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五 (1)

1. 卷第四十五

2. 腳氣論

論曰。夫腳氣者,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小品謂之腳弱。古來無腳氣之說,而病源有腳氣之候者,皆因良醫所立,以其病從腳起,故曰腳氣。如此則緩風腳弱,得其總稱矣。然皆由感於風毒所致。其病先從腳起,漸入腿䏶,遍及四肢,令人不覺,或見食嘔吐,惡聞食氣,或腹痛不利,

大小便秘澀,或胸中忪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沉,或喜多忘誤,言語謇澀,頭痛心煩,或時節熱疼,或身體酷冷,腳膝欲痹,或時復轉筋,或小腹不仁,或腳腫不腫,或百節攣急,或緩縱不隨。此皆腳氣之候也。然此病多即不覺,或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起甚微。

食飲嬉戲氣力如故,唯卒起屈弱者,是其始也。若不早治,漸至不仁,毒氣上攻於心,便致危殆,急不旋踵,寬延歲月爾。古方多用風引續命等湯,療氣毒,而風多者得瘥。若以腳氣法,用療風病藥,而十愈八九矣。如應病用藥,終無不瘥。腳氣非死病,若不肯療,自取其斃。

非病能殺人也。夫江東嶺南,土地卑濕,氣候不同,夏則炎毒鬱蒸,冬則溫暖無雪。風濕之氣,易傷於人。故經云,浸濕襲虛,病起於下。所以風毒多從下上,腳先屈弱,然後痹疼,兩脛微腫,小腹不仁,卒上衝心,便至危困。其病多以春末夏初發動,得之皆因熱蒸,春發如輕,

夏發更重,入秋稍輕,至冬自歇。大約如此。亦時有異於此候者。京國室女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診為他疾,皆錯療之。而有死者,則風毒行天下,非獨江嶺間也。婦人之病,又非腎虛,而得自卑濕之地。斯病由眾不為此療,枉死甚多,深可哀悼也。

白話文:

腳氣論

腳氣,晉宋以前稱為緩風,小品方書則稱之為腳弱。古代並無「腳氣」之名,但許多疾病的症狀都與腳氣相符,都是後世良醫根據其病徵從腳部開始發作而命名的。因此,緩風、腳弱等名稱,都可以視為腳氣的總稱。 這些病症皆由感受風毒引起,起初從腳部開始,逐漸蔓延至腿部,並遍及全身四肢,患者可能渾然不覺。 症狀可能包括:噁心嘔吐、厭惡食物氣味、腹痛腹瀉、大小便不通暢、胸悶心悸、畏光、精神萎靡、健忘、說話困難、頭痛心煩、時而發熱疼痛、時而身體冰冷、腳膝關節疼痛僵硬、抽筋、小腹麻木、腳部腫脹或不腫脹、關節拘攣、肢體活動不靈活等等。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

此病發病往往不被人察覺,有的沒有其他疾病卻突然發病,有的則是在其他疾病之後發病。初期症狀輕微,食慾、飲酒、玩樂、體力都如常人,只是偶爾會突然感到肢體屈弱無力,這便是初期症狀。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會逐漸加重,導致肢體麻木,毒氣上攻於心,危及生命,病情發展迅速,或緩慢纏綿多年。古代治療多用風引續命等湯劑治療風毒,風邪較盛者多能痊癒。如果用治療腳氣的方法,用治療風寒濕痺的藥物,則十個病人能治癒八九個。只要對症下藥,都能治癒。腳氣並非不治之症,如果拒絕治療,則會自取滅亡,並非疾病本身致死。

江東、嶺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氣候與其他地區不同,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溫暖無雪,風濕之氣容易侵襲人體,因此《內經》記載:「浸濕襲虛,病起於下。」所以風毒多從下往上侵犯人體,腳部先出現屈弱無力,然後疼痛腫脹,小腹麻木,最後毒氣上攻於心,導致病情危重。此病多在春末夏初發作,皆因暑熱蒸鬱所致。春季發病較輕,夏季發病較重,秋季逐漸減輕,冬季則自然痊癒。但也有例外情況。京師地區的女子、兒童及讀書人,因不在江東嶺南地區,庸醫不識,誤診為其他疾病,錯誤治療,導致死亡者也有。風毒流行天下,並非僅限於江東嶺南地區。婦女的腳氣並非腎虛所致,而是由於居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許多人對此病不了解,沒有對症治療,因此枉死的人很多,令人痛心。

3. 腳氣診脈訣

夫診候者。當察四時之脈。兼明三部九候七診虛實。然始知爾。若非洞曉微妙。無以別其生死。夫腳氣入臟。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爾。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者。宜服續命湯。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白朮服之。若脈轉駛而緊。宜作竹瀝湯。若脈微而弱者。經言自瘥。

浮大而緊駛者。三品之中惡脈也。若得沉細而駛者。此脈正與浮大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者病在裡。治亦不異。當以意消息爾。上氣脈數不得臥者死。腳氣心脈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死。

白話文:

腳氣診脈訣

診斷腳氣,必須觀察四季脈象,並且了解三部九候七診的虛實,才能真正了解病情。如果不能透徹地掌握其微妙之處,就無法區分病人的生死。腳氣侵入臟腑,脈象有三種情況,內外症狀相似,但脈象卻有所不同。如果病人脈象浮大而緩,應該服用續命湯;如果風盛,應該服用越婢湯,再加入白朮;如果脈象轉為快速而緊,應該服用竹瀝湯;如果脈象微弱,古書上說會自行痊癒。

浮大而緊急,是三種脈象中最不好的;如果脈象沉細而急速,這種脈象與浮大緊的脈象一樣,都是惡兆。脈象浮大,病在體表;脈象沉細,病在裡邊,治療方法也差不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上氣,脈象數而不能平臥者將死;腳氣患者心脈急促,氣喘不止,或者自汗不止,時冷時熱,脈象短促而數,嘔吐不止者將死。

4. 腳氣所中處論

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為偏著於腳。答曰。夫人有五臟。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脾肝腎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指。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於腳。久而不瘥。流入四肢腹背頭項。凡風毒中人。

即卒不覺。漸入臟腑。翕然大悶。方始覺之。或遇庸醫不能自別。漫作余治。方法違背。往往多斃。既有陰陽逆順。當須依候療之。若此乖違皆是夭橫也。

白話文:

腳氣所中處論

有人問:風毒侵入人體,為何會到處都可能發病,卻偏偏容易集中在腳上呢?

回答:人體有五臟,心肺兩臟的經絡起始於手十指,脾肝腎三臟的經絡起始於足十指。風毒之氣多來自地面,地面的寒、暑、風、濕都會產生蒸氣,而腳經常接觸地面,所以風毒侵入人體時,必定先從腳開始。如果久治不癒,就會蔓延到四肢、腹部、背部和頭頸。

凡是患了風毒的人,起初可能沒有感覺,等到風毒漸漸侵入臟腑,才會突然感到胸悶,這時才察覺到病情。如果遇到庸醫,不能正確辨別病情,胡亂治療,方法錯誤,往往會導致死亡。因為人體有陰陽的盛衰順逆,治療時必須根據病人的情況來用藥。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就會導致病人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