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自序
自序
1. 自序
蓋聞上古之世,方不如醫,中古之世,醫不如方甚矣。醫與方之並重也,世降而方愈凌雜,莫不各據一家言,彼此互相是非,間有二三驗方,亦惟是父師傳之子弟,絕不輕以示人。而其鐫行於世者,率皆依樣葫蘆,時或改頭換面以博名高則已矣。余獨取《外臺秘要》付之剞劂者何?請得而備言之。
白話文:
傳聞上古時代,偏方比醫師重要;中古時代,醫師遠不如偏方重要。重視醫師和偏方的時代逐漸衰落,偏方變得很複雜混亂。每個人都只相信自己門派的說法,互相爭辯批評。偶爾出現一兩個有驗證效果的偏方,也只是師父傳給徒弟,絕不會輕易公開。而流傳於世的偏方,大多是敷衍了事,有的只是為了博取名聲而改頭換面。我獨自選擇《外臺祕要》刻版印刷,原因如下:
蓋自神農氏深明藥性,著《本草經》三卷而未有方也,軒轅氏日與岐伯、雷公剖析病機,著《素問》、《靈樞經》各九卷而未有方也;商周之間如伊尹、如和、如緩、如跗,皆以醫名而未有方也;越人受長桑君之禁方,所傳於世者,《八十一難經》及治虢太子屍厥耳,而其為帶下醫、小兒醫、耳目痹醫,俱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白話文:
自從神農氏深入瞭解藥材特性,著有《本草經》三卷,但尚未出現藥方。軒轅氏與岐伯、雷公每日探討疾病病理,著有《素問》、《靈樞經》各九卷,但仍未見藥方。商朝和周朝之間,如伊尹、和氏、緩氏、跗氏等,都以醫術聞名,但也不見藥方。越人從長桑君那裡得到祕方,流傳於世的只有《八十一難經》和治療虢太子屍厥的方法。而越人擅長的帶下、小兒和耳目麻痹等方面的醫術,其藥方也未知。
倉公受公乘陽慶之禁方,所可曉者莨菪子湯、苦參湯耳,其他火齊湯、下氣湯、陽劑剛石、陰劑柔石,亦未悉其所以為方也。若夫刳腸、湔胃無論,其方不傳,即令華元化方傳至今而亦難乎效其為方也。惟是仲景氏出有《卒病論》以治傷寒,著方一百一十三;有《金匱要略》以治雜病,著方一百一十二醫方,實開先焉,蓋鼻祖也。
白話文:
倉公從公乘陽慶那裡得到了一些祕方,其中他只認得莨菪子湯和苦參湯。至於其他的火齊湯、下氣湯、陽劑剛石、陰劑柔石等,他都不清楚它們的組方。至於剖腹灌腸之類的治療方法,他的方子都沒有流傳下來,即使華佗的祕方流傳至今,也很難發揮它們的作用。只有仲景大師撰寫了《傷寒卒病論》來治療傷寒,著錄了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又寫了《金匱要略》來治療雜病,著錄了一百一十二個醫方,這些都是開創性的著作,他可說是醫學的始祖。
又得叔和王氏為之詮次,俾仲景之微旨益以彰明,叔和氏不更立方,即述仲景之方為方者也。皇甫士安之《甲乙經》特重針刺而無方,巢元方之《病源》每病必有源,源必立論而無方。覽者,咸以無方致憾。迨唐有孫真人者,初著方三十卷,晚復增三十卷,自珍其方曰《千金》,醫方較明備焉,蓋大宗也。
白話文:
後來,叔和王氏等人為《傷寒論》作註解和整理,讓仲景的精妙思想更加顯明。叔和沒有自己創立新的方劑,而是闡述了仲景的方劑。皇甫士安的《甲乙經》特別重視針灸,但沒有方劑。巢元方的《病源》每一種疾病都必須有起因,起因也必須立論,但沒有方劑。讀者們都因為沒有方劑而感到遺憾。到了唐朝,出現了孫真人,他最初寫了三十卷方劑,後來又增加了三十卷,自稱為《千金》,醫方比較齊全,可說是醫學經典。
乃前後乎孫真人者,人則有深師、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若而人,方則有《廣濟》、《錄驗》、《刪繁》、《肘後》、《延年》、《小品》、《必效》若而方,門分派別,編帙浩繁,從未有綜而輯之者,獨刺史王燾先生,前居館閣二十年,採摭群書,匯成方略,上溯炎昊,下及諸家。
白話文:
孫思邈之前後的醫學家,人物有深師、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若等人,醫方書籍有《廣濟》、《錄驗》、《刪繁》、《肘後》、《延年》、《小品》、《必效》等各種,流派眾多,書籍浩繁,從來沒有人能夠全部收集編輯它們。只有刺史王燾先生,過去在皇家藏書閣工作了二十年,蒐集了許多書籍,彙集成醫學方略,上至神農炎帝,下至各個醫家,囊括了歷代的醫學知識。
《傷寒》一遵仲景,發論率冠《病源》,雖置針法不言,而大唐以前之方靡有遺佚,《千金》則居多焉。卷凡四十,方餘六千,蓋集醫方之大成者。題曰《秘要》,悉皆秘密樞要也。
白話文:
《傷寒論》完全遵循張仲景的論述,發表的論點普遍比《病源》一書更為上乘。雖然沒有提到針灸療法,但唐朝以前的中醫方劑幾乎都收錄其中。《千金要方》則收錄了更多的方劑。全書共四十卷,收錄了六千多個方劑,可謂是醫學方劑的大彙集。書名為《祕要》,也就是說所收錄的方劑都是重要的祕密方劑。
自宋皇祐詔諭刊布,後無復鋟梓以廣其傳,豈非沿習時尚而探源證本者之寡其儔哉!夫天下何事不宜師古,文則六經之外必追秦、漢,字則篆籕而後必法鍾、王,至於醫而何獨不然?昔祖訥云:辨釋經典,小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湯藥小小不達,則後人受弊不淺。此余亟欲以《外臺秘要》公諸海內之深意也。
白話文:
自從宋朝皇祐年間詔令刊佈《外臺祕要》後,後世再也沒有刻印流傳,難道不是因為追隨時髦,探究本源的人少得太稀少嗎?
天底下哪一件事不應該向古人學習?文章除了六經,一定會追溯秦朝和漢朝;文字除了篆書、隸書之外,一定會師法鍾繇、王羲之,到了醫學為什麼獨獨不然?
以前祖訥說:「解讀經典,稍有不同,不足以損害教化。湯藥稍有不對,後人受的害處就很大。」這就是我一直迫切想把《外臺祕要》公佈於天下的深意所在啊!
向購寫本,訛缺頗多,因復殫力校讐。遇有疑義,則旁引類證,錄於篇側,其無文可徵者,不敢強釋,以俟解人。十載始竣厥工。客閱而謂余曰:奧義之難析也,圓機之莫辨也,淺識可以漫試乎?余曰:用其所信,闕其所疑,可也。又謂:世代之推遷也,風氣之殊尚也,陳轍可以適時乎?余曰:不師其法,而師其意,可也。
白話文:
對於購買的版本,有許多訛誤和缺漏,因此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校對。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就引述類似的證據,附錄在文章旁。如果沒有文字依據,就不敢勉強解釋,等待有學識的人來解說。經過十年才完成這個工作。客人閱讀後對我說:奧妙的道理難以剖析,圓融的機趣難以分辨,淺薄的見識可以隨意嘗試嗎?我說:相信自己所信的,對於有疑問的地方保留意見,這樣就行了。他又說:時代不斷變遷,風氣也各不相同,前人的方法可以適應當代嗎?我說:不只學習前人的方法,還要學習他們的精神,這樣就行了。
且謂同病而異方也,同方而異治也,毫釐不幾千里乎?余曰:三部微妙,別之在指,五臟精華,察之在目,合色脈而後定方,求其曲當可也。總之,以方為方,方遂一成而不易;以矩為方,方乃萬變而不窮。
白話文:
有人說,同樣的疾病卻用不同的藥方,同一個藥方卻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差別僅在於細微之處,卻有天差地別嗎?我說:人體的三部(上、中、下焦)微妙變幻,診斷需細緻入微;五臟精華的變化,可透過觀察神色脈象得知。綜合這些資訊後,再確定藥方,才能掌握其精髓。總的來說,用具體的藥方來治療疾病,藥方一旦固定就不會改變;但用四方的準則來治療疾病,藥方則會根據千變萬化的病情而有所調整。
誠究心於平昔,會其所以立方之意,斟酌於臨時,施其確然對症之方,果屬熱而當寒,何不參之河間?濕而宜燥,何不參之東垣?可汗、可吐而可下,何不參之子和?陰陽乖錯,營衛失調,何不參之丹溪?博洽前方,勿執我見,期於實有拯救,不愧前賢濟民利物之心,則請以《外臺秘要》一書為醫家之筌蹄也,亦奚不可?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謹識
白話文:
真心學習平時所學,理解開立藥方的用意,在臨牀上細心斟酌,使用對症確切的藥方。若病情屬熱而應使用寒涼藥,為何不參考張元素的醫術?病情屬濕而應使用溫燥藥,為何不參考李東垣的醫術?若可發汗、嘔吐、瀉下,為何不參考朱震亨的醫術?陰陽錯亂、營衛失調,為何不參考張子和的醫術?廣泛學習前人的醫術,不要固守己見,以實際拯救病人為目標,不辜負前賢濟世利民的仁心,那麼以《外臺祕要》一書作為醫生的入門書,又何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