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下卷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校刻嶺南衛生方下卷附錄 (1)

1. 校刻嶺南衛生方下卷附錄

(以此下原本屬第四卷)

安道按:諸證皆有發熱,不可悉歸於瘴也。故敢搜輯八證,標其類之尤者,以便於分析,使可便召名醫之專門者調治。況北人初至百粵,及於遐荒絕域之地。其業醫者,既鮮且繆。一時未諳,概以瘴論。反歸咎於是書也。倘留心於是,則或少逭橫天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發揚云而。並附東垣藥性賦於後,以便處方觀覽。

白話文:

安道評注:各種病症都可能伴隨發燒,我們不能一律歸咎於瘴氣所致。因此,我大膽地整理了八種病症,挑選其中最典型的症狀來標示,這樣便於進行詳細的分析,使得能隨時請到專精於此領域的醫生來進行治療。況且,北方人剛到廣東地區,或是更遠的邊陲地帶,當地的醫生數量本來就稀少,且醫術水平參差不齊。他們在未能完全理解病情的情況下,統統歸結為瘴氣所致。反而將責任推卸給這本書。如果能夠對此投入更多的心力,也許就能夠避免一些無妄之災。我尋找有志一同的人,一起將這些知識發揚光大。並且在後面附上了東垣的藥性賦,方便開立處方時參考瀏覽。

2. 八證標類

3. 痰證

痰者,津液所化。蓋由風傷於肺,肺氣不清而生痰;濕傷於脾,脾氣凝濁而生痰。痰之為病,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悶,氣上衝咽而不得息。但頭不痛,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痛。其脈右手關部滑大,或弦滑。痰涎蓄積於中脘,或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又有寸口沉滑者,有沉伏者。必痰垢膩於上膈也。

白話文:

【痰症】

痰,是由體內的津液轉化而成。當肺部受到風邪侵害,肺氣變得不清淨時,就會產生痰;同樣地,當脾胃受濕邪影響,脾氣運作不順,也會導致痰的生成。

痰症會讓人感覺到怕冷、高燒、畏風且自發性出汗,胸部和膈肌之間感到飽脹不適,甚至會有氣逆上衝至咽喉,讓人喘不過氣來。但是不會有頭痛、頸部僵硬的現象。如果口水分泌過多,可能會有輕微頭痛。在脈診上,右手關部的脈象可能呈現滑大或弦滑的特徵。痰涎在胃脘部積聚,脈象可能顯示寸部浮起,也可能寸部脈象隱藏,或者寸口處脈象沉而滑,也有沉伏的情況。這些脈象都表明痰垢在上膈部位堆積。

以上就是痰症的相關描述。

4. 食積

蓋由脾胃伏熱,因食不化,以致身熱惡食。惡寒則亦頭痛而不甚,但身不疼,心腹胞悶,或手按之則痛。可辨其脈,左手人迎平和,右手氣口脈緊盛。若關脈滑而沉,此有宿食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食積」的情況,大意是說:因為脾胃裡有潛藏的熱氣,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進而使身體發熱並對食物產生厭惡感。若感到惡寒,同時會伴隨輕微的頭痛,但身體不會疼痛,可能會覺得胸口和腹部悶悶的,甚至用手按壓時會感覺到痛。

在診斷脈象的時候可以發現,左手的人迎脈(頸部的一種脈象)呈現正常的狀態,而右手的氣口脈(手腕處的一種脈象)則是緊繃且旺盛的。如果關脈(手腕內側的一種脈象)呈現滑且深沉的脈象,這就是有食物殘留未消化的徵兆。

5. 虛煩

其人素弱,有所勞傷,因而損氣,氣衰則火旺。《經》曰:陰虛生內熱。心中鬱悶不安,發熱困倦。病來潮作之時,氣少懶語,怯弱聲低。或氣虛喘促。但不惡寒,不頭疼,不身痛。濈濈然汗出,腿痠無力,沉困倦怠。脈浮芤無力。

白話文:

這個人本來身體就比較虛弱,因為過度勞累而傷了元氣,導致氣力衰弱,相對地火氣就顯得旺盛。根據古書記載:陰氣不足就會產生體內的熱氣。他心裡感到鬱悶且焦躁不安,有發熱和疲憊的症狀。在疾病發作的時候,他會呼吸短淺,說話無力且聲音微弱。有時候因為氣力不足會感到喘不過氣。然而他不會感到冷,也沒有頭痛或是身體疼痛的現象。他會持續地出汗,腿部感到酸軟無力,整個人呈現出一種深深的疲倦感。從脈象上來看,他的脈搏浮弱無力。

6. 腳氣

天之風寒暑濕之氣,蒸於足,頭痛惡寒,肢節疼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動履,但起於腳膝耳。尤忌補劑及淋洗開冷草藥攤盦。若犯此禁,則毒氣入心,小腹頑痹不仁。或氣喘嘔吐。

白話文:

「因為天氣中的風、寒、暑、濕等氣候影響,導致雙腳受其影響,會出現頭痛怕冷,身體各關節疼痛的症狀。可能還會有便祕、噁心嘔吐、雙腳無力、行走困難的情況,但這些症狀通常是從腳部和膝蓋開始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避免使用補藥以及冷水洗浴和一些草藥熱敷。如果違反了這些禁忌,那麼可能會導致毒素進入心臟,造成小腹麻木無知覺。也可能會出現氣喘和嘔吐的現象。」

7. 瘡毒

皆屬心火。發熱而灑淅惡寒,與傷寒相似,但飲食如常。其脈大而浮數。《方脈舉要》云:平人脈大,尤當審詳。若有痛處,恐發瘡瘍,驗其遍身,或有紅腫,或如粟米。此乃疔腫之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瘡毒」的問題,都歸屬於心火過旺所引起。病發時會出現發燒、畏寒的情況,這些症狀和感冒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病人的飲食並不會受到影響,依然正常。在診斷脈象上,會發現脈搏大且浮動快速。

根據《方脈舉要》這本書提到,一般人在脈象上顯示為大的情況下,應該要特別注意仔細觀察。如果身體某處有疼痛的感覺,那可能是將要發生瘡瘍的徵兆。檢查全身,可能會發現有紅腫的地方,或者像是粟米大小的小點。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疔腫的先兆。

8. 淤血

人有惡寒發熱,狀似傷寒。其脈芤澀,其證脅下與小腹㽲痛。手不可近,大便黑,小便利者。此淤血證諦也。蓋脅與小腹乃屬肝部。肝為血海,故有瘀血蓄積於此。須審其日前曾有跌墜挫閃拳踢之情。若服寒涼藥,恐血得寒則凝。倘瘀血上衝,昏迷不省,良久復甦。此皆血證之候也。宜行氣活血之藥可也。

白話文:

有人會出現畏寒和發燒的情況,看起來很像得了流感。但他們的脈象呈現出芤澀的特徵,症狀表現為兩側脅下和小腹部劇烈疼痛,甚至痛到不能觸碰。而且大便顏色呈黑色,小便卻正常。這就是淤血的典型症狀。因為脅下和小腹是肝臟所管轄的部位,而肝臟是血液的重要儲存處,所以這裡會有淤血的積聚。需要詳細詢問患者之前是否有過跌倒、撞擊、扭傷或被拳打腳踢的情況。如果服用過冷涼的藥物,可能會使血液遇冷凝固。假如有淤血向上沖,可能會導致患者突然失去意識,但過一段時間後又能恢復清醒。這些都是淤血癥狀的表現。應該使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活化血液的藥物來治療。

9. 勞發

其人元氣寡弱,素有痰火,結核於胯縫或腋下,或臂膊上。略有動作勞傷。則一時硬腫疼痛。煎寒作熱,狀似傷寒,其脈弦數無力。若腿縫有核腫者,俗呼為腿勞發。若腋下有核,及臂膊有核腫者,有無核而作寒熱者,此皆謂勞發證也。蓋因氣血虛弱,勞役所致。斯勞發之名,乃世俗傳襲之言耳,非正病名也。

不可汗,不可下。但宜補血養氣,滋陰降火,清痰和解之劑。其病自瘳矣。待候周時,輕者則不服藥,自然微汗而解也。

白話文:

這個人體質本來就比較虛弱,常有痰多和火氣大的問題,這些痰火在大腿內側、腋下或手臂上形成了結節。只要稍微有些勞累或身體受傷,就會突然間變得硬腫且疼痛。他會感到寒冷又發燒,症狀看起來很像得了流感,脈搏跳動快速但力量不夠。如果大腿內側長了腫塊,通常人們會稱之為腿勞發。如果是在腋下或手臂上有腫塊,不管是有無腫塊,只要出現冷熱交替的情況,都可歸類為勞發這種病症。之所以叫勞發,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並不是正式的疾病名稱,主要是因為身體氣血不足,加上過度勞累所導致的。

對於這種病症,不能用出汗的方式治療,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能補充血液、養護氣力、滋潤陰分、降火、清理痰液和調和身體的藥物。這樣,病情自然會好轉。等個一段時間,病情較輕的人,就算不吃藥,也會自然地透過些許的汗水排出病氣而康復。

10. 痘疹

凡幼稚之兒,並年少之人,忽發熱憎寒,頭疼身痛,唇紅臉赤,噴嚏喘咳,狀類傷寒。不可遽施汗下。先須論其曾出蛻瘡否。如未出者,當驗尻骨耳尖並足皆冷。又觀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的。此證又有疹子,俗呼為麻子。今此處悉借痘證法治療,鮮有不繆者也。《麻疹骨髓賦》云:疹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

暄熱非令,男女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類。其變也,比痘匪輕。愚夫愚婦嘗視如泛常,若死若生,總歸於天命。不知毒起於脾,熱流於心,始終之變。省則無證。臟腑之傷,肺則尤甚。閉門問途,不如路中尋徑。揚湯止沸,不若灶里抽薪。初則發熱,亦似傷寒,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咳嗽太急,煩躁難安。

以火照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間,其形如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乍隱乍現。根窠若腫兮,疹而兼隱。皮膚如赤兮,疹以夾斑,似景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生。疹毒尤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留。清便自調,邪氣行而無壅。

腠理怫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凶。惟衄不必憂,邪從衄解。利不必止,毒隨利松。所喜者身上清涼。可畏者咽喉腫痛。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欲減,方須救胃和中。此疹痘之證,正於瘴氣借傷寒書治之而多訛,故略表於此。

已上八證非傷寒,亦非瘴氣,各有專科門類,識者鑑之。

白話文:

【關於痘疹】

凡是小孩或是年輕人,突然出現發燒怕冷、頭痛身痛、嘴脣紅、臉色紅赤、打噴嚏、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看起來像是得了風寒。不能立即就用出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首先應該判斷他是否曾經出過疹瘡。如果沒有出過,會發現臀部、耳朵尖端及腳部都是冰冷的。再觀察耳後是否有紅色的脈絡,這是確定的特徵。這種病症還有一種疹子,一般俗稱為麻疹。現在這裡都借用痘疹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很少會出錯的。

《麻疹骨髓賦》說:麻疹雖然源於胎毒,但大多數是因季節性的流行病氣候引發的。

溫暖的季節不是好的時候,男女都可能被感染而得病。它發作起來,跟痘疹很相似。但是病情轉變,卻比痘疹更嚴重。愚昧的父母常視之為普通疾病,認為生死全由天命決定。然而他們不知道毒素起源自脾臟,熱度流向心臟,病程中的變化,如果不加以診斷,就不會有症狀出現。對臟腑的傷害,肺臟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像在關門裡問路,不如直接在路上找路;像把水煮沸,不如直接把柴火抽走。初期會發燒,就像得了風寒,眼睛會一直流淚,鼻子會一直流鼻涕,咳嗽頻繁,煩躁不安。

用燈光照射,隱約可以看到皮膚下的情況;用手觸摸,可以感覺到肌肉間的異常,形狀像疥癬,顏色像硃砂,隨出隨沒,忽隱忽現。如果根部腫脹,就是疹子兼有潛伏的狀態。皮膚像紅色,是疹子夾雜著斑點,如光亮清晰,十分有九分有效。如果像煤一樣黑,就百分之百不會活。疹子的毒性特別重,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微汗常出,熱力就能消散不留。排泄自然調節,邪氣就能排出,不會阻塞。

如果肌膚有鬱悶感,就應該發散。如果腸胃有祕結,應立即疏通。如果看待大事卻像小事,恐怕會把好事變成壞事。唯有鼻出血不必擔心,因為邪氣能隨著血液排出。腹瀉不必阻止,因為毒素能隨著排泄物鬆動。讓人高興的是身體清爽。令人害怕的是咽喉腫痛。不停喝水,治療方法是生津養血。食慾下降,需要救胃和中。這是疹子和痘疹的症狀,對於瘴氣,借用傷寒書的治療方法來處理,經常會有誤差,所以這裡簡單列舉一下。

以上八種病症都不是風寒,也不是瘴氣,各自有專門的分類,有知識的人可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