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1)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1)
1. 嶺表十說
嶺表之俗,多食檳榔,多者日至十數。夫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痰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也。此頗類北人之食酥酪。塞北地寒,食酥酪胃理縝密。一旦病疫,當汗則塞,塞而汗不得出。嶠南地熱,食檳榔,故臟氣疏泄。一旦病瘴,當下則虛羸而本([梯注]《景岳全書》無「本」字。
)不能堪。所以土人多體瘠色黃,豈盡氣候所致,蓋亦檳榔為患,殆弗思耳。
本草載:三人冒霧行,飲酒者獨不病。故北人度嶺,必相勉以飲酒。且遷客羈士,往往醺酣以自適。而嶺外弛權酤之禁。異時酒價尤廉,販伕役卒亦得肆意杯酌,咸謂可以闢瘴,殊不知乃瘴病之源也。([梯注]《景岳全書》作「殊不知少則益,多則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暑毒。
白話文:
嶺南地區的風俗習慣,多數人喜歡吃檳榔,吃得多的甚至一天要吃十幾顆。瘴氣疾病的產生,往往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氣機阻塞,痰液積聚。而檳榔最能降氣消食,去除痰液。因此,人們只顧眼前利益,卻忽略了長遠的危害。
這就如同北方人吃酥酪一樣。塞北地區寒冷,吃酥酪可以使胃腸機能強健。一旦患病,應該發汗卻汗出不來。嶺南地區炎熱,吃檳榔,則會使臟腑氣機疏泄。一旦患上瘴氣,應該瀉下卻虛弱無力,根本無法承受。所以嶺南人大多體瘦面色黃,這並非完全是氣候所致,也與檳榔的危害有關,只是人們沒有深思而已。
《本草綱目》記載:三個人在霧中行走,喝酒的人獨獨沒有生病。因此,北方人到嶺南,就會互相勉勵多喝酒。而且遷移到嶺南的遊客和讀書人,也常藉酒消愁,自尋快樂。嶺南地區放鬆了對酒的限制,酒價曾經非常便宜,販夫走卒也肆意飲酒,都認為喝酒可以避瘴,殊不知這正是瘴氣疾病的根源。(《景岳全書》記載:“殊不知少則益,多則滋瘴之源也”。)為何如此?嶺南地區濕熱,嗜酒容易中暑中毒。
兼瘴瘧之作,率因上膈痰飲,而酒尤能聚痰。嶺外諺曰:莫飲卯時酒,莫食申後飯。此誠攝生之要也。然忌夕食者,人所易曉。戒卯時酒,則多以為疑。蓋嶠南氣候不常,雖盛夏陰雨必寒,雖窮冬日出則燠。一日之間,寒燠或屢變。要之晝多燠,夜多寒。飲酒過度固非所宜,而卯酒尤甚。
方其朝寒而飲,遇暴熱則必為病也。
嶺南每以暑毒為患者,蓋一歲之間,暑月過半,使人難避而易犯。起居飲食稍失節度,則為暑毒所中。其冒暑在道途間,故土人暑月則相戒勿出。且遇荒之境,道路崎嶇,傳舍飲食皆不能如欲。自北初至則云:不習水土而病。既還則又謂之回頭瘴。大率得之道途間冒暑氣,於夫飲食居處失度也。
白話文:
患上瘴瘧,通常是因為上膈有痰飲積聚,而酒更容易使痰積聚。嶺南地區有句俗語說:「不要在卯時喝酒,不要在申時之後吃飯。」這確實是養生的重要原則。雖然忌食晚餐大家都容易理解,但戒喝卯時酒就很多人不明白。因為嶺南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即使盛夏陰雨天也會很冷,即使嚴冬太陽出來也會很熱。一天之內,冷熱交替頻繁。總體來說,白天比較熱,晚上比較冷。過量飲酒本來就不合適,而卯時喝酒更甚。
早上天氣寒冷時喝酒,遇到突然的酷熱就會生病。
嶺南地區的人經常因暑毒而生病,因為一年之中,暑月佔了大半,讓人難以避開,容易中暑。起居飲食稍有不節制,就會中暑。在路途上容易中暑,所以當地人夏天都互相提醒不要外出。而且遇到荒涼的地方,道路崎嶇,住宿飲食都無法如願。從北方初來嶺南的人說:「不適應水土而生病。」回到北方後又說:「得了回頭瘴。」總之,他們都是因為在路途中冒了暑氣,飲食起居不節制而導致生病。
寒暑([梯注]《景岳全書》「寒暑」上有「嶺南」二字。)之候不常,尤難於調攝。凡居人與在路者,冬夏之服,皆不可缺,隨其氣候,速宜增減,稍緩則能致病。又嶺外海風異常,稍中人則為病。坐臥易衣,當慎之也。
嶺外雖以多暑為患,而四時亦有傷寒瘟疫之疾,其類不一。土人不問何病,悉謂之瘴。治療多誤,夭闕者何可勝數。又間有一歲盛寒近類中州,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挾纊。居室疏漏,未嘗塞向謹戶。忽遭歲寒,則次年瘟疫必興。醫者之治瘟疫,當以本法治之,而隨其風土氣候,與夫人之強羸,少出入焉可也。
長吏父老,當化其民俗,使有禦寒之具,庶不蹈於疾疢。
白話文:
嶺南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尤其難以調節。無論是住在當地的人,還是過路的旅客,冬天和夏天都要注意穿衣保暖,根據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物,稍有延誤就會生病。而且嶺南地區的海風異常強勁,稍不注意就會受寒生病。坐臥時更衣也要小心謹慎。
雖然嶺南地區以炎熱潮濕為主要問題,但四季都有傷寒瘟疫等疾病,種類繁多。當地人不管是什麼病,都統稱為「瘴氣」。治療方法往往錯誤,因此夭折的人數不計其數。有些年份,嶺南地區氣候寒冷,接近中原地區,但當地人沒有養蠶織布的習慣,冬天不穿厚衣服。房屋破舊漏風,也沒有注意防寒保暖。一旦遇到嚴寒,隔年就會發生瘟疫。醫生治療瘟疫時,要根據傳統方法,並結合當地氣候和病人的體質,略作調整。
地方官員和鄉紳長老應該改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懂得防寒保暖,這樣才能避免疾病發生。
瘴瘧之作,多因伏暑傷冷所致。縱非飲食冷物,既寒邪感於外,飲食傷於內也。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易治,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治。近時北醫至此,用大柴胡湯治熱瘴,須是本氣壯實者乃能堪之,如土人久服檳榔,臟氣既虛,往往不能服寒藥。然土人才見發黃,便為不治之疾,良可哀也。
北人之來嶺南,婢僕多病瘴。蓋勞役之人,飲食乖度,晝多冒暑,夜多寢地,又凡事不能忌慎,故先受其弊。既與之同休慼,宜加意戒之。
俚俗有病,必召巫覡而祭鬼神。士大夫咸笑其信巫不信醫。僕當思之,此殆可憐憫,而不可以為笑也。夫民雖至愚,而孰不能趨利避害,況性命所繫,曉然易見。若醫者能愈人疾,彼何苦不用。蓋嶺外良醫甚鮮。凡號為醫術者,率皆淺陋。又郡縣荒僻,尤乏藥材。會府大邦,間有醫藥,且非高價不售,豈閭閆所能辨。
白話文:
瘴瘧的產生,大多由於伏暑受到冷氣的傷害所導致。即使不是飲食了冷物,外界的寒邪進入體內,或是飲食不當傷害了體內的健康,也是同樣的道理。大致上來說,如果伏暑較淺但寒邪較多的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反之,如果伏暑較深且熱邪較多則較難治療。近年來,北方醫生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熱瘴,必須是原本體質強壯的人才能承受,例如當地人長期服用檳榔,內臟已經虛弱,往往無法接受寒藥。然而,當地人一旦出現黃疸,就被認為是無法治療的疾病,實在令人感到悲傷。
北方人來到嶺南,家僕們常常生病,這是因為勞累的人飲食不當,白天過分曝曬在炎熱的太陽下,晚上又睡在地上,又不能謹慎行事,因此先受到疾病的侵害。既然與他們一同經歷悲喜,應該要特別留意並提醒他們。
民間有病痛時,通常會找巫師來祭祀神靈。士大夫們都嘲笑他們迷信巫師而不相信醫生。我應該思考這一點,這可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不是嘲笑。人民雖然愚蠢,但誰不追求利益、避免危害呢?尤其是生死攸關的事情,顯而易見。如果醫生能夠治好病痛,人們為什麼會不去使用呢?因為嶺外的好醫生非常稀少。凡是標榜自己有醫術的人,大都是淺薄的知識。加上郡縣處於荒僻之地,藥材更是缺乏。即使有府城的大醫院,且非高價不賣藥物,這對於村莊居民來說,是無法分辨的。
況于山谷海嶼之民,何從得之。彼既親戚有疾,無所控告,則不免投誠於鬼。因此而習以成風者也。近歲北醫漸至,長吏父老,倘能使之轉相傳習,不亦善哉。
瘴類不一,而土人以瘂瘴最為危急。其狀初得之即失音,不過一二日不救。([梯注]《景岳全書》,「不救」上有「即致」二字。)醫者多言極熱所致,或云:蘊熱而感寒所激。近見北醫有用煎生附子一味愈此疾者,得非以熱治熱而發散寒邪乎。僕觀古方,飲溪澗水中毒,令人失音。
則知凡失音者,未必皆瘴也。溪澗水毒灼然有之,道路多無井飲。而瀕江之民,與夫舟行者,皆汲江水,其間豈無邂逅遇毒者。此行路之人所以多疾病也。若經烹煎則非生水,此廝役輩大率飲冷,故尤蹈其患。
白話文:
況且山谷海島地區的百姓,哪裡能輕易得到醫療呢?他們親戚朋友一旦生病,無處求醫,只能無奈地求助於鬼神,久而久之,就形成風俗習慣了。近年來北方醫術逐漸傳入,地方官員和鄉紳們,如果能讓百姓互相傳授學習,豈不是一件好事?
瘴病種類很多,但土著居民最怕瘂瘴,這種病十分危險。患病初期就會失聲,最多一兩天就無法救治。(註:景岳全書中,不救上面有“即致”兩字。)很多醫生認為這是極熱造成的,或者說積熱受寒刺激所致。最近我見北方醫生用煎生附子一味藥治療這種疾病,難道是利用熱性藥物治療熱證,再散發寒邪嗎?我翻閱古方,發現喝溪澗水中毒也會讓人失聲。
由此可知,失聲並不一定都是瘴病。溪澗水中的毒性確實存在,路途上多半沒有井水可以飲用。住在江邊的人們和船上的人,都喝江水,其中難免會有人喝到有毒的水。這也是行路人容易生病的原因。如果水煮沸了就不算生水,但這些勞動者大多喝冷水,所以更容易得病。
傳云:嶺外多毒草。彘食之,而人食其肉者,亦能中毒。所以北人度嶺,多戒食彘,然則嶺外能致疾者非一端。昧者逐皆以為瘴。不可不辨。
以上吳興章傑
白話文:
傳說道:嶺南地區充滿了有毒的草藥。豬吃了這些草藥,而人類食用豬肉時,也會中毒。因此,北方人渡過嶺南時,大多會告誡不要食用豬肉。然而,能夠導致嶺南地區居民生病的並非只有一種原因。不明智的人往往都認為這是瘴氣造成的。必須要區分清楚。
以上為吳興章傑所言。
2. 治瘴續說
繼洪南遊既久,愈知瘴疾不宜用藥,故再直述之於茲焉。若其證身熱而復寒,謂之冷瘴,不換金正氣散主之。若身熱胸痞,或嘔或噎,大便不利者,嘉禾散。若病輕而覺有積聚,兼進些少感應丸,無積者不可用。若病稍重,便不可妄為轉利,當溫中固下。若冬末春初,因寒而作大熱者,愚魯湯,柴胡可減。
夏月因暑氣者,六和湯。若身極熱而頭極疼,脈數者,謂之熱瘴,宜用挑草子法。亦不可不服藥。第此證病深最難治。蓋涼藥多不可用。熱藥須得法用之。如附子湯冷服者是也。非極工巧以處之則不可。若身熱而汗不多,頭痛未解,且與和解散。若腰以上極熱,腰以下稍涼,胸膈煩渴,腰腿重疼,或大便稀滑,其脈多數,按之不實,此陽浮陰閉也,李待制生薑附子湯最妙。
白話文:
在洪南遊歷多年後,我愈發了解瘴疾不宜用藥,因此再次記錄在此。若患者身體發熱又發冷,稱為冷瘴,可用金正氣散。若身體發熱胸悶,或嘔吐或噎住,大便不暢者,可用嘉禾散。若病情輕微但感覺有積聚,可以適量服用感應丸,沒有積聚者不可使用。若病情稍重,不可輕易使用瀉藥,應溫中固下。若冬末春初因寒氣而導致發熱,可用愚魯湯,柴胡可減少用量。
夏月因暑氣引起的瘴疾,可用六和湯。若身體極熱,頭部劇烈疼痛,脈搏數者,稱為熱瘴,宜用挑草子法。也不能完全不吃藥,只是這種病症非常深重,難以治療。大多數涼藥不能使用,熱藥需要掌握方法使用。比如附子湯冷服,需要非常巧妙地處理才能奏效。若身體發熱但汗出不多,頭痛未解,可以服用和解散。若腰部以上極熱,腰部以下稍涼,胸膈煩躁口渴,腰腿疼痛,或大便稀溏,脈搏數而按之不實,這是陽浮陰閉,李待制生薑附子湯效果最佳。
凡初病,則生薑附子湯能發散耳;若病經日久,汗愈多,虛煩潮上,則惟恐其不斂不降,宜用熱附乾薑沉香,用乾薑須冷服;若大便利,則不宜用沉香;煩甚少加竹茹;渴甚多加人參、北五味;咳逆加丁香、竹葉。(此草惟廣州白雲後洞及惠州羅浮有之。)若煩躁而有異象眩惑,夜不安寢,可略與溫膽湯,大便利者不可服。
白話文:
剛開始生病時,可以用生薑附子湯來發散寒邪;如果病程拖延,出汗過多,虛弱煩躁,就應該擔心汗液無法收斂下降,需要用熱附子、乾薑、沉香來溫補;使用乾薑時要冷服;如果經常腹瀉,就不適合使用沉香;如果煩躁嚴重,可以少量加入竹茹;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多加人參、北五味子;如果咳嗽氣逆,可以加丁香、竹葉。如果煩躁不安且出現幻覺眩暈,晚上睡不好,可以少量服用溫膽湯,但經常腹瀉的人不能服用。
若煩渴大作,宜蜜砂、丹參、砂丹、破證奪命散、既濟湯或冷湯倍加人參附子。若煩熱而大便自利,小便赤多,不可以赤為熱。膝脛一下稍涼,乃病邪激,([梯注]《景岳全書》「激」上有「所」字。)其氣血俱虛。表熱無以養中,故外熱而內虛也。可急服姜附湯、養氣丹,及灸氣海並足三里穴。
若至與四肢厥冷,或兩足冷甚、頭額虛汗,或時咳逆,脈數而促,其證尤危。惟有黃牙丹、伏火硃砂丹、三建湯,能斂心液,能壯真陽,可以更生也。又有瘂瘴,即熱瘴之甚者。醫書謂:血得寒則凝泣,得熱則淖溢。故熱瘴,面赤心熱,舌破鼻衄,皆瘴熱沸其血,湧上所致。
白話文:
如果感到口渴難耐,可以用蜜砂、丹參、砂丹,以及破證奪命散、既濟湯或冷湯,並加入人參和附子。如果感到煩躁發熱,並且大便稀溏、小便量多且顏色偏紅,不要以為紅色就是熱症。如果膝蓋以下感覺有點涼,那是因為病邪入侵,導致氣血雙虛。表面發熱是因為沒有力量溫養內部,所以表現為外熱內虛。可以趕快服用姜附湯、養氣丹,並灸氣海穴和足三里穴。
如果發展到四肢厥冷,或者雙腳特別冷、額頭冒虛汗,或者偶爾咳嗽氣喘,脈搏快速而微弱,病情就更加危急。只有黃牙丹、伏火硃砂丹、三建湯,才能收斂心液,壯大真陽,才能使人恢復健康。還有一種叫做瘂瘴的病症,也就是熱瘴的嚴重形式。醫書上說:血液遇寒則凝結,遇熱則流溢。所以熱瘴症狀包括面紅心熱、舌頭潰爛、鼻出血,都是因為瘴熱沸騰血液,湧到表面造成的。
故宜用挑草子法。甚則血上塞其心竅,故昏不能言或但噫噫作聲,即瘂瘴也。治之當散其血。近有明醫,用麥門冬湯下黑神散,立見神效。南遊之士,不可不知,亦不可不備此藥也。愚前所謂涎迷心竅,及舌強者亦有之矣,卻非正瘂瘴,乃挾風證耳。故所取之方,當審而後用也。
成淳丁卯繼洪書
真方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五種膈氣,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止腹痛、脹滿、吞酸、噫、痞、噎塞、乾嘔、噁心。內受寒濕,外感風邪,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尤宜服之。則氣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解山嵐瘴氣,八般瘧疾,遍身浮腫,五勞七傷。
白話文:
因此應該採用“挑草子法”。如果病情嚴重,血液上涌堵塞心竅,就會昏迷不語,或者只是發出“噫噫”的聲音,這就是瘂瘴。治療瘂瘴應該散血。最近有位名醫,用麥門冬湯配合黑神散,效果立竿見影。前往南方旅行的人,不可不知此病,也不可忘記準備此藥。我之前所說的涎液迷住心竅,以及舌頭僵硬等症狀,也可能出現,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瘂瘴,而是夾雜著風邪的病症。因此,選擇藥方必須審慎,不可輕率。
成淳丁卯年,繼洪書
真方不換金正氣散
此藥可治療四季傷寒,五種膈氣,調和脾胃,止吐瀉,溫中,降痰飲,止腹痛、脹滿、吞酸、噯氣、痞塊、噎塞、乾嘔、噁心。因受寒濕內侵,或外感風邪,身體沉重,肢節酸痛,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尤其適合服用此藥。服用後,氣機自然調順,病症自然消除。此藥還具有止汗,解山嵐瘴氣,治八種瘧疾,消遍身浮腫,療五勞七傷之功效。
註釋
- 挑草子法: 指用手指挑出舌苔,觀察其顏色和質地,以判斷病情。
- 瘂瘴: 一種中醫病名,指因暑濕疫毒侵襲,導致神志不清,昏迷不語的病症。
- 麥門冬湯: 一種中藥方劑,主要功效為滋陰潤肺,清心除煩。
- 黑神散: 一種中藥方劑,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散風止痛。
- 膈氣: 指胸膈部位氣機不暢,導致的一系列病症,如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
- 五勞七傷: 指五種勞損和七種傷害,指過度勞累和外傷導致的病症。
或風氣所灌,手足腫痛,全不思飲食。妊婦產前後,皆可服餌。又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脾氣虛弱,臟腑時鳴。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又治四方不伏水土。凡過嶺南,此藥不可缺。
厚朴(去粗皮,銼如薤頭大,長一寸,以生薑自然汁淹一宿),半夏(湯洗七次,以生薑四兩,取汁浸旬日,曝,候汁干為度),橘紅(去白),草果子(去皮生用),藿香葉(取葉水洗),蒼朮(去皮,米泔浸一宿,切作片子),甘草(銼,各三兩)
白話文:
若因風氣入侵導致手腳腫痛,全身食慾不振,懷孕期間或產後皆可服用此方。此外,也能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心腹疼痛、脾氣虛弱、臟腑鳴響等症狀,也適合小兒脾胃不和、時令病症,更能治癒不適應當地水土的情況。尤其前往嶺南地區,此藥不可或缺。配方包括:厚朴(去除粗皮,切成薤頭大小,長一寸,浸泡於生薑汁中過夜),半夏(以湯水洗滌七次,加入四兩生薑榨汁浸泡十天,曬乾至汁液蒸發),橘紅(去除白色部分),草果子(去皮生用),藿香葉(取葉子洗淨),蒼朮(去除皮,浸泡於米泔水中過夜,切片),甘草(切碎,每種各三兩)。
上七味,先用沙鍋炒厚朴令香,次入蒼朮炒令紫色,又入半夏炒香熟,又入甘草炒黃,又入橘紅炒破,方始將藿香葉二兩,斡開眾藥,安藿香葉在中心,用藥遍蓋,安定少時。約藿香葉乾,方可取出。卻入草果子,同為粗散。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煎時不得犯銅鐵器。
藿香正氣散
治傷寒陰證。憎寒惡風。正氣遂冷,胸膈噎塞,脅肋膨脹,心下堅痞,吐利嘔逆,怠惰嗜臥,不思飲食。
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半夏(湯洗,薑汁製),藿香葉,陳皮(去白,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白話文:
先用沙鍋炒厚朴,炒到香氣四溢,接著放入蒼朮炒至紫色,再把半夏炒至香熟,甘草也炒至黃色,橘紅則炒到破裂。然後取兩兩藿香葉,將其他藥材圍繞在藿香葉周圍,蓋住藿香葉,靜置一會兒,等到藿香葉乾燥後,取出。再將草果加入,一起粗略研磨。每次服用兩大錢,用一大盞水,加入五片生薑和一顆棗子,煎煮至七分,去渣,空腹服用。煎藥時不能碰觸銅鐵器。
此方治療傷寒陰證,症狀包括怕冷怕風、正氣虛寒、胸膈堵塞、脅肋膨脹、心下堅硬痞塊、吐瀉嘔逆、倦怠嗜睡、不想吃東西。
主要成分包括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半夏(湯洗,薑汁製)、藿香葉、陳皮(去白)、甘草(炙)。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霍亂吐瀉,加白朮三兩。
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肢體拘急,及能闢山嵐瘴氣,四時瘟疫,脾寒痎瘧。因飲食者,又可佐以紅丸子。
厚朴(姜炒),蒼朮(米泔浸),半夏(湯洗,薑汁製,各一兩),茯苓(去皮),人參(去蘆),草果(去皮),藿香(去梗,各半兩),橘紅(去白,三分),甘草(炙,一分梯注按《局方·凡例》云:凡方中雲一分者,即二錢半也。)
白話文:
服用銼散,每次四錢,用半碗水,加入七片生薑、一個棗子,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溫服。如果患霍亂吐瀉,可加白朮三兩。
養胃湯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怕冷發熱、頭昏腦脹、肢體僵硬,以及預防山嵐瘴氣、四季瘟疫、脾寒痎瘧等症。因飲食引起的病症,還可以佐以紅丸子。
配方為:厚朴(用薑炒),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半夏(用湯洗,薑汁製,各一兩),茯苓(去皮),人參(去蘆),草果(去皮),藿香(去梗,各半兩),橘紅(去白,三分),甘草(炙,一分)。注:方中寫一分者,即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烏梅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或發冷瘴,或感寒疫者,並加附子足為十味。
紅丸子
治食瘧。食瘧乃痰嘔噁心,腹滿寒熱。右手寸關脈弦實,或沉滑。要之瘴瘧多因食積氣痞痰結。此藥消食下氣化痰。寓廣者正宜服之。但礬紅、阿魏,難得好者,又阿魏雖為下積消脹之妙藥,卻不宜常服。及不宜於妊婦、虛人、老人。所以《易簡方》去礬紅、阿魏,最宜常服用以治瘧,黃丹為衣最妙。
若食積癥癖痞脹,得真阿魏卻甚良。然亦在修合之臻志,用好米醋煮陳米粉為丸,自洗米至作糊,不著水,純使醋為妙。
白話文:
上㕮咀
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七片生薑,一個烏梅,煎煮至六分,去渣,趁熱服用。如果出現發冷瘴氣,或感染寒疫,可以加附子,共十味藥材。
紅丸子
治療食瘧。食瘧是指因飲食不當導致的痰嘔噁心,腹脹寒熱,右手寸關脈弦而實,或沉而滑。總之,瘴瘧大多因飲食積滯、氣機阻滯、痰飲凝結而起。此藥具有消食、降氣、化痰的功效。廣州地區的人尤其適合服用。但礬紅和阿魏,難得品質好的,而且阿魏雖然是治療積滯脹滿的良藥,但也不宜常服,也不宜孕婦、虛弱者、老人服用。因此,《易簡方》中去掉了礬紅和阿魏,最適合常服用以治療瘧疾,用黃丹作為藥丸外衣最理想。
如果出現食積、癥瘕、痞脹,服用真阿魏確實效果很好。但製作也必須精益求精,用好米醋煮熟陳米粉製成藥丸,從洗米到製成糊狀,不加水,只用醋最好。
蓬莪朮(煨),荊三稜(水浸軟,切片),橘皮(揀淨),青皮(去白,各五兩),胡椒(去屑),乾薑(炮,各三兩),阿魏,礬紅(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子大。礬紅為衣,治瘧疾。每服六十丸。不拘時候,生薑橘皮湯下。大病後飲食難化,及中脘停酸,用薑湯下。心腹脹滿,紫蘇湯下。酒疸食疸,遍身皆黃,大麥煎湯下。酒食積,面黃腹脹,或時乾嘔,煨薑湯下。脾氣刺痛,菖蒲湯下。兩脅引乳作痛,沉香湯下。
白話文:
將蓬莪朮煨過,荊三稜浸水軟化後切片,橘皮、青皮去除白皮,胡椒去除碎屑,乾薑炮製,每種各五兩,阿魏、礬紅各一兩,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礬紅包裹。此藥丸主治瘧疾,每次服用六十丸,不限時間,可以用生薑橘皮湯送服。大病後消化不良,或胃脘停積酸水,可以用薑湯送服。心腹脹滿,可以用紫蘇湯送服。酒疸食疸,全身發黃,可以用大麥煎湯送服。飲食積滯,面色發黃,腹脹,偶爾乾嘔,可以用煨薑湯送服。脾氣刺痛,可以用菖蒲湯送服。兩肋疼痛牽引乳房,可以用沉香湯送服。
嘉禾散(一名穀神散)
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肋脅脹滿,心腹刺痛,不思飲食,或多痰逆,口苦吞酸,胸滿短氣,肢體怠惰,面色萎黃。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氣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氣衰,食不復常,稟受怯弱,不能多食,及瘴疾陰陽表裡未分之際,尤宜服之。
枇杷葉(去毛,塗薑汁,炙令香熟),薏苡仁(微炒),縮砂(去皮),人參(去蘆),茯苓(去皮,各一兩),石斛(細銼,酒拌和,微炒),大腹子(微炒),沉香(鎊),木香,藿香,杜仲(去皮,用薑汁與酒合和塗炙,令香熟焦),隨風子(如無,揀緊小訶子實者亦得,各三分),谷糵(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五味子(微炒),桑白皮(微炒),丁香,檳榔(炒),青皮(去白,各半兩),半夏(一分,用湯洗七遍。
白話文:
嘉禾散,又名穀神散,主治中焦虛弱,飲食積滯,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肋脅脹滿,心腹刺痛,食慾不振,痰多逆氣,口苦吞酸,胸悶氣短,肢體乏力,面色萎黃等症狀。尤其適合中焦虛痞,體質虛寒,病後體虛,食慾不佳,體質孱弱,或瘴疾陰陽未分者服用。
生薑一分切作片子,與半夏同搗爛,做餅子,炙黃),神麯(一分,微炒),陳皮(三分),白朮(炒,二兩),甘草(微炒黃,一兩半)
上二十四味搗羅為末。每服二錢重,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肥棗二枚,同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候。又療四時傷寒。能調治陰陽,使無變動,刻日得安。如療五噎,入乾柿一枚同煎。十服見效。如膈氣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婦人亦可服。瘴疾發熱,放冷服。老人、虛人、大便秘者,加蜜少許煎,冷服。
大棗
治瘴疾有痰者。
半夏(湯洗七次),橘皮(去白,各五兩),茯苓(去黑皮,三兩),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將生薑切成片,和半夏一起搗成泥狀,做成餅,烤至金黃色,再將神曲微炒,陳皮、炒白朮、微炒黃的甘草分別按比例混合,全部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粉末,用一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兩個肥棗,一起煮至七分熟,溫熱服用,不分時間。此方也能治療四季傷寒,能調節陰陽,使之保持平衡,短時間內就能痊癒。如果治療五噎,可以加入一枚乾柿子同煎。服用十次即可見效。如果出現隔氣、嘔吐、體弱無力,可以加入三寸薤白和五枚棗同煎。女性也可以服用。患有瘴疾發熱,可以服用冷的藥湯。老年人、體虛者、便秘者,可以加少許蜂蜜一起煎煮,冷服。
針對患有瘴疾伴有痰症者,可用半夏(用溫水洗七次)、橘皮(去除白皮)、茯苓(去除黑皮)、甘草(炙烤)按比例混合使用。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烏梅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神術湯
治傷寒頭疼身熱等證。
蒼朮(去皮,米泔浸三日,麩炒四兩),藁本(去蘆),川芎(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神效不可具述。
生薑附子湯
治嶺南瘴癘。內弱發熱,或寒熱往來,痰逆嘔吐,頭痛身疼,或汗多煩躁引飲,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風。
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切片)
白話文:
上藥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七片薑和一個烏梅,煎煮至六分,濾掉渣滓,趁熱服用。可隨時服用。
此方名為神術湯,主治傷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用蒼朮(去皮,用米泔水浸泡三天,用麩炒至四两)、藁本(去蘆)、川芎(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上药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姜,一同煎煮至七分,濾掉渣滓,趁熱服用。可随时服用。效果神效不可言喻。
此方名為生薑附子湯,主治嶺南瘴癘。內體虚弱发热,或寒热交替,痰逆呕吐,头痛身疼,或汗多烦躁口渴,或腹泻小便赤,兼治中风。
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切片)
上每一個作四服。每一服,水一盞,生薑十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乾薑附子湯
治瘴毒陰候,發熱或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疼重,舌上生苔,煩渴引飲,或自利嘔逆,汗出惡風。
大附子(一個,生,去皮臍)
上每一個分四服。每一服加炮乾薑二錢。水煎溫服。去滓再煎服之。
冷湯
治瘴毒內寒外熱,咽嗌間煩躁不解。
人參(半兩),大棗(五個),甘草(三寸),淡竹葉(十四片),大附子(去皮,五錢)
上銼散。清水煎,放冷服。
白話文:
用法
- 每劑分成四服。
- 每服用一盞水,加入生薑十片,煎煮至水量減少約七分,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主治
- 瘴毒陰寒證,症狀包括發熱或煩躁,手足冰冷,鼻尖發涼,身體沉重疼痛,舌苔厚膩,口渴想喝水,腹瀉或嘔吐,出汗怕風。
藥方
- 大附子(一個,生品,去皮臍)
用法
- 每劑分成四服。
- 每服加入炮乾薑二錢,水煎溫熱服用。
- 去掉藥渣後,再煎煮一次服用。
主治
- 瘴毒內寒外熱證,症狀包括咽喉乾燥煩躁,難以消解。
藥方
- 人參(半兩)
- 大棗(五個)
- 甘草(三寸)
- 淡竹葉(十四片)
- 大附子(去皮,五錢)
用法
- 將以上藥材切碎。
- 用清水煎煮,放涼後服用。
沉附湯
治瘴疾上熱下寒,腿足寒厥。
沉香(磨濃汁),附子(或生用或炮熟,臨時隨宜用之)
上用附子半兩,生薑七片,煮令八分熟,入磨沉香汁,令十分熟。放冷服。此藥既主上熱下寒,須真個沉水香方可。雖弄沉亦不濟事。況此香自有數種,既用服餌,當以滋味別之。如咀吃而味香甜者乃性平,辛辣者性熱。用者當揀擇以對證。附子率用道地所產及漏藍、側子之類。
此固難得道地者。然起死回生之藥,可以苟且耶?若是陰毒及冷瘴,但欲一時壯陽氣可也。若虛熱而藉以降氣斂陽,尚非道地附子,寧不潛燥,非徒無益也,卻非處方者之罪。
白話文:
- 瘴疾:古代指因瘴氣引起的疾病,多指流行性傳染病,如瘧疾等。
- 上熱下寒:指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寒冷的症狀。
- 腿足寒厥:指腿腳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症狀。
- 沉水香:指真正的沉香,入水會下沉。
- 附子:一種溫熱性藥材,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
- 道地產:指藥材的產地品質最好,藥效最佳。
- 漏藍:附子的別名。
- 側子:附子的別名。
- 潛燥:指藥物過於燥熱,會損傷陰液。
附子理中湯
治瘴毒內寒,自利煩渴,手足發冷,發熱煩躁,嘔逆悶亂。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人參(去蘆),乾薑(炮),白朮(炒),甘草(炙,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食前熱服。
真武湯
治傷寒瘴病,數日以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咳或嘔者,皆宜服之。
茯苓(去皮),芍藥,熟附子(各三分),白朮(炒,二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五片,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分。嘔者每服加生薑五片。《續易簡方》云:不下利而嘔者,去附子加生薑。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似於太平易。更當臨時消息之。治病之法本難遙度也。《活人書》云: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意謂:太陽經傷風,醫者借用麻黃,既熱不解,覆成重虛。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和真武湯都是中醫常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性疾病,但兩者側重點不同。附子理中湯針對的是瘴毒內寒,伴隨腹瀉、口渴等症狀;而真武湯則針對傷寒瘴病,伴隨發熱、腹痛、四肢疼痛等症狀。兩種湯劑都含有附子,但真武湯中附子的比例較低,而且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藥方。
注意
故宜朮、附、芍藥之類。又《活人》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或嘔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此為水氣,真武湯主之。今並贅於此,以廣用藥者之見聞。亦不局於偏詞也。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膈氣噎塞,嘔吐酸水,氣刺氣悶,脅肋虛脹,腹痛腸鳴,胸膈痞滯,不美飲食。常服溫養脾元,平和胃氣,及闢嵐瘴冷濕。病後進食,悉有神效。
厚朴(去粗皮,銼),陳皮(湯洗,不去白),甘草(炙,各三兩),茅山蒼朮(去皮,米泔浸一宿,五兩),生薑(和皮薄切,四兩),南京小棗(去核,二百枚)
白話文:
因此,應該選用白朮、附子、芍藥等藥材。又《活人》書中提到,少陰病若二三日不癒,到了四五日,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或嘔吐或咳嗽或小便通暢或不利的症狀,這屬於水氣所致,應以真武湯治療。這些內容都記載在此,旨在擴大用藥者的見聞,也不局限於偏詞。
天下受拜[平胃散]
此方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膈氣噎塞、嘔吐酸水、氣刺氣悶、脅肋虛脹、腹痛腸鳴、胸膈痞滯、食慾不振等症狀。常服可溫養脾元、平和胃氣,並可驅除瘴氣、寒濕。病後進食,亦有顯著療效。
方藥組成:厚朴(去粗皮,銼碎),陳皮(用湯洗淨,不去白),甘草(炙烤,各三兩),茅山蒼朮(去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五兩),生薑(帶皮薄切,四兩),南京小棗(去核,二百枚)。
上六味,用水五升,慢火煮,千搗作餅子,日乾,再焙,碾為細末。每二錢入鹽少許。如泄瀉,每三錢,生薑五片,烏梅二個,鹽少許,水一盞許,煎至八分服。
一方
蒼朮五兩半,厚朴、橘皮各三兩半,甘草一兩,㕮咀,為散。加草果、烏梅各一個煎。治脾寒瘧疾。
一方
加茯苓、丁香各三兩,仍加生薑煎。治胃寒嘔吐。
一方
加縮砂、香附子各三兩,亦加生薑。治氣不舒快,中脘痞塞,不進飲食。
《指迷方》加減平胃散。以朴硝、巴豆、製厚朴、蒼朮藥味大峻,恐非此地所宜。又淨脾散苦味藥,皆主破積消食,亦宜減去三稜、莪朮。增入茯苓、山藥之類為妙。《陳氏方》有云:多服食藥,正如礱磨,快則快矣,其如薄荷。用者審之。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用水煮沸,再搗碎成餅狀,曬乾後烘烤,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加少許鹽。如果出現腹瀉,每次服用三錢,搭配生薑五片、烏梅兩個、少許鹽,用一碗水煎至八分滿後服用。
另外,將蒼朮、厚朴、橘皮、甘草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草果和烏梅煎服,可治脾寒瘧疾。
也可以加入茯苓、丁香,並加入生薑煎服,可治胃寒嘔吐。
再加入縮砂、香附子,同樣加入生薑,可治氣不舒快、中脘痞塞、不進飲食。
《指迷方》中提到的加減平胃散,因為含有朴硝、巴豆、製厚朴、蒼朮等藥性較峻的藥材,可能不太適合這裡的環境。另外,淨脾散的苦味藥材,都是用來破積消食的,也應該減少三稜、莪朮的用量。建議增加茯苓、山藥等藥材會更好。《陳氏方》中提到,長期服用藥物就像用磨石磨東西,雖然效果快,但也要注意副作用。用藥需要謹慎。
《四時治要》云
風瘧,即瘴瘧也。食瘧,多生於東南。蓋謂東南乃魚鹽之鄉,及多暴風。風瘧宜草果飲。注云:此藥用川芎、青皮、白芷,發散風邪故也。又云:良薑、紫蘇、青皮,發散寒氣。今瘴疾脈浮緊,頭疼身痛,惡風寒者。乃感與凜冽暴風之候而得也。正當服此草果飲。又云:因食生冷肥膩,中脘生痰,嘔逆發熱,遂成食瘧。
宜服二陳湯。陳無擇治食瘧用紅丸子,亦妙。
草果飲
治瘴瘧頭疼身痛,脈浮弦,寒熱。
草果(去皮),川芎,白芷,紫蘇葉,良薑,甘草(炙),青皮(去白,炒,各等分)
白話文:
風瘧,即瘴瘧也。
風瘧,就是瘴瘧。
食瘧,多生於東南。蓋謂東南乃魚鹽之鄉,及多暴風。
食瘧,大多發生在東南地區。因為東南地區是魚鹽的產地,而且暴風頻繁。
風瘧宜草果飲。注云此藥用川芎、青皮、白芷,發散風邪故也。又云良薑、紫蘇、青皮,發散寒氣。今瘴疾脈浮緊,頭疼身痛,惡風寒者。乃感與凜冽暴風之候而得也。正當服此草果飲。
風瘧應該服用草果飲。註解中說:這藥方使用川芎、青皮、白芷,目的是發散風寒。又說:良薑、紫蘇、青皮,可以發散寒氣。現在患有瘴疾,脈象浮緊,頭疼身痛,怕風寒,這是因為受到凜冽暴風的影響而導致的。此時就應該服用草果飲。
又云因食生冷肥膩,中脘生痰,嘔逆發熱,遂成食瘧。宜服二陳湯。陳無擇治食瘧用紅丸子,亦妙。
又說:因為吃了生冷肥膩的食物,導致胃脘積痰,嘔吐發熱,於是就形成了食瘧。應該服用二陳湯。陳無擇治療食瘧,用紅丸子,也很好。
草果飲
治療瘴瘧頭疼身痛,脈象浮弦,寒熱。
草果(去皮),川芎,白芷,紫蘇葉,良薑,甘草(炙),青皮(去白,炒,各等分)
草果(去除外皮),川芎,白芷,紫蘇葉,良薑,甘草(炙烤),青皮(去除白色部分,炒製,各取等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當發日連進三服。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逸兼併致陰陽相勝,結聚涎飲,與氣相搏,發為瘧疾。兼治瘴瘧最有神效。
半夏(湯洗七次),茯苓(去皮),人參(去蘆),白朮(炒),草果(去皮),橘紅(去白),甘草(減半)
上同棗子、烏梅、生薑並等分㕮咀,以鹽少許淹食頃。厚皮紙裹,以水濕之,慢火炮令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水二盞,煎六分,去滓。未發前並進數服。
瘴疾,多上熱而下寒。此正張給事所謂陽浮而陰閉是也。愚當謂,寓廣者,平居無疾,亦須服降氣鎮墜藥,乃養正丹、黑錫丹。然養正丹四藥,皆有利性。廣地陽氣常泄,稍失制度,寧免誤人也。常服不若秘傳降氣湯及蘇子降氣湯,二藥均治上盛下虛。然秘傳降氣湯差寒,胃弱氣虛者,亦不宜多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七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瘧疾發病當天連續服用三劑。
四獸飲用於治療五臟氣虛、喜怒無常、過勞過逸導致陰陽失衡,氣血凝結而形成涎飲,與氣交搏引起瘧疾。對瘴瘧也有奇效。
將半夏(用清水洗七次)、茯苓(去皮)、人參(去蘆頭)、白朮(炒)、草果(去皮)、橘紅(去白)、甘草(減半)與棗子、烏梅、生薑等量,一起研磨成細末,用少許鹽醃製一段時間。用厚紙包裹,用水浸濕,用小火慢慢炮製,直到香氣四溢,然後烘乾。每次服用半兩,用兩杯水煎煮六分,去渣服用。在瘧疾發作前服用幾劑。
瘴疾大多是上熱下寒的症狀,這正是張給事所說陽氣浮於上,陰氣閉於下的意思。我認為廣州地區的人,即使平時沒有病,也應該服用降氣鎮墜的藥物,比如養正丹、黑錫丹。但是養正丹四味藥都具有扶正的作用。廣州地區陽氣常泄,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陽氣過盛,所以要謹慎使用。常服不如秘傳降氣湯和蘇子降氣湯,這兩種藥都用於治療上盛下虛。但是秘傳降氣湯偏寒,胃弱氣虛的人也不宜服用太多。
得病而上熱下寒者,李待制生薑附子湯法最妙。《易簡方》亦類,在降氣湯後更云:若虛氣上壅,當間以生附加生薑煎。臨熟以藥汁濃磨沉香,再煎一兩沸。此法更良。病退而餘熱在上者,正宜用之。
秘傳降氣湯
治男子婦人上熱下虛之疾。凡飲食過度,致傷脾胃,酒色無節,耗損腎元,脾腎不和,陰陽關隔,遂使氣不升降。上熱則頭目昏眩,痰實嘔逆,胸膈不快,咽喉乾燥,飲食無味。下弱則脾氣怯弱,腸鳴下利。治以溫則上焦壅熱,口舌生瘡。又腳氣上攻,與浮腫虛煩。宜先服此藥,卻以所主藥治之。無不效者。
桑白皮(炒二兩),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黃),骨碎補(燎去毛,銼炒),桔梗(去蘆,炒黃),地骨皮(炒黃),草果(去皮膜,淨洗,炒黃),訶子(炮,去核),半夏(為末,生薑自然汁為餅,再碎炒),枳殼(湯浸,去瓤,麩炒),柴胡(去蘆),陳皮(去白,炒黃),甘草(炒,各一兩)
白話文:
藥方:桑白皮(炒至二兩),五加皮(用酒浸泡半日,炒至黃色),骨碎補(燒去毛,研成碎末,再炒),桔梗(去掉根部,炒至黃色),地骨皮(炒至黃色),草果(去掉外皮和內膜,清洗乾淨,炒至黃色),訶子(用火炮製,去掉核),半夏(研成粉末,用生薑汁製成餅狀,再碎炒),枳殼(用熱水浸泡,去掉果瓤,用麩皮炒),柴胡(去掉根部),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炒至黃色),甘草(炒製,各一兩)
說明
- 括號內是藥材的炮製方法。
- 該藥方屬於中醫傳統方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切勿自行服用。
-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藥具有複雜的藥理作用,一些藥物可能存在副作用,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上為粗散,和勻,再就蒸一伏時,曬乾。每服二錢,紫蘇三葉,生薑三片,水一盞,同煎至七分,食後通口服。痰嗽,加半夏曲煎。上膈熱加黃芩煎。下部大段虛,加少許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薑。婦人血虛,加當歸煎。
蘇子降氣湯
治男子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響,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昏,腰痛腳弱,肢體倦怠,腹肚㽲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
白話文:
製法
-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均勻混合,再用蒸籠蒸一個伏時(約兩個小時),曬乾。
- 每服藥用藥粉二錢(約六克),紫蘇葉三片,生薑三片,水一盞(約200毫升),一同煎煮至七分(約三分之二),飯後服用。
加減用法
- 痰嗽者,加半夏曲煎服。
- 上膈熱者,加黃芩煎服。
- 下部大段虛者,加少許炮附子煎服。若用附子,需多加生薑。
- 婦人血虛者,加當歸煎服。
主治
本方主治男子虛陽上攻,氣機升降失調,上實下虛,胸膈壅塞,痰鳴咳嗽,咽喉不利,咳嗽虛煩,飲水頭昏,腰痛腿軟,四肢倦怠,腹部脹痛,冷熱交替腹瀉,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等症狀。
前胡(去苗),厚朴(去皮,薑汁製),甘草(炙),當歸(各二兩),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白,各三兩),半夏(湯洗,五兩)
上七味㕮咀。並蘇子(但蘇子極難得真正的,細而香者方妙。)五兩,炒,共成八味。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樂令黃耆湯
治嶺南瘴毒。發熱煩躁引飲,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或狂言內熱,神昏不省人事。
半夏(湯洗七次,七錢半),白芍藥(炒),前胡(去蘆),桂心(去粗皮),黃耆(蜜炙),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細辛(去葉,洗),當歸(去蘆),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前胡去除頭頂的嫩芽,厚朴去除外皮,用薑汁處理,甘草炙烤,當歸各取二兩,肉桂去除粗皮,陳皮去除外層的白皮,各取三兩,半夏用水洗淨,取五兩。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蘇子(但真正的蘇子很難尋得,細小且香氣濃郁的才是上品),五兩,炒香,混合成八味藥方。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五片薑和一個大棗,煎煮六分,去渣服用,不限時間。
此方名為樂令黃耆湯,用於治療嶺南地區的瘴氣。症狀包括發熱煩躁,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赤澀,或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昏迷不醒。
半夏用水洗淨七次,取七錢半,白芍藥炒製,前胡去除根部,桂心去除粗皮,黃耆蜜炙,白茯苓去除外皮,人參去除根部,細辛去除葉子,洗淨,當歸去除根部,麥門冬去除心,陳皮去除外層的白皮,甘草炙烤,各取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四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
李待制柴胡湯
治寒熱。
柴胡(去蘆,一兩),半夏(湯洗,一分),桂心(去粗皮,二錢),白芍藥(一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為細末。加姜七片,棗一個,水煎溫服。寒熱欲退,便止此藥。
參蘇飲
治傷寒發熱,頭疼體痛,及瘴瘧壯熱。其脈弦緊,按之不絕,熱而頭痛。
前胡(去蘆),人參(去蘆),紫蘇葉,茯苓(去皮),半夏(湯洗),乾葛(各三分),枳殼(煨,去瓤),陳皮(去白),桔梗(去蘆),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上藥研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加入姜四片、棗一個,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溫熱服用。不拘時間服用。
此方名為柴胡湯,主治寒熱症。
柴胡去除外皮,取一兩;半夏用湯洗淨,取一分;桂心去除粗皮,取二錢;白芍藥取一錢;甘草炙烤後,取一錢半。以上藥材研為細末,加入姜七片、棗一個,水煎溫服。寒熱欲退,便可停藥。
此方名為參蘇飲,主治傷寒發熱、頭疼體痛、瘴瘧壯熱。脈象弦緊,按之不絕,發熱且頭痛者,可用此方。
前胡去除外皮,人參去除外皮,紫蘇葉,茯苓去除外皮,半夏用湯洗淨,乾葛,各取三分;枳殼煨熟後去除瓤,陳皮去除白色外皮,桔梗去除外皮,甘草,各取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個,煎至六分去滓,不以時候服。兼治痰氣上壅,咽喉不利,呀呷有聲,氣怠短急,上盛下虛,宜加木香半兩。目睛痛,加川芎煎服。
凡陽氣常泄得疾者,雖身熱而亦多內寒。正得《經》所謂,身熱未已,寒病復始。又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太攻之,熱去則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熱多者,並單發熱者,《攝生方》、《衛生方》皆以為病深而難治,參蘇飲有不當服者。但如脈虛內弱,煩躁而熱,《衛生方》治以冷湯、生薑附子湯甚效。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半水,加上七片生薑、一個棗子,煎煮至六分,去渣服用,不拘時間。此方還可治療痰氣上涌、咽喉不適、呼吸有聲、氣息短促急促、上實下虛等症状,如遇上實下虛,可以加半兩木香。如果眼睛疼痛,可以加入川芎煎服用。
凡是陽氣經常外泄導致生病的人,雖然身體發熱,但往往內部有寒氣。這正如《經》書中所說:「身體發熱尚未停止,寒病又開始發作。」王叔和也說:「對於熱症不能過於猛烈攻治,因為熱症消除之後就會引起寒症。」因此,對於瘴病熱症較多,以及單純發熱的患者,《攝生方》、《衛生方》都認為病情嚴重難治,參蘇飲並不適合服用。但如果患者脈象虛弱,內部虛弱,煩躁發熱,可以根據《衛生方》的記載,服用冷湯或生薑附子湯,療效顯著。
愚嘗於湟川遇周醫者云:近日二三之證熱甚,大用附子、乾薑、沉香,煎令冷服,皆一服熱去。次日有拉區區治熱瘴者,用生薑附子湯不效,如周之說,用乾薑頓愈。此固未敢許人以為法,明醫當自會用之,不可執著以治寒熱也。
芎蘇散
治傷寒瘴疾,頭疼身熱,煩渴引飲,其脈洪實。
川芎(去蘆,七錢),紫蘇(去梗),茯苓(去皮),柴胡(去蘆),乾葛(各半兩),半夏(湯泡七次,六錢),陳皮(去白,三錢半),桔梗(生,二錢半),枳殼(炒,去瓤),甘草(炙,各三錢)
上十味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服。
白話文:
我曾經在湟川遇到一位周姓大夫,他说最近治了一些发热病人,用了附子、干姜、沉香等药,煎好后放凉再服用,病人服用一次就能退热。后来遇到一个治热瘴的病人,用生姜附子汤没有效果,我按照周大夫的方法,用干姜治疗,病人很快就痊愈了。虽然我不敢保证这种方法对所有人都适用,但是明医应该懂得灵活运用,不能执着于固定的寒热理论来治疗疾病。
芎苏散,治疗伤寒瘴疾,头痛发热,口渴引饮,脉象洪实。
配方:川芎(去芦,七钱),紫苏(去梗),茯苓(去皮),柴胡(去芦),葛根(各半两),半夏(汤泡七次,六钱),陈皮(去白,三钱半),桔梗(生,二钱半),枳壳(炒,去瓤),甘草(炙,各三钱)
以上十味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煎服。
愚魯湯
治傷寒瘴疾,頭疼發熱。其脈洪實。
北柴胡(去蘆),南人參(去蘆)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熱服無時。
地黃薄荷湯
治傷寒熱瘴,頭疼足熱,發渴煩躁,其脈洪實,不嘔不瀉。
生地黃根,生薄荷葉
上二味不以多少,洗淨,砂缽內搗爛,取自然汁。入麝香少許,井華水調下。如覺心間頓涼,不須再服。
五積交加散
白話文:
愚魯湯
治法: 適用於傷寒瘴疾,伴隨頭疼發熱,脈象洪實者。
藥材:
- 北柴胡(去蘆頭)
- 南人參(去蘆頭)
用法:
- 上述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
- 每服三錢,加薑三片,棗一枚,熱水沖服,不限時間。
地黃薄荷湯
治法: 適用於傷寒熱瘴,伴隨頭疼足熱、口渴煩躁,脈象洪實,不嘔吐不腹瀉者。
藥材:
- 生地黃根
- 生薄荷葉
用法:
- 上述藥材不限比例,洗淨後,用砂缽搗爛,取其自然汁液。
- 加入少許麝香,用井水調和服用。
- 如感覺心間頓時涼爽,則不需再服。
五積交加散
治法: 此方未在您的文字中提供,請提供更多資訊。
治受瘴之初,便欲分為寒熱者。早服此藥可以截住。
生料五積散,人參敗毒散(二藥等分)
上和勻。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截瘴散
治瘴疾,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三日兩日而發,或間日連日而作。
常山(雞骨樣者良),茯神(去皮、木),肉桂(去粗皮,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為銼散。每服稱半兩。用時酒一大半碗,浸一宿。於當發日早晨,空心冷服。服後須吃熱物熱湯。滓再浸,臨發時再服。忌蔥、蒜、韭、羊肉、魚腥、酢面、生冷、果子一切毒物。避風寒,戒房室。
白話文:
治療剛開始感染瘴氣的人,就要判斷是寒性還是熱性,及早服用此藥可以阻止病情發展。
將五積散和人參敗毒散等量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半水、五片生薑、一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此藥方叫做截瘴散,用於治療瘴疾,無論是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或是隔三差五發作、連續發作,都可以服用。
將常山(雞骨樣者為佳)、茯神(去皮、木)、肉桂(去粗皮)、甘草(減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半碗酒浸泡一夜,於發病當天早晨空腹冷服。服後需吃熱食熱湯。藥渣可再次浸泡,臨發病時再服。忌食蔥、蒜、韭菜、羊肉、魚腥、酸麵、生冷食物、水果以及一切毒物。避免風寒,戒房事。
一方
治證同前。
常山(三寸),甘草(二寸),檳榔,烏梅(各二個)
上為散。當發絕早,以酒半碗,於銀磁銚內煎。
俟放冷空心服,臨發時又煎服。忌口如前。以上兩方須是經二三日發後方服。
常山乃瘴瘧要藥。李待制云:欲去根本,非常山不可。此說最當。今人不問當服不當服,悉以傷氣為詞,疑而不用。愚嘗謂:瘴瘧之常山,喉風之巴豆,傷風之麻黃,內積之硇砂,合使而不使,厥疾不愈。毋疑。如上二方並有神效,其功正在常山。但一方用肉桂,一方用檳榔。
檳榔消積除痰,肉桂解表通脈,稍知醫者,必能擇用之。皆宜冷服,蓋恐常山能吐人。此亦尤《活人書》云:治瘧之法無以過之也。
白話文:
方劑一
治療症狀與前方相同。
方藥:
- 常山(三寸)
- 甘草(二寸)
- 檳榔(二個)
- 烏梅(二個)
製法:
以上藥材研末為散劑。當發作前,取酒半碗,用銀或瓷銚子煎煮。
待藥液放涼後空腹服用,發作時再煎服一次。飲食禁忌如前。
注釋:
以上兩方需在發病二三日後才能服用。
常山是治療瘴瘧的要藥。李待制說:「想要根治,非常山不可。」這句話最為精準。如今有人不分情況,只說常山傷氣,懷疑而不使用。我認為:瘴瘧要用常山,喉風要用巴豆,傷風要用麻黃,內積要用硇砂,這些藥材合適就要用,不應該因為害怕而不使用,否則疾病難以痊癒。不可疑慮。
以上兩方都有神奇療效,功效主要來自常山。但是一方用肉桂,一方用檳榔。
檳榔消積化痰,肉桂解表通脈,稍微懂醫術的人,就能分辨使用。
兩方都要冷服,這是因為擔心常山會讓人嘔吐。這也如同《活人書》中所說:「治療瘧疾的方法,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瘴瘧丹
治癖瘧、食瘧。癖瘧者,胸脅間有氣癖一塊,或因喜怒而得,或因積聚而得之。食瘧者,因飲食傷脾而為瘧也。
常山,縮砂仁,三稜,莪朮(各等分)
上四味,同炒為末,薑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當發前一日,冷酒吞三十丸,次早又服瘴瘧方。此為妙。
七棗湯
治五臟氣虛,陰陽相盛,乍為瘴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皆可服。
大附子(一個,炭火中炮,後以鹽水浸。再炮再浸,如此七次,即去皮臍用。)
白話文:
瘴瘧丹
適用症狀:
- 治癒癖瘧、食瘧。
- 癖瘧是指胸脅部位有氣塊積聚,可能是因喜怒而起,也可能是因積食而起。
- 食瘧是指因飲食傷脾而引起的瘧疾。
成分:
- 常山、縮砂仁、三稜、莪朮(各等分)
製法:
- 將以上四味藥材一起炒製成粉末。
- 用薑汁將藥粉調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 在瘧疾發作前一天,用冷酒吞服三十丸。
- 次日早上再服用瘴瘧方。
療效:
此方效果顯著。
七棗湯
適用症狀:
- 治癒五臟氣虛、陰陽失調,突然發作的瘴瘧,寒症較重,熱症較輕,或僅有寒症無熱症者均可服用。
成分:
- 大附子(一個,用炭火烤制,然後用鹽水浸泡,反覆烤制浸泡七次,最後去皮和臍部使用。)
備註:
七棗湯的藥性較烈,需遵醫囑服用。
上銼散。水一盞,姜七片,棗七個,煎至八分。當發早晨,空心溫服,仍吃三五個棗子。忌如常法。陳無擇云:《良方》中用烏頭,兼不用鹽水浸,不特服之僭燥,亦不能分利陰陽。其說有理,用者知之。
《攝生方》治瘂瘴方
銅青,石綠(各一兩)
上研為末。用水調生面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磨下。
稀涎飲
治風涎迷於心竅,口不能言,形癡如醉。
豬牙皂角(四條,肥實不蛀者,去皮、弦),晉礬(光明者,一兩)
白話文:
上銼散:用一碗水,加入七片薑和七顆棗,煎煮至八分滿。早上空腹溫熱服用,之後再吃三到五顆棗子。忌食平常的食物。陳無擇說:《良方》中使用烏頭,卻不使用鹽水浸泡,不僅容易導致服用者口乾舌燥,也無法有效分利陰陽。他的說法很有道理,使用此方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
攝生方治瘂瘴方:
將銅青和石綠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生麵粉製成丸子,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用新汲取的水磨下服用。
稀涎飲:
治療風涎迷於心竅,口不能言語,神智不清如醉酒的症状。
取四條肥實、沒有蛀蟲的豬牙皂角,去除皮和弦,以及一兩光亮的晉礬。
上細末研勻。輕者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少頃,吐下冷涎便醒。次緩以調治。昏不知人者,灌下藥不可過多。
正舌散
治風痰為患,舌本強而不言。
蠍梢(去毒一分),茯神(去心木,一兩),龍腦薄荷(曬乾,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更以擦牙頰間。
脾約丸
治腸胃燥澀,津液耗少,大便堅硬,或秘而不通,臍腹脹滿,腰背拘急,及有風人大便結燥。又治小便利數,大便因硬而不渴者,謂之脾約,此藥主之。
麻仁(別研,五兩),枳殼(麩炒),芍藥,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各兩半),大黃(蒸焙,一斤),杏仁(去皮、尖,炒,研,五兩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輕症者服用半錢,重症者服用三字匕,用溫水調和後灌服。過一會兒,吐出冷涎後就會醒過來。之後再慢慢調理。昏迷不省人事者,灌服藥物不可過量。
此方名為正舌散,用於治療風痰導致的舌根強直不語。
將蠍尾(去除毒性部分)、茯苓(去除心木)、龍腦薄荷(曬乾)三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和後服下。並用藥粉擦拭牙齒和臉頰。
此方名為脾約丸,用於治療腸胃燥澀、津液不足、大便乾硬或便秘不通、臍腹脹滿、腰背拘緊等症狀,也用於治療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硬但不口渴的脾約症狀。
將麻仁(單獨研磨)、枳殼(麩炒)、芍藥、厚朴(去除粗皮,薑汁炒)、大黃(蒸焙)、杏仁(去皮尖,炒研)等藥材混合在一起。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飯湯下。
寬氣湯
利三焦,順臟腑,治大便多秘。
香附子(六兩),砂仁(一兩),天台烏藥(去心,取肉,二兩),甘草(炒,一兩一分)
上銼散。每服一錢,橘皮湯下,不拘時候。
蜜煎導法
治傷寒瘴疾,自汗及發汗後,津液內竭,大便不通,此不可攻之,惟宜此藥。
用上好蜜四兩,於銚內慢火煎煮,攪之勿令焦著,俟稍餳飴狀可以捏丸,卻取水為挺,如拇指大,約長二三寸,令一頭銳。乘稍熱納入穀道中,以手抱住。如未即效,更用一枚火上炙,使溫用之。《嚴氏方》:蜜三合入豬膽汁二枚,在內同煎,倉促無膽只如前方亦可。一方入皂角末半兩。皆可隨病淺深而取用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溫飯湯送服。
[寬氣湯]
此湯方可疏通三焦,使臟腑氣血運行順暢,主治大便便秘。
香附子(六兩)、砂仁(一兩)、天台烏藥(去心取肉,二兩)、甘草(炒,一兩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橘皮湯送服,不拘時間。
蜜煎導法
此法適用於傷寒瘴疾、自汗或發汗後,津液枯竭、大便不通的情況。此症不可攻治,僅宜用此藥。
取上等蜂蜜四兩,置於銚內以小火慢煎,不斷攪拌以免焦糊,待蜂蜜變得稍稠如飴糖狀,即可捏成丸狀。然後取水製成一根長約二三寸、一頭尖銳、如拇指粗細的棒狀物。趁著棒狀物稍熱時,將其插入肛門,用手抱住。若未見效,可再用一枚火上炙熱的棒狀物溫敷。
《嚴氏方》記載:蜂蜜三合加入豬膽汁兩枚,一同煎煮。若急需用藥而沒有豬膽汁,可按照前述方法煎煮。也有方劑加入皂角末半兩。所有這些方法可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使用。
烏梅木瓜湯
治酒食過度,中焦蘊熱,煩渴枯燥,小便並多,遂成消中,兼治傷寒瘴疾作渴。
木瓜干(去皮、瓤),烏梅(打破,不去仁),麥糵(炒),甘草,草果(去皮,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破證奪命散
治傷寒瘴疾,陰陽證候不明,或誤投藥致病垂困,煩躁發渴,及婦人胎前產後受熱瘴等疾。
好人參(去蘆,一兩)
上水二盞,於銀石器內,煎至一盞。以新水沉之取冷。一服而盡。若鼻上有汗滴尤妙。
白話文:
烏梅木瓜湯用於治療飲食過度、中焦積熱導致的煩渴、口乾、小便量多、消瘦等症狀,也能治療傷寒瘴氣引起的口渴。木瓜、烏梅、麥芽、甘草、草果等藥材混合煎煮,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加入薑片煎煮,去渣後溫服,不受時間限制。破證奪命散用於治療傷寒瘴氣導致的陰陽不調,或因誤用藥物導致的病危、煩躁、口渴等症狀,以及婦女妊娠或產後受熱瘴氣等疾病。人參去蘆,用水煎煮至一盞,以冷水浸泡,一次服用完畢,若鼻上有汗滴效果更佳。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睡。兼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眩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或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悉能主之。
半夏(湯泡),枳實(炒,各一兩),橘紅(一兩半),甘草(四錢),茯苓(去皮,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竹茹一塊,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熱服。(竹茹即刮竹青也。)
異功散
瘴瘧後調胃進食,順氣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
白話文:
溫膽湯
主治:
治療大病之後,身體虛弱,心神不寧,難以入睡。同時也適用於心膽虛弱,容易驚慌,做夢時出現不祥的景象或幻覺,導致心驚膽怯。氣機鬱結而產生津液,津液與氣機互相搏鬥,導致各種症狀,例如氣短、心悸、乏力、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等。溫膽湯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些症狀。
藥方:
半夏(用湯水浸泡),枳實(炒製),各一兩,橘紅(一兩半),甘草(四錢),茯苓(去皮,三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七片生薑,一個紅棗,一塊竹茹(竹茹即刮取竹子的青皮),煎煮至六分,去渣,溫熱服食,飯前服用。
異功散
功效:
瘴氣瘧疾之後,用於調理脾胃,促進飲食消化,順氣化痰,既不寒也不燥,功效顯著。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白朮(麵炒),陳皮(各等分),甘草(炒,減半)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個,煎七分,溫服。若胸膈痞悶,不嗜飲食,脾胃虛寒,素有痰飲,去甘草,加枳實、半夏等分,名六君子湯。如前煎服。
小烏沉湯
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
烏藥(去心一兩),香附子(沙盆內淅去皮毛,焙乾,二兩),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
大養脾丸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甘草各取相同份量,其中甘草減半。將人參去除鬚根,茯苓去皮,白朮用麵粉炒過。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煎煮,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個,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如果出現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脾胃虛寒、素有痰飲的症狀,可以去掉甘草,加入枳實、半夏等份,稱為六君子湯,按照上述方法煎煮服用。
烏藥去心一兩,香附子去皮毛後焙乾二兩,甘草取一分。將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許鹽,用沸水沖服,不限時間服用。此方名為小烏沉湯,可調和中氣,快速緩解心腹刺痛。
大養脾丸方:用以上方法製成藥丸,可滋養脾胃。
補養脾胃,進美飲食。
乾薑(炮),縮砂(去皮,各二兩),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大麥糵(炒,各一兩),白朮(半兩),甘草(爁,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分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送下。
二氣香薷飲
治一切暑毒。
香薷(淨葉),黃連(去須),厚朴(各二兩),生薑(四兩)
上先將生薑取汁,同黃連、厚朴,於銀磁器內罨一宿,炒令厚朴紫色為度。每服四錢,於銀磁銚內,以水一碗,煎至八分,入酒少許,再煎二三沸,冷服。暑毒作痢,先以此藥吞下,加巴豆感應丸,盪滌暑毒。如未痊瘥,卻再服痢藥。此理皆妙。
白話文:
要滋補脾胃,就應該吃一些美味的食物。將乾薑(炮製)、縮砂(去皮,各二兩)、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大麥芽(炒,各一兩)、白朮(半兩)、甘草(炙,一兩半)研成細末,用蜂蜜混合製成丸藥,每兩分成八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生薑湯送服。
這是二氣香薷飲,可以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疾病。將香薷(淨葉)、黃連(去須)、厚朴(各二兩)和生薑(四兩)一起使用,先將生薑榨汁,然後與黃連、厚朴一起放在銀器或瓷器中悶一夜,炒至厚朴呈紫色即可。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在銀器或瓷器鍋中煎煮至八分,加入少許酒,再煎煮兩三沸,冷卻後服用。如果因暑熱引起痢疾,先服用此藥,然後再加服巴豆感應丸,以清除暑毒。如果沒有完全痊癒,可以再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這些治療方法都非常巧妙。
縮脾飲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並宜服之。
白扁豆(去皮,炒),乾葛(各二兩),草果(煨,去皮),烏梅(去仁不去核),縮砂仁,甘草(炙,各四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碗,煎八分去滓,以水沉冷服。以解煩。夏月常服,或欲熱欲溫,任意服。代熟水飲,極妙。若傷暑,發熱頭疼,宜用此藥兼消暑丸服之。
龍鬚散
治中暑迷悶,不省人事。暑月代一切暑藥,亦可。奴僕出入,此藥尤便。
白話文:
縮脾飲
功效:
- 解除伏熱,消除煩躁、口渴,消解暑毒,止吐利。
- 霍亂之後,服用過多熱性藥物導致煩躁,也適合服用。
組成:
- 白扁豆(去皮,炒):二兩
- 乾葛:二兩
- 草果(煨,去皮):四兩
- 烏梅(去仁不去核):四兩
- 縮砂仁:四兩
- 甘草(炙):四兩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四錢,用一大碗水煎煮,煎至八分,去渣,以冷水沉澱後服用。
- 可用於解煩,夏季常服,也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溫熱或冷服。
- 可替代熟水飲用,效果極佳。
- 若因中暑而發熱頭疼,可同時服用消暑丸。
龍鬚散
功效:
- 治療中暑昏迷,神志不清。
- 夏天可代替所有暑症藥物,方便攜帶。
- 特别适合仆人外出携带,方便應急。
白礬(一兩,生用),甘草(炙,一兩半),五倍子,飛羅面,烏梅(去仁不去核,各二兩)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如泄瀉霍亂作渴,一服即愈。
六和湯
治夏月冒暑伏熱,心脾不調,霍亂吐瀉,或瘧或痢或咳嗽。廣南夏月瘴疾,冷熱未分,煩躁口渴,正宜服之。
人參(去蘆),縮砂仁,甘草(炙),杏仁(去皮尖),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白扁豆(薑汁略炒),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木瓜(各二兩),香薷(去梗),厚朴(薑汁製,各四兩)
白話文:
白礬一兩生用,甘草一兩半炙用,五倍子、飛羅面、烏梅去仁不去核各二兩,將以上五味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新鮮汲取的清水調服。對於因霍亂引起的腹瀉和口渴,服用一次即可痊癒。
六和湯適合治療夏季中暑引起的發熱、心脾不調、霍亂嘔吐腹瀉,以及瘧疾、痢疾或咳嗽。廣南地區夏季瘴氣流行,患者常伴有冷熱交替、煩躁口渴等症狀,此方也適宜服用。
人參去蘆,縮砂仁、甘草炙用,杏仁去皮尖,半夏用湯洗七次,以上五味各一兩,白扁豆用薑汁略炒,赤茯苓去皮,藿香葉去塵,木瓜,各二兩,香薷去梗,厚朴用薑汁製,各四兩。
上十一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熱燥者冷服,肚痛泄瀉者溫服。夏月無疾亦宜服。
冷香湯
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感瘴虛熱,胸膈不利,或嘔或泄。並宜服之。
良薑,檀香,甘草(炒),附子(炮,各二兩),丁香(二錢),川薑(炮,三分),草豆蔻(五個,煨)
上七味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貯瓶內,沉井中,待冷服之。
一方
白話文:
以上兩個藥方都是針對夏秋季節的暑濕病症而設計的。第一個藥方“上十一味銼散”強調根據體質調整藥物的服用溫度,並強調即使是夏天沒有病也適合服用,顯然是作為保健藥方使用。第二個藥方“冷香湯”則針對更嚴重的霍亂病症,藥性較強,強調冷服,以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症狀的效果。
有草果無草豆蔻。
五苓散
治傷寒瘴疾,感暑中濕,小便不利,頭疼身熱,煩躁發渴等證。夏月主治尤多。第能伐腎氣,下虛者不可過服。
木豬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朮(去蘆,各一兩半),肉桂(去粗皮,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夏月背寒頭痛,發熱無汗,小便艱澀。濃煎連須蔥白湯調乘熱服,沖令額上有汗為效。或只用百沸湯調熱服及續啜熱湯,沖令汗出。或冒暑極熱之際,新汲水調亦可。熱瘴痢疾,小便不利者,並用熱水調之。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末煎沸湯服。
白話文:
五苓散 方劑說明
方劑名稱: 五苓散
組成:
- 木豬苓(去皮)一兩半
- 赤茯苓(去皮)一兩半
- 白朮(去蘆)一兩半
- 肉桂(去粗皮)一兩
製法: 以上藥材研為細末。
用法: 每次服用三錢。
主治:
- 傷寒瘴疾:因寒邪、瘴氣侵襲而引起的疾病。
- 感暑中濕:夏季感受暑熱濕邪所致的疾病。
- 小便不利:小便不暢、排尿困難。
- 頭疼身熱:頭部疼痛、身體發熱。
- 煩躁發渴:心煩意亂、口乾舌燥。
應用:
- 夏月尤其適用。
- 若患者體虛腎氣不足,不可過度服用。
加減:
- 夏月背寒頭痛,發熱無汗,小便艱澀:用濃煎的蔥白湯調服,服用後額頭出汗為效。
- 或用百沸湯調服,服用後持續喝熱湯,直至出汗。
- 或在炎熱的夏季,用新汲水調服。
- 熱瘴痢疾,小便不利:用熱水調服。
- 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末煎沸湯服用。
備註:
- 草果與草豆蔻在藥性上有區別,本方劑中只用草果,不用草豆蔻。
不宜過多。瘀熱在裡,身發黃疸,濃煎茵陳湯調下。一方加辰砂末,尤治蘊熱心煩。毛崇甫因母病孝誠感於北辰,夢授此藥,亦可謂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湯用人參,大承氣湯用厚朴,備急丸用乾薑之類,欲其剛柔相濟亦存攻守之意也。故方書謂,五苓散無桂及隔年者,具不可用。
近者鋪家有去桂五苓散,不知者為其所誤。如去桂而入人參,卻謂之春澤湯,治煩渴有效。
白話文:
五苓散不宜過量使用。如果体内瘀热,导致皮肤发黄,可以用茵陈汤浓煎服用,排出热毒。有些人会在茵陈汤中加入辰砂末,特别适合治疗蕴热心烦。据说毛崇甫因为母亲生病,孝心感动上天,梦中得到此方,可见其功效非凡。然而,五苓散中加入桂枝,就像小柴胡汤加人参、大承气汤加厚朴、备急丸加干姜一样,都是为了刚柔相济,攻守兼备。所以古书中说,五苓散没有桂枝,或者使用隔年的桂枝,都不可使用。
现在有些药铺出售去桂五苓散,不了解的人容易被误导。就像去掉桂枝加入人参,就叫做春泽汤,可以有效治疗烦渴。
消暑丸
大解暑毒。治中暑煩躁悶亂,或欲絕者。
半夏(一斤,銼成兩片,甚小者不必銼,醋五升煮乾),茯苓(去皮,半斤),甘草(生,半斤)
上為細末。薑汁作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熟水嚥下。此藥合時,須用好醋煮半夏,生薑自然汁煮糊,勿雜生水。臻志修治,極有神效。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熱頭疼,用之尤驗。夏月常服止渴利水,雖多飲水,亦不為害。若痰飲停滯,或為飲食所傷,並用薑湯嚥下。入夏之後,不可缺此,應是暑藥皆不及此。
黃龍丸
治丈夫婦人伏暑發熱作渴,嘔吐噁心,及年深暑毒不瘥者。
白話文:
消暑丸可以解暑毒,治療中暑引起煩躁、胸悶、頭昏眼花,甚至昏迷不醒的症状。
藥方是用半夏、茯苓和甘草製成。半夏需要用醋煮乾,茯苓去皮,甘草用生品。將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成糊狀,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水送服。
使用這藥方時,必須用好醋煮半夏,並用生薑的自然汁液調和丸子,不能掺雜生水。這樣製成的藥丸,效果非常神奇。中暑發作時,服用此藥後立刻就會清醒。暑熱引起發燒、頭痛的,服用此藥也特別有效。夏季經常服用,可以止渴利水,即使喝很多水,也不會有害。如果痰飲停滯或因飲食不當而引起不适,也可以用薑湯送服此藥。夏季來臨後,不能缺少此藥,所有解暑藥都比不上它。
黃龍丸可以用來治療男人和女人因伏暑而引起的發燒、口渴、嘔吐、噁心,以及多年暑毒未癒的症状。
黃連(去須,銼,二十四兩),好酒(五升)
上黃連以酒煮乾為度。研為細末。用面水煮糊搜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又療傷酒過多,臟毒下血,大便泄瀉,用米飲吞下,空心食前,日二服。一法。以銀銚盛酒藥,置於鍋內湯中煮,尤佳。近日醫家名酒蒸黃連丸。
霍亂吐瀉者,乃揮霍變亂之候也。倉促難得對證藥,所以多致殺人。尋常須是預製下藥始得。一法只偷解病人頭繒,以百沸湯一大呷泡汁,令病人頓服。卻勿令病人知是物。神效。
木瓜湯
治霍亂吐下不已,舉體轉筋,入腹悶絕。
白話文:
藥材
- 黃連(去鬚,銼,二十四兩)
- 好酒(五升)
製法
- 將黃連去鬚,銼成碎末,用五升好酒煮至乾涸。
- 將煮乾的黃連研磨成細末。
- 用麵粉水煮成糊狀,與黃連末混合,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 每服三十丸,用米湯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一天服用兩次。
- 另一種方法:用銀銚盛放藥丸,置於鍋內水中煮沸,效果更佳。
主治
- 傷酒過度,臟腑毒素下血,大便瀉泄。
- 近日醫家稱此方為「酒蒸黃連丸」。
病症
- 霍亂吐瀉者,乃身體氣機揮霍變亂之徵兆。
治療
- 霍亂發病急驟,難以立刻找到對症藥物,因此常致死。
- 平時應預先準備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 有一種簡易方法:偷偷地將病人頭上的髮帶解開,用一大口沸水浸泡髮帶,讓病人立即喝下。不可讓病人知道是什麼東西。效果顯著。
主治
- 霍亂吐瀉不止,全身抽筋,腹部悶脹,昏迷不醒。
注釋
- 該文本為中醫古文,文字較為簡練,現代讀者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
- 「去鬚」指去除黃連的鬚根;「銼」指將黃連切成碎末;「升」為容量單位,相當於現代的1000毫升。
- 「銀銚」為古代一種盛酒器,形狀類似現代的酒壺。
- 「百沸湯」指滾燙的開水。
木瓜(去瓤,一兩),吳茱萸(湯洗七次,炒,半兩),茴香(炒),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紫蘇十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良薑香薷湯
治伏暑傷冷,致作霍亂。
陳皮(去白),藿香葉,香薷葉,甘草(炒),生薑(和皮),良薑,棗子(去核),紫蘇葉,木瓜(去瓤,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重,煎服。一方用木瓜、香薷、高良薑等分。煎服。一方用藿香葉、良薑、木瓜各半兩,水二盞煎一盞服。一方用胡椒、綠豆各四十九粒,同研破。水煎服。或為末,木瓜湯調下。如神。一方以平胃散、五苓散等分,和為一處。熱湯調下。若霍亂煩躁發渴,隨意飲浸冷香薷散或縮脾飲,病去藥除,不宜過多。
白話文:
方劑一
- 木瓜(去籽,一兩)
- 吳茱萸(用水洗七次,炒,半兩)
- 茴香(炒)
- 甘草(炙,各二錢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約300毫升),生薑三片,紫蘇十葉,一同煎煮至七分,去渣,溫熱服用,無時間限制。
功效
治療因暑熱傷寒導致的霍亂。
方劑二
- 陳皮(去除白色外皮)
- 藿香葉
- 香薷葉
- 甘草(炒)
- 生薑(帶皮)
- 良薑
- 棗子(去核)
- 紫蘇葉
- 木瓜(去籽)
以上藥材各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重,煎煮服用。
其他用法
- 一種用法是木瓜、香薷、高良薑等分,煎煮服用。
- 另一種用法是藿香葉、良薑、木瓜各半兩,用水二盞煎煮至一盞,服用。
- 又一種用法是胡椒、綠豆各四十九粒,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服用。或者研磨成粉末,用木瓜湯調服,效果如神。
- 也可以將平胃散和五苓散等分混合,用熱水調服。
注意事項
如果霍亂患者煩躁發渴,可以隨意飲用浸泡冷香薷散或縮脾飲,等病情好轉後停藥,不可過量服用。
若食冷物,致令霍亂。不渴不煩,理中湯主之。若霍亂手腳轉筋不已,急取大蓼數莖,濃煎湯,如法淋洗。仍取濃煎汁先服,乃效。若心腹築痛,欲吐不吐,欲下不下,謂之乾霍亂。甚能殺人。宜用鹽湯三升頓服。卻以手抉口中令大吐。更服更抉吐之。痰物俱盡,然後服以理中湯。
大率霍亂,脈浮洪者生。若脈微氣少,默默不欲言者,恐亦難保。
斷下湯
治赤白痢、及休息痢,瘴後患痢亦宜此藥。
草果(連皮,一個),白朮(麵炒),茯苓(各一錢),甘草(半錢)
白話文:
如果吃冰冷的食物導致霍亂,不渴不煩躁,可以用理中湯治療。如果霍亂導致手腳不停抽筋,趕緊取大蓼草幾根,濃煎湯汁,按照方法淋洗患處。同時喝下濃煎湯汁,效果顯著。如果心腹疼痛,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稱為乾霍亂,很可能致命。應該服用三升鹽湯,一口氣喝下去,然後用手刺激喉嚨,催吐。反复服用鹽湯,反复催吐,直到痰物完全吐乾淨,再服用理中湯。
一般來說,霍亂患者脈搏浮大而洪潤者容易康復。如果脈搏微弱,氣息微弱,沉默不願說話,恐怕也很難保住性命。
斷下湯治療赤白痢、休息痢以及瘴氣後遺症引起的痢疾都有效。
藥方:草果(帶皮,一個)、白朮(麵炒,一錢)、茯苓(一錢)、甘草(半錢)。
上㕮咀。用大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並萼蒂,剪碎,用醋淹炒燥為粗末,同前作一劑。水二大盞,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個,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加烏頭二七粒。白痢加乾薑半錢。若伏暑致痢者,先以香薷飲吞下,加巴豆感應丸。小便不通,用五苓散吞下,然後服此藥。
若瘴後因食物忤脾胃,壯毒氣,致腹痛而痢,必有積物,須服蘇合香丸,加感應丸少許。氣虛者,卻不宜服。盪滌後服此藥。古方謂:痢乃滯下。又云:無積不成痢。如此乃宜先盪滌,不然則積無由去。瘴後痢疾,又有氣虛臟寒而患者,卻不可更加盪滌,宜服養臟湯,乃吞下震靈丹、玉華白丹等理中之劑。
白話文:
上腹部疼痛,可以用大罌粟殼十四枚,去除筋膜和萼蒂,剪碎,用醋浸泡後炒乾,研磨成粗末,按照之前的做法製成一劑藥。用兩大碗水,加入七片薑、七個棗子、七個烏梅,煎煮至一大碗,分成兩次服用。赤痢(血痢)加二七粒烏頭。白痢(白痢)加半錢乾薑。如果中暑導致的痢疾,先服用香薷飲,再加巴豆感應丸。如果小便不通,先服用五苓散,然後再服此藥。
如果瘴氣之後,因為食物刺激脾胃,導致毒氣積聚,引起腹痛和痢疾,必定有積物在體內,需要服用蘇合香丸,再加少許感應丸。體虛者則不宜服用。清除積物後再服用此藥。古方說:痢疾是因滯留的積物引起。又說:沒有積物就不會得痢疾。因此,應該先清除積物,否則積物無法排出。瘴氣之後患痢疾,還有氣虛臟寒的患者,就不應該再服用清除積物的藥物,應該服用養臟湯,再服用震靈丹、玉華白丹等理中藥。
養臟湯
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下痢赤白,或大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又治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
罌粟殼(去蒂蓋,蜜炙,三兩六錢),木香(一兩四錢,不見火),訶子皮(一兩二錢),川當歸(去蘆,洗,焙),人參(去蘆),白朮(炒,各六錢),白芍藥(一兩六錢),肉豆蔻(麵裹煨一兩),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八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兒暴瀉,宜急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等物。如腸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炮附子三四片煎服。此藥神效,不可具述。
白話文:
養臟湯
適用症狀:
治療成人或兒童的腸胃虛弱、冷熱失調、臟腑受寒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
- 下痢:腹瀉,糞便呈白色或紅色。
- 膿血便:糞便中帶有膿血。
- 魚腦便:糞便如同魚腦般稀薄。
- 裡急後重:肛門有便意,但排不出來,有下墜感。
- 臍腹絞痛:肚臍周圍和腹部絞痛。
- 日夜無度:夜間腹瀉不止。
- 胸膈痞悶:胸部和膈膜感覺沉悶不適。
- 脅肋脹滿:兩肋部位脹滿。
- 食慾不振:完全不想吃東西。
此外,此湯還可治療:
- 脫肛墜下:肛門脫出。
- 酒毒便血:因飲酒過度導致的便血。
- 各種藥物治療無效的腸胃疾病。
方藥組成:
- 罌粟殼:去蒂蓋,蜜炙,3兩6錢。
- 木香:1兩4錢,不經火炒。
- 訶子皮:1兩2錢。
- 川當歸:去蘆,洗淨,焙乾,6錢。
- 人參:去蘆,6錢。
- 白朮:炒,6錢。
- 白芍藥:1兩6錢。
- 肉豆蔻:麵粉包裹,煨熟,1兩。
- 甘草:炙,8錢。
- 肉桂:去粗皮,8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
服用方法:
每次取2錢藥末,用1.5碗水煎煮,煮至八分滿,去渣,溫熱服用,飯前服用。
注意事項:
- 老年人、孕婦、兒童腹瀉,宜緊急服用。
- 忌酒、麵食、生冷食物、魚腥、油膩食物。
- 如果腸胃滑泄,夜間腹瀉持續不愈,可以加入炮附子3-4片一起煎服。
功效:
此方藥效顯著,不可盡述。
變通丸
治赤白痢。
吳茱萸(揀淨),黃連(去須並蘆,銼骰子塊)
上等分。一處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揀焙。或曬乾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白痢各用十五粒相合並,以甘草乾薑湯下。
痢疾不納飲食,謂之禁口。醫者但知其危篤而畏縮,更不究其所致危篤之由,故多不救。良可愍哉。《易簡方》謂:宜用四柱散、理中湯、參苓散,加肉豆蔻、木香輩,或咽震靈丹等藥。何乃王德膚知其一而未知其二耶。蓋古方有用清心壓毒藥者,有用生胃進食藥者,豈可執一律以治之。
白話文:
變通丸
功效:
治療赤白痢疾。
成分:
- 吳茱萸(挑選乾淨):份量等同
- 黃連(去除鬚根和蘆頭,切成骰子大小):份量等同
製法:
- 將吳茱萸和黃連分別以好酒浸泡至透。
- 取出後各自揀選乾淨並烘焙乾燥。
- 或將其曬乾,研磨成細末。
- 以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 赤痢:服用黃連丸三十粒,以甘草湯送服。
- 白痢:服用茱萸丸三十粒,以乾薑湯送服。
- 赤白痢:各服用十五粒,混合後以甘草乾薑湯送服。
醫案:
痢疾患者不願進食,稱為禁口。醫生只知其病情危重,卻害怕不敢施治,更不探究導致危重的原因,所以很多患者無法被救治。實在令人惋惜!
《易簡方》中記載,對於禁口患者,宜服用四柱散、理中湯、參苓散,並加入肉豆蔻、木香等藥,或者服用靈丹等藥。為何王德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呢?
其實古方中有清心壓毒的藥物,也有生胃進食的藥物,怎能只用一種方法來治療呢?
如診而知其脾胃脈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重,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又方用石蓮子捶碎去殼,留心並肉,碾為細末。亦用陳米飲調下。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虛膨,或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嘗服罌粟、烏梅及苦澀涼劑,或飲草藥已多。早晨未食先嘔,或才聞穢氣即嘔,不思飲食。
此乃脾胃虛弱,卻可信《易簡方》之言。然別有一方,尤為易簡也。一味山藥銼如小豆大,一半銀瓦銚炒熟,一半生用,同碾為末,米飲調下,自有奇效。又嘗觀前輩癰疽方,治嘔而不食,亦有二說,毒氣攻心者,卻以乳香、綠豆粉作內托散治之;如脾胃虛弱者,用嘉禾散、山藥丸治之。若胸中更有活法,裁其方為禁口痢用,又何患不取功於危篤耶。
白話文:
患者脾胃脈象不弱,詢問得知頭疼心煩,手足溫熱,平時不常服用涼藥。這是毒氣上衝心肺,導致嘔吐不食,可以用敗毒散治療。每次服用四錢重,加入一百粒陳倉米、三片姜、一枚棗,用一盞半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另外可以用石蓮子捶碎去殼,留心和肉,碾成細末,用陳米飲調服。如果脈象微弱,或心腹虛膨,或手足厥冷,初期沒有嘔吐,但常服用罌粟、烏梅及苦澀涼劑,或飲用草藥太多,早晨未食先嘔,或聞到穢氣就嘔吐,不思飲食,則說明脾胃虛弱,可以參考《易簡方》的治療方法。但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子,將山藥銼成小豆大小,一半用銀瓦銚炒熟,一半生用,一起碾成粉末,用米飲調服,效果顯著。觀察前輩治療癰疽的方子,治療嘔吐不食也有兩種說法,毒氣攻心者,可以用乳香、綠豆粉製作內托散治療;如果是脾胃虛弱者,則用嘉禾散、山藥丸治療。如果胸中更有靈活的治療方法,將這些方子裁剪改動,用於治療禁口痢,又何愁不能在危急時刻取得療效呢?
五皮散
治脾虛氣滯,頭面四肢臍腹腫滿,又治瘴瘧,飲水過度,或食毒物,忤脾觸氣乃成腫疾。
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薑皮,陳橘皮(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熱服,病在上食後,病在下空心。忌生冷糍糕、毒物。
實脾散
治脾虛浮腫,瘴後腫滿,亦宜用之。
大附子(一個),草果仁,乾薑(各二兩),大腹子(六個,連皮),木瓜(一個,去瓤,切片)
上用水,於銀磁器內同煮乾,一半以手擘開,乾薑心不白為度,不得全令水乾。恐近底焦,取出銼末。每服三錢,空心日午沸湯點服。《百一選方》治膨脹,用嘉禾散、四柱散等分,合和煎服。常用以治頭面四肢腫者亦效。又嘉禾散治腫甚效。
白話文:
五皮散主要針對脾虛氣滯導致的頭面、四肢、臍腹腫滿,以及瘴瘧、飲水過度、食毒物或觸氣引起的腫疾。配方包括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薑皮、陳橘皮,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八分,去渣後熱服。若病在上,飯後服用;病在下,則空腹服用。忌食生冷糍糕和毒物。
實脾散則針對脾虛浮腫、瘴後腫滿,其配方包括大附子、草果仁、乾薑、大腹子、木瓜。將所有藥材一起用銀或瓷器煮乾,以手將其掰開,乾薑心不白為度,不可將水分完全煮乾,以免底部焦糊。煮好後將其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或午時以沸水沖服。《百一選方》中提到,治療膨脹可以用嘉禾散、四柱散等量混合煎服,此方也常用於治療頭面四肢腫脹,效果顯著。此外,嘉禾散對治療腫脹也十分有效。
三生飲
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或似卒中,口眼喎斜,咽喉作聲。
天南星(一兩),川烏頭,生附子(各半兩),木香(一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姜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一方
氣盛人止用南星八錢,木香一錢,加生薑十四片,煎作兩服,名星香散。
一方
氣虛人用生附子、木香、生薑,亦如前數煎服,名附香飲,《易簡方》謂用天雄代附子亦妙。痰涎壅甚者,每服加全蠍五個,仍服黑錫丹鎮墜,或口禁用細辛、皂角末少許,或半夏末吹入鼻中,候噴嚏得少蘇,卻急進藥。
白話文:
三生飲用於治療痰厥、飲厥以及氣虛眩暈,患者可能出現像中風一樣的症狀,例如口眼歪斜、喉嚨發出怪聲。藥方以天南星一兩、川烏頭和生附子各半兩、木香一分為材料,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藥粉,用兩碗水加入十片薑片,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
若患者氣盛,可以用天南星八錢、木香一錢、生薑十四片煎煮成兩服,稱為星香散。
若患者氣虛,則可以用生附子、木香、生薑,按照前述方法煎煮服用,稱為附香飲。亦可以用天雄代替附子,效果也很好。《易簡方》中記載,如果患者痰涎阻塞嚴重,每次服用藥方時可以加入全蠍五個,並服用黑錫丹來鎮墜,或者在口中使用少許細辛和皂角末,或者將半夏末吹入鼻中,使其打噴嚏後稍稍蘇醒,然後立即服用藥物。
一方
附子、天雄、川烏頭各一兩,木香半兩,薑、棗煎,更入磨沉香水服。六脈俱虛者可用之,若挾熱中風者不宜三生飲。《續易簡方》非之頗當。
以上治痰、治腫、治痢數方,皆為瘴後復證而設。所謂復證,豈非傷寒壞證之勞復、食復,與夫陰陽易之類乎?古方有云:傷寒復證,乃病家不善調攝之過,即此證也。且如外方瘧疾,視它病尤難調攝。況汪南容有言,瘴病後調攝,又倍於外方之難。
如此則瘴後豈容不謹,若夫病中不戒酒肉,時渴飲水,寧免忤脾胃壯毒氣得不變為腫滿,泄痢嘔逆乎?又病後脾氣未快,邪氣未絕,恣意飲食,與夫酤酒市脯,色色無忌,豈不積而作痢,聚而作痰,浮而作腫?治其腫則宜實脾快氣,可於嘉禾散、小烏沉湯、五皮散、實脾散中詳酌用之。切不可服章柳、芫花下水之劑,雖降氣湯亦不可輕服。
白話文:
附子、天雄、川烏頭各一兩,木香半兩,用薑、棗煎煮,再加入磨好的沉香服用。這方適用於六脈俱虛的人,若伴隨熱症中風就不適合使用。三生飲這種藥方,在《續易簡方》中就被批評得很正確。
上面治療痰、腫、痢的幾個方子,都是針對瘴氣病後的復發症而設計的。所謂的復發症,不就是傷寒病變後的勞復、食復,以及陰陽變化的現象嗎?古方中說:傷寒的復發症,往往是病人沒有好好調養造成的,這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像外地的瘧疾,比其他疾病更難調養。何況汪南容說過,瘴氣病後的調養比外地的病還要難上好幾倍。
這樣看來,瘴氣病後更要謹慎,如果病中不忌口,喝酒吃肉,渴了就喝水,很容易傷脾胃,積聚毒氣,導致腫脹、腹瀉、嘔吐等症狀。病後脾胃還沒恢復,邪氣還沒消散,就胡亂飲食,喝酒吃肉,樣樣不忌,很容易積累成痢疾,聚積成痰,浮腫起來。治療腫脹,應該以補脾健氣為主,可以在嘉禾散、小烏沉湯、五皮散、實脾散中選擇適當的方子。千萬不要服用章柳、芫花等瀉下藥,即使是降氣湯也不能輕易服用。
嘉禾散自制至妙,或宜加薑、附等煎之。大概合補脾而使氣快,脾克腎則縱有水亦不能危害。諸腫疾臍凸腫,手足無紋,滿腹青筋,腰腫陰腫,其脈沉細,皆為難起。治痰則宜理氣壯胃,然痰證為喘、為咳、為嘔逆、為麻木、為痞膈,悉當隨證施治。三生飲治卒暴痰厥、眩暈等證。
若遺溺手散口開者,難取效。泄痢能飲食而脈微小者猶庶幾哉。若脈洪浮而大鮮有不斃。汪子迪所謂:瘴體先虛,虛不宜利者是也。治瘴後痢本難立方,當求明醫察其脈證以處之。如前數藥皆雖良劑,亦不可過備急而已。臨時加減。通醫者必能反隅。如此等證,皆由病瘴不善將理而得之。
白話文:
嘉禾散自制效果極佳,可以依情況加入生薑、附子等藥材煎煮。大致來說,它能補脾氣,使氣血運行順暢,脾臟克制腎臟,即使有水腫,也不會造成重大危害。
各種腫脹疾病,例如肚臍突出、手腳沒有紋路、肚子上有明顯青筋、腰部腫脹、陰部腫脹,這些患者脈象沉細,病情都很難治癒。
治療痰症應該以理氣健脾胃為主,但痰症的表現形式很多,包括喘、咳、嘔逆、麻木、胸悶等,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三生飲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痰厥、眩暈等症狀。
若遺溺手散口開者,難取效。泄痢能飲食而脈微小者猶庶幾哉。若脈洪浮而大鮮有不斃。汪子迪所謂:瘴體先虛,虛不宜利者是也。治瘴後痢本難立方,當求明醫察其脈證以處之。如前數藥皆雖良劑,亦不可過備急而已。臨時加減。通醫者必能反隅。如此等證,皆由病瘴不善將理而得之。
如果患者出現尿失禁、手腳散開、口張開等症狀,很難治癒。如果患者腹瀉但還能進食,脈象微小,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脈象洪大浮而有力,很少會死亡。
正如汪子迪所說,瘴氣侵襲的病人,身體先虛弱,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瀉下藥物。治療瘴氣引起的腹瀉本來就難以用藥,必須找名醫診脈看證,再決定用藥。
之前提到的藥物都是良藥,但也不可過於依賴,只當作應急之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臨時加減藥量。精通醫術的人,一定能根據症狀反推病因。
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患者沒有及時有效地處理瘴氣而導致的。
豈可更輕生不信戒忌乎?豈可不急求醫脈尚服草藥乎?若猶因循而致困頓,是雖良醫,亦未如之何。
玉屏風散
治虛弱人腠理不密,易感冒於風寒。
防風(一兩),黃耆(蜜炙),白朮(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重,水一盞半,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後熱服。
實表散
治腠理不密,易致感冒,先服此藥,則感冒自然解散。
附子(炮,去皮臍),蓯蓉(酒浸一宿,焙乾),細辛(去葉),五味子(各等分)
白話文:
怎麼可以輕易放棄生命而不相信禁忌呢?怎麼可以不急著求醫,不服用草藥呢?如果仍然拖延,導致病情加重,即使是良醫,也無能為力了。
玉屏風散:用於治療體虛的人,腠理不密,容易受風寒感冒。
組成:防風一兩,黃耆(蜜炙)二兩,白朮二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加一枚紅棗,煎煮七分,去渣,飯後趁熱服用。
實表散:用於治療腠理不密,容易感冒的人。服用此藥後,感冒就會自然痊癒。
組成:附子(炮製,去皮臍)、蓯蓉(酒浸一宿,焙乾)、細辛(去葉)、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二錢,入黃耆建中湯三錢,如法煎服。
香苓湯
暑月至要之藥。
香薷(炮,二兩),茯苓(去皮),陳皮,乾薑(炮,各二兩),甘草(五兩),厚朴(一兩,姜炙)
上為細末。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不拘時。
白話文:
[方劑一]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取二錢,加入[黃耆建中湯]三錢,依照煎藥方法煎服。
[方劑二] [香苓湯]
此方為夏季暑月必備藥物。
將香薷(炮製,二兩)、茯苓(去皮)、陳皮、乾薑(炮製,各二兩)、甘草(五兩)、厚朴(一兩,薑炙)研磨成細粉。加入少許鹽,用沸水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