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本草正》~ 山草部 (1)

回本書目錄

山草部 (1)

1. 山草部

2. 人參

(反藜蘆)

味甘、微苦,微溫。氣味頗厚,陽中微陰。氣虛、血虛俱能補。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陰血崩潰者,此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惟其氣壯而不辛,所以能固氣;惟其味甘而純正,所以能補血;故凡虛而發熱,虛而自汗,虛而眩運,虛而困倦,虛而驚懼,虛而短氣,虛而遺泄,虛而瀉利,虛而頭疼,虛而腹痛,虛而飲食不運,虛而痰涎壅滯,虛而嗽血,吐血,虛而淋瀝、便閉,虛而嘔逆、躁煩,虛而下血、失氣等證,是皆必不可缺者。

第欲以氣血相較,則人參氣味頗輕而屬陽者多,所以得氣分者六,得血分者四,總之不失為氣分之藥。而血分之所不可缺者,為未有氣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故扁鵲曰:「損其肺者,益其氣,須用人參以益之。肺氣既王,餘臟之氣皆王矣。」所以人參之性多主於氣,而凡臟腑之有氣者,皆能補之。

然其性溫,故積溫亦能成熱,若云人參不熱則可,云人參之性涼恐未必然。雖東垣云人參、黃耆為退火之聖藥,丹溪云虛火可補,參朮之類是也,此亦皆言虛火也。而虛火二字最有關係,若內真寒而外假熱者,是為真正虛火,非放膽用之必不可也;然有一等元陰虧乏而邪火爍於表裡,神魂躁動,內外枯熱,真正陰虛一證,誰謂其非虛火?若過用人參,果能助熱,若王節齋云:「陽旺則陰愈消」,及《節要》云:「陰虛火動者,勿用」,又曰:「肺熱還傷肺」等說,固有此理,亦不可謂其盡非;而近之明哲,如李月池輩皆極不然之,恐亦未必然也。

夫虛火二字最當分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惟勿以成心而執己見斯可矣。如必欲彼此是非,是所謂面東方不見西牆,皆未得其中也。予請剖之曰:如龍雷之火,原屬虛火,得水則燔,得日則散,是即假熱之火,故補陽即消矣;至若亢旱塵飛,赤地千里,得非陽亢陰虛而亦可以補陽生陰乎?或必曰此正實火也,得寒則已。

予曰不然,夫炎暑酷烈,熱令大行,此為實火,非寒莫解;而乾枯燥旱,泉源斷流,是謂陰虛,非水莫濟。此實火之與陰虛亦自判然可別,是以陰虛而火不盛者,自當用參為君;若陰虛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參為佐;若陰虛而火大盛者,則誠有暫忌人參而惟用純甘壯水之劑庶可收功一證,不可不知也!予非不善用人參者,亦非畏用而不知人參之能補陰者,蓋以天下之理原有對待,謂之曰陰虛必當忌參固不可,謂之曰陰虛必當用參亦不可,要亦得其中和,用其當而已矣。觀者詳之。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藥性濃厚,屬陽中帶陰。氣虛、血虛都能服用它來補益。陽氣虛衰到極點的人,人參能使其恢復生機;陰血大傷的人,人參能使其已受損的陰血得到保護。人參氣足而不辛辣,所以能固護元氣;人參味甘而純正,所以能補益血液。因此,凡是因氣血虛弱而引起的發熱、自汗、頭暈目眩、疲倦乏力、驚恐不安、呼吸短促、尿頻遺精、腹瀉、頭痛、腹痛、消化不良、痰多咳嗽、咯血、吐血、尿頻尿閉、嘔吐、煩躁、出血、氣虛等症狀,都必須服用人參。

若要比較人參的補氣與補血功效,則人參的藥性較輕,偏向陽性,所以它六分補氣,四分補血。總而言之,人參仍是補氣的藥物。而血分也需要人參,因為氣血運行,氣不到,血就到不了。所以扁鵲說:「肺氣受損,要益其氣,必須用人參來滋補。肺氣充足,其他臟腑的元氣也就充足了。」因此,人參的主要功效是補氣,凡是臟腑氣虛,都能用人參來補益。

但是人參性溫,積溫過久也能化熱。如果說人參不溫熱,那還行;如果說人參性涼,恐怕不確切。雖然李東垣認為人參、黃耆是退火的良藥,朱丹溪也說虛火可以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補益,但他們所說的都是虛火。這「虛火」二字關係重大。內有寒邪,外有假熱,這就是真正的虛火,必須大膽使用人參。但如果元陰虧損,邪火灼燒表裡,神魂不安,內外燥熱,這是真正的陰虛火旺,誰能說它不是虛火?如果過量使用人參,確實可能助長體內熱邪,正如王節齋所說:「陽氣旺盛,則陰氣反而更加損耗」,以及《醫學心悟》中所說:「陰虛火旺者,不可使用人參」,又說:「肺熱更會損傷肺氣」,這些說法確實有道理,也不能說完全錯誤;但近來一些明智的醫家,如李月池等,都極力反對這種觀點,恐怕也不一定正確。

「虛火」二字,最重要的是要區分其中虛實、陽陰的關係,要避免固執己見,這樣才好。如果一定要執著於彼此的對錯,就像面朝東方卻看不到西牆一樣,都沒有抓住要領。我試著分析一下:像閃電雷火一樣的虛火,本質上是虛火,遇水則更旺盛,遇陽則消散,這是假熱之火,所以補益陽氣就能消除它;至於像久旱缺雨,土地龜裂,這是不是陽亢陰虛,也能用補陽的方法來滋生陰氣呢?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真正的實火,應該用寒涼之物來治療。

我說不是這樣的。盛夏酷暑,陽氣極盛,這是實火,非寒涼之物不能解。而乾旱缺雨,泉源枯竭,這是陰虛,非水不能救。這種實火與陰虛,是很容易區分的。因此,陰虛而火不盛者,應該以人參為主藥;陰虛而火略盛者,可以用人參為輔藥;陰虛而火盛者,就應該暫時不用人參,而使用純甘潤滋陰的藥物才能奏效,這一點必須知道!我不是不會使用人參,也不是害怕使用人參而不知道人參能補陰,只是天下萬物都有其對立的方面,說陰虛就一定忌用人參是不對的,說陰虛就一定用人參也是不對的,關鍵是要掌握中和之道,用其所當而已。讀者們應該仔細研讀此文。

3. 黃耆

味甘,氣平。氣味俱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陰。生者微涼,可治癰疽;蜜炙性溫,能補虛損。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脫益氣;其所以除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然其性味俱浮,純於氣分,故中滿氣滯者,當酌用之。

白話文:

黃耆味甘,性平。性質輕盈,上升的力量大於下降的力量,屬陽性但略帶陰性。生黃耆略微偏涼,可以治療癰疽;蜜炙後的黃耆性溫,能補益虛損。因為它性質輕,所以主要作用於人體的氣分(指人體的衛氣、營氣等),能到達肌膚表面,因此能補益元陽、充實肌膚腠理、治療勞損、使肌肉豐滿。對於氣虛而汗少的人,服用黃耆可以促進排汗;對於表症已解但汗多的病人,服用黃耆則可以止汗。它能治療出血不止、血淋等症狀,是因為能固攝元氣,使血液自然停止流出,所以說它能治療血脫和益氣;它能治療瀉痢、帶下等症狀,是因為能固攝元氣,使下陷之症自愈,所以說它能舉陷。但是,黃耆的性味都比較輕浮,作用主要在氣分,因此對於腹部脹滿、氣機阻滯的病人,應該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