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五 (6)
卷第四十五 (6)
1. 治腳氣痹攣諸方
夫腳氣痹攣者。皆由風寒濕三氣並客於分肉之間。真氣不周。故為痹也。其風氣最多則腫。為行痹。走無常處。其寒多者。則為痛痹。其濕多者。則為著痹。冷而無汗。濡痹也。但隨血脈上下。不能左右去者。為周痹。痹在肌中。或發上下。左以應右。右以應左者。偏痹也。
夫痹甚。陽氣少而陰氣多者。令人身寒。陽氣多而陰氣少者。則痹但熱。諸痹風勝者易愈。在皮肉間亦易愈。在筋骨攣痛者。則難痊也。冬痹入深。令營衛澀。經絡滯。則不知痛癢。風痹不可已者。足履冷時如入湯。腹中股脛煩疼。或嘔吐心懸。時時汗出。目眩悲恐。短氣不樂者。
是其候也。又風濕著人四肢。並使不收不隨。入臟便喑啞。四肢緩縱。口舌不收攝也。其病偏從腳上者。蓋地土卑濕。冬月少霜雪。山水蒸氣常猥。退。暖令人腠理開。受風濕氣。其地春月常如細雨。或便冷。或小寒。使風濕深搏。不能得泄。故多腳弱也。亦有端然振寒便發黃者。
此是風濕氣內搏。或是先遇熱。後遇寒。搏於熱。熱入臟。寒在外。然如此者。喜使人乾嘔吐逆。冬大暖。少霜雪。名為時行濕氣。夫風毒藏人肌肉中。至春夏得暴風。令濕折之。使四肢緩弱。體盛多熱者。其人則或壯熱而不隨。其脈當浮大緊者是也。虛而有冷者。脈當緩弱遲微為證。
夫因虛而遇毒者。宜先攻其毒。毒衰。乃當療其虛。若挾毒而補其虛。則毒盛矣。要當將防其虛。不得與實盛人等也。
治腳氣痹攣不隨。風毒攻四肢。壯熱如火。頭項攣急。氣衝胸中。宜服大續命湯方。
當歸(二兩),芎藭(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石膏〔一(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防風(二兩去蘆頭),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痹攣。風毒所攻。口不能語。咽中如塞。或緩或急。身體不自收持。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宜服小續命湯方。
麻黃(三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桂心(一兩),石膏(二兩),芎藭(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黃芩(三分),當歸(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痹攣腫疼。或不仁。拘屈不得。宜服大風引湯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獨活(一兩),秦艽(半兩去苗),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辛(半兩),白朮(一兩),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乾薑(半兩炮裂銼),防風(半兩去蘆頭),漢防己(半兩),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腳氣痹攣的病因,都是風寒濕三種邪氣入侵肌肉之間,導致真氣運行不暢,因此痺痛。風邪較盛則腫脹,稱為行痹,疼痛部位游移不定;寒邪較盛則疼痛劇烈,稱為痛痹;濕邪較盛則疼痛固定,稱為著痹,身體冰冷無汗,稱為濡痹;疼痛沿著經絡上下移動,但不能左右移動,稱為周痹;痺痛在肌肉中,有時發作於上下肢,左邊疼痛牽連右邊,右邊疼痛牽連左邊,稱為偏痹。
痺痛嚴重時,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則感到畏寒;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則痺痛處發熱。風邪盛的痹症較易治癒,表淺的痹症也較易治癒,而深入筋骨、疼痛攣縮的痹症則難以痊癒。冬天痺痛深入肌體,使營衛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則感覺不到痛癢。風邪引起的痹症難以治癒時,腳踩到冷的地方如同踩到熱水中一般,腹部、大腿和小腿疼痛煩躁,甚至嘔吐、心悸,時常出汗、頭暈、悲恐、氣短、心情低落,這些都是其症狀。此外,風濕之邪侵犯四肢,使四肢活動不靈活,甚至侵入臟腑,導致聲音嘶啞,四肢鬆弛無力,口舌不能收斂。
腳氣病多從腳部發作,是因為腳部處於地勢低窪潮濕的位置,冬天霜雪少,山水蒸汽常年潮濕,天氣回暖,使人體腠理疏鬆,易受風濕之邪侵襲。春天常有細雨綿綿或寒冷天氣,使風濕之邪深藏於肌體,不能排出體外,所以多見腳部虛弱。也有些病人突然畏寒發熱,甚至出現黃疸,這是由於風濕之邪內部搏結所致,可能是先受熱後受寒,熱邪入裡,寒邪在外,這種情況容易導致乾嘔、噁心、嘔吐。冬天溫暖,霜雪少,稱為時行濕邪。風毒藏於肌肉之中,到春夏季遇上暴風,使濕邪加重,導致四肢無力。體質強壯,熱邪較盛的人,會出現壯熱不退的症狀,脈象應當是浮大緊;虛弱畏寒的人,脈象應當是緩弱遲微。
虛弱的人遇到毒邪,應當先攻毒,毒邪減輕後再治療虛弱。如果在毒邪未除的情況下就補益身體,則毒邪會加重。治療時必須注意防治虛弱,不能與體質強壯的人同等治療。
治療腳氣痹攣,風毒侵犯四肢,壯熱如火,頭頸部攣急,氣衝胸中,應服用大續命湯:
當歸(二兩),芎藭(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石膏(一兩或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防風(二兩,去蘆頭),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碎),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中盞(約100毫升),加生薑半片,煎至六分(約60毫升),去渣,不拘時溫服。
治療腳氣痹攣,風毒侵犯,不能言語,咽喉阻塞,時緩時急,身體不能自主控制,渾身麻木,不知道疼痛部位,身體拘緊不能翻身,應服用小續命湯:
麻黃(三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碎),桂心(一兩),石膏(二兩),芎藭(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碎),黃芩(三分),當歸(半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治療腳氣痹攣腫痛,或麻木不仁,拘攣活動不便,應服用大風引湯:
麻黃(一兩,去根節),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獨活(一兩),秦艽(半兩,去苗),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辛(半兩),白朮(一兩),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乾薑(半兩,炮裂,銼碎),防風(半兩,去蘆頭),漢防己(半兩),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