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璆、張致遠

《嶺南衛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7)

回本書目錄

校刻嶺南衛生方上卷 (7)

1. 汪南容治冷熱瘴瘧脈證方論

2. 冷瘴脈證

凡覺惡寒身熱頭痛,證候未分之時,試診其脈緊盛,遍身無汗,不畏風,不能食,百節疼痛,發熱不止,此是傷寒。其病重,有陰陽表裡之證,有汗下湧泄之方。自有張仲景專科調理法。此證不是冷瘴。若診其脈浮緩,身體不痛,而覺拘倦,發熱不止,而能飲食,自汗或無汗,不惡寒卻畏風,此是傷風。其病輕。

有汗者,以藥斂其汗則熱退。無汗者,以藥微汗之則病愈。此證亦不可為冷瘴。若診其脈帶數,一呼一吸之間五六至,兩手第二指關脈弦,按之如弓弦之狀,原是冷瘴無疑。然亦未可服藥,且看惡寒退後發熱,發熱退後自汗,頭痛或不痛,嘔吐或不嘔。但其熱有退時,次日或間日再發,外方謂之痎瘧。

其名不一,各有所因,不暇盡述。南方謂之冷瘴。治法詳於後。

白話文:

[冷瘴的脈象與症狀]

只要是感覺到惡寒、身體發熱、頭痛,在還沒有確定病症的階段,如果診脈發現脈搏緊繃且強勁,全身無汗,不怕風,食慾不佳,全身骨節疼痛,持續發熱,這就是傷寒。這種疾病較嚴重,會有陰陽表裡的不同症狀,治療方式有出汗、瀉下、催吐等方法。可根據張仲景的專書來進行對症下藥。但要注意的是,這並非冷瘴。

如果診脈發現脈象浮緩,身體並無疼痛,但感到疲倦乏力,持續發熱,但仍能進食,自發性出汗或是無汗,不怕冷卻怕風,這是傷風。這種疾病的病情較輕。

對於有自發性出汗的,用藥物收斂汗水,熱度就會退去。無自發性出汗的,用藥物引導微微出汗,疾病就能痊癒。這種情況也不是冷瘴。

如果診脈發現脈象帶有急促感,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五六次,兩手的食指關節處脈象像弓弦一樣緊繃,這纔是冷瘴無疑。然而,這時還不宜立即服藥,應觀察惡寒是否退去,發熱是否停止,是否自發性出汗,頭痛是否緩解,以及有無嘔吐。只要發熱有退去的時候,隔天或隔隔天再次發作,地方上稱之為痎瘧。

這種病名稱不一,各有不同的原因,這裡就不一一細述了。在南方,通常被稱為冷瘴。具體的治療方法,後面會詳細說明。

3. 冷瘴初用藥法

不問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多熱少寒,少熱多寒。或因夏月傷於暑,汗出不透;或秋傷於風,則成此病;或飲食生冷過多,先傷脾胃;澡浴感冒,多作此證;或有痰涎停於胸膈,所謂無痰不成瘧。第一發後,宜先下感應丸,以去積滯;又下陳皮半夏湯,以去痰涎;壯實人各三服,虛弱人各二服,只初發第一夜要服之。

感應丸

新揀丁香(一兩半),南木香(去蘆頭,二兩半),川乾薑(炮製,一兩),肉豆蔻(去粗皮,捶去油,二十個),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細,出盡油如粉),百草霜(用村莊家鍋底上刮者,細研,二兩),揀杏仁(肥者,去雙仁,百四十個,去尖,湯浸一宿,去皮,別研極爛如膏)

上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搗為細末,同拌研細,用好蠟匱和。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臘,熔滾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於銚內熬令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

秋、冬修和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作汁,和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每用見成鋌子半兩,入巴豆二十枚,去殼不去油,爛研成膏。一處研令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薑湯嚥下,或用陳皮半夏湯送下亦可。空心時服。

陳皮半夏湯

陳皮(去白),半夏(湯泡,各七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生薑十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對於冷瘴疾病初次治療的方法]

不論是先冷後熱,還是先熱後冷,或是熱多冷少,冷多熱少的情況。可能是夏天受了暑氣,汗水未能充分排出;或是秋天受了風邪,就形成這種病;也可能因為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先傷害了脾胃;或是洗澡不慎著涼,多會出現這種症狀;或是有痰液停滯在胸膈,有句話說「沒有痰不會形成瘧疾」。第一次發作後,應先服用感應丸,以清除腸胃中的積滯;再服用陳皮半夏湯,以去除痰液;體質強壯的人各服三劑,體弱的人各服兩劑,只在第一次發作的當晚服用。

感應丸配方

選用丁香(一兩半)、南木香(去蘆頭,二兩半)、川乾薑(炮製,一兩)、肉豆蔻(去粗皮,搗碎去油,二十個)、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細,榨盡油如粉)、百草霜(用農村家庭鍋底刮下的,研細,二兩)、挑選杏仁(肥厚者,去雙仁,一百四十個,去尖,用水浸泡一夜,去皮,另研極爛如膏)

除了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種材料之外,其他材料均需搗成細末,再與這三種材料一起研磨細緻,使用好的蜂蠟調和。先將六兩蠟熔化成汁,用厚綿布過濾去渣,再加入一升好酒,在銀石器皿中煮蠟,煮到滾沸幾次,倒出待酒冷卻,蠟自然會浮在上面,取出蠟秤量使用。春季、夏季製作時使用清油一兩,在鍋中熬至泡沫散盡,香味熟透,然後加入四兩酒煮的蠟,一同熔化成汁,趁熱與藥末拌和。

秋季、冬季製作時使用清油一兩半,一同煎煮熟透成汁,與藥末拌和成劑,分成小錠,每次使用現成的小錠半兩,加入二十枚巴豆,去殼但不去油,研成膏狀。一起研磨至極細,搓成綠豆大小的丸。每次服用十丸。用薑湯送服,或用陳皮半夏湯送服也可以。空腹時服用。

陳皮半夏湯配方

陳皮(去白)、半夏(用水泡,各七兩)

以上材料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十片生薑,兩杯水,煎至一杯,去渣溫服。不限定時間。

4. 冷瘴次用藥法

初發瘴後,次日專服和解散,一日五六服。南方人常自汗。不可汗、不可吐、不可瀉,多是脾胃感冷成病,此藥能和脾胃,又逐風邪,神妙不可具述。感病輕者,更不再發。其病深者,亦自輕減。但能信向,至誠煎服,無有不效者。

和解散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粗皮,半斤),藁本(去蘆),桔梗(去蘆),甘草(各四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陳皮(洗,不去白,各二兩)

上並修治畢,焙乾淨,稱為粗散,每服三錢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一日夜五六服,不拘時候。若用此藥不發,更服此藥一日,卻服別藥。發稍輕,亦是有效。後再發之次日,更服一日,亦五六服。若第三次不發,更服此藥一日,卻服別藥。

發稍輕亦是有效。後再發之次日,更服,一日亦五六服。若第三次不發,更服此藥一日,卻服別藥。如第三次再發,卻服後藥。此藥不止治冷瘴神效,便是傷寒、傷風、瘴瘧證候未分之時,並服此藥,一兩日皆有效驗。如服不效,卻自依各證用藥,若無醫藥之處,病初發至末後,皆服不妨。

白話文:

[對於冷瘴的後續治療方法]

在初次感染瘴氣後的隔天,應專心服用和解散,一天內可服用五到六次。南方的人容易出汗,但是不可以讓病人過度出汗、嘔吐或腹瀉,因為這些症狀多是由於脾胃受涼而引發的疾病。這帖藥能調理脾胃,同時驅除風邪,其療效神奇,無法盡述。對於病情輕微者,服用後通常不會再次發作;對於病情較重者,也能減輕症狀。只要對此藥有信心,真誠地煎煮服用,無不見效的。

【和解散】

所需材料包括:蒼朮(先用米泔浸泡一夜,去除粗皮,約半斤)、藁本(去蘆)、桔梗(去蘆)、甘草(各四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陳皮(洗淨,不去白,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處理完畢後,需烤乾淨,研磨成粗散,每次服用量為三錢。取一盞半的水,加入三片生薑,兩顆棗子,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去掉渣滓後趁熱服用。一天內可服用五到六次,不限時間。如果服用此藥後病情未發作,可以再服用此藥一天,之後再改服其他藥物。即使病情稍微減輕,也是有效的。在下次發病的隔天,同樣再服用此藥一天,一天內可服用五到六次。如果第三次發病時未發作,再服用此藥一天,然後再改服其他藥物。

即使病情稍微減輕,也是有效的。在下次發病的隔天,再服用此藥,一天內可服用五到六次。如果第三次發病時未發作,再服用此藥一天,然後再改服其他藥物。如果第三次發病,則需服用後續的藥物。此藥不僅能有效治療冷瘴,對於傷寒、風邪、瘴瘧等症狀未明確時,也可以服用此藥,通常一到兩天內即會見效。如果服用後無效,則應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在沒有醫生的情況下,從發病開始到病情結束,都可以安全地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