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續編》~ 卷上 (4)
卷上 (4)
1. 辨誤
凡生薑之功,詳於諸家本草。雖然,其說非疾醫之義。蓋服餌家腐談而誤世者,不為不少矣。曰:姜久服通神明。曰:姜要熱,則去皮。要冷,則留皮。曰:薑製半夏、厚朴之毒。曰:生薑屑、生乾薑,生薑,分別用之。曰:姜能彊禦百邪。以上諸說,非疾醫之義,奚俟余之言哉。
嗚呼!如食之通神明之說,則出於偽書《本草經》。朱子嘗取此說以注論語。余雖未知其是否,何其說之迂也?陳藏器去皮留皮之言,彼豈知生薑之功,在一根之中矣乎?又至加彼生薑製半夏、厚朴之毒之說,一何盲昧之至於此乎?若夫生薑製半夏之毒,則仲景何用生薑半夏湯、小半夏湯乎?若夫生薑製厚朴之毒,則仲景何用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厚朴半夏湯乎?苟如李杲之言,半夏、厚朴,實為鈍物,又與不用同焉。
夫仲景之用生薑與半夏、厚朴也,則取其毒之用耳,又何制之為?況生薑能姜御百邪之言,則時珍誤裁斷王安石姜能彊我者也。於毒邪臭腥寒熱,皆足以御之之說,而惟云彊禦百邪,於義不通。安石之說,猶且牽強,而況於時珍之言乎?是大惑後人,不可從焉。孫思邈曰:姜為嘔家聖藥。
陶弘景嘗謂不撤姜食,不多食,言可常食,但不可多爾,有病者是所宜矣。二子之言為得焉。
白話文:
對於生薑的功效,各家本草著作中都有詳細記載。然而,這些描述並未真正反映出醫生對疾病的治療原則。有些服食養生的人誤解了這些資訊,並且誤導了世人,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例如,有人說長期服用生薑可以通達神明。又有人說,如果想要薑的熱性,就去掉皮;如果想要它的涼性,就留下皮。還有人說,生薑可以消除半夏和厚朴的毒性。更有人主張,生薑碎屑、乾薑和生薑應當區別使用。甚至有人認為,薑能夠抵禦各種邪氣。以上的種種說法,並不符合疾病治療的原則,這一點無需我再多言。
唉!像那種吃薑可以通達神明的說法,出自偽造的《本草經》。朱熹曾經引用這種說法來註釋《論語》。我雖然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總覺得它太過迂腐。陳藏器提到去皮或留皮的說法,他難道不知道生薑的功效就在整根薑裡嗎?他甚至提到生薑可以消除半夏和厚朴的毒性,這是多麼盲目無知的說法啊!如果真的如他所說,張仲景為什麼還會用生薑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呢?如果生薑真的可以消除厚朴的毒性,張仲景為什麼還會用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和厚朴半夏湯呢?如果聽信李杲的話,半夏和厚朴實際上就是兩種無效的藥物,不用它們也一樣。
張仲景在使用生薑、半夏和厚朴時,正是利用了它們的毒性,何必要消除毒性呢?此外,關於生薑能抵禦各種邪氣的說法,是李時珍錯誤地刪改了王安石的觀點。王安石提到,對於毒邪、臭味、腥味、寒氣、熱氣等,薑都能夠抵抗。但李時珍只提到了"強禦百邪",這樣的說法在義理上是講不通的。王安石的觀點尚且有些牽強附會,更何況李時珍的說法呢?這會大大迷惑後人,我們不能跟隨這種觀點。
孫思邈曾說,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陶弘景也曾經表示,只要不過量,薑是可以經常食用的,對於有病的人來說尤其適合。孫思邈和陶弘景的觀點是正確的。
2. 品考
生薑宿根,謂之老薑者,為良。霜後採之,水洗塵土,不必去皮,惟銼用。本邦醫家用生薑也,徒托之病家婦女之手,而未嘗問其生新否。乃云生薑一斤水煎。若依醫人之言,則生薑者,是徒加之具耳,豈為治病之材乎哉?醫者其宜擇生新者,取其效已。
白話文:
[品評],內容如下:應該選擇薑的宿根,也就是所謂的老薑,品質較佳。在霜降之後採摘,用水清洗乾淨,無需去皮,只要磨碎使用即可。在本地,醫生們往往只是將生薑交到病患或其家屬的手上,卻從不詢問這些薑是否新鮮。他們會說,用一斤的生薑來煎煮。如果真的按照醫生所說的去做,那麼生薑就僅僅是一個附加的工具罷了,怎能算是治療疾病的材料呢?醫生們應該選擇新鮮的薑,以確保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