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山草部 (4)
山草部 (4)
1. 天麻
(一名赤箭,一名定風草)
味辛,平。陰中有陽。治風虛眩暈、頭旋眼黑、頭痛、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利腰膝,強筋骨,安神志,通血脈,止驚恐恍惚,殺鬼精蠱毒,及小兒風癇驚氣。然性懦力緩,用須加倍,或以別藥相佐,然後見功。
白話文:
天麻(別名赤箭、定風草)味辛、性平,具有溫和的性質。能治療因風虛引起的眩暈、頭昏眼花、頭痛,以及各種風濕痺痛、四肢拘攣,還能益腎強腰、壯筋骨、安神定志、活血通絡,並可止驚恐恍惚,殺死寄生蟲和蠱毒,以及治療小兒風癇抽搐。但天麻藥性較緩和,療效較慢,使用時需加大劑量,或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功效。
2. 沙參
(反藜蘆。一名鈴兒草)
味微甘、苦,氣味俱輕,性微寒。能養肝氣,治多眠,除邪熱,益五臟陰氣,清肺涼肝,滋養血脈,散風熱瘙癢、頭面腫痛,排膿消腫,長肌肉,止驚煩,除疝痛。然性緩力微,非堪大用。易老云:「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特以其甘涼而和補中清火,反而言之,故有是論,若云對待人參則相去遠矣。
白話文:
沙參味甘苦,氣味輕淡,性微寒。它能滋養肝氣,治療嗜睡,消除邪熱,增強五臟陰氣,清肺涼肝,滋養血液,散除風熱引起的瘙癢、頭面腫痛,促進膿液排出消腫,使肌肉生長,止息驚悸煩躁,消除疝氣疼痛。但其藥性緩和,力量微弱,不能大量使用。古人說:「人參補益五臟之陽氣,沙參補益五臟之陰氣。」沙參之所以有此功效,是因為它甘涼平和,能滋補兼清熱解火。不過,這只是相對而言,如果與人參相比,其功效則相差甚遠。
3. 玄參
(反藜蘆)
味苦、甘、微咸,氣寒。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陰,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緩。《本草》言其惟入腎經,而不知其尤走肺臟,故能退無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結熱癰,逐頸項、咽喉痹毒、瘰癧結核,驅男女傳屍、煩躁骨蒸,解溫瘧寒熱往來,治傷寒熱斑支滿。亦療女人產乳余疾,或腸中血瘕熱癥;並療勞傷、痰嗽、熱煩,補腎滋明,明目,解渴。
白話文:
玄參味苦、甘、微鹹,性寒涼。它的苦味能清熱,甘味能滋陰,由於甘味有下降的特性,所以它的作用緩和。古籍記載它只入腎經,卻忽略了它更能走入肺經,因此能清除虛浮的邪火,散去全身痰結、熱癰、頸項咽喉的腫毒、瘰癧結核,驅除男女因傳染疾病引起的煩躁、骨蒸,治療溫瘧引起的寒熱往來,以及傷寒引起的發熱、斑疹、腹脹。也能治療婦女產後乳汁淤積等後遺症,或腸道血瘀、熱證;還能治療勞損、痰咳、煩熱,補腎、滋陰明目,解渴。
4. 茅根
(即白茅)(注:附茅針)
味甘,涼,性純美。能補中益氣,此良藥也。善理血病,凡吐血、衄血、瘀血、血閉及婦人經水不調、崩中漏下;且通五淋,除客熱,止煩渴,堅筋骨,療肺熱、噦逆、喘急,解酒毒及黃疸、水腫,久服大是益人。若治癰疽癤毒及諸毒、諸瘡、諸血,或用根搗敷,或用此煮汁調敷毒等藥,或以酒煮服,無不可也。茅有數種,處處有之,唯白者為勝。
春生芽,布地如針,故曰茅針,可以生啖,甚益小兒,功用亦同。
白話文:
茅根(即白茅,帶有茅針)味甘性涼,性質平和優良。能補益中氣,是上好的藥材。擅長治療各種出血病症,例如吐血、鼻出血、瘀血、閉經,以及婦女經期不調、崩漏等;還能治療五種淋症,去除體內外感熱邪,止煩渴,強健筋骨,治療肺熱、呃逆、呼吸急促,解酒毒以及黃疸、水腫,長期服用對身體大有益處。若治療癰疽、癤腫及其他各種毒症、瘡瘍、出血症,可以用茅根搗碎外敷,或煮汁調和藥物外敷,或用酒煮後服用,都可以。茅有很多種,到處都有生長,但白色的最好。
春天茅根會長出嫩芽,像針一樣散佈在地上,所以叫作茅針,可以生吃,對小孩子尤其有益,功效和茅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