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 (2)

1. 人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建日在足。禁晡時。除日在眼。禁日入。滿日在腹。禁黃昏。

平日在背。禁人定。定日在心。禁夜半。執日在手。禁雞鳴。

破日在日。禁平旦。危日在鼻。禁日出。成日在唇。禁食時。

收日在頭。禁禺中。開日在耳。禁停午。閉日在目。禁日昳。

白話文:

每天早晨適合養足,要避免下午時分;白天适合养眼,要避免日落;中午适合养腹,要避免黃昏;晚上适合养背,要避免子时;深夜适合养心,要避免午夜;凌晨适合养手,要避免鸡叫;破晓适合养日,要避免平旦;早上适合养鼻,要避免日出;上午适合养唇,要避免吃饭;中午适合养头,要避免午时;下午适合养耳,要避免未时;傍晚适合养目,要避免申时。

2. 十二時忌不宜灸

子時在踝,丑時在頭,寅時在耳,卯時在面,辰時在項

巳時在乳,午時在胸,未時在腹,申時在心,酉時在背

戌時在腰,亥時在股

白話文:

從晚上十一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十點,每兩個小時身體的不同部位會比較容易感到疲勞或不適。例如:晚上十一點至一點是腳踝、凌晨一至三點是頭部、凌晨三至五點是耳朵、早晨五至七點是面部、上午七至九點是頸部、上午九至十一點是乳房、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是胸部、下午一點至三點是腹部、下午三點至五點是心臟、下午五點至七點是背部、傍晚七點至九點是腰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是大腿部分。

3.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年一,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

年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

年三,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頭

年四,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肩

年五,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人神在背

年六,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人神在腰

年七,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人神在腹

年八,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人神在項

年九,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人神在足

年十,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人神在膝

年十一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人神在陰

年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九十六,人神在股

白話文:

人從出生起,每一年、每十二年,神氣在身體的不同部位運行。例如,第一年、第十三年的神氣在心,第二年、第十四年的神氣在喉,第三年、第十五年的神氣在頭,以此類推,一直到第十二年、第二十四年的神氣在股。

4. 九部傍通人神不宜灸

臍,心,肘,咽,口,頭,脊,膝,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

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

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

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

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

白話文:

肚臍、心臟、手肘、咽喉、嘴巴、頭部、脊椎、膝蓋、腳。 1-90 的數字。 八十個身體部位和數字。

5. 雜忌傍通不宜灸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月厭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子,亥

月激戌,戌,戌,醜,醜,醜,辰,辰,辰,未,未,未

月殺醜,戌,未,辰,醜,戌,未,辰,醜,戌,未,辰

月刑巳,子,辰,申,午,醜,寅,酉,未,亥,卯,戌

六害巳,辰,申,寅,巳,子,亥,戌,酉,申,未,午

白話文:

正月厭戌,二月酉,三月申,四月未,五月午,六月巳,七月辰,八月卯,九月寅,十月醜,十一月子,十二月亥。

正月激戌,二月戌,三月戌,四月醜,五月醜,六月醜,七月辰,八月辰,九月辰,十月未,十一月未,十二月未。

正月殺醜,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醜,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醜,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正月刑巳,二月子,三月辰,四月申,五月午,六月醜,七月寅,八月酉,九月未,十月亥,十一月卯,十二月戌。

六害:正月巳,二月辰,三月申,四月寅,五月巳,六月子,七月亥,八月戌,九月酉,十月申,十一月未,十二月午。

6.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

正月卯,二月寅,三月醜,四月子,五月亥,六月戌

七月酉,八月申,九月未,十月午,十一月巳,十二月辰

白話文:

一月份是卯月,二月份是寅月,三月份是醜月,四月份是子月,五月份是亥月,六月份是戌月,七月份是酉月,八月份是申月,九月份是未月,十月份是午月,十一月份是巳月,十二月份是辰月。

7. 四季人神不宜灸

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夏在臍,冬在腰

又男忌除日,女忌破日凡醫者。若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人年命厄會處。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通人達士。豈能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之下。若是禁穴。諸般醫療不瘥。明堂許灸。一壯至三壯。

白話文:

此外,男醫師忌諱在男人除日這天治療,女醫師忌諱在女人破日這天治療。如果所有醫師都不知道這些禁忌,碰上病人年命遭遇厄運的時段,男醫師和女醫師都會變得膽怯,治療起來會特別困難。聰明通達的人豈能被這些禁忌所限制?如果遇到急症或暴病,就不必拘泥於這些規範。如果是禁穴,各種醫療方法都無法治癒。明堂穴可以施灸,一次施灸一到三壯。

8. 具列四十五人形

百會一穴。在頭中心陷者中。灸七壯。主腦重。鼻塞。頭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後。心神恍惚。及大人小兒脫肛也。

神庭一穴。在鼻柱上髮際中。灸三壯。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也。

白話文: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間的凹陷處。灸七壯,可治療頭腦沉重、鼻塞、頭暈眼花、心力不足、健忘、心神恍惚,以及成人和小孩的脫肛。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宛宛中。灸五壯。主消渴飲水無休。水氣遍身腫。笑無時節。癲癇病。語不識尊卑。及口噤。牙關不開。

白話文:

水溝穴

位置:位於鼻柱下方凹陷處。

灸法: 灸五壯。

功效:

  • 治療口渴無休的消渴症。
  • 治療全身水腫。
  • 治療不合時宜的大笑。
  • 治療癲癇。
  • 治療不分尊卑的言語行為。
  • 治療口噤牙關緊閉。

天突一穴。在項結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壯。主咳逆喘。暴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喉中鳴翕翕。胸中氣鯁鯁也。

白話文:

天突穴:

位於喉結正下方五分,中央有凹陷處。

艾灸方法: 灸五壯。

主治:

  • 咳嗽
  • 喘鳴
  • 突然失聲,無法說話
  • 身體寒熱交替
  • 頸部腫脹
  • 喉嚨中發出翕翕聲響
  • 胸中氣血壅滯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灸五壯。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也。

白話文:

至陰穴位一共有兩個,位於腳小指的外側。從指甲角往外量,距離就像韭葉的寬度一樣。灸壯三壯,可以治療發寒發熱的瘧疾、頭重腦脹心煩意亂、眼睛視力模糊、鼻子不通暢、小便淋漓以及遺精等問題。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灸三壯。主瘧發寒熱。頭重煩心。目翳䀮䀮然。鼻不利。小便淋失精也。

三里二穴。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內起兌肉之端。灸二壯。主肘臂酸重。屈伸難。秦丞祖明堂云。主五勞虛乏。四肢羸瘦也。

白話文:

三里穴,又稱手三里。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用手指按壓,感覺到彈起處即是兌肉之端。灸此穴二壯,可以治療肘部和手臂痠重、屈伸困難。秦朝丞相祖明堂說,此穴還能治療五勞虛乏、四肢瘦弱。

天池二穴。在乳後一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灸三壯。主寒熱痎瘧。熱病汗不出。胸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喉鳴也。

白話文:

天池穴: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處,在腋下附近。

直掖撅肋間:直立舉手,腋下皺褶處。

灸三壯:在此穴位上施灸三壯。

主治:寒熱瘧疾、熱病不出汗、胸悶頭痛、四肢無力、腋下腫脹、上氣、胸中喉嚨有聲鳴。

章門二穴。在大橫文外。直臍季肋端。側臥伸下足。屈上足。舉臂取之。灸七壯。主腸鳴盈盈然。食飲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腰背脅間痛。不可轉側。身黃羸瘦。四肢怠墮。腹脹如鼓。兩脅積氣如卵石也。

白話文:

章門穴(左右各一)

  • 位置:在大橫筋之外,直對肚臍和肋骨下緣連接處。
  • 取穴方法:側身躺下,伸直下肢,屈向上肢,舉起胳膊對準位置取穴。
  • 艾灸七壯。

主治:

  • 腸鳴如水聲
  • 飲食不消化
  • 脅肋疼痛,無法平躺
  • 煩熱口乾
  • 食慾不振
  • 胸脅脹滿
  • 腰背脅間疼痛,不能轉身
  • 身體發黃消瘦
  • 四肢乏力
  • 腹脹如鼓
  • 兩側肋骨下積聚氣體,如卵石大小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目䀮䀮。無所見。肘臂痠痛。手五指不握。盡痛也。

輸府二穴。在旋機傍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喘急。嘔吐不下食。及胸中痛也。

胸卿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卻引背痛。不得臥。轉側難也。

白話文:

中渚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的指節後方凹陷處,灸三壯可治目眩看不清、肘臂痠痛、手指握不住等症狀。輸府穴位於旋機穴旁邊各兩寸凹陷處,仰著取穴,灸三壯可治咳嗽上氣、喘息、嘔吐、食不下嚥以及胸痛等症狀。胸卿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凹陷處柔軟,灸五壯可治胸脅脹滿、疼痛牽引至背部、不能平躺、翻身困難等症狀。

偏歷二穴。在腕後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發寒熱。瘧久不愈。目視䀮䀮。手不及頭。臂膊肘腕。痠痛難屈伸。及癲疾多言。

白話文:

偏歷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的陷窩中。用灸法治療五壯,可以主治寒熱發作,瘧疾久久不愈,視物模糊不清,手不能觸及頭部,手臂、肘部、手腕痠痛難以伸屈,以及癲癇症的多言。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厥逆胸痛。氣刺不可忍。腹中如刀㽲。大小便難。四肢不收。身體怠墜。腿膝痠痛屈伸難。

白話文:

豐隆穴:位於外踝上方八寸的凹陷中。

艾灸:七壯。

主治:

  • 厥逆(昏迷抽搐)
  • 胸痛(劇烈疼痛)
  • 氣刺(內部刺痛難忍)
  • 腹內如刀割絞痛
  • 大小便困難
  • 四肢抽搐
  • 身體乏力,下墜感
  • 腿部、膝蓋痠痛,伸屈困難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癲疾。目䀮䀮。鼻衄多涕。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難。惡聞人音。女子絕產也。

厲兌一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一韭葉。灸一壯。主屍厥如死。不知人。多睡善驚。面上浮腫也。

白話文:

崑崙穴位: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凹陷處。

艾灸:灸三壯。

主治:寒熱癲疾、眼睛昏花、鼻血過多、流鼻涕、腰臀沉重、不想起身、俯仰困難、討厭聽人說話、婦女難產。

黃帝問歧伯曰。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之。歧伯答曰。凡人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乃將中風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穴。與絕骨穴。四處各三壯。後用蔥薄荷桃柳葉四味煎湯。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一般人中風,半身不遂時,該如何灸治?

歧伯回答:一般人中風之前,在一、兩個月,或三、五個月之前,在非天氣變化的時候,腳小腿上會忽然出現痠重、頑固麻痺的症狀,過了好久才會好轉。這表示快要中風了。立刻需要緊急灸治三里穴和絕骨穴,每個穴位各灸三壯。之後,用蔥、薄荷、桃葉、柳葉這四種藥材熬煮的湯汁,淋洗灸過的地方。這樣可以驅逐風邪,讓它從灸口排出。

灸瘡若春較秋更灸。秋較春更灸。常令兩腳上有灸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於七處一齊下火。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會穴。二耳前髮際。三肩井穴。四風市穴。五三里穴。六絕骨穴。七曲池穴。

白話文:

用艾灸留下的灸瘡,如果在春天灸比秋天灸效果更好。秋天灸比春天灸效果更好。最好常讓兩隻腳上都有灸瘡。一般人都難以相信這種方法。有的人飲食不節制,過度飲酒和縱慾,突然染上此病。言語不清,半身不遂。應該在七個地方同時施以艾灸,每穴灸三壯。如果風在左側,就在右側灸;如果風在右側,就在左側灸。這七個穴位是:

  1. 百會穴
  2. 耳前髮際兩側
  3. 肩井穴
  4. 風市穴
  5. 足三里穴
  6. 絕骨穴
  7. 曲池穴

上件七穴。神效極多。不能具錄。依法灸之。無不獲愈。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七壯。主飲食不下。嘔逆煩心。上氣吐血。及唾如白膠也。

白話文:

以上提到的七個穴位有非常多神奇的效果,無法一一記錄下來。按照規定的方法用艾草炙烤這些穴位,沒有病痛是治不好的。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一分、凹陷中的位置,要仰躺著才能找到它。需要用艾草炙烤七次,主治吃不下飯、反胃噁心、心中煩躁、呼吸困難、咳出血以及口中有白色黏液的情況。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下滿悶。臂腫。及乳痛也。華佗明堂云。主膈氣不下食。噎病也。

白話文:

乳根穴

位於乳頭正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艾灸五壯。主治胸悶、臂腫以及乳房疼痛。

華佗《明堂》一書中記載,乳根穴還可治療

膈氣不下食:即胃腸脹氣,食物不能順利進入胃腸。 噎病:食物停留在食道中,難以吞嚥的疾病。

少衝二穴。在手小指內廉之側。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煩心上氣。卒心痛。悲恐畏人。善驚。手拳不得伸。掌中熱痛也。秦丞祖明堂云。兼主驚癇。吐舌沫出也。千金楊玄操同。湧泉二穴。在腳心底宛宛中。白肉際。屈足卷指得之。灸三壯。主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

咳嗽氣短。喉痹身熱。胸脅滿悶。頭痛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孕。足指盡疼。不得踐地。

白話文:

少衝穴(兩個穴位)

位於小指內側的邊緣,距離指甲約一韭葉寬度。

灸三壯。主治煩躁、心氣上逆、心痛發作、悲傷恐懼、畏懼人羣、容易受驚嚇、手握拳無法伸展、手掌發熱疼痛。

秦朝丞相祖明堂認為,這個穴位還可以治療癲癇、吐舌頭、流口沫。唐朝楊玄操在《千金要方》中也持相同觀點。

湧泉穴 (兩個穴位)

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白肉邊緣。屈足捲趾時可以找到。

灸三壯。主治心痛、厭食、婦女不孕。

腦空一穴。在承靈穴後一寸半。玉枕骨下陷者中。灸七壯。主頭風目瞑。癲狂病。身寒熱引項強急。鼻衄不止。耳鳴聾。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灸三壯。主牙車不開。口噤不能言。牙齒疼痛不得嚼。及煩腫也。

白話文:

在後腦勺的承靈穴後面一寸半處,就是腦空穴。在玉枕骨下有凹陷的人,可以在腦空穴灸七壯。能治療頭風導致的眼睛失明,癲癇瘋狂,寒熱交替的身體疼痛,頸部僵硬,鼻血不止,耳鳴和耳聾等疾病。

秦丞祖灸狐魅神邪。及癲狂病。諸般醫治不瘥者。以並兩手大拇指。用軟絲繩子急縛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疾不愈。神效不可量也。小兒胎癇。奶癇。驚癇。一依此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秦朝的丞相用艾灸治療狐仙魅鬼導致的疾病。對於癲狂病等各種久治不愈的疾病,治療方法如下:用一根軟絲繩子緊緊捆住兩隻大拇指。灸三壯,艾炷放在四個地方: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肉上。四個地方全部灸透。只要有一個地方沒灸透,疾病就無法痊癒。這個方法效果神奇,難以估量。對於小兒的胎熱癇、奶熱癇和驚風癇,也使用此方法灸一壯,艾炷的大小如小麥粒。

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灸五壯。主腹滿。中焦客熱。不嗜食。兼腿胯連膝脛痹麻。屈伸難也。

蠡溝二穴。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卒疝。小腹腫。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

白話文:

懸鐘二穴位於外踝上方約三寸的柔軟處。使用艾灸五次強度。主要治療腹脹,中焦的客熱(即內熱),對食物沒有胃口。同時也能緩解腿部、胯部和膝蓋、腳踝的痹症(即疼痛和麻木),使彎曲和伸展動作變得困難。

蠡溝二穴位於內踝上方五寸的凹陷處。使用艾灸七次強度。主要治療急性的睪丸炎(即疝痛)、小腹脹痛、排尿困難、肚臍下方積聚的氣體如卵石般硬塊、腳脛部寒冷和痠痛,以及彎曲和伸展動作的困難。

歧伯灸膀胱氣攻衝兩脅時。臍下鳴。陰卵入腹。灸臍下六寸。兩傍各一寸六分。各三七壯。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也。

白話文:

歧伯說:針灸膀胱穴位,可以緩解氣往上衝到兩側肋骨下的情況。同時,可能會聽到肚臍下有聲響,陰囊收縮入腹。這時,需要針灸肚臍下方的穴位,距肚臍六寸,兩側各距肚臍一寸六分。每個穴位針灸三到七壯。

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水病腹脹。繞臍痛沖胸中。不得息。甄權云。主水氣浮腫。鼓脹腸鳴。狀如雷聲。時上衝心。日灸七壯。四百罷。

白話文:

分水穴。位於下管下方一寸處的凹陷中。灸七壯。主治水病引起的腹脹。腹部繞臍疼痛,疼痛衝擊到胸中,不能呼吸。甄權雲:主治水氣浮腫。腹脹腸鳴,像雷聲一樣。有時向上衝擊到心臟。每天灸七壯,共灸四百壯即可。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陷者中。灸七壯。主腹大堅。氣淋。小便黃。身寒熱。咳逆上氣。嘔吐。血卒疝。繞臍痛。賁豚氣上衝。甄權云。主婦人因產惡露不止也。

白話文:

石門穴

位於肚臍下方兩寸的凹陷處。艾灸七壯,可治療:

  • 腹部腫脹堅硬
  • 淋病
  • 小便發黃
  • 身體寒熱交替
  • 咳嗽、逆氣上衝
  • 嘔吐
  • 血壓驟然下降、疝氣
  • 肚臍周圍疼痛
  • 賁門失調,氣體上衝

根據甄權的說法,石門穴還可治療婦女產後惡露不止。

風府一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不可灸。主頭痛項急。不得顧。暴喑不得言。多悲恐驚悸。狂走欲自煞。目反視。

白話文:

風府穴位於後頸部,髮際往上約一寸,在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處。禁止艾灸此穴。

主治頭痛、頸部僵硬、無法轉頭、突發性失聲無法說話、多愁善恐、驚悸不安、狂奔亂走、想要自殘、目光反轉向上看。

大杼二穴。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強項痛。不可俯仰。左右不顧。病瘛瘲身熱。目眩。項強急。臥不安席。

白話文:

大杼穴:兩個穴位,位於脖子最上面一塊骨頭(椎骨)的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按壓時會感覺到凹陷處。

艾灸方法: 艾灸五壯。

主治病症:

  • 脖子僵硬疼痛,無法低頭或仰頭
  • 轉頭困難
  • 身體發熱,口渴
  • 頭暈目眩
  • 脖子僵硬,難以安穩入睡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心痛。背相引痛。胸中滿悶。咳嗽不得息。煩心多涎。胃中弱。食飲不下。目䀮䀮。淚出悲傷也。

白話文:

心俞穴和肺俞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左右兩側。距離椎骨各一寸半,凹陷處中。灸五壯。主治寒熱心痛、背部相連疼痛、胸中滿悶、咳嗽不止、煩躁不安、多痰、胃部虛弱、飲食難以下嚥、眼睛乾澀、流淚哭泣。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咳逆嘔吐。膈上寒。食飲不下。腹脅滿。胃弱。食少嗜臥。怠墮不欲動身。

白話文:

膈俞穴有兩個,位於第七椎骨的兩側下方,各一寸半深的凹陷處。灸五次。用於治療咳嗽、嘔吐、胸口發寒、食物難以下嚥、腹部和肋部發脹、胃功能虛弱、食慾不振、嗜睡、懶惰不想活動。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壯。主咳逆。兩脅滿悶。臍中痛。目生白翳。氣短唾血。目上視。多怒狂衄。目䀮䀮無遠視也。

白話文:

肝俞穴,共兩個穴位,位於第九椎骨下方的左右兩側,距離正中線一寸半的凹陷處。用艾灸,每穴灸七壯。主治咳嗽逆氣、兩脅脹滿、臍中疼痛、眼睛生白翳、氣短吐血、眼球向上看、經常發怒狂妄流鼻血、眼睛乾澀看不清遠處的事物。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飲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兼主丈夫婦人久積冷氣成勞病也。

白話文:

腎俞穴,兩個穴位在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轉身困難,身體虛弱,易寒易熱,飲食量大增,身體消瘦,面色黃黑,眼睛無神。也主治男性和女性長時間積累的寒氣,導致勞累成疾。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行骨陷者中。灸一壯。主肩中痛。不能動搖。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咳唾膿也。

白話文:

巨骨二穴:在肩膀最上方,兩塊突出的骨頭之間的凹陷處。用艾灸施治一壯(相當於一次灸療),可以治療肩部中的疼痛,以及活動不便的情形。

周榮二穴:在中府穴下方,距離一寸六分的位置。在卯時(清晨五點至七點)進行灸療。選取凹陷處進行灸療,施灸五壯(相當於五次灸療)。可以治療胸部和側肋部的脹滿感,以及無法前傾或後仰的情況,還能治療咳嗽帶來的膿痰。

曲池二穴。在肘外轉屈肘曲骨之中文頭陷者。是穴也。灸七壯。主肘中痛。屈伸難。手不得舉。偏風。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開。肘臂偏細。秦丞祖明堂云。主大小人偏身風癩。皮膚痂疥。

白話文:

曲池穴

此穴位於肘關節外側,屈肘時肘窩處有一個凹陷,即為此穴。

主治功效:

灸此穴七壯,可治療肘關節疼痛、屈伸困難、手臂抬不起來、偏頭痛、半身不遂、手不能抓東西、弓箭拉不開、肘臂一側瘦小。

秦丞祖明堂的記載:

此穴還可治療成人、兒童的偏身風癩、皮膚結痂和疥瘡。

後谿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目生白翳。肘臂腕重難屈伸。五指盡痛。不可掣也。

白話文:

後谿穴兩穴:

位於手掌後側手腕前,骨頭凹陷處的中間。

灸法: 每穴灸三壯。

主治:

  • 瘧疾(寒熱交替發作)
  • 眼睛生白內障
  • 肘、臂、腕發沉,活動困難
  • 五指疼痛,無法屈伸

歧伯灸法。療腳轉筋。時發不可忍者。灸腳踝上一壯。內筋急。灸內。外筋急。灸外。

風門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頭痛風眩。鼻衄不止。鼻垂清涕也。

白話文:

岐伯的艾灸方法可以治療腳部肌肉抽搐疼痛,如果疼得無法忍受,就在腳踝上方施灸一次。如果是內部肌腱緊張,就對內部進行艾灸;如果是外部肌腱緊張,就對外面進行艾灸。 另外還有兩個穴位叫做「風門」,位於第二根脊椎下方,左右各距一寸半,在凹陷處艾灸五次,可以主治頭痛、風眩、鼻子出血不停和流清水樣鼻涕等症狀。

魂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邊各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背甲滿悶。項急強不得顧。勞損虛乏。屍厥走疰。胸背連痛也。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微俯而取之。宛宛中。灸十壯。主四肢重。少氣難言。脊急強也。

白話文:

魂戶兩個穴位,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用艾條灸三壯,可以治療背部滿悶、項部僵硬轉動困難、勞損虛乏、突然暈厥和腿腳麻木、胸背疼痛等症狀。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七壯。主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鳴也。

白話文: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胸椎的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在凹陷處。灸七次,可以治療胃寒、食慾不振、胸脅脹滿、身體消瘦、背中氣息上下運行不暢、腰脊疼痛、腹鳴等症狀。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壯。主腰脊急強。腰以下酸重。至足不仁。腹中痛。大便難也。

僕參二穴。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灸三壯。主腰痛不可舉足。承山下重。腳痿。癲疾屍厥。霍亂驚癇也。

白話文:

膀胱俞穴有兩個,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在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七壯。治療腰脊僵硬,腰部以下酸脹沉重,甚至腳部失去知覺,腹痛,大便困難。

大椎一穴。在項第一椎下陷者中。灸七壯。主五勞虛損。七傷乏力。疰氣背腰間。項強不得顧。及痎瘧久不愈也。

白話文:

大椎穴:位於脖子第一節脊椎骨下方的凹陷處。

灸七壯:用艾灸灸治七次。

主治:長期身體勞累虛弱、受傷後體力不足、被風邪侵襲導致背腰間疼痛、脖子僵硬轉動困難、以及長期的瘧疾無法痊癒。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下間宛宛中。灸三壯。主癲瘛瘲。怒欲煞人。狂走見鬼。秦丞祖明堂云。主小兒驚癇也。千金楊玄操同。

白話文:

身柱穴,在第三椎骨下方凹陷處。艾灸三壯。主治癲癇、瘋狂、暴怒欲殺人、狂奔幻視。

唐朝秦丞相的《祖堂》中說,身柱穴也主治小兒驚癇。唐朝《千金方》作者楊玄操也有相同的說法。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驚癇狂走。癲病多言。脊急強。兩目轉上。及目瞪也。

白話文:

筋縮只在一個穴位上。位於第九椎骨下方的間隙處。俯下身子取穴。如果按壓處有凹陷,就找到穴位了。灸五壯。主治驚嚇、癇癪、狂奔、癲病多語、脊柱僵直強硬、眼睛上轉、眼睛瞪視等症狀。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嘔無所出。口舌乾。飲食不下。

白話文:

膽俞穴:兩穴。位於第十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正坐時取穴,按壓有凹陷感即可。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嘔吐不出、口舌乾燥、飲食難以下嚥。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腹中脹滿。引背間痛。食飲多。身羸瘦。四肢煩熱。嗜臥怠墮。四肢不欲動搖。

白話文:

脾俞穴

位置: 第十一胸椎下緣,左右兩側各往外一寸半處,凹陷處。

灸法: 灸五壯。

功效:

  • 治療腹部脹滿。
  • 緩解背部疼痛。
  • 幫助消化,治療食慾不振。
  • 改善體虛消瘦。
  • 減輕四肢煩熱感。
  • 改善嗜睡懶動。
  • 增強四肢活動能力。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半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壯。主腰痛脊急。兩脅脹滿。大便難。食飲不下。背氣俯仰不得。

白話文:

志室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個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半的凹陷處。端坐並略微前傾時,可以取到此穴位。灸七壯,可以治療腰痛、脊柱僵直、兩側脅部脹滿、大便祕結、飲食不下、背部氣滯,無法俯仰。

上星一穴。在直鼻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

聽會二穴。在耳微前陷者中。張口在穴動脈應手。灸三壯。主耳淳淳渾渾。聾無所聞。

白話文:

以上星穴位為例,在鼻子正上方進入發際線約1英吋深處凹陷的地方進行艾灸7次,可以治療頭痛、眼睛昏花、鼻子堵塞無法嗅到香味或臭味等症狀。 而聽會穴位則位於耳朵稍微前方凹陷的位置,當嘴巴打開時可以在該位置感受到跳動的血管,同樣使用艾灸的方式進行3次,可改善耳朵嗡嗡作響、聽力下降等問題。

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者中。灸五壯。主胸陷滿悶。咳嗽氣短。喉中鳴。婦人姉脈滯。無汗。下火立愈。歧伯云。積氣成干噎。

白話文:

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胸部凹陷、脹滿、悶氣、咳嗽氣短、喉嚨中有鳴聲、女性經脈不暢、不出汗。灸後立即火氣下降,症狀痊癒。根據《歧伯》中記載,積聚的氣導致食道阻塞,發出嘶啞的聲音。

巨闕一穴。在鳩尾穴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心痛不可忍。嘔血煩心。胸中不利。胸脅支滿。霍亂吐利不止。困頓不知人。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灸七壯。主卒狂驚悸。臂中腫痛。屈伸難。歧伯云。主鬼神卻也。

白話文: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胸骨下緣正中)下方一寸凹陷處。

灸七壯:用艾條灸治七次。

主治:

  • 心痛劇烈
  • 嘔血煩躁
  • 胸悶不適
  • 胸脅脹滿
  • 霍亂吐瀉不止
  • 暈厥不省人事

大沖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錿間陷者中。灸五壯。主瘁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狀。及月水不通也。

白話文:

大沖穴:位於足部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方兩寸。在骨頭邊緣凹陷處。灸五壯。主治疝氣、小腹疼痛、小便不通暢,如淋病樣的症狀,以及月經不調。

支正二穴。在手太陽腕後五寸。去養老穴四寸陷者中。灸五壯。主驚恐悲愁。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也。秦丞祖云。兼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等病。

白話文:

支正穴和二穴

位置:在手太陽小腸經的腕後五寸處。距離養老穴四寸,在凹陷的地方。

治療方法: 灸五壯。

主治疾病: 驚恐悲愁,肘臂攣痛,難以屈伸,手部無法握緊,十指疼痛。

秦丞祖補充: 還可以治療五勞、四肢無力、虛乏等疾病。

巨虛二穴。在三里穴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甄權云。主大氣不足。偏風。股腿腳十指墮也。

白話文:

巨虛穴和二穴

這兩個穴位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處,胻骨外側,大筋內側,肌肉和骨骼之間凹陷處。艾灸三壯。主治小腿痠痛,屈伸困難,不能長時間站立。甄權說:還能治療氣虛,半身不遂,股、腿、腳、十個手指下垂等症狀。

黃帝問歧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而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歧伯答曰。夫人噎病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膈絕。津液不利。故令氣膈不調成噎疾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一般人得了噎食的毛病,各種美味佳餚都不能吃,該灸什麼穴位,才能馬上好?」歧伯回答說:「噎食的毛病有五種。第一種是氣機壅滯。第二種是憂鬱不舒。第三種是飲食不當。第四種是勞累過度。第五種是用腦過度。這些都是因為陰陽失衡,三焦氣機不通暢,津液運行不順暢,導致氣機鬱結,形成噎食。」

氣噎。灸膻中。在兩乳間。憂噎。灸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食噎。灸乳根。在兩乳下各一寸六分。勞噎。灸膈俞。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思噎。灸天府。在腋下三寸。

白話文:

氣噎: 灸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

憂噎: 灸心俞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

食噎: 灸乳根穴。位於兩乳下方,各一寸六分。

勞噎: 灸膈俞穴。位於第七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

思噎: 灸天府穴。位於腋下三寸。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肩不舉。不能帶衣也。

不容二穴。在上管兩傍各一寸。灸三壯。主腹內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兩脅積氣膨膨然。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二寸。水道傍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陰疝。小腹痛。及膀胱氣攻兩脅也。

白話文:

青靈、不容、五樞穴位解說

青靈穴:

  • 位置:位於肘上三寸處(從肘尖向上量三寸,約為四指寬)。
  • 取穴方法:伸直手臂,舉起手臂,便可找到穴位。
  • 灸法:灸三壯(灸艾條三次)。
  • 主治:肩關節不能舉起,無法穿衣。

不容穴:

  • 位置:位於上管(鎖骨下方凹陷處)兩側各一寸處。
  • 灸法:灸三壯。
  • 主治:腹內弦急(腹脹疼痛),不能進食,腹痛如刀刺,兩側肋骨下積氣膨脹。

五樞穴:

  • 位置:位於帶脈(腰部環繞身體一圈的經脈)下方二寸,水道(足太陽膀胱經脈)旁一寸的凹陷處。
  • 灸法:灸三壯。
  • 主治:陰疝(陰囊腫痛),小腹疼痛,膀胱氣上攻兩肋。

復留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動脈中陷者是也。灸七壯。主腰疼痛引脊內。痛不可俯仰。善怒多言。足痿不收。履脛寒。不自溫。腹中雷鳴。兼治腹鼓。四肢腫。十水病。女子赤白漏下。五淋。小便如散灰色。

白話文:

再保留兩個穴位。它們位於足內踝上方兩寸處。在動脈中凹陷的地方。灸7壯。主治腰痛,疼痛沿著脊椎內側延伸。疼痛劇烈,無法彎腰或仰身。容易發怒,多言。足部萎縮,無法收縮。腳脛冰涼,無法自行保暖。腹中雷鳴作響。兼治腹部脹大、四肢浮腫、十水病。女子月經量多且發白或蒼白。五淋。小便像散開的灰色一樣。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目眩煩心。四肢腫也。

凡婦人懷孕。不論月數。及坐產後。未滿百日。不宜灸之。若絕子。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頭目眩痛。悲恐畏人。肘腕酸重。及暴啞不能言也。

陰都二穴。在通谷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身寒熱。痎瘧。病心恍惚也。

白話文:

大都穴位於腳大拇指指節後面的凹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發燒不流汗、手腳冰冷、肚子脹滿嘔吐、頭昏眼花、心煩意亂、四肢腫脹等症狀。

懷孕的婦女不論懷孕幾月,以及產後未滿百天者,都不可灸大都穴。如果婦女不孕,可以灸臍下二到三寸之間的動脈部位,灸三壯。

通里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凹陷處,灸七壯可以治療頭昏眼花、悲傷恐懼怕人、手肘手腕酸重、突然失聲不能說話等症狀。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凹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身體寒熱、瘧疾、心神恍惚等症狀。

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宛宛中。灸三壯。主多唾嘔沫。大便難。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腹厥痛。絞刺不可忍也。

白話文:

右關穴和二穴,在陰都穴下方一寸,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多唾液嘔吐、大便困難、婦女不孕、臟器有惡血、腹部厥痛、絞痛劇烈難忍。

帶脈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壯。主婦人腹堅痛。月水不通。帶下赤白。兩脅下氣轉連背痛不可忍也。

白話文:

帶脈的兩個穴位,位於胸部肋骨下方 1.8 寸處。按壓時會感到一個凹陷。灸七壯,可以治療婦女腹痛和月經不調。還可以治療帶下發紅或發白,以及兩側肋骨下疼痛連及背部難以忍受的症狀。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腹支滿。咳逆上氣。呼吸不至息。及肺寒咳嗽唾膿也。千金楊玄操同。

肘聊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灸五壯。主肘臂酸重。不可屈伸。痹麻不仁也。

白話文:

庫房穴

位於氣戶穴下 1 寸 6 分處。取穴時,穴位凹陷明顯,仰臥取穴。

功效:

主治胸腹滿脹、咳嗽氣喘、呼吸困難、肺寒咳嗽、咳痰帶膿。

其他醫書記載:

《千金要方》也記載了庫房穴的功效,與本條文相同。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陷者宛宛中。是也。灸三壯。主冷痹。腳脛麻。腿膝痠痛。腰尻重。起坐難。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七壯。主膝脛酸痹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也。

白話文:

風市穴: 位於膝蓋外側兩條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 直立站好,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腿上。當手指陷下去的最中間處,就是風市穴。

灸法: 灸三壯。

主治: 寒痹、腳脛麻木、腿膝痠痛、腰臀沉重、起坐困難。

陰蹺二穴。在足內踝下陷者中。灸三壯。主卒疝。小腹痛。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月水不調。嗜臥怠墮。善悲不樂。手足偏枯。不能行。及小便難也。

或中二穴。在輸府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主咳嗽。上喘。不能食也。

白話文:

陰蹺穴,在腳踝內側下陷的中間部位。灸療三壯,可以治療突發性的疝氣、小腹疼痛。左邊的陰蹺穴取用時要取右邊的,右邊的陰蹺穴取用時要取左邊的。灸療後立即見效。女子月經不調、嗜睡懶散、憂鬱寡歡、手腳偏癱、不能走路、小便困難,也可以用灸療陰蹺穴來治療。

氣衝二穴。在歸來下一寸。鼠撲上一寸。動脈宛宛中。灸五壯。主腹有大氣。腹脹。臍下堅。㿉疝陰腫。亦主婦人月水不通。無子。

白話文:

氣血衝擊兩個穴位。在下歸來穴下一寸,在上鼠撲穴上一寸的地方,動脈曲折明顯。施灸五壯,可以治療腹中有脹氣、腹脹、臍下堅硬、疝氣陰囊腫痛。也可以治療婦女經期不調和不孕症。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灸三壯。主臟腑久積冷氣。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臭。腸鳴腹痛。秦丞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症癖。四肢腫滿。腿膝痠痛。目不明。華佗云。亦主五勞羸瘦。七傷虛乏。大小人熱。皆調三里。外臺明堂云。凡人年三十歲以上。若不灸三里。合氣上眼闇。所以三里下氣也。

白話文:

足三里兩個穴位:

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處,闊骨的外部,大筋的內側。在筋骨之間凹陷的地方,灸三壯。

主治病症:

  • 內臟久積寒氣
  • 心腹脹滿
  • 胃氣不足
  • 聞到食物臭味
  • 腸鳴腹痛

秦丞祖說:所有疾病都可以治療,包括食物積聚、水氣、蠱毒、症癖、四肢腫脹、腿膝痠痛、視力模糊。

華佗說:還主治五勞(勞損、勞倦、勞傷、勞動、勞心)導致身體虛弱瘦弱、七傷(風寒暑濕燥火傷)導致身體虛弱無力、大小人熱(內熱和外熱)。

《外臺明堂》記載:凡是三十歲以上的人,如果不灸足三里,會導致氣血上行,出現眼花昏暗。所以,足三里穴有降氣的作用。

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灸三壯。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脛連腰痛。筋攣急。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白話文:

懸鐘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上方三寸處,動脈所在的位置。

功效:

  • 艾灸三壯
  • 治療心腹脹滿
  • 胃部有熱
  • 食慾不振
  • 膝蓋、小腿和腰痛
  • 筋攣緊張
  • 足部無法收縮
  • 坐下去後無法起身

張文仲灸法。療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綠水。及元臟氣。灸足大指次指內橫文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下火立愈。

歧伯灸法。療頭旋目眩。及偏頭不可忍。牽眼䀮䀮不遠視。灸兩眼小眥上。髮際。各一壯。立瘥。

白話文:

張文仲的灸法,治療突然的心痛劇烈難忍,吐出冰冷酸綠色的水,以及元氣虛弱的情況。灸足部的大拇指和食指內側橫紋中,各灸一壯。灸炷的大小如同小麥粒,灸後立即見效,疼痛痊癒。

長強一穴。在腰俞下。脊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

白話文:

長強穴

位置:腰俞穴的下方,位於脊椎骨的凸起和凹陷之間。

治療方法:灸五次。

主治疾病:

  • 腰脊僵硬、疼痛
  • 無法俯仰
  • 癲狂病
  • 大小便困難
  • 腹瀉不止
  • 五淋症(尿頻、尿急、尿痛、尿血、小便渾濁)
  • 久治不癒的痔瘡
  • 小兒驚癇病

委中二穴。在曲踿內。兩筋兩骨中宛宛是也。令病人合面臥。舒挺兩腳取之。灸三壯。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

禾聊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灸三壯。主鼻窒口噼。清涕出不可止。鼻衄有瘡。口不可開。及屍厥也。

白話文:

委中穴有兩個,位於膝窩內側。在兩條筋與兩塊骨中間凹陷的地方。讓病人俯臥,伸直兩腳,才能找到這個穴位。灸三壯。主治腳無力、腰臀沉重、膝窩筋脈緊繃、半身不遂。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灸五壯。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頭頂及肩臂痛。臂痿不仁。驚悸悲傷。癇痛羊鳴吐舌也。

白話文:

天井穴:位於肘部外側骨後方,肘後一寸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時可找到。灸5壯。主治:肘痛上引至肩部,不能屈伸。頭頂和肩臂疼痛。手臂萎縮麻木。驚悸、悲傷。癲癇發作、羊鳴吐舌。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及膈氣唾血也。

商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胸膈氣滿。喘急。耳鳴聾。瘧病口乾。熱病汗不出。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陷者宛宛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不掘也。

白話文:

承滿穴位於不容下一寸陷的地方,灸三壯,可以治療腸鳴腹脹、上喘氣逆以及膈氣唾血。商陽穴位於手大拇指第二指內側,離指甲約一個韭葉的距離,灸三壯,可以治療胸膈氣滿、喘急、耳鳴聾、瘧病口乾、熱病汗不出。孔最穴位於腕上七寸陷的地方,灸三壯,可以治療熱病汗不出、肘臂厥痛屈伸困難、手不及頭不掘等症狀。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第五椎上。各七壯。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立瘥。

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頭重目眩。痎瘧。寒熱灑淅矣。

白話文:

黃帝的針灸療法。治療中風。眼睛向上看。以及不能說話的人。針灸第二椎和第五椎上方。各七壯。同時點火。艾炷像半個棗核那麼大。立即痊癒。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壯。主肺寒熱。肺痿上喘。咳嗽唾血。胸脅氣滿。不得臥。不嗜食。汗不出。及背急強也。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

白話文:

肺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中心微凹。灸三壯。主治肺部寒熱、肺結核上氣喘促、咳嗽咳血、胸脅脹悶、無法平躺、食慾不振、不發汗、背部僵硬等症狀。

噫嘻二穴。在第六椎下。兩邊各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瘧久不愈者。背氣滿悶。胸中氣噎。勞損虛乏。不得睡也。

白話文:

噫嘻穴在第六椎骨下方,兩側各距離三寸的凹陷處。艾灸五次壯。主治長期不癒的瘧疾,背部氣息鬱結、胸悶,胸中氣息阻塞,勞累受損、體虛乏力,失眠。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壯。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腹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不嗜食。怠墮也。

白話文:

陽綱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端坐在椅子上,稍微前傾,即可找到穴位。灸七壯。主要治療食物和水難以下嚥、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大便稀薄、消渴、身熱、面色發黃、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狀。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背痛身熱。腹脹腸鳴。腰脊急強。

肩聊二穴。在肩臑上。舉肩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肩重不舉。臂痛也。

食竇二穴。在太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舉臂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氣滿。膈間鳴滀。淕淕常有小聲。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笑久口喎。善嘔暴啞。不能言也。

白話文:

三焦俞二穴、肩聊二穴、食竇二穴、通谷二穴 解釋

三焦俞二穴:

  • 位置:位於第十三椎下,左右兩旁各一寸半的地方。
  • 取穴方法:患者正坐,按壓此處,感覺凹陷處即為穴位。
  • 灸法:灸五壯。
  • 主治:背痛、發熱、腹脹、腸鳴、腰脊疼痛僵硬。

肩聊二穴:

  • 位置:位於肩臑(肩部與上臂交界處)之上。
  • 取穴方法:患者舉起手臂,按壓肩臑上方凹陷處即為穴位。
  • 灸法:灸五壯。
  • 主治:肩部沉重難以抬起、手臂疼痛。

食竇二穴:

  • 位置:位於太谿穴(足內踝後下方凹陷處)下一寸六分,凹陷處。
  • 取穴方法:患者舉起手臂,按壓太谿穴下方凹陷處即為穴位。
  • 灸法:灸五壯。
  • 主治:胸脅部脹滿、膈肌部位發出鳴響、持續有輕微的聲音。

通谷二穴:

  • 位置:位於幽門(胃部下端連接小腸的部位)下一寸,凹陷處。
  • 取穴方法:患者平躺,按壓幽門下方凹陷處即為穴位。
  • 灸法:灸三壯。
  • 主治:長時間大笑導致口歪、容易嘔吐、突然失聲、無法說話。

注:

  • 古文中“壯”是指灸艾絨的次數,一壯等於點燃艾絨一次。
  • 此處描述的灸法是傳統灸法,現代醫學建議由專業中醫師進行操作。
  •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應由專業醫師診斷後制定。

華佗療男子卒疝。陰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大。患左取右。患右取左。

白話文:

華佗曾經為一位男子治療疝氣,該男子的陰囊一側異常腫大。華佗取患者大腳趾上距指甲五分的地方,在腳趾內側白肉邊緣施灸三壯。灸炷的大小像半個棗核。若左側患病,則灸右側大腳趾;若右側患病,則灸左側大腳趾。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歧骨間。本節前陷者。小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灸三壯。主耳鳴聾矣。

三陽絡二穴。在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支溝上一寸。灸五壯。主嗜臥。身不欲動。卒聾暴啞。及齒痛也。

脅堂二穴。在腋下二骨間陷者中。舉腋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氣滿。噫噦喘逆。目黃。遠視䀮䀮

天池二穴。在腋下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上氣咳嗽。胸中氣滿。喉中鳴。四肢不舉。腹下腫也。

日月一穴。在期門下五分陷者中。灸五壯。主善悲不樂。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及四肢不收也。

地機二穴。在膝內側轉骨下陷者中。伸足取之。灸三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足痹痛。屈伸難也。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陷中。灸三壯。主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不能行也。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入髮際三寸。灸三壯。主頭重如石。目痛如脫。不能遠視。

白話文:

俠谿穴位於腳小指和第四趾骨之間,骨頭交接處凹陷的地方,是少陽經脈流經之處,灸三壯可以治療耳鳴耳聾。

三陽絡穴位於手肘外側,距肘尖三寸處凹陷的地方,比支溝穴高一寸,灸五壯可以治療嗜睡、不想動、突然耳聾、突然失聲、牙痛。

脅堂穴位於腋窩下,兩根骨頭之間凹陷的地方,舉起手臂取穴,灸五壯可以治療胸脇脹滿、打嗝、呼吸困難、眼睛發黃、視力模糊。

天池穴位於腋窩下三寸凹陷的地方,灸三壯可以治療上氣咳嗽、胸悶、喉嚨有響聲、四肢無力、腹部腫脹。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凹陷的地方,灸五壯可以治療容易悲傷、想跑動、口水多、說話不清楚、四肢不能收縮。

地機穴位於膝蓋內側,旋轉骨下方凹陷的地方,伸直腳取穴,灸三壯可以治療腰痛、不能彎腰伸直、腳麻痛、屈伸困難。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八寸凹陷的地方,灸三壯可以治療膝蓋內側疼痛、小便不利、身體沉重、腳軟不能行走。

玉枕穴位於後腦勺,絡卻穴後方七分半,腦戶穴旁一寸三分,進入髮際三寸,灸三壯可以治療頭重如石、眼睛疼痛、不能遠視。

天牖二穴。在完骨穴下發際宛宛中。灸三壯。主瘰癧。寒熱。頭有積氣。暴聾。肩中痛。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

白話文:

天牖穴

位置:位於完骨穴下方,發際線彎曲的中央。

艾灸:艾灸三壯。

主治:

  • 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
  • 寒熱(發燒或畏寒)
  • 頭部積氣
  • 突發性耳聾
  • 肩部疼痛
  • 頭痛風眩
  • 目眩(頭暈)
  • 鼻塞
  • 聞不到香味或臭味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肩背連胸痛不可俯仰。腰脊急強。逆氣上攻。時噎也。

命門二穴。在第十四椎節下間。微俯而取之。灸三壯。主身熱如火。頭痛如破。寒熱痎瘧。腰腹相引痛。

白話文:

神堂穴,共有兩個穴位

位置:在第五塊脊椎骨的下方,左右兩側各有三寸的凹陷處。

取穴:端坐在椅子上,找到穴位。

灸法:灸三壯。

主治:

  • 肩部、背部和胸部的疼痛,無法俯身或仰頭。
  • 腰部和脊柱僵硬疼痛。
  • 氣息上逆。
  • 間歇性噎塞感。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腰脊急強。不能俯仰。起坐難。手足不仁。小便黃。腰尻重不舉也。

白話文:

白環俞二穴

位置:在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

治療方法:灸三壯。

主治:腰脊部緊繃疼痛,不能彎腰仰頭,起坐困難,手足麻木,小便黃赤,腰部和臀部沉重無力。

扶承二穴。在尻臀下衡文中。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五種痔疾。瀉鮮血。尻睢中腫。大便難。小便不利。

白話文:

扶承穴位。位於臀部下方,與衡中穴平行。灸三壯。主治腰脊臀股陰寒疼痛,五種痔瘡,鮮血流出,肛門腫脹,大便困難,小便不暢。

上關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關口。有穴陷者宛宛中。是也。灸一壯。主唇吻強。上口眼偏斜。牙齒齲痛。耳鳴聾。

白話文:

上關穴,位置在耳朵上方的骨關節處。若有凹陷的地方,就是上關穴。灸此穴一壯,可治療嘴脣僵硬、上脣或眼睛歪斜、牙齒疼痛、耳鳴、耳聾等問題。

天窗二穴。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灸三壯。主耳鳴聾無所聞。頰腫喉中痛。暴喑不能言。及肩痛引項不得顧。

白話文:

天窗穴位兩個。位於下巴骨下方,扶突穴後面,動脈用手按下去會下陷的地方。艾灸三壯。主治耳鳴耳聾什麼都聽不見,臉腫嚨痛,突然不能說話,以及肩膀痛牽扯到脖子,轉頭困難的病症。

張文仲療風眼卒生翳膜。兩目疼痛不可忍。灸手中指本節頭。節間尖上。三壯。炷如小麥大。患左目。灸右。患右目灸左。

白話文:

張文仲治療風眼突然生出翳膜。雙眼疼痛難忍。艾灸手中指第一個指節的關節處。關節間突起的地方。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粒般大小。患左眼,灸右手。患右眼,灸左手。

液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肘痛。不能自上下。痎瘧。寒熱。目澀䀮䀮。頭痛泣出也。

築賓二穴。在足內踝上。灸三壯。小兒胎疝。癲病。吐舌及嘔吐不止也。

白話文:

液門二穴:位於手掌與手指間的第二根骨節處,可以艾灸三次,主治肘部疼痛、無法自行上下肢活動、瘧疾、發冷發燒、眼睛疲勞不適、頭痛並哭泣等症狀。 築賓二穴:位於腳內部距腳踝上方的位置,也可以艾灸三次,主要用於治療小孩出生時就有的陰囊疾病(如隱睪)、精神失常、口吐舌頭以及反覆性嘔吐等病症。

束骨二穴。在足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驚癇。癲狂病。身寒熱也。頭痛目眩。秦丞祖云。主風赤。胎赤。兩目眥爛也。

白話文:

束骨穴

位置:在腳底小指外側,腳背後陷的凹陷中。

治療功效:

  • 用艾灸灸三壯,可治療驚癇、癲狂病、身體寒熱交替。
  • 主治頭痛和頭暈目眩。
  • 秦丞祖說,此穴還可治療風赤、胎赤(嬰兒皮膚發紅)和雙眼瞼緣潰爛。

曲發二穴。在耳上髮際。曲禺陷者中。鼓頷有穴。灸三壯。主頸項急強。不得顧引。牙齒痛。口噤不能言也。

兌端一穴。在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宛宛中。灸三壯。主口噤鼓頷。癲疾吐沫。及衄血不止。

天頂二穴。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暴喑。咽腫。飲食不下。及喉中鳴。

白話文:

耳朵上方髮際處有兩個穴位叫曲發,位於凹陷處。鼓起下巴,下巴下方有一個穴位,灸三壯,可以治療頸項僵硬、無法轉頭、牙齒疼痛、嘴巴緊閉不能說話。

下巴前下方,嘴唇下方有一個穴位叫兌端,開口時取穴,位於柔軟的凹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嘴巴緊閉、下巴僵硬、癲癇、流口水、鼻出血不止。

脖子後方,從鎖骨直上到扶突穴和氣舍穴之間一寸處,有兩個穴位叫天頂,位於凹陷處,灸七壯,可以治療突然失聲、喉嚨腫痛、無法進食、喉嚨發出聲音。

環跳二穴。在硯子骨宛宛中。灸三壯。主冷痹。風濕。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疼痛。歧伯云。主睡臥伸縮。迴轉不得也。

漏谷二穴。在足內踝上六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足熱痛。腿冷疼。不能久立。麻痹不仁也。

白話文:

環跳穴(左右各一)。位於坐骨後面微凹處。灸三壯。主治寒痹、風濕、中風、半身不遂、腰胯疼痛。歧伯曰:主治睡眠中身體無法伸展、迴轉。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之下。白肉際陷者中。灸五壯。主瘧寒熱。善驚悸。不欲食。腿膝脛痿。腳攣不得伸。癲病狂走。善目齧。及膝脛寒也。

臑會二穴。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灸七壯。主癭。及臂氣腫也。

白話文:

京骨穴:兩個穴位,位於腳部外側的大骨頭下方,凹陷的白色肉中。

針灸方法 :灸五壯。

主治疾病

  • 瘧疾,寒熱交替
  • 容易受驚嚇
  • 食慾不振
  • 腿膝脛部無力
  • 腳抽筋,不能伸直
  • 癲癇,狂躁症
  • 目光呆滯
  • 膝脛寒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者宛宛中。灸三壯。主肘腕酸重。屈伸難。手十指盡痛。不得握。兼主耳淳淳渾渾。聾無所聞。

白話文:

外關穴

位置:位於手腕後方,距離手腕兩寸。在凹陷處,按壓時有凹陷感。

治療:用艾灸灸三壯。

功效:主治肘部和手腕痠痛沉重、屈伸困難、十指疼痛、無法握拳。此外,還可以治療耳朵嗡嗡作響、耳聾聽不見聲音。

幽門二穴。在巨闕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善吐。食飲不下。兼唾多。吐涎。乾噦嘔沫。及泄有膿血也。

二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陷者中。灸三壯。主喉痹咽腫。多臥善唾。鼻鼽衄。及口眼斜。

白話文:

幽門二穴位於胸部,在巨闕穴位左右各1.5寸的地方,凹陷中的位置。使用艾灸療法,可以治療容易嘔吐、食物難以下嚥、口水分泌過多、反胃嘔出泡沫狀物質以及腹瀉並伴有膿液和血液的情況。 二間二穴位位於手掌上,第二根手指靠近指甲的位置,凹陷中的地方。使用艾灸療法,可以治療咽喉疼痛、口腔腫脹、嗜睡且易流口水、鼻子出血、嘴歪等症狀。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灸一壯。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煩滿。舌本痛。秦丞祖云。兼主神氣不足失志也。

白話文:

中衝穴

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距指甲根約一韭葉寬的凹陷處。

治療方法: 灸一壯。

主治病症:

  • 熱病煩心
  • 心悶不汗
  • 身熱如火
  • 頭痛欲裂
  • 煩躁不安
  • 舌根疼痛

古人記載: 秦丞祖認為,中衝穴還主治神氣不足、失志等病症。

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灸三壯。主嘔吐。食飲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吐嘔血。腹㽲刺痛。痰多吐涎也。

白話文:

中脘穴:位於肚臍往上四指寬,巨闕穴下方兩公分處。灸三壯。主治嘔吐、進食困難、腹脹氣滿、心慌驚悸、偶爾吐血、腹痛刺痛、痰多涎液多等症狀。

中極一穴。在臍下四寸陷者中。灸五壯。主屍厥不知人。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小腹痛。積聚堅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絕子。面䵟也。

白話文:

中極穴:位於肚臍下四寸的凹陷處。

灸壯治療:灸五壯。

主治病症:

  • 屍厥(昏迷不醒)
  • 寒氣積聚
  • 心臟不適
  • 飢餓卻無法進食
  • 小腹疼痛
  • 積塊堅硬如石
  • 小便不暢
  • 滑精導致不育
  • 面色萎黃

陰胞二穴。在膝上四寸陷者中。灸七壯。主腰痛連小腹腫。小便不利。及月水不調者也。黃帝灸法。療神邪鬼魅。及發狂癲。諸不擇尊卑。灸上唇裡面中央肉弦上一壯。炷如小麥大。又用鋼刀決斷更佳也。

白話文:

陰胞穴位

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凹陷處的中間。

灸法

使用艾灸,灸七壯。

主治

  • 腰痛並伴有小腹腫脹
  • 小便不暢
  • 月經不調

黃帝灸法

治療神邪鬼魅以及發狂癲癇

適用於所有人羣,不分尊卑。

灸法

在嘴脣內側中央的肉弦上灸一壯。艾炷的大小如小麥粒。使用鋼刀決斷艾炷效果更佳。

承漿一穴。在下唇稜下宛宛中。灸三壯。主偏風。口眼喎斜。消渴。飲水不休。口噤不開。及暴啞不能言也。

肩外俞二穴。在肩甲上廉。去脊骨三寸。灸三壯。主肩中痛。發寒熱。引項急強。左右不顧。

白話文:

承漿穴:位於下脣稜的下方,灸三壯。主要治療偏風、口眼歪斜、消渴、飲水不停、口緊閉無法開合,以及突然失語等症狀。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與脊骨距離約三寸處,灸三壯。主要治療肩部疼痛、發寒熱、引發頸部緊繃僵硬、無法轉頭看兩側等症狀。

溫留一穴。在腕後五寸六寸間。動脈中。是穴。灸三壯。主寒熱頭痛。善噦衄。肩不舉。癲癇病。吐舌鼓頷。狂言。喉痹不能言也。

白話文:

溫留穴

此穴位於手腕之後五寸至六寸之間的動脈上。灸此穴三壯,可以治療:

  • 感冒發燒引起的頭痛
  • 善於嘔吐和流鼻血
  • 肩膀不能抬起
  • 癲癇發作
  • 吐舌頭、鼓起腮幫子
  • 胡言亂語
  • 喉嚨腫痛無法說話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宮。灸三壯。主痎瘧。久不愈者。煩滿少氣。悲恐畏人。臂酸。掌中熱。手握不伸。

陰市二穴。在膝上三寸伏兔穴下。陷者宛宛中。灸五壯。主卒疝。小腹痛。力痿氣少。伏兔中寒。腰如冷水。

白話文:

少府穴

位於小指第一關節後方的凹陷處。直對勞宮穴。艾灸三壯。主治瘧疾。長久未癒者。煩躁鬱悶、氣短。悲傷恐懼、怕見人。手臂痠痛。手掌發熱。手握緊握不開。

臨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去俠谿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壯。主胸膈滿悶。腋下腫。善自齧頰。兼主瘧病。日兩發者。

天柱二穴。在頂後大筋外宛宛中。灸三壯。主頭風腦重。目如脫。項如拔。項痛急強。左右不顧也。

白話文:

臨泣穴

  • 位置:在小腳趾旁第二個腳趾的根部後方,離俠谿穴1.5寸處。
  • 找穴方式:取穴時先找到俠谿穴,然後向後延伸1.5寸,在凹陷處就是臨泣穴。
  • 艾灸方法:灸3壯。
  • 主治疾病:
  • 胸悶不適
  • 腋下腫痛
  • 自我咬頰
  • 瘧疾(每天發作兩次)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宛宛中。灸五壯。主肩膊間急痛。背氣不能引顧。咳逆上喘也。

白話文:

魄戶穴,位於第三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正坐取穴,在頸部正中線。灸五壯。主治肩部、手臂之間的急痛。背部的氣血不能運轉,導致無法回頭看。咳嗽、反胃、氣喘。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闊肩取之。灸七壯。主胸脅脹滿。背痛。惡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也。

懸樞一穴。在第十一椎節下。陷者中。灸三壯。主腹中積氣上下行。腠中盡痛也。

白話文:

意舍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一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三寸。在凹陷處取穴。端坐,雙肩張開時取穴。灸七次。主治胸脅脹滿、背痛、畏寒、飲食不進、嘔吐不留。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俯而取之。灸五壯。主腰痛不可忍。俯仰難。惡寒。小便澀也。

白話文: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在凹陷處取穴,俯身取之。灸五壯,主治腰痛劇烈、俯仰困難、惡寒、小便不暢。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者也。

白話文:

中膂俞穴

在第二十個胸椎(背部隆起處)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旁一寸半。

功效:

  • 腰痛,不能彎腰或仰頭。
  • 脊椎兩側疼痛。

取穴方法:

上下按壓疼痛處,疼痛感延伸至頸後,這個位置就是中膂俞穴。

治療方法:

艾灸中膂俞穴,疼痛往往立馬痊癒。

攢竹二穴。在眉頭。陷者中。灸一壯。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鼽衄。目䀮䀮無遠見。但是屍厥。癲狂病。神邪鬼魅。皆主之。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宛宛中。灸三壯。主食飲不下。嘔吐。食下還出也。

白話文:

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灸一壯,可治療頭目眩暈、眉頭痛、鼻出血、眼睛模糊看不清遠處。除此之外,對於屍厥、癲狂、神邪鬼魅等疾病,也能起到治療作用。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賁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溺血。小便黃。腹泄不止。卒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歧伯云。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

白話文: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凹陷的地方。

艾灸五壯:治療因寒氣侵入小腹,導致噁心、嘔吐血、小便黃色、腹瀉不止、疝氣、小腹疼痛、子宮下垂無法小便的症狀。

岐伯說:凡是因寒氣、虛弱導致的疾病,均可艾灸關元穴。

大泉二穴。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者中。灸五壯。主胸中氣滿不得臥。肺脹滿。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熱。胃氣上逆。唾血及狂言。肘中痛也。

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後廉。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氣淋。卒疝。大小便難。及臨脛內廉痛也。

白話文:

大泉穴,兩個穴位,在手心後橫紋的頂端。按壓時有凹陷。灸五次壯。主治胸悶氣促,無法平躺;肺部脹滿,胸中有聲響;眼睛裡有白翳,手心發熱;胃氣上逆,吐血、發狂;手肘疼痛。

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中。灸三壯。主痎瘧咳逆。煩心不得臥。小便黃。足脛寒。唾血及鼻衄不止也。

白話文:

太谿穴:位於腳的內踝後方,跟骨上的動脈處。

艾灸三壯。

主治:瘧疾、咳嗽、嘔吐、心煩意亂、失眠、小便發黃、雙腳小腿冰冷、吐血、鼻血不止等症。

張文仲救婦人橫產。先手出。諸般符藥不捷。灸婦人右腳小指尖頭三壯。炷如小麥大。下火立產。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頭目眩。頭皮腫。生白屑。兼主面赤暴腫也。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喘喉中鳴也。

鳩尾一穴。在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壯。主心驚悸。神氣耗散。癲癇病。狂歌不擇言也。

白話文:

張文仲救婦人橫產

張文仲救治一位婦人難產,婦人的胎兒呈現橫產狀態。一開始,張文仲採用各種符咒和藥物,卻都無效。於是,他用艾灸的方法,在婦人的右腳小指尖頭灸了三壯,艾炷的大小如同小麥一般。灸完之後,婦人立刻順利生產。

囟會穴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灸此穴三壯,可以治療頭目眩暈、頭皮腫脹、生白屑,以及面部紅腫等症狀。

璇璣穴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灸此穴三壯,可以治療胸脅脹滿、咳嗽逆氣、上氣喘不過氣,以及喉嚨發出鳴叫聲等症狀。

鳩尾穴

鳩尾穴位於蔽骨下方五分的凹陷處。灸此穴三壯,可以治療心驚膽戰、精神耗散、癲癇病,以及狂躁不安,胡言亂語等症狀。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七壯。主冷病。面黑。肌體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氣積聚。賁豚腹堅。脫陽欲死。不知人。五臟氣逆上攻也。

白話文: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 1.5 寸的位置,是任督二脈交會之處。用艾灸治療此穴 7 壯,可以治療:

  • 寒症
  • 面色發黑
  • 身體虛瘦
  • 四肢無力
  • 小腹脹氣
  • 腹部脹大堅實
  • 脫陽將死
  • 意識不清
  • 五臟之氣逆流而上

這些症狀都是由五臟之氣逆行而引起的。

強間二穴。在後項後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三壯。主頭痛如針刺。不可動。項如拔。左右不得顧。歧伯云。兼治風癇病。

翳風二穴。在耳後尖角陷者中。按之引耳是也。灸三壯。主耳鳴聾失欠。暴啞不能言。口噤不開。及口吻喎也。

白話文:

強間穴

位置: 在後腦杓後方一寸五分,凹陷處中。

治療方法: 灸三壯。

主治:

  • 頭痛劇烈如針刺,不能轉動。
  • 脖子僵硬,左右不能回顧。

歧伯論: 兼治風癇病。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間宛宛中。灸三壯。主偏風。半身不舉。口喎。腕勞肘臂痛。及痎瘧。面色不定。

白話文:

列缺穴,兩個穴位。位於手腕上一寸。位於筋骨交接處的凹陷中。灸三壯。主治偏頭痛、半身不遂、口歪、手腕和肘部疼痛,以及瘧疾。面色不定。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病汗不出。目不明。生白翳。皮膚痂疥。遍身風疹。

飛陽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陷者中。灸五壯。主體重。起坐不能步。失履不收。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

白話文:

合谷穴:

合谷穴又名虎口,位於大拇指和食指骨頭之間的凹陷處。灸三壯,可以治療瘧疾、寒熱病導致的出汗異常、眼睛模糊、白內障、皮膚結痂疥癬、全身風疹等疾病。

附陽二穴。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灸五壯。主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脛酸重。筋急。屈伸難。坐不能起。及四肢不舉。

白話文:

附陽二穴

  • **位置:**外腳踝上方二寸後方,肌肉與骨骼間的凹陷處。

  • **灸法:**灸五壯(灸條尖端燃燒的次數)。

  • 功效:

  • 改善腰痛,無法久站。

  • 緩解腿部、膝蓋和脛骨的痠痛和沉重感。

  • 放鬆肌肉緊繃,改善屈伸困難。

  • 改善坐立起困難。

  • 促進四肢活動靈活。

蟀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灸三壯。主醉後酒風發。頭重。皮膚腫。兩角眩痛。

白話文:

蟀谷穴和谷穴。在耳後髮際上約 0.45 公分。有下陷的凹陷處。用牙齒咬著取穴。灸三壯。主治酒後酒癮發作,頭部沉重,皮膚腫脹,兩側頭部眩暈疼痛。

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灸五壯。主肺急。胸中滿。喘逆。唾濁。善噎。皮膚痛。

養老二穴。在手太陽踝骨上一穴。後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也。

白話文:

中府穴

兩個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六分,位在乳頭上方第三肋間。用手指觸摸,能感受到動脈。每穴灸五壯,主治:

  • 肺部急促
  • 胸中飽脹
  • 喘息逆氣
  • 唾液混濁
  • 容易噎住
  • 皮膚疼痛

張文仲傳神仙灸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急不可屈伸。灸曲踿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才燒到肉。初覺痛。便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至人定以來。自行動臟腑一兩回。或臟腑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白話文:

張文仲流傳的「神灸療法」,治療腰部劇烈疼痛。疼痛嚴重到無法轉身側睡,起身坐起困難。以及因受寒而導致的麻痺,腳筋抽緊無法伸屈。

針灸部位是曲泉穴和踿關穴,左右兩腳各四個穴位,每個穴位各灸三壯。每次灸一條腿時,用兩團艾炷同時點燃。艾炷燒到接觸皮膚時,剛開始會感覺疼痛。這時兩個人同時從兩側吹息,直到火焰熄滅。在中午時分施行針灸,到傍晚時分,會自動按摩臟腑一兩次。有時還會出現臟腑轉動的雷鳴聲。這個方法能立即治癒疾病,效果神奇,無法估量。

後頂一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玉枕骨上陷者中。灸三壯。主目不明。惡風寒。頭目眩痛。

扁骨二穴。在肩端上兩骨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肩中熱。指臂痛也。

白話文:

後頂一穴:這個穴位位於百會穴後方1.5寸的地方,在玉枕骨上的凹陷處。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每次灸3次。主要用於改善眼睛看不清楚、怕冷風和感冒引起的頭暈眼花和疼痛。 扁骨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肩膀末端上方,兩塊骨骼之間的凹陷處。同樣也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進行治療,每次灸3次。主要是為了緩解肩膀發炎或過度勞累所引發的手指手臂疼痛問題。

腰俞一穴。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冷不仁。坐起難。腰脊急強。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難舉動也。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卒疝。小腹痛。頭面虛腫。及痎瘧發寒熱也。

白話文:

腰俞穴。位於腰椎第二十一節椎骨間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腰疼,久站不得;腰以下到腳冷得失去知覺;坐起困難;腰背僵硬,不能低下頭或仰起頭;腰部重得像石頭,難以活動。

承山二穴。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癲疾。腳踹痠痛。不能久立。腰膝重。起坐難。筋攣急。不可屈伸。

白話文:

承山:位於小腿肚肌肉下方分開處。凹陷處為穴位。艾灸五壯。主治寒熱癲癇。腳跟痠痛。無法長時間站立。腰膝沉重。起身或坐下困難。筋攣僵直。無法彎曲伸展。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灸三壯。主頭風目眩。頭皮腫。小兒驚癇病也。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缺陷者中。主耳有膿。及耳底聤耳。耳痛鳴聾。並齒齲。禁不宜灸。有病不過三壯。

白話文:

前頂一穴:位於囟會後一寸處,在鼻子正中的凹陷處進行艾灸,共三次。主治頭痛、眼花、頭皮腫脹和小兒驚厥症。 耳門二穴:位於耳朵前方突出肌肉中間的缺損部位,主治耳朵流膿、耳聾、耳鳴以及牙齒蛀牙等問題。禁止使用艾灸治療,如有病症不超過三次即可。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灸三壯。主瘧。寒熱。煩心善噦。唾沫唇乾。嘔吐不下食。腸脹微喘。心下膨膨然。

白話文:

少商穴

兩個少商穴位於手拇指內側,在指甲後方像韭菜葉陷下去的地方。灸三壯可以治療:

  • 瘧疾
  • 寒熱交替
  • 心煩意亂、易噁心
  • 唾沫少、嘴脣乾裂
  • 嘔吐、食不下咽
  • 腸脹氣、輕微喘息
  • 心下脹滿不適

少海二穴。在肘大骨外。去肝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灸五壯。主四肢不舉。癲癇吐舌。沫出羊鳴也。

交儀二穴。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五壯。主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及婦人漏下赤白。月水不調。

解谿二穴。在系鞋處陷者中。灸三壯。主上氣咳嗽喘息急。腹中積氣上下行。及目生白翳也。

白話文:

少海穴位於肘關節外側,在肱骨外上髁下方五分處,屈肘時更容易觸摸到。灸灼五壯,可以治療四肢癱瘓、癲癇發作、吐舌、流涎、羊鳴症等。

交儀穴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灸灼五壯,可以治療猝發的疝氣、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婦女白帶異常、月經不調等。

解谿穴位於足踝與小腿交界處,靠近綁鞋帶的位置,灸灼三壯,可以治療上氣喘、咳嗽、呼吸急促、腹脹氣上行下行、眼白混濁等。

尺澤二穴。在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甄權云。在臂屈伸橫文中。筋骨罅陷者中。不宜灸。主癲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頭。

白話文:

尺澤穴位有兩個。位於肘部正中,約在兩條筋脈之間。甄權說:在手臂彎曲和伸直的橫紋中間,筋骨凹陷處。不宜灸。主治癲癇病,不可朝向。手臂不能抬高過頭。

天樞二穴。夾臍兩傍各二寸陷者中。灸五壯。主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女子漏下赤白。及腹大堅。食不化。面色蒼蒼也。

白話文:

天樞穴,左右兩個,各在肚臍兩旁2寸的凹陷處。

艾灸5壯,主治:長期積聚的寒氣、肚臍周圍劇烈疼痛、有時會衝上心臟、女性的月經異常(漏下赤白)、腹部腫大堅硬、食慾不振、面色蒼白。

曲骨一穴。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其毛際陷者中。灸七壯。主五淋。小便黃。小病脹滿。婦人帶下赤白。惡合陰陽。小便閉澀不通。但是虛乏冷極者。皆宜灸之。

白話文:

曲骨穴:位於橫骨之上,中極穴下方一寸。取穴方法:在毛髮邊緣凹陷處取穴。灸7壯。 功效:治療尿頻、尿急、尿痛、尿血、小便黃、小腹脹滿、婦女白帶或血帶、夫妻生活不協調、小便不通。但是對於身體虛弱、虛寒的人,都適合灸這個穴位。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灸一壯。主膝腹內外廉痛不仁。屈伸難。及喉中鳴。驚恐如人將捕之。

丘虛二穴。在外踝如前。去臨泣三寸。灸三壯。主胸脅痛。善大息。胸滿膨膨然。足腕不收。足脛偏細。

白話文:

陽陵泉二穴位於膝下1寸(約3.3公分)處的外部皮膚凹陷中,可以使用艾灸治療,每次施灸一次,主要用於緩解膝蓋、腹部內部和外部疼痛以及麻木感,同時也可以改善關節活動困難的情況,並能減輕喉嚨發出聲音的症狀。對於感到害怕或恐慌的人來說,這穴位也能夠提供幫助。 丘虛二穴位於腳踝外側前方,距離臨泣穴3寸(約9.9公分),同樣可以使用艾灸進行治療,每次施灸三次。這個穴位能夠有效緩解胸部肋骨部位的疼痛,並且有助於平靜呼吸,減少深吸氣次數。此外,它還可以用來解決胸部充滿空氣而產生膨脹感的問題,以及無法控制腳踝和小腿肌肉的情況,特別是當其中一條腿變得較細時。

夫治小兒之患。診察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或即胎中受病。或是生後傷風。動發無時。寒溫各異。且據諸家方論。醫藥多門。藥既無痊。全憑灸法。況小兒灸法散在諸經。文繁至甚。互說不同。既穴點以瘥訛。治病全然紕繆。按諸家明堂之內。精選到小兒。應驗七十餘穴。並是曾經使用。累驗神功。今具編錄於後。

白話文:

治療小兒疾病,必須仔細觀察他們的徵兆,才能正確診斷。由於小兒不會說話,因此醫生需要仔細觀察他們的表現。有些疾病可能是胎兒時期就患上的,也可能是出生後受涼引起的。疾病發作的時間不定,症狀也有寒熱之分。

根據各家醫方論述,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很多,但藥物往往難以痊癒,這時就需要採用艾灸療法。然而,小兒的艾灸穴位分佈在各經絡上,而且穴位數量繁多,不同醫家說法也不一。由於穴位的錯誤標記和治療方法的混亂,導致小兒疾病治療效果不佳。

經過整理和挑選,從各家醫方中精選出適合小兒使用的七十多個穴位,這些穴位都是經過實踐驗證,效果顯著的。現將這些穴位一一列出,供大家參考使用。

小兒驚癇者。先驚怖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風癇者。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緩驚風。灸尺澤各一壯。在肘中橫文約上動脈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二三歲。忽發兩眼大小眥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間後一寸五分。口陷者中。各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囟開不合。灸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合。囟開先合。炷如小麥大。

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灸中指甲後一分中。衝穴一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孩驚嚇抽搐時,先會驚恐尖叫,之後才發作。可以用艾灸頂上旋毛中間三次,以及耳後青絡脈,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孩風癇時,會先屈指像數東西一樣,之後才發作。可以用艾灸鼻柱上髮際凹陷處三次,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孩緩慢的驚風,可以用艾灸尺澤穴各一次,位置在肘中橫紋約上動脈中,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孩兩三歲突然兩眼大小眥都發紅,可以用艾灸手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後方一寸五分,凹陷處,各三次,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孩囟門開著不閉合,可以用艾灸臍上和臍下各五分,兩個穴位各三次,艾灸瘡口未合,囟門就會先閉合,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孩晚上哭鬧,點燈時哭,雞鳴時停止,可以用艾灸中指指甲後方一分處,衝穴一次,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轉難。灸心俞穴三壯。炷如小麥大。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孩子五、六歲還不會說話,是因為心氣不足,舌根無力,發音困難。可以在「心俞穴」灸三壯,灸條的大小如小麥,位於第五椎下兩側,各一寸半的陷窩中。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般醫治不瘥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炷如小麥大。歧伯云。兼三伏內。用桃柳水浴孩子。午正時當日灸之。後用青帛子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不可量也。

白話文:

黃帝治療兒童疳痢、脫肛、體型消瘦,口渴異常,面容憔悴,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的症狀。

在尾翠骨上三寸凹陷處灸三壯,每個灸炷如小麥般大小。歧伯說,同時在三伏天內,用桃柳水給孩子洗澡。午時正點時進行灸療,之後用青色絲帛擦拭。如果看到類似疳蟲的蟲子隨汗液流出,這樣的方法會極其有效。

歧伯灸法。療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較。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一穴。三壯。炷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岐伯使用艾灸治療小孩脫肛和便血癥狀,在秋天時效果不明顯,需在龜尾處施灸一次,火柱大小約為小麥粒般大小。若小孩咽喉發出聲音且吞嚥困難,則需在璇璣穴位上施灸三次,火柱位於天突下的一寸凹陷處,同樣大小為小麥粒般大小。 簡化版:岐伯用艾灸治小孩脫肛、便血,秋季效果差,要灸一下龜尾,火柱像小麥那麼大;如果小孩喉嚨有聲音、吃奶困難,就灸一下璇璣,也是火柱像小麥那麼大,位置在一寸深處。

癇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枉死者半。諸癇病如屍厥吐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癲癇病是孩童的常見疾病。它發作突然,讓人措手不及,導致許多孩子發病時無法及時就醫而病情加重。俗話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好的醫生,那麼因病白白死去的人會超過一半。對於癲癇病,如果出現類似於人死後僵硬和吐白沫的情況,可以在鳩尾下陷一寸的巨闕穴上灸三壯。灸炷的大小要像小麥粒一樣。

小兒睡中驚。目不合。灸屈肘橫文上三分各一壯。炷如小麥。

小兒口有瘡蝕。齦爛。臭穢氣衝人。灸勞宮二穴各一壯。在手心中。以名指屈指頭著處是也。炷如小麥大。

小兒雞癇善驚。反折。手掣自搖。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瘧久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內庭穴也。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髮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囟開。二壯。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孩睡覺時驚醒,眼睛無法閉合,可以用艾灸屈肘橫紋上三分處,每次灸一壯,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孩口腔潰瘍,牙齦腐爛,臭味熏人,可以用艾灸勞宮穴,每次灸一壯,艾炷大小像小麥,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以食指屈指尖觸碰手掌的位置。

小孩有雞癇症,容易驚嚇,身體反折,手抽搐搖動,可以用艾灸手少陰穴,每次灸三壯,艾炷大小像小麥,手少陰穴位於手掌後部,距離手腕半寸凹陷處。

小孩瘧疾久治不愈,可以用艾灸足大拇指與次指之間凹陷處,每次灸一壯,艾炷大小像小麥,此穴位名為內庭穴。

小孩身體僵硬,角弓反張,可以用艾灸鼻樑上緣髮際三分處,每次灸三壯,再灸大椎穴下,囟門開合處,每次灸二壯,艾炷大小像小麥。

小兒龜胸。緣肺熱滿。攻胸膈所生。又緣乳母食熱面五辛。轉更胸起高也。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中灸不愈一二也。

白話文:

小兒出現胸部凸起,多因肺有熱而導致胸膜充盈,壓迫胸腔所致。另外,也與乳母食用熱性麵食和辛辣食物有關,這些食物會加重胸部的凸起。

治療方法:

使用艾灸灸治,分別在兩側乳房前側,向上各一寸半處,三條乳房骨縫隙之間,共六個位置。每處點燃三炷艾條,大小如小麥粒。

季節不同,灸法也有所區別:春季和夏季從下方灸到上方,秋季和冬季從上方灸到下方。

如果不按照這個方法灸治,一般灸一兩次是無法見效的。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者中。

小兒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灸鬼祿穴一壯。在上唇內中央結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決斷更佳。

小兒水氣。四肢盡腫。及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炷如小麥大。分水穴也。

小兒熱毒風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節頭三壯。名拳尖也。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孩眼睛發黃,灸合谷穴兩側各一壯,艾炷大小如小麥。合谷穴位於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凹陷處。

小孩秋天深秋時節腹瀉不止,灸肚臍下二到三寸處動脈位置,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

小孩驚恐發作,灸鬼祿穴一壯,位於上嘴唇內側中央,艾炷大小如小麥,用鋼刀割開更佳。

小孩水腫,四肢及腹部都腫,灸肚臍上一寸處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此穴名為分水穴。

小孩熱毒風盛,眼睛疼痛,灸中指第一節頭部三壯,此處名為拳尖,艾炷大小如小麥。

小兒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風達於髓所致也。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壯。炷如小麥大。肺俞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膈俞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白話文:

小兒脊椎後凸(烏龜背)。出生時被不潔淨的風吹襲脊骨,風邪深入骨髓所導致。

治療方法:

灸灼以下穴位,每穴施灸 3 壯,艾柱大小如小麥。

  • 肺俞穴:位於第三椎下兩側,各 1.5 寸。
  • 心俞穴:位於第五椎下兩側,各 1.5 寸。
  • 膈俞穴:位於第七椎下兩側,各 1.5 寸。

小兒臍腫。灸腰後。針臍骨節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撮痛不可忍者。灸百會一穴三壯。在頭中心陷者是也。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孩肚臍腫脹的情況,可以使用艾條進行腰部後方的熱敷,並用針刺入腹部骨頭之間的穴位,重複三次。使用的艾柱大小如同小麥粒。 小孩脫肛或出血、每次上廁所時臟器疼痛難以忍受的情況下,可以在頭部中央凹陷處施加三個艾柱的艾灸治療。使用的艾柱大小同樣如同小麥粒。

小兒新生二七日內。若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臟之經。遂使舌強。唇痙。嗍奶不得。此疾所施方藥。不望十全爾。大底以去客風無過。灸承漿一穴七壯。在下唇稜下宛宛中是也。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在耳下曲頰骨後。炷並如雀尿大。

白話文:

新生兒出生兩至七天內,如果突然不肯吸吮母奶,並且經常哭鬧,可能是外來的風邪入侵了臍帶,沿著經絡傳播到了心臟和脾臟,導致舌頭僵硬,嘴脣痙攣,無法吸吮母奶。

對於這種疾病,治療方法並不能保證完全治癒,主要以驅散風邪為主。具體操作是:

  1. 灸承漿穴,共七壯。承漿穴位於下脣緣的凹陷處。
  2. 灸頰車穴,各七壯。頰車穴位於耳後,顴骨凹陷處。

所使用的艾炷大小如雀尿滴大小。

小兒食時頭痛。及五心熱者。灸噫嘻二穴各一壯。在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宛宛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三五歲。兩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灸第九椎節上一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斑瘡入眼。灸大杼二穴各一壯。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奶癧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壯。在肩甲內廉。去各三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羊癇。目瞪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綱二穴各一壯。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羸瘦。食飲少。不生肌膚。灸胃俞穴各一壯。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胎疝。卵偏重者。灸囊後縫十字文當上。三壯。春灸夏效。夏灸秋效。秋灸冬效。冬灸春效。炷如小麥大。

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一穴三壯。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麥大。

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瘥。灸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蟀谷穴也。

小兒嘔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目澀怕明。狀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壯。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文頭白肉際。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多涕者。是腦門被風拍著及肺寒也。灸囟會一穴三壯。炷如小麥大。在上星上一寸。直鼻。

小兒急喉痹。灸天突穴一壯。在項結喉下三寸兩骨間。炷如小麥大。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上五分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牛癇。目直視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在胸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折馬鳴也。灸僕參二穴各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者中。拱足取之。炷如小麥大。

小兒陰腫。灸內崑崙二穴各三壯。在內踝後五分。筋骨間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白話文:

小兒吃飯時頭痛,以及手心腳心發熱,灸噫嘻穴各一壯,在第六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靠近骨頭的地方。艾炷如小麥大小。

三到五歲的小孩,兩眼在春秋季節突然出現白翳,遮住瞳孔,疼痛難忍,灸第九節椎骨上方一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患斑瘡入眼,灸大杼穴各一壯,在項後第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奶癧導致眼睛看不清,灸肩中俞穴各一壯,在肩胛骨內側邊緣,向外各三寸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羊癇,眼睛瞪著,吐舌頭,發出羊叫聲,灸第九節椎骨下方關節處三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不停地喝水,臉色發黃,灸陽綱穴各一壯,在第十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身體瘦弱,食慾不振,不長肉,灸胃俞穴各一壯,在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胎疝,睪丸偏重,灸囊後縫十字紋上方三壯,春灸夏效,夏灸秋效,秋灸冬效,冬灸春效,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突然發作驚風,灸前頂穴三壯,在百會穴前方一寸。若不治癒,須灸兩眉頭以及鼻下人中穴。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患風病,各種治療都不見效,灸耳上靠近髮際一寸五分,嚼著找穴位,叫蟀谷穴。

小兒嘔吐奶汁,灸中庭穴一壯,在膻中穴下方一寸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眼睛澀,怕光,像青盲一樣,灸中渚穴各一壯,在小指次指根部後方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雀目,晚上看不見東西,灸大拇指指甲後方一寸,內側橫紋與白肉交界處,各一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睡夢中驚搐,灸大拇指次指末端,去指甲如韭葉大小,各一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經常流鼻涕,是因為腦門被風吹到,以及肺寒,灸囟會穴三壯,艾炷如小麥大小,在上星穴上方一寸,正對著鼻子。

小兒急喉痺,灸天突穴一壯,在項結喉下方三寸兩骨之間,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食癇,先發寒熱,然後突然發作,灸鳩尾上方五分三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牛癇,眼睛直視,肚子脹,然後發作,灸鳩尾穴三壯,在胸部蔽骨下方五分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馬癇,張開嘴巴,搖頭晃腦,身體反折,發出馬叫聲,灸僕參穴各三壯,在足跟骨下方白肉交界處凹陷處,彎曲腳趾找到穴位,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陰腫,灸內崑崙穴各三壯,在內踝後方五分,筋骨之間凹陷處,艾炷如小麥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