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村井杶

《藥徵續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赤石脂

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膿血。

白話文:

赤石脂主要治療的是因為水毒所導致的腹瀉。因此,同時也能用來治療大便中帶有膿血的情況。

3. 考證

桃花湯證曰:下利便膿血。

赤石脂禹餘糧湯證曰:下利不止。

上二方,赤石脂各一斤。

烏頭赤石脂丸,證不具。

上一方,赤石脂一兩。

據此三方,則赤石脂,治水毒下利不止便膿血明矣。

白話文:

在考證的部分提到,桃花湯的情況是:患者有下痢且大便夾帶膿血的症狀。

而在赤石脂禹餘糧湯的情況下:患者的下痢情況無法停止。

上述兩種處方中,赤石脂的用量都是各一斤。

烏頭赤石脂丸的證狀描述並不完全,但其中赤石脂的用量為一兩。

根據以上三種處方,可以明確知道赤石脂這種藥材,主要用於治療因水毒導致的下痢不止,以及大便中夾帶膿血的症狀。

4. 互考

赤石脂配乾薑,則治腹痛下利。若無腹痛,則不配乾薑。

烏頭赤石脂丸,證不具。但云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雖然,此方豈惟治心背徹痛乎?後世誤載之《金匱要略·心痛》病篇內。故世醫皆以為但治心痛之方也。杶按:此方本當在六經病篇內,某證條下,而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矣。今詳前後之條,及病證方法,蓋厥陰病,蛔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下利惡寒者主之。

當是同甘草粉蜜湯,大建中湯等,在烏梅丸之前後矣。《外臺秘要》第七心背徹痛方內曰:仲景《傷寒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小注云:出第十五卷中。然則是本《傷寒論·蒸陰病》篇內方,而必有前後之證存矣。何以言之?則蜀椒治蛔厥。乾薑治下利腹痛,烏頭、附子,並治四肢厥逆,赤石脂惟治下利。

由此觀之,此方豈惟治心背徹痛乎?余嘗疑烏梅能治蛔,故蛔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則此方不可無烏梅矣。然則烏頭是烏梅之誤矣乎?凡仲景之方,無烏頭、附子並用者,則益知烏頭是烏梅之誤矣。杶又按:《外臺秘要》第七久心痛方內,有範汪療久心痛方,又名烏頭赤石脂丸。

方內有桂心,(桂心即桂枝,唐方皆以桂枝為桂心)無附子,此為異耳。或疑附子是桂枝之誤矣乎?桂枝能治上衝而厥者,烏頭、附子,本同物同功,並存以俟明者試效而已。

桃花湯方曰: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是分赤石脂一斤以為各半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升,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取七合,又取半斤赤石脂末內方寸匕,溫服,一日三服。後內赤石脂末方寸匕者,未知何故也,宜隨仲景之法施之。《外臺秘要》引崔氏方,阮氏桃花湯,分兩法,則與此不同,可考。

白話文:

[互考]這段文字討論了中醫古方中「赤石脂」和「乾薑」的配伍,以及「烏頭赤石脂丸」的應用範圍和可能的誤解。

首先,赤石脂搭配乾薑,適用於治療腹痛伴隨下痢的情況。然而,若病人沒有腹痛,就不應使用乾薑。

接下來,提到「烏頭赤石脂丸」,原方未詳盡描述其症狀。一般認為此方能治療心痛穿透到背,或背痛穿透到心的病症。然而,後人錯誤地將此方歸類於《金匱要略·心痛》篇,導致世人普遍認為此方僅限於治療心痛。實際上,此方應歸類於六經病篇,針對特定的證候。詳細分析其前後條文和病證方法,可以推斷此方適用於厥陰病、蛔厥、心痛穿透到背,背痛穿透到心,伴有下痢和惡寒的情況。

此外,作者指出「烏頭赤石脂丸」應與甘草粉蜜湯、大建中湯等方同列,且《外臺祕要》中亦提及此方治療心痛穿透到背,背痛穿透到心。然而,根據方中藥物特性,如蜀椒治蛔厥、乾薑治下痢腹痛、烏頭和附子治四肢厥逆,赤石脂專治下痢,作者懷疑此方是否僅限於治療心背徹痛。他進一步猜測,烏梅能治蛔蟲,因此若心痛穿透到背,背痛穿透到心,此方應該包含烏梅,而非烏頭。同時,張仲景的方劑中未曾出現烏頭和附子同時使用的例子,更確信烏頭可能是烏梅的誤寫。

最後,作者提到「桃花湯」的組成:赤石脂一斤,其中一半整塊使用,另一半磨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用水七升煮米至熟,去掉渣滓,取汁七合,再加入半斤赤石脂粉末一寸匙,溫服,每日三次。至於為什麼要在日後再加入赤石脂粉末,作者不清楚原因,建議遵照張仲景的方法使用。《外臺祕要》引用崔氏和阮氏的「桃花湯」配方和用量有所不同,可供參考。

5. 品考

赤石脂理膩黏苦綴唇,鮮紅桃花色者為上品,近年佐渡州所產者是也。凡方有桃花名者,以有赤石脂也。又有桃花丸,皆即此物耳。

白話文:

赤石脂的質地細膩且黏,味道苦澀,能黏附在嘴脣上,顏色為鮮豔的桃花紅色的是最上等的品質,近年來,這種上品多產自佐渡州。一般處方中提到的桃花,實際上就是指赤石脂。另外,有種藥丸叫做桃花丸,其實也是用這種物質做成的。

6. 栝樓根

主治渴。

白話文:

[栝樓根]的主要功效是用來治療口渴的症狀。

7. 考證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曰:渴而不嘔。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曰:發渴者。

上二方,栝蔞根各四兩。

栝蔞桂枝湯,證不具。

栝蔞瞿麥丸證曰:其人若渴。

上二方,栝蔞根各二兩。

栝蔞牡蠣散證曰:渴不差者。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

上二方,栝蔞根諸藥等分。

據此諸方,則栝蔞根治渴明矣。凡渴有二證。煩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蔞根主之。是宜分別而治之。按栝蔞根者,蓋兼治口中燥渴及黏者,然是非栝蔞根一味之主治也。合用而後見其妙,要宜考之於柴胡桂枝幹薑湯,栝蔞桂枝湯二方。

白話文:

在考據中,柴胡桂枝乾薑湯的症狀特徵是口渴但不噁心嘔吐。

小柴胡去掉半夏再加入栝蔞湯的特徵是會感到非常口渴。

上述兩種處方,都含有四兩的栝蔞根。

至於栝蔞桂枝湯,這裡沒有詳細描述它的症狀。

栝蔞瞿麥丸的症狀特徵是患者會感到口渴。

上述兩種處方,都含有二兩的栝蔞根。

栝蔞牡蠣散的症狀特徵是口渴情況持續未改善。

牡蠣澤瀉散的症狀特徵這裡沒有詳細描述。

上述兩種處方,所有藥材包括栝蔞根都是等量使用。

從這些處方來看,可以明確知道栝蔞根有治療口渴的效果。一般來說,口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煩躁並伴隨口渴,這種情況下,主要使用石膏;另一種只是單純口渴,這種情況下,主要使用栝蔞根。因此,在治療時應該區別對待。據考證,栝蔞根不僅能治療口乾舌燥,也能治療口黏,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栝蔞根只適用於這兩種情況。它必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其奇效,如柴胡桂枝乾薑湯和栝蔞桂枝湯。

8. 互考

栝蔞桂枝湯證,不具。然太陽病,其證備云,則是全備桂枝湯證之謂也。但身體強几几然云者,豈獨栝蔞根所主乎?几几然,是項背強急之狀也。故桂枝加葛根湯證曰:此方蓋於桂枝加葛根湯證曰:項背強,几几然,則几几然,是為葛根之證明矣,余故曰:此方蓋於桂枝加葛根湯方內,加栝蔞根二兩,煮法水率,亦皆依桂枝加葛根湯法,而不依桂枝湯法也。豈不其徵乎?然則益知此方者,是桂枝加葛根湯證全備而渴者主之。

《類聚方》不載此方,水率煮法者誤也。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此方七味等分之劑,而不知何以為主藥也?然今此謂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則必有渴證明矣。故有栝蔞根也。

白話文:

[互考]這段文字談的是栝蔞桂枝湯的使用情況,但是並未詳細描述該湯的適用症狀。然而,對於太陽病來說,如果提到證狀「全備」,通常指的是完全符合桂枝湯的所有症狀。文中提到的「身體強几几然」,並非只有栝蔞根能治。幾幾然,描述的是頸部和背部緊繃的狀態。因此,桂枝加葛根湯的適應症就包括了頸背僵硬的情況,這說明葛根在此湯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栝蔞桂枝湯是在桂枝加葛根湯的基礎上,再添加了二兩的栝蔞根,並且在煮法和用水比例上,都是遵循桂枝加葛根湯的規則,而不是桂枝湯的規則。這不是明確的證據嗎?由此可見,此方適用於完全符合桂枝加葛根湯症狀且口渴的患者。

《類聚方》一書中並未收錄此方,對於用水比例和煮法的描述可能存在錯誤。

牡蠣澤瀉散的適用症狀也未詳述。此方由七種藥物等量組成,但不清楚哪一種藥物是主要成分。然而,若患者在大病康復後,腰部以下有水腫,且伴有口渴,這正是栝蔞根的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