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村井杶

《藥徵續編》~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辨誤

《爾雅》曰:果臝之實栝蔞。郭璞曰:今齊人呼之為天瓜。李巡曰:栝蔞子名也。據此說,則根名果臝,子名栝蔞。凡仲景之方,栝蔞桂枝湯,栝蔞瞿麥丸,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及牡蠣澤瀉散,柴胡桂枝幹薑湯二方內,栝蔞皆當作果臝。若作栝蔞,則當須加根字。不然,與子相混,不可不改焉。

又小陷胸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內,瓜蔞實皆當作栝蔞也,實字當削之。李時珍曰:栝蔞即果臝二字音轉也,亦作𦸈𧁾,後人又轉為瓜蔞,愈轉愈失其真矣。時珍之說非也,栝蔞決非果臝音轉也,《爾雅》豈以音轉註之乎?瓜蔞𦸈𧁾,後世假栝蔞之音者也。𦸈𧁾本見《靈樞經》,蓋俗字,誤見於經,後人所作乎?栝蔞非果臝之音轉可知矣。

白話文:

【辨誤】

《爾雅》提到,果臝的果實叫做栝蔞。郭璞解釋,現在齊地的人們會稱之為天瓜。李巡指出,栝蔞是果臝子的名字。根據這樣的說法,那麼根部被稱為果臝,而子實則被稱為栝蔞。只要看張仲景的處方,如栝蔞桂枝湯、栝蔞瞿麥丸、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以及牡蠣澤瀉散,還有柴胡桂枝乾薑湯這兩方中,原本的栝蔞都應該改為果臝。如果仍然使用栝蔞,那麼就必須加上「根」字。否則,容易和子實混淆,所以不得不進行修正。

另外,在小陷胸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以及枳實薤白桂枝湯這些處方中,原本的瓜蔞實都應改為栝蔞,其中的「實」字應刪去。李時珍曾說,栝蔞就是果臝二字的音轉,也可以寫作𦸈𧁾,後來人們又將其轉寫為瓜蔞,越轉寫越遠離了其原意。然而,李時珍的觀點並不正確,栝蔞絕對不是果臝的音轉,《爾雅》怎麼可能會用音轉來做注釋呢?瓜蔞、𦸈𧁾,是後世借用栝蔞的讀音。𦸈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靈樞經》中,可能是一個通俗的詞彙,誤用在經典中,這是否是後人的添加呢?由此可知,栝蔞並非由果臝音轉而來。

2. 品考

栝蔞二品,其色赤,一其色黃,但其根不異,通用而可也。雷斅曰:圓者為栝,長者為蔞,亦屬牽強。今藥肆所有者,土瓜根混賣,不可不擇也。蓋土瓜根,短如甘薯,味苦。天瓜長如薯蕷,最大,味甘微苦,宜以此分別也。若無此物,則天花粉可權用。其色如雪,握之又作雪聲,不貼銀器者佳。

白話文:

[品考]這段文字談到栝蔞有兩種品質,一種顏色是紅的,另一種顏色是黃的,但是它們的根部是相同的,因此在使用上可以互相替代。雷斅提到,形狀圓的稱為栝,形狀長的稱為蔞,這種區分方式有些勉強。現在藥店裡銷售的,常把土瓜根和栝蔞根混在一起賣,所以在選購時必須仔細辨別。土瓜根的特徵是形狀短小,類似甘薯,味道苦澀。天瓜根則形狀長,類似薯蕷,體積較大,味道甘甜略帶苦澀,我們可以藉由這些特性來分辨兩者。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栝蔞,那麼可以用天花粉作為替代品。好的天花粉顏色像雪一樣白,用手抓起來會發出雪花般的聲音,而且不會黏附在銀製器具上。

3. 蜀漆

主治胸腹及臍下動劇者,故兼治驚狂,火逆瘧疾。

白話文:

蜀漆這種藥材主要用來治療胸部、腹部以及肚臍下方劇烈疼痛的情況,因此也能同時用於治療驚悸、精神失常,以及因為火氣上逆所導致的瘧疾。

4. 考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者。

牡蠣湯證曰:牡瘧。

上二方,蜀漆各三兩。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

蜀漆散證曰:牡瘧,多寒者。

上二方,蜀漆諸藥等分。

據此諸方,則蜀漆之為功,古來未嘗謂治動矣。然瘧疾,及驚狂火逆諸證,必有胸腹臍下動劇者。故見其有動者而用之,則法證無不治者。然則蜀漆者,治胸腹及臍下動劇者明矣。

白話文:

[考證]的部分內容如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的症狀描述是:病人會出現驚慌、行為失控,且躺在牀上翻來覆去無法安穩。

「牡蠣湯」的症狀描述是:類似牡蠣熱的疾病。

在以上兩個處方中,蜀漆的使用量都是三兩。

「牡蠣澤瀉散」的症狀描述在此沒有詳細說明。

「蜀漆散」的症狀描述是:類似牡蠣熱的疾病,但病人感覺寒冷的情況較多。

在以上兩個處方中,蜀漆和其他藥材的比例是一樣的。

根據以上的各種處方,可以知道蜀漆的功效,在古代並沒有被認為能治療動脈硬化。然而,在瘧疾、驚慌失措、心火旺盛等症狀中,病人的胸腹和肚臍下方往往會出現劇烈的動盪感。因此,如果醫生看到病人有這類的動盪感,使用蜀漆就能有效地治療這些症狀。由此可知,蜀漆能有效治療胸腹和肚臍下方劇烈的動盪感。

5. 互考

牡蠣湯服法曰:吐則勿更服。今瘧疾有喘鳴急迫,或自汗,或不汗,胸腹動劇者,服之,則其人必吐水數升,而無其證不愈者,若有不吐者,則其證不愈也。由此觀之,蜀漆能吐水毒,動是水毒明矣。當知瘧之為病,亦水毒之所為矣。雖然,此方豈惟治瘧疾乎?凡病人喘鳴迫塞,或自汗,或不汗,胸腹動劇,皆此方能治之。

往來寒熱,發作有時,所以不豫也。晉唐以來,世醫之見仲景之方也,皆以為惟治傷寒者。故如彼葛洪、孫思邈、王燾、許叔微之書,皆知備仲景之方於傷寒門,而未嘗知治萬病矣。殊不知仲景本取治萬病之方,以治傷寒矣。降至趙宋之時,有《金匱要略》之書,當時如王洙,得仲景治傷寒中雜病證之方於蠹簡之中,而後各分其門,以為一書。世之為醫者,遂稱其書謂之《金匱玉函》之方。

金匱之玉函之,蓋尊重之至也。自此以往,世之為醫者,又見某門之方,以為某方惟治某證,於是乎如牡蠣湯蜀漆散二方,亦署諸瘧疾篇內,而徒知治瘧疾,未嘗知治余病矣。甚之束之高閣,而謂古方不宜今病,可勝嘆哉!嗚呼!仲景之方法之衰也,不獨王叔和為之,彼葛孫王許實為之,又醫道之大罪人乎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杶按:此證者,是外證也。凡仲景之為法,不獨以外證治之,且並診內外治之。故無胸腹及臍下動者,若雖有驚狂起臥不安證,亦非此方所宜也。嗚呼!是吾東洞翁千古卓識,吾儕豈不奉此乎哉?

蜀漆散證不具,且云牡瘧,蓋牡瘧者,獨展不熱,非無熱也,多寒也。夫瘧之為病,先其寒而後其熱,雖然,不可以寒熱治瘧,則豈無內候在乎?曰:必有臍下動劇矣。故仲景嘗以龍骨主之,以蜀漆佐之,醫者其察諸。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然以仲景用牡蠣之方推之,則其證必有胸腹之動劇。苟有胸腹之動劇,則無有不加蜀漆之方。由此觀之,蓋此方治水腫胸腹之動劇而渴者明矣。《方極》可考。凡仲景之治動也,其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動,則以牡蠣治之;有臍下之動,則以龍骨治之;有胸腹臍下之動劇,則以蜀漆治之。此為仲景治動之三活法矣。

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蠣者,或有配之龍骨者,或有配之龍骨、牡蠣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論不載此法者,蓋屬脫誤。故晉唐以來,無有知蜀漆之功者,而諸病之有動者最多。則動之為病也,為諸病內候之主證,而最為難治者。

雖然,二千年來,諸醫之說諸家本草,何其不載龍骨、牡蠣、蜀漆之本功矣乎?或云:牡蠣之咸,消胸腹之滿;或云:龍骨、牡蠣,收斂神氣;或云:蜀漆辛以散之;或云: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未嘗見言及治動之功者,又未嘗知動之為諸病內候之主證也。吾東洞翁,生於二千年之下,始知龍骨、牡蠣、蜀漆之功,其說詳於本條之下,是誠二千年來不傳之說。

而翁獨得其旨者,不亦偉乎?韓退之嘗推尊孟子,以為功不在禹之下,余以為翁之有功於我醫,不在仲景之下矣。是非余之過論也。

白話文:

牡蠣湯的服用方式是:如果出現嘔吐,就不要再繼續服用。現今瘧疾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鳴聲,或是自汗,或是不出汗,胸部和腹部劇烈抖動的情況,服用牡蠣湯後,病人通常會嘔吐出數升的水,而且沒有見到不痊癒的例子。但如果有服用後不嘔吐的,病情就不會好轉。由此可知,蜀漆能促使體內的水分排出,顯示了這些症狀是由體內水份異常引起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瘧疾這種疾病,也是由體內水份異常造成的。然而,這個處方真的只是治療瘧疾嗎?實際上,所有患者有呼吸困難、鳴聲,自汗或不出汗,以及胸部和腹部劇烈抖動的情況,都可以用這個處方來治療。

交替出現的冷熱感,發作有固定時間,這是身體不適的表現。從晉唐以來,醫生們看到張仲景的處方,都認為這些只適用於治療感冒。因此,像葛洪、孫思邈、王燾、許叔微等人的書籍,都會在感冒章節中詳細列出張仲景的處方,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處方也能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其實,張仲景原本就是用這些處方來治療各種疾病的,後來才被用來專門治療感冒。到了宋朝,有了《金匱要略》這本書,當時的王洙從蠹簡中找到了張仲景治療感冒和其他疾病的處方,然後他把這些處方分門別類,整理成一本書。從此,醫生們都稱這本書為《金匱玉函》。

"金匱玉函"這個名稱,顯示了對這些處方的尊重。自此以後,醫生們看到某個章節中的處方,就會認為這個處方只能用來治療特定的病症。因此,像牡蠣湯和蜀漆散這樣的處方,就被列在瘧疾的章節裡,大家只知道用它們來治療瘧疾,卻不知道它們也能用來治療其他疾病。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認為古方不適合現在的疾病,真是讓人歎息!唉!張仲景的醫學理念和方法之所以衰落,不僅是因為王叔和,葛洪、孫思邈、王燾、許叔微等人也有責任,他們真是醫學界的罪人!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的使用情況是:患者會出現驚恐、狂躁,無法安穩睡覺。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外在的症狀。張仲景的醫學理念是,不僅要治療外在的症狀,也要診斷和治療內在的問題。所以,如果患者胸部、腹部或是肚臍下方沒有劇烈的震動,即使有驚恐、狂躁和無法安穩睡覺的症狀,也不適合使用這個處方。唉!我們的東洞翁有著千古卓越的見解,我們怎能不遵從呢?

蜀漆散的使用情況沒有具體描述,但提到它用於治療牡瘧。牡瘧是指發作時只有寒冷,並非沒有發熱,而是寒冷的程度遠超過發熱。瘧疾這種疾病,總是先有寒冷,然後纔有發熱。然而,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冷熱來判斷瘧疾,那麼,是否有內在的徵兆呢?答案是:一定會有肚臍下方劇烈的震動。因此,張仲景常用龍骨來治療,用蜀漆作為輔助,醫生們應該注意這一點。

牡蠣澤瀉散的使用情況沒有具體描述,但如果根據張仲景使用牡蠣的方式推測,這種處方的適用症狀一定包括胸部和腹部劇烈的震動。如果患者胸部和腹部有劇烈的震動,那麼這個處方一定會加入蜀漆。由此可見,這個處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胸部和腹部劇烈震動並且口渴的情況。《方極》中有相關的記載。張仲景治療震動的原則有三個:胸部和腹部震動,用牡蠣來治療;肚臍下方震動,用龍骨來治療;胸部、腹部和肚臍下方都有劇烈震動,用蜀漆來治療。這就是張仲景治療震動的三大原則。

因此,張仲景的處方中,有的會搭配蜀漆和牡蠣,有的會搭配蜀漆和龍骨,有的會同時搭配蜀漆、龍骨和牡蠣,這就是張仲景使用蜀漆的方法。本論中沒有提到這種方法,可能是因為遺漏或錯誤。因此,從晉唐以來,沒有人知道蜀漆的功效,而許多疾病都有震動的症狀。震動作為一種病症,是許多疾病內部徵兆的主要表現,並且是最難治療的。

然而,兩千多年來,醫生們討論各種藥材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提到龍骨、牡蠣和蜀漆的基本功效呢?有人說牡蠣的鹹味可以消除胸部和腹部的脹滿;有人說龍骨和牡蠣可以收斂精神;有人說蜀漆可以散寒;有人說龍骨和牡蠣的收斂作用可以鞏固身體。但從未有人提到它們治療震動的功效,也從未有人知道震動是許多疾病內部徵兆的主要表現。我們的東洞翁出生在兩千多年後,終於發現了龍骨、牡蠣和蜀漆的功效,他的見解在下面有詳細的描述,這是兩千多年來一直未被傳承的知識。

東洞翁獨特的理解,真是令人敬佩!韓愈曾經推崇孟子,認為他的貢獻不亞於禹。我認為東洞翁對我們醫學的貢獻,也不亞於張仲景。這不是我的過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