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自序 (2)

回本書目錄

自序 (2)

1. 自序

且謂同病而異方也,同方而異治也,毫釐不幾千里乎?余曰:三部微妙,別之在指,五臟精華,察之在目,合色脈而後定方,求其曲當可也。總之,以方為方,方遂一成而不易;以矩為方,方乃萬變而不窮。

誠究心於平昔,會其所以立方之意,斟酌於臨時,施其確然對症之方,果屬熱而當寒,何不參之河間?濕而宜燥,何不參之東垣?可汗、可吐而可下,何不參之子和?陰陽乖錯,營衛失調,何不參之丹溪?博洽前方,勿執我見,期於實有拯救,不愧前賢濟民利物之心,則請以《外臺秘要》一書為醫家之筌蹄也,亦奚不可?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謹識

白話文:

有人說,同樣的疾病卻使用不同的藥方,同樣的藥方卻有不同的治療效果,這其中的差異難道不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嗎?我說:三部脈象的微妙之處,要靠手指去分辨;五臟精氣的精華,要靠眼睛去觀察。結合氣色與脈象,才能確定藥方,這樣才能求得恰當的治療。總的來說,如果把藥方當成固定不變的公式,藥方就會一成不變,沒有彈性;如果把規矩當成是決定藥方的準則,藥方就會千變萬化,沒有窮盡。

如果能認真研究平常所學,了解古人擬定藥方的用意,在臨場診斷時仔細斟酌,施用確實對症下藥的藥方。如果病證屬熱而應該用寒涼藥,為何不參考劉河間的學說呢?病證屬濕而應該用燥濕藥,為何不參考李東垣的學說呢?如果病證可以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方法治療,為何不參考張子和的學說呢?如果病證是陰陽失調,營衛不和,為何不參考朱丹溪的學說呢?廣泛學習前人的藥方,不要固執己見,期望能確實達到救治疾病的目的,不辜負前賢救濟百姓、造福萬物的苦心,那麼就請把《外臺秘要》這本書當作醫學的入門階梯吧,這有何不可呢?

新安後學程衍道恭敬地向父親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