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山草部 (2)
山草部 (2)
1. 白朮
味甘、辛,氣溫。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中有陰,氣中有血。其性溫燥,故能益氣、和中、補陽、生血、暖胃、消穀、益津液、長肌肉、助精神、實脾胃、止嘔逆、補勞倦、進飲食、利小水、除濕運痰、消浮去脹,治心腹冷痛、胃虛下痢、痃癖癥瘕。制以人乳,欲潤其燥;炒以壁土,欲助其固;佐以黃芩,清熱安胎。
以其性澀壯氣,故能止汗實表,而癰疽得之必反多膿,奔豚遇之恐反增氣,及上焦燥熱而氣多壅滯者,皆宜酌用之。然冬朮甘而柔潤,夏術苦而燥烈,此其功用大有不同,不可不為深辨也。若於飢時,擇肥而甘者嚼而服之,服之久久,誠為延壽之物,是實人所未知。
白話文:
白朮味甘辛,性溫。藥性濃厚,能升能降,兼具溫陽與滋陰的特性。它溫燥的特性,能益氣、調和脾胃、溫補陽氣、生血、溫暖胃部、促進消化、滋養津液、增長肌肉、提振精神、健脾胃、止嘔止逆、消除疲勞、增進食慾、利尿、除濕化痰、消除水腫,治療心腹冷痛、胃虛腹瀉、腹部腫塊等症。用人乳浸泡可以緩解其燥性;用土炒可以增強其收斂作用;配伍黃芩可以清熱安胎。
因為它能收斂固澀、壯大元氣,所以能止汗、固表。但對於癰疽(膿腫),使用白朮反而可能加重膿液;對於奔豚氣(一種氣逆衝擊的病症),使用白朮可能加重氣逆;對於上焦燥熱、氣機壅滯者,也需謹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採收的白朮甘甜潤滑,夏季採收的白朮則苦燥辛烈,其功效作用差別很大,必須仔細區分。如果在飢餓時,選擇肥厚甘美的白朮細嚼慢嚥服用,長期服用,確實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點並非眾所周知。
2. 蒼朮
味苦、甘、辛,性溫而燥。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也。用此者,用其溫散燥濕。其性溫散,故能發汗,寬中,調胃進食,去心腹脹疼、霍亂嘔吐,解諸鬱結,逐山嵐寒疫,散風眩頭疼,消痰癖氣塊、水腫脹滿;其性燥濕,故治冷痢、冷泄、滑瀉、腸風、寒濕諸瘡。與黃柏同煎,最逐下焦濕熱痿痹。
若內熱陰虛、表疏汗出者,忌服。然惟茅山者,其質堅小,其味甘醇,補益功多,大勝他術。
白話文:
蒼朮味苦、甘、辛,性溫燥。藥性濃厚,既能向上升發,又能向下下降,屬於陽性藥物。使用蒼朮,主要是利用其溫散燥濕的功效。由於其性溫散,因此能發汗、舒緩胸腹脹滿、調理脾胃促進食慾,治療心腹脹痛、霍亂嘔吐,消除各種鬱結,驅散山嵐寒邪和疫病,散風寒治療頭暈頭痛,消除痰飲、癖證、氣塊和水腫脹滿;由於其性燥濕,因此能治療寒痢、冷泄、腹瀉、腸風以及寒濕引起的各種瘡瘍。與黃柏一起煎煮,最能治療下焦濕熱導致的痿痹症。
內熱陰虛、容易出汗的人,禁止服用。但是茅山產的蒼朮,質地堅實而小,味道甘醇,補益功效較多,遠勝其他產地的蒼朮。
3. 甘草
味甘,氣平。生涼,炙溫,可升可降。善於解毒,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升,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耆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
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甘草味甘,性平。生甘草性涼,炙甘草性溫,能升能降。善於解毒,但與甘遂、海藻、大戟、芫花相克。甘草味道甘甜,具有中和的特性,能調和補益。因此,毒藥遇到它就能解毒,峻猛的藥物遇到它就能緩和藥性,表面的藥物遇到它就能幫助藥力上升,下行的藥物遇到它就能減緩藥效。甘草能幫助人參、黃耆補益氣虛,這是眾所皆知的;但它也能輔助熟地黃治療陰虛,卻鮮為人知!甘草能祛除邪熱,強健筋骨,健脾胃,使肌肉豐滿;它能隨著氣分藥物進入氣分,隨著血分藥物進入血分,幾乎沒有它不能到達的地方,所以被稱為「國老」。但是,腹部脹滿的人不宜服用,以免加重脹滿;藥效快速下瀉的病症也不宜使用,以免減緩藥效。這些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