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3)

回本書目錄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3)

1. 張給事瘴瘧論

嶺南,地偏而土薄,無寒暑正氣。陽常泄,故冬多暖。陰常盛,故春多寒。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故人得病,多內寒而外熱,下寒而上熱。醫者不察,率用北方傷風傷寒法,或汗或下,兼求效太速,十失五六。余得李舍人《瘴論》,復於滑州醫士王子謹,較量湯劑,用之有驗。

凡得病或一二日,或三五日,憎寒壯熱,身體疼倦,頭痛項強,嘔逆煩躁,胸膈不利,病之證不出於此。但只以正氣散、姜附湯調理。發熱煩躁悶亂,心神不寧,與冷湯。發熱煩躁吃水,水入口即吐,與五苓散。引飲多汗,小便赤澀者,不得吃五苓散。汗出更利小便,必亡陽也。

如此用藥調理,五日以上,若發熱煩躁,不渴不嘔,大便或一日,或二日,依舊一次,小便赤而通利,亦依前法調理。不可與性寒涼藥。若五日以上,發熱煩躁,狂言引飲,思冷水不欲湯,及不大便三五日,小便赤澀,用樂令黃耆湯解利。吃此藥其熱不去,與小柴胡湯解利。

其小柴胡湯性極寒,不可輕用,如有十分內熱證方可與。亦與正氣散兼服。凡才初得病,或三五日,其病人發熱,或惡寒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重疼,舌上苔生,引飲煩渴,或自利,或嘔吐,或汗出惡風,與姜附湯、乾薑附子湯、理中湯。於中脘穴灸三五十壯,臍下氣海穴灸二三百壯。

嶺南瘴病,才初得不可便吃瘴藥,直至十餘日以上,寒熱或只發熱,一日一次,或隔一日一發,或隔二日一發。明見發作有時。老虛之人,寒熱瘴與七棗湯。病人氣稍實,發寒熱瘴已,與黃耆建中湯、大養脾丸、平胃散調養。凡治病,脈與證不可偏廢。用藥須憑脈。且若病人,外證是陽候,脈見陰脈,不可用陰藥。

外證見陰候,脈見陽脈,不可用陽藥。若憑外證用藥,十失五六;憑脈用藥,病人信向,萬不失一。《經心錄》曰,傷寒瘴癘時疾,錯療禍如反掌。且古人云,有病不藥,不失為中醫者,此之謂也。

延平張致遠

白話文:

[張給事瘴瘧論]

在嶺南這片土地,因為地處偏僻,土質貧瘠,這裡並沒有標準的四季變化。陽氣常常外洩,所以冬天通常溫暖。陰氣常常旺盛,所以春天多寒。陽氣在外而陰氣在內,陽氣浮動而陰氣封閉,因此人們生病時,多是內寒外熱,下半身寒而上半身熱的情況。醫生如果不瞭解這種狀況,往往會用北方對待風寒的方法治療,或是發汗或是瀉下,又因為過於追求療效速度,結果常常失敗一半以上。我得到了李舍人的《瘴論》,又和滑州的醫士王子謹一起研究湯藥,用這些方法確實有了成效。

通常病發後的一兩天,或是三五天,會出現寒冷與高燒,全身疲憊無力,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嘔吐,心情煩躁,胸口不適等症狀。只要以正氣散、姜附湯來調理。如果發燒、煩躁、心神不定,可以服用冷湯。如果發燒、煩躁喝水,但是水一進口就吐,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喝水很多並且出汗,小便又紅又澀,就不能服用五苓散。如果汗出再多利小便,肯定會導致陽氣喪失。

這樣調理五天以上,如果仍然發燒、煩躁,不渴也不嘔吐,大便一天一次或是兩天一次,小便雖紅但是通暢,仍然要按照前面的調理方法。不能使用性寒涼的藥物。如果五天以上,發燒、煩躁,說胡話,想喝冷水不想喝熱水,而且三天五天不大便,小便又紅又澀,可以服用樂令黃耆湯來緩解。如果服用這種藥熱度還不退,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緩解。

小柴胡湯性極寒,不能隨便使用,只有在有十分的內熱症狀時才能服用。也可以和正氣散一起服用。一般剛開始生病,或者三五天,病人發燒,或者怕冷煩躁,手腳冰涼,鼻尖涼,全身疼痛,舌頭上有苔,想喝水,或者腹瀉,或者嘔吐,或者出汗怕風,可以服用姜附湯、乾薑附子湯、理中湯。在中脘穴灸三五十壯,在肚臍下的氣海穴灸二三百壯。

在嶺南的瘴病,剛開始生病時不能馬上服用瘴藥,直到十幾天以上,寒熱或者只發燒,一天一次,或者隔一天一次,或者隔兩天一次。明確看到發作的時間。年老體弱的人,寒熱瘴可以服用七棗湯。如果病人體質稍好,已經發寒熱瘴了,可以服用黃耆建中湯、大養脾丸、平胃散來調養。無論如何治病,脈象和症狀都不能忽視。用藥必須依據脈象。比如,如果病人的外在症狀顯示是陽性,但是脈象顯示是陰性,就不能使用陰性的藥物。

如果外在症狀顯示是陰性,但是脈象顯示是陽性,就不能使用陽性的藥物。如果只是根據外在症狀用藥,十次至少失敗五六次;根據脈象用藥,病人會相信,萬無一失。《經心錄》說,對於傷寒、瘴病、時疫,錯誤的治療會帶來災難。古人說,有病不藥,不失為中醫,就是這個意思。

延平 張致遠]

2. 《指迷方》瘴瘧論

棐讀書之餘,留意醫學,幸得其傳,頗識方脈。就闢入南,研究此證與方書。至桂林,延一老醫與議,則所說無疑於所聞。方書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惟事祭鬼。自今觀之,豈不信然。且得雜病者,或不須藥,而待其自愈。若夫([梯注]若夫一句,《景岳全書》作「夫瘴之為病,猶傷寒之病也」。

傷寒陰陽二證,豈可坐視而不藥耶。《難》曰:不服藥為中醫。每荏苒以致不救者有之過。桂林以南無醫藥。且居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虛,用藥者不可汗,不可吐,亦不可下。其業醫者,既鮮且謬,或妄發汗吐下,是謂實實虛虛,補有餘損不足。不察脈證,其禍可立而待也。

橫夭者固多端,豈獨廣之能殺人哉。今觀方書之說,皆謂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鬱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為之瘴,輕者寒熱往來正類痎瘧,謂之冷瘴。重者蘊熱沉沉,晝夜如臥炭火中,謂之熱瘴。其尤重者,一病則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啞瘴。

冷瘴必不死,熱瘴久而死,啞瘴無不死者。此方書之說也。然以愚意觀之,所謂啞瘴者,非傷寒失音之證乎?又豈非中風失語之證乎?治得其道,間亦可生,安得謂之無不死者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夾道,人行其間,熱氣蒸郁,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或由飲酒而不節者,或由食煎煿而積熱者,偶成此證。

其熱晝夜不止,少遲一二日不治,則血凝而不可救矣。南方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然挑草子法,乃以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藥,解其內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而熱少,或寒少而熱多,亦有疊日、間日之異,及其愈也,瘡發於唇。驗其證,即是外方之瘧,本非重病,每因誤([梯注]《景岳全書》「誤」下有「治」字。

)而致禍,亦不可以必不死而忽之。且診其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虛,與附子、川烏等藥而愈。或誤投以寒藥,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若診其脈息洪盛,審其證候實熱,宜服和解等藥而徐治之,或誤投以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且診脈而用藥,萬不失一。然觀其形氣之怯壯,察其本脈之虛實,參以病脈之盛衰,分其證候之陰陽,極工巧以審之,其庶幾乎。

嘗觀《嶺南衛生方》,乃李待制、張給事所集,其間固多良法,非後學所可擬議,然其論不及脈息,則病家難於用藥。今以脈而論證,以證而議藥,姑進鄙見於紙尾,庶不為醫者所誤。到於無醫之處,亦可類推而服藥也。蓋冷瘴專與痎瘧相類,秋來則多患此,天涼及寒時少有之。

白話文:

我從讀書之餘,也留心研究醫學,幸運地得到一些醫學傳承,對診斷和開藥還算了解。我到了南方地區,便開始研究當地特有的瘴氣疾病,以及相關的藥方書籍。在桂林,我請教了一位老醫生,他的說法和我所聽聞的幾乎一樣。醫書上說:南方人凡是生病都說是瘴氣,通常不吃藥,只會祭拜鬼神。現在看來,這話真的一點沒錯。而且,有些雜病可能不需要吃藥,也能自己好轉。但如果說是像傷寒那樣的陰陽兩種證型,怎麼可以坐視不管而不吃藥呢?《難經》說:「不吃藥是庸醫的行為。」常常因為拖延而導致無法挽救的,也是這種庸醫的過錯。桂林以南的地方,醫藥非常缺乏。而且居住在南方的人,常常出汗,導致身體上部充盈,下部虛弱,用藥時不可以發汗,不可以催吐,也不可以瀉下。當地的醫生,既少又有很多誤診,有的亂發汗、亂催吐、亂瀉下,這簡直是把實證當虛證治,把虛證當實證補,導致本來就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不仔細觀察脈象和病症就亂用藥,禍患馬上就會降臨。

人們因為各種原因早夭的很多,難道只有廣州一地的人容易早死嗎?現在看醫書上的說法,都認為南方天氣溫熱潮濕,地氣悶熱,陰氣容易凝結,陽氣容易發散,草木和水泉都帶有惡濁之氣,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元氣不夠穩固,受到邪氣侵襲就生病了,這就是所謂的瘴氣。症狀輕的,會出現寒冷發熱交替,很像瘧疾,稱之為「冷瘴」。症狀嚴重的,會感到內熱沉重,整天像躺在炭火中一樣,稱之為「熱瘴」。更嚴重的,一得病就失聲,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稱之為「啞瘴」。

醫書上說,得了冷瘴不會死,得了熱瘴拖久了會死,得了啞瘴沒有不死的。但我認為,所謂的啞瘴,難道不是傷寒導致的失聲嗎?難道不是中風導致的失語嗎?只要治療得當,有時也能活下來,怎麼可以說得了啞瘴就一定會死呢?至於熱瘴,通常是盛夏初秋時節,茅草長滿道路兩旁,人走在其中,悶熱的氣流向上蒸騰,沒有樹木遮擋陽光,也沒有水泉解渴,暑邪積聚過重而導致的疾病。有的是因為飲酒過量,有的是因為吃煎炸的食物導致體內積熱,偶然得了這種病。

這種熱病會晝夜不停地發熱,如果稍微拖延一兩天不治療,血液就會凝結,無法救治。南方人稱之為「中箭」,也稱之為「中草子」。但是,挑草子的方法,是用針刺頭額和上下唇,然後用楮樹葉擦舌頭,讓它們出血,接著用草藥來解除體內的熱氣,很快就會痊癒,怎麼能說得了熱瘴拖久了會死呢?至於冷瘴,有時寒冷症狀多而發熱症狀少,有時發熱症狀多而寒冷症狀少,也有隔一天或每天發作的不同,等病快好的時候,嘴唇會長瘡。檢查它的症狀,其實就是外地所說的瘧疾,本來不是重病,常常因為誤診誤治而導致禍患,也不能因為說它不會死就輕忽。而且,如果診斷時發現病人的脈象極其微弱,看起來元氣虛弱,就應該使用附子、川烏等藥物來治療,就會痊癒。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導致「承氣入胃,陰盛乃亡」的危險。如果診斷時發現病人的脈象洪大有力,判斷是實熱的症狀,就應該服用調和的藥物來慢慢治療,如果誤用溫熱的藥物,就會導致「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的危險。所以診脈用藥,萬無一失。要觀察病人形體氣色的強弱,仔細檢查病人的根本脈象是虛還是實,再參考病脈的盛衰,分清證候的陰陽,用最精巧的方法仔細判斷,這樣才能接近正確的治療。

我曾經看過《嶺南衛生方》,是李待制、張給事所收集的,其中確實有很多好的方法,不是後來的學醫者可以隨意評論的。但是,書中沒有提到脈象,這讓病人很難用藥。現在我從脈象來分析病情,再從病情來討論用藥,姑且把我的淺見寫在書後,希望能對醫生們有所幫助,以免誤診。即使在沒有醫生的偏遠地區,也可以按照這個方法來推斷用藥。冷瘴跟瘧疾非常相似,秋天時這種病比較多,天氣涼爽或寒冷的時候就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