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5)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5)
1. 治瘴續說
沉香(磨濃汁),附子(或生用或炮熟,臨時隨宜用之)
上用附子半兩,生薑七片,煮令八分熟,入磨沉香汁,令十分熟。放冷服。此藥既主上熱下寒,須真個沉水香方可。雖弄沉亦不濟事。況此香自有數種,既用服餌,當以滋味別之。如咀吃而味香甜者乃性平,辛辣者性熱。用者當揀擇以對證。附子率用道地所產及漏藍、側子之類。
此固難得道地者。然起死回生之藥,可以苟且耶?若是陰毒及冷瘴,但欲一時壯陽氣可也。若虛熱而藉以降氣斂陽,尚非道地附子,寧不潛燥,非徒無益也,卻非處方者之罪。
附子理中湯
治瘴毒內寒,自利煩渴,手足發冷,發熱煩躁,嘔逆悶亂。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人參(去蘆),乾薑(炮),白朮(炒),甘草(炙,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食前熱服。
真武湯
治傷寒瘴病,數日以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咳或嘔者,皆宜服之。
茯苓(去皮),芍藥,熟附子(各三分),白朮(炒,二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五片,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分。嘔者每服加生薑五片。《續易簡方》云:不下利而嘔者,去附子加生薑。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似於太平易。更當臨時消息之。治病之法本難遙度也。《活人書》云: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意謂:太陽經傷風,醫者借用麻黃,既熱不解,覆成重虛。
故宜朮、附、芍藥之類。又《活人》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或嘔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此為水氣,真武湯主之。今並贅於此,以廣用藥者之見聞。亦不局於偏詞也。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膈氣噎塞,嘔吐酸水,氣刺氣悶,脅肋虛脹,腹痛腸鳴,胸膈痞滯,不美飲食。常服溫養脾元,平和胃氣,及闢嵐瘴冷濕。病後進食,悉有神效。
厚朴(去粗皮,銼),陳皮(湯洗,不去白),甘草(炙,各三兩),茅山蒼朮(去皮,米泔浸一宿,五兩),生薑(和皮薄切,四兩),南京小棗(去核,二百枚)
上六味,用水五升,慢火煮,千搗作餅子,日乾,再焙,碾為細末。每二錢入鹽少許。如泄瀉,每三錢,生薑五片,烏梅二個,鹽少許,水一盞許,煎至八分服。
一方
蒼朮五兩半,厚朴、橘皮各三兩半,甘草一兩,㕮咀,為散。加草果、烏梅各一個煎。治脾寒瘧疾。
一方
加茯苓、丁香各三兩,仍加生薑煎。治胃寒嘔吐。
一方
加縮砂、香附子各三兩,亦加生薑。治氣不舒快,中脘痞塞,不進飲食。
白話文:
[治瘴續說]
沉香(磨成濃汁),附子(可以用生的,也可以用炮製過的,臨用時根據情況調整)。
上面提到,使用半兩附子,七片生薑,加水煮到八分熟,然後加入磨好的沉香汁,再煮到十分熟。放涼後服用。這個藥方主要針對上熱下寒的症狀,必須使用真正的沉水沉香才有效。即使是普通的沉香也不行。而且沉香本身也有好幾種,既然要服用,就要從味道上來分辨。如果咀嚼後味道香甜,那麼藥性平和;如果辛辣,那麼藥性偏熱。使用時要仔細選擇,以對應病情。附子一般要使用道地產的,比如漏藍、側子之類的。
道地的附子本來就難以獲得。但是這種起死回生的藥,可以隨便用嗎?如果是陰毒和寒性瘴氣,只是為了暫時振奮陽氣,那還可以用。如果是虛熱,想要用它來降氣斂陽,如果不是道地的附子,難道不會反而造成燥熱嗎?那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這並不是開藥方的人的過錯。
附子理中湯
治療瘴毒引起的體內寒冷,導致腹瀉、口渴、手腳冰涼、發熱煩躁、噁心、胸悶等症狀。
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一兩,人參(去蘆頭)、炮製過的乾薑、炒過的白朮、炙甘草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一碗半水煎煮到六分,飯前溫服。
真武湯
治療傷寒或瘴病,數日後出現發熱、腹痛、頭暈、四肢疼痛、腹瀉、小便不正常(時而通暢時而澀滯)、咳嗽或嘔吐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茯苓(去皮)、芍藥、熟附子各三分,炒過的白朮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五片生薑,一碗半水煎煮到六分,去渣,飯前溫服。小便通暢者,去掉茯苓;腹瀉者,去掉芍藥,加入二分乾薑;嘔吐者,每次加五片生薑。《續易簡方》說:如果腹瀉不嚴重,只是嘔吐,就去掉附子,加入生薑。但是如果去掉附子,只剩下三味藥,效果就和太平易散類似了,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治病的方法本來就難以預料。《活人書》說:太陽病,發汗後,汗出病沒有解除,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抽搐,感覺要跌倒,這是真武湯的主治症。意思是說,太陽經受了風寒,醫生用了麻黃發汗,熱沒有退去,反而導致身體更加虛弱。所以要用白朮、附子、芍藥等藥材。另外《活人》還說:少陰病二三天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沉重疼痛,腹瀉、嘔吐、咳嗽、小便正常或不正常。這是水氣作祟,也可用真武湯治療。現在將這些都寫在這裡,以擴大用藥者的見識,不要被一些片面的說法所限制。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療脾胃不和,導致胸膈脹氣、噎塞、嘔吐酸水、氣脹氣悶、脅肋部脹痛、腹痛腸鳴、胸悶、食慾不佳等症狀。經常服用可以溫養脾元,平和胃氣,並能抵禦瘴氣和寒濕。病後用它來增進食慾,效果非常好。
厚朴(去掉粗皮,切碎)、陳皮(用熱水洗過,不去白瓤)、炙甘草各三兩,茅山蒼朮(去皮,用米泔水浸泡一晚)五兩,生薑(連皮切薄片)四兩,南京小棗(去核)二百枚。
將以上六味藥材,加五升水,用小火慢慢煮,然後搗成餅狀,曬乾,再烘乾,碾成細末。每次用二錢,加少許鹽。如果腹瀉,每次用三錢,加五片生薑、兩個烏梅、少許鹽,用一碗水煎到八分服用。
一個藥方
蒼朮五兩半,厚朴、橘皮各三兩半,甘草一兩。將它們切碎,做成散劑。加入草果、烏梅各一個煎服。治療脾寒引起的瘧疾。
一個藥方
加入茯苓、丁香各三兩,仍然加生薑煎服。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
一個藥方
加入縮砂、香附子各三兩,也加生薑。治療氣機不暢、胸腹部痞塞、食慾不佳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