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外臺秘要方》序

回本書目錄

《外臺秘要方》序

1. 《外臺秘要方》序

唐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

清源縣開國伯王燾撰

昔者農皇之治天下也,嘗百藥,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診,以救性命之昏扎,俾厥土宇用能康寧,廣矣哉。洎周之王,亦有塚卿,格於醫道,掌其政令,聚毒藥以供其事焉,歲終稽考而制其食,十全為上,失四下之。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置醫學,頒良方,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

白話文:

古代的神農氏統治天下時,親自嘗遍各種藥材,制定了「九種脈象」,用來觀察和診斷人體陰陽的變化,以便救治危重病人,使百姓都能健康平安,他的功德真是太大了。到了周朝的時候,也設立了一個官職叫「塚卿」,負責掌管醫務,收集毒藥供醫療使用。每年年底,塚卿會考覈醫生的醫術,成績十分為上等,失誤四分以下的為下等。我們國家沿襲這個傳統,採用中庸之道,設立醫學機構,頒布有效的藥方,也是為了讓民眾的健康狀況達到最完美的和諧狀態。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此乎?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從來者遠矣。自雷、岐、倉、緩之作,彭、扁、華、張之起,迨茲厥後,仁賢間出,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不容,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取捨則論甘忌苦,永言筆削,未暇屍之。

白話文:

聖人高尚的品格,怎能超越這些呢?所以三代以來的常理,歷代王室也不輕易更改,這些傳承已經遠久。從雷公、岐伯、倉公、緩公著作問世,到彭祖、扁鵲、華陀、張仲景的崛起,直到現在,仁德賢能的人時有出現,其著作已經有幾千年,超過萬卷。雖然它們裝不進專門運送書籍的車輛,也放不進寬敞的房屋,但隨著時間流逝,簡帛書籍逐漸磨損殘缺。雖然記錄得很詳細,但有些內容卻被簡略記載,查詢簡帛則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取捨記載的內容則會讓人猶豫不決,永遠筆耕不輟,卻沒有時間安葬自身。

余幼多疾病,長好醫術,遭逢有道,遂躡亨衢,七登南宮,兩拜東掖,便繁臺閣二十餘載,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睹奧升堂,皆探其秘要。以婚姻之故,貶守房陵,量移大寧郡,提攜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嬰疴,十有六七,死生契闊,不可問天,賴有經方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難稱述,遂發憤刊削,庶幾一隅。

白話文:

我從小體弱多病,長大後愛好醫術,幸運地遇到一位老師,便踏上了康莊大道。三次考中進士,兩次拜官朝廷,在官場上工作了二十多年。我長年擔任弘文館的管理,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書籍和醫學典籍。通過這些資料,我深入鑽研醫術,探求其中的奧祕。因為婚姻遭貶,被貶守房陵,又調到大寧郡,輾轉奔波於江邊,受盡酷暑之苦。從南方到北方,既偏僻又落後,染上了瘴氣,身患重病,病情十分危重,生死難料。幸好有祖先留下的醫書,其神妙功效難以形容。於是我發憤整理刪訂這些醫書,希望能讓世人受益。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家,皆有編錄,並行於代,美則美矣,而未盡善。何者?各擅風流,遞相矛盾,或篇目重雜,或商較繁蕪。今並味精英,鈐其要妙,俾夜作晝,經之營之,捐眾賢之砂礫,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歲,上自炎昊,迄於聖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

白話文:

自古以來,已經收集到的中醫古方有五六十家,新編撰的也有數千上百卷。我研究了它們的總綱,核對了它們的指導思想。最近,僧人釋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幾位,都編寫了中醫著作,並在當時廣泛流傳。這些著作雖然都不錯,但還不夠完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各有各的優點,互相矛盾的地方比較多,有的篇目重複雜亂,有的相互比較過於繁瑣。現在我把這些中醫著作的精華部分提煉出來,提取出它們的要義,讓大家廢寢忘食地學習研究,去蕪存菁,吸收各家之長,就像收集砂礫中金沙、鳥羽中翠羽一樣。我反復推敲、用心良苦,經過幾年的努力,從上古炎帝時代到盛唐時期的中醫古方和理論,都蒐集齊全,考證隱祕,不敢說盡善盡美,但自問已經盡心盡力。

客有見余此方曰:嘻,博哉!學乃至於此邪?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壽也,豈進於學哉?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投藥治疾,庶幾有瘳乎?又謂余曰:稟生受形,咸有定分,藥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請論其目。

白話文:

一為客人看到我這個偏方,笑著說:「哎喲,真淵博啊!學問都鑽研到這個地步了?」我回答他說:「我所愛好的是長壽,怎敢稱得上鑽研學問呢?至於通曉玄妙、違揹人情,懸空猜測、不切實際的事情,我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不如開點藥來治病,或許還有痊癒的希望吧。」

客人又對我說:「稟受生命、形成身體,都有既定的命運,藥物和針灸能改變命運嗎?」我非常不同意他的觀點,想請他好好討論一下自己的看法。

夫喜怒不節,飢飽失常,嗜欲攻中,寒溫傷外,如此之患,豈由天乎?夫為人臣,為人子,自家刑國,由近兼遠,何談之容易哉?則聖人不合啟金滕,賢者曷為條玉版,斯言之玷,竊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嗚呼!齊梁之間,不明醫術者,不得為孝子,魯、閔之行,宜其用心。

白話文:

如果喜怒無度,飢飽不調,過度縱慾損害身體內部,寒冷溫熱襲擊身體外部,導致這樣的疾病,難道是上天的安排嗎?作為人臣、人子,自身健康受損,由近及遠,豈是容易的事情?那麼聖人就不應該打開醫書,賢者何必列出醫學經典?這番話有失妥當,我替我的兒子感到羞恥。客人說:是是。唉!在齊梁時代,不懂醫術的人不能算孝順子女,魯國、閔國人的做法,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論,雖百醫守疾,眾藥聚門,適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主上尊賢重道,養壽祈年,故張、王、李等數先生繼入,皆欽風請益,貴而遵之,故鴻寶金匱、青囊綠帙,往往而有,則知日月所照者遠,聖人所感者深,至於嗇神養和、休老補病者,可得聞見也。余敢採而錄之,則古所未有,今並繕緝,而能事畢矣。

白話文:

如果不能透徹地研究病因,深入地瞭解方劑的理論,即便百位醫生圍著病人團團轉,眾多藥物堆積如山,也只能徒增許多疑惑,卻無法徹底治癒疾病。當今聖上崇敬賢才,重視道術,祈求延年益壽,所以張、王、李等多位名醫相繼入宮,都對這些名醫欽佩不已,並虛心求教。因此,流傳下來的《金匱要略》、《青囊祕書》等珍貴醫書,時常被人們提起。由此可知,聖人的智慧照耀得很遠,他們對疾病的感受很深。至於那些養生健體、治療疾病的方法,如今仍然可以學習和領悟。我之所以敢於收集和整理這些方法,是因為它們在古代並不被重視。如今,我將它們編撰成冊,這樣就能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

若乃分天地至數,別陰陽至候,氣有餘則和其經渠以安之,志不足則補其復溜以養之,溶溶液液,調上調下。吾聞其語矣,未遇其人也。不誣方將,請俟來哲。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臺秘要方》,非敢傳之都邑,且欲施於後賢,如或詢謀,亦所不隱。

白話文:

如果能夠辨別天地規律,區分陰陽變化,氣息充足就調和其經絡安撫它,意誌不足就補充其氣血滋養它,融洽流暢,調和上下。我聽過這個說法,但還沒有遇到這樣的人。如果不欺騙方氏,請等待後世的賢人。這個方子總共有四十卷,名叫《外臺祕要方》,不是不敢傳給城中人,而是希望傳給後代賢人,如果有人徵詢謀略,我也不會隱瞞。

是歲天寶十一載,歲在執徐,月之哉生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