服用補肺白石英散:

白石英(一兩,研成細粉)、五味子(一兩)、麥門冬(三分,去心)、乾薑(半兩,炮裂後切碎)、白茯苓(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和臍)、甘草(半兩,炙微赤後切碎)、桂心(一兩)、阿膠(一兩,搗碎炒至黃燥)、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三枚大棗,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治療肺臟氣虛,胸悶氣短,咳嗽聲音微弱,四肢無力,宜服用補肺阿膠散:

阿膠(一兩,搗碎炒至黃燥)、山藥(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五味子(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乾)、乾薑(半兩,炮裂後切碎)、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白朮(一兩)、桂心(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辰,用粥調服。

治療肺臟氣虛乏力,手腳顫抖,食慾減退,宜服用補肺黃耆散:

黃耆(一兩,切碎)、人參(一兩,去蘆頭)、茯神(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白朮(三分)、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熟地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當歸(三分,切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後切碎)、白芍藥(三分)、牛膝(三分,去苗)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半片生薑、三枚大棗,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肺臟氣虛,咳嗽乏力,聲音嘶啞,食慾不振,日漸消瘦,宜服用補肺人參散:

人參(一兩,去蘆頭)、紫菀(半兩,洗淨去苗土)、鹿角膠(一兩,搗碎炒至黃燥)、黃耆(一兩,切碎)、桂心(一兩)、紫蘇莖葉(三分)、白朮(三分)、五味子(半兩)、熟地黃(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乾薑(半兩,炮裂後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三枚大棗,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肺臟氣虛,傷風感冒咳嗽,畏寒無力,不想吃東西,宜服用補肺杏仁散: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後麩炒微黃)、桂心(一兩)、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烤至香熟)、人參(一兩,去蘆頭)、訶黎勒(一兩,煨熟去皮)、白朮(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後切碎)、乾薑(三分,炮裂後切碎)、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附子(一兩,炮裂去皮和臍)、白茯苓(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三枚大棗,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肺臟氣虛,失聲,胸痛,氣喘吁吁,宜服用補肺鍾乳丸:

鍾乳粉(一兩)、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乾)、桂心(一兩)、五味子(一兩)、桑白皮(半兩,切碎)、白石英(一兩,研成細粉,水飛過)、人參(一兩,去蘆頭)、乾薑(半兩,炮裂後切碎)、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山藥(三分)、白茯苓(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棗肉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辰,用粥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