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9)

1. 辨奇經八脈法

任脈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故其病結為七疝瘕聚也。

帶脈之為病。苦腹滿。腰容容若坐水中。帶脈者。迴帶人之身體。病即其脈緩。故令腰容容也。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為衛。衛為氣。氣主肺。故寒熱。陰為營。營為血。血主心。故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又云:衝脈者起於關元。循腹裡。直上至咽喉中。任脈者起於胞門子戶。夾臍上行至胸中。二本雖不同。亦俱有所據。並可以依用也。

寸口脈。來大而漸小者。陰絡也。苦風痹癰時自發。

寸口脈。來小而漸大者。陽絡也。苦皮膚淫痛汗出惡寒。

寸口脈。來緊細而長至關者。任脈也。苦繞臍及橫有痛。

診得任脈。橫寸口遲遲者。苦腹中有氣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也。

診得陽維浮者。暫起即目眩。陽氣盛實。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陰維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也。

診得陰維如貫珠者。男子兩脅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熱也。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腰脊痛。沖陰股也。

兩手脈浮。陰陽皆盛實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沖督用事者。十二經不復朝見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不定也。

兩手脈細微綿綿。陰脈亦微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

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也。

診得陽蹺病則急。陰蹺病則緩。

尺寸牢。直上直下。為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白話文:

辨奇經八脈法

任脈生病,內部會感到沉悶結滯。男性表現為七疝,女性則為瘕聚。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所以它的病症會表現為七疝和瘕聚。

帶脈生病,會感到腹部脹滿,腰部酸軟沉重,像坐在水中一樣。帶脈環繞人的身體,生病時脈象緩慢,所以會導致腰部酸軟。

陽維脈生病,會感到寒熱交替。陰維脈生病,會感到心痛。陽維屬於衛氣,衛氣主肺,所以會出現寒熱症狀;陰維屬於營血,營血主心,所以會感到心痛。這就是奇經八脈生病的表現。

另有記載: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著腹部內側向上運行,直達咽喉;任脈起於胞門、子戶穴,夾著臍部向上運行到胸部。雖然兩脈的起始位置不同,但都有其根據,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應用。

寸口脈如果脈象先大後小,是陰絡脈的表現,會感到風痹、癰腫,並且會自發作痛。

寸口脈如果脈象先小後大,是陽絡脈的表現,會感到皮膚瘙癢疼痛,汗出惡寒。

寸口脈如果脈象緊細而長,一直延伸到關脈的位置,是任脈的表現,會感到繞臍而行或橫向疼痛。

診斷任脈時,如果寸口脈遲緩,會感到腹部有氣體向上衝擊心臟,不能彎腰低頭,身體拘緊。

診斷陽維脈時,如果脈象浮,則會暫時性地出現頭暈目眩,這是陽氣盛實的表現,會感到肩膀酸痛,像著涼一樣。

診斷陰維脈時,如果脈象沉而大且實,會感到胸痛,脅肋下脹滿,心痛。

診斷陰維脈時,如果脈象像串珠一樣,男性會感到兩脅脹滿,腰痛;女性則會感到陰部疼痛,好像有熱氣一樣。

診斷帶脈時,如果脈象在繞臍部左右,則會腰脊疼痛,衝擊陰部和股部。

如果兩手脈象都浮,陰陽都盛實,這是衝脈和督脈的表現。衝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通道,如果衝脈和督脈功能亢進,十二經脈的脈象就不會再出現在寸口脈了,患者會感到神志恍惚,精神錯亂,行為不定。

如果兩手脈象都細微綿軟,陰脈也細微綿軟,這是陰蹺脈和陽蹺脈的表現。

如果寸口脈和關脈都浮,脈象直上直下,這是督脈的表現,會感到腰背強直疼痛,不能彎腰低頭,成年人會出現癲癇,兒童則會出現風癇。

診斷陽蹺脈時,如果生病,脈象則急促;診斷陰蹺脈時,如果生病,脈象則緩慢。

如果寸口脈和關脈都強有力,脈象直上直下,這是衝脈的表現,會感到胸中有寒邪引起的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