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1)

回本書目錄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1)

1. 校刻嶺南衛生方中卷

2. 嶺表十說

嶺表之俗,多食檳榔,多者日至十數。夫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痰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也。此頗類北人之食酥酪。塞北地寒,食酥酪胃理縝密。一旦病疫,當汗則塞,塞而汗不得出。嶠南地熱,食檳榔,故臟氣疏泄。一旦病瘴,當下則虛羸而本([梯注]《景岳全書》無「本」字。

)不能堪。所以土人多體瘠色黃,豈盡氣候所致,蓋亦檳榔為患,殆弗思耳。

本草載:三人冒霧行,飲酒者獨不病。故北人度嶺,必相勉以飲酒。且遷客羈士,往往醺酣以自適。而嶺外弛權酤之禁。異時酒價尤廉,販伕役卒亦得肆意杯酌,咸謂可以闢瘴,殊不知乃瘴病之源也。([梯注]《景岳全書》作「殊不知少則益,多則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暑毒。

兼瘴瘧之作,率因上膈痰飲,而酒尤能聚痰。嶺外諺曰:莫飲卯時酒,莫食申後飯。此誠攝生之要也。然忌夕食者,人所易曉。戒卯時酒,則多以為疑。蓋嶠南氣候不常,雖盛夏陰雨必寒,雖窮冬日出則燠。一日之間,寒燠或屢變。要之晝多燠,夜多寒。飲酒過度固非所宜,而卯酒尤甚。

方其朝寒而飲,遇暴熱則必為病也。

嶺南每以暑毒為患者,蓋一歲之間,暑月過半,使人難避而易犯。起居飲食稍失節度,則為暑毒所中。其冒暑在道途間,故土人暑月則相戒勿出。且遇荒之境,道路崎嶇,傳舍飲食皆不能如欲。自北初至則云:不習水土而病。既還則又謂之回頭瘴。大率得之道途間冒暑氣,於夫飲食居處失度也。

寒暑([梯注]《景岳全書》「寒暑」上有「嶺南」二字。)之候不常,尤難於調攝。凡居人與在路者,冬夏之服,皆不可缺,隨其氣候,速宜增減,稍緩則能致病。又嶺外海風異常,稍中人則為病。坐臥易衣,當慎之也。

嶺外雖以多暑為患,而四時亦有傷寒瘟疫之疾,其類不一。土人不問何病,悉謂之瘴。治療多誤,夭闕者何可勝數。又間有一歲盛寒近類中州,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挾纊。居室疏漏,未嘗塞向謹戶。忽遭歲寒,則次年瘟疫必興。醫者之治瘟疫,當以本法治之,而隨其風土氣候,與夫人之強羸,少出入焉可也。

長吏父老,當化其民俗,使有禦寒之具,庶不蹈於疾疢。

瘴瘧之作,多因伏暑傷冷所致。縱非飲食冷物,既寒邪感於外,飲食傷於內也。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易治,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治。近時北醫至此,用大柴胡湯治熱瘴,須是本氣壯實者乃能堪之,如土人久服檳榔,臟氣既虛,往往不能服寒藥。然土人才見發黃,便為不治之疾,良可哀也。

北人之來嶺南,婢僕多病瘴。蓋勞役之人,飲食乖度,晝多冒暑,夜多寢地,又凡事不能忌慎,故先受其弊。既與之同休慼,宜加意戒之。

白話文:

嶺南地區的風俗,大多喜歡吃檳榔,吃得多的人一天甚至吃到十幾個。瘴癘的發生,通常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氣滯、痰結。而檳榔最能降氣、幫助消化、去除痰液。所以人們貪圖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長遠的禍患。這很像北方人吃酥油、乳酪。塞北地區天氣寒冷,吃酥油、乳酪對腸胃有幫助。一旦生病,應該發汗卻會阻塞,阻塞導致汗發不出來。嶺南地區天氣炎熱,吃檳榔會使內臟之氣疏洩。一旦得了瘴氣,應該瀉下卻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無法承受。所以當地人大多身體瘦弱、面色發黃,難道完全是氣候造成的嗎?恐怕也是檳榔造成的禍患,只是沒有想到而已。

本草綱目記載:三個人在霧中行走,喝酒的人獨自沒有生病。所以北方人翻越山嶺,必定互相勸飲酒。而且被貶官的文人,常常喝得醉醺醺以自我放鬆。嶺外地區又放寬了酒類的管制,酒價更加便宜,販夫走卒也可以隨意飲酒,都認為可以避開瘴氣,卻不知道這正是瘴病的來源。(實際上是,少量飲酒有益,大量飲酒卻會滋生瘴氣)為什麼這麼說呢?南方地區天氣炎熱潮濕,嗜酒容易中暑毒。

加上瘴瘧的發生,通常是因為上膈積聚痰飲,而酒更會導致痰液積聚。嶺外有句俗語說:「不要喝卯時的酒,不要吃申時後的飯。」這確實是養生的要訣。然而忌諱晚上吃飯,人們容易理解。戒卯時的酒,則很多人感到疑惑。因為嶺南地區氣候不定,即使盛夏陰雨天也一定寒冷,即使寒冬日出也會悶熱。一天之內,寒冷和炎熱的變化可能多次發生。總之白天多炎熱,夜晚多寒冷。過量飲酒固然不適宜,而卯時飲酒尤其不好。

當早上寒冷的時候喝酒,遇到突然的炎熱必定會生病。

嶺南地區經常有人因為暑毒而生病,因為一年之中,暑熱的月份超過一半,讓人難以躲避而容易犯病。起居飲食稍微不注意,就會中暑毒。那些在路上冒暑的人,所以當地人在暑月會互相告誡不要外出。而且遇到荒涼的地區,道路崎嶇,旅店的飲食都不能如意。北方人剛到這裡的時候會說:不適應當地的水土而生病。等到返回的時候又會說:這是回頭瘴。大都是在路途中冒著暑氣,加上飲食居住不注意造成的。

寒冷和炎熱的時節不定,尤其難以調養。凡是居住和在路上的人,冬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都不可缺少,要隨著氣候的變化,迅速增減衣物,稍微慢一點就會生病。而且嶺外地區海風異常,稍稍吹到人就會生病。坐臥更衣,都要謹慎。

嶺外地區雖然以多暑為患,但四季也會有傷寒瘟疫等疾病,種類不一。當地人不論得什麼病,都說是瘴氣。治療時多有錯誤,導致夭折的人數不勝數。又時常有一年寒冷如同中原地區,而當地習俗卻沒有養蠶織絲,冬天不穿棉衣。房屋疏漏,從不堵塞縫隙、關緊門戶。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氣,那麼第二年瘟疫必定流行。醫生治療瘟疫,應當按照本來的治療方法,也要根據當地的風土氣候,以及每個人的體質強弱,稍加調整。

長官和父老,應當教化當地民眾,讓他們有禦寒的物品,這樣才不會染上疾病。

瘴瘧的發生,多數因為潛伏的暑氣和感受寒冷所致。縱使不是因為吃了冷的食物,也是寒邪侵入體表,飲食傷於內部。大體來說,潛伏的暑氣較淺而寒邪較多的人容易治療,潛伏的暑氣較深而熱邪較多的人難以治療。最近有北方的醫生來到這裡,用大柴胡湯治療熱瘴,必須是本身體質強壯的人才能承受,如果當地人長期吃檳榔,內臟之氣已經虛弱,往往不能服用寒涼的藥物。然而當地人只要臉色發黃,就認為是不治之症,實在可悲啊。

北方人來到嶺南地區,僕人大多會得瘴病。因為他們是勞役之人,飲食不規律,白天多冒暑氣,晚上多睡在地上,而且凡事都不能忌諱謹慎,所以先受其害。既然與他們同甘共苦,就應該更加注意告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