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山草部 (3)
山草部 (3)
1. 淫羊藿
味甘,氣辛,性溫。乃手足陽明、少陰、三焦、命門藥也。主陽虛、陽痿、莖中作痛,化小水,益精氣,強志意,堅筋骨,暖下部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拘攣,補腰膝,壯真陰及年老昏耄、中年健忘;凡男子陽衰、女子陰衰、艱於子嗣者,皆宜服之。服此之法,或單用浸酒,或兼佐丸散,無不可者。製法:每擇淨一斤,以羊脂四兩同炒,油盡用之。
白話文:
淫羊藿味甘辛,性溫熱。它能滋補手足陽明經、少陰經、三焦經和命門。主治陽虛、陽痿、陰莖疼痛、尿頻、以及滋補精氣、增強意志、強健筋骨、溫暖下焦的寒邪、風寒濕痹所致的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症狀,還能壯陽益陰,治療老年痴呆、中年健忘等。凡是男子陽氣不足、女子陰氣不足、以及生育困難者,都適合服用。服用方法,可以單獨用酒浸泡,也可以配合其他藥物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沒有什麼禁忌。炮製方法:取淨淫羊藿一斤,用羊脂四兩同炒,炒至油盡即可使用。
2. 苦參
味苦,性寒。反藜蘆。沉也,陰也。乃足少陰腎經之藥。能祛積熱黃疸,止夢遺帶濁,清小便,利水,除癰腫,明目止淚,平胃氣;能令人嗜食,利九竅,除伏熱狂邪,止渴醒酒,療惡瘡、斑疹、疥癩,殺疳蟲及毒風煩臊、⿰⺼先(注:即「脫」)眉。炒黃為末,米飲調服,治腸風下血、熱痢。
白話文:
苦參味苦、性寒,與藜蘆藥性相剋。其藥性沉降,屬陰性。它是足少陰腎經的藥物。能清除積聚的熱邪引起的黃疸,治療遺精、白帶,利尿通淋,消除癰腫,明目止淚,調理胃氣;能增進食慾,通利九竅,去除伏熱引起的狂躁,止渴醒酒,治療惡瘡、斑疹、疥癬,殺滅疳蟲及毒風引起的煩躁、脫髮。炒黃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可治療腸風下血、熱痢。
3. 貝母
(反烏頭)
味苦,氣平、微寒。氣味俱輕,功力頗緩,用須加倍。善解肝臟郁愁,亦散心中逆氣;祛肺痿、肺癰,痰膿喘嗽,研末、沙糖為丸,含咽最佳;降胸中因熱結胸,及乳癰、流痰、結核;若足生人面諸瘡,燒灰油調,頻敷;產難胞衣不出,研末、用酒和吞。亦除瘕疝、喉痹、金瘡,並止消渴、煩熱;赤眼、翳膜堪點,時疾黃疸能驅。
又如半夏、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謬孰甚!
白話文:
貝母味苦,性平微寒,藥效溫和緩慢,使用時需加倍劑量。它擅長疏解肝臟鬱結愁悶,也能散去胸中逆氣;能治療肺痿、肺癰、痰多咳嗽喘息等症,研磨成粉末,加砂糖做成丸藥含服效果最佳;能治療因熱邪結聚於胸引起的胸痛,以及乳癰、流痰、結核等病症;如果腳上或臉上長瘡,可以將貝母燒成灰,用油調和後頻頻塗敷;產後胎盤不下,可以將貝母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此外,貝母還能治療瘕聚、疝氣、喉嚨阻塞、刀傷,並能止渴、去除煩熱;治療紅眼、眼翳可以點眼,也能治療急性黃疸。
貝母和半夏都能治療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則專門清肺金;半夏味辛,貝母味苦;半夏性溫,貝母性涼;半夏藥效迅速,貝母藥效緩慢;半夏散寒,貝母清熱。兩者在藥性、寒熱陰陽方面差異很大,民間常有人混用,這是非常錯誤的!
4. 土貝母
(反烏頭)
味大苦,性寒。陰也,降也。乃手太陰、少陽,足陽明、厥陰之藥。大治肺癰、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鬱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癧、乳癰、發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為末可敷,煎湯可服。
性味俱厚,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
白話文:
土貝母味苦性寒,具有清熱降火之效,適用於手太陰、少陽經及足陽明、厥陰經相關病症。主要治療肺癰、肺痿、咳嗽氣喘、吐血、鼻出血等,尤其擅長降逆痰氣,並能疏通鬱結、止痛消脹、清瀉肝火、明目益耳,此外還能治療因時氣引起的煩熱、黃疸、尿閉、便血、血尿,以及解熱毒、殺蟲,並可治療喉嚨阻塞、瘰癧、乳癰、發背等各種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刀傷出血、火傷疼痛等。可以研磨成粉末外敷,也可以煎湯內服。
土貝母藥性強勁,其清熱降火的功效遠勝於川貝母。
5. 山慈姑
(一名金燈籠)
味甘、微辛。有小毒。治癰瘍疔腫、瘡瘻、瘰癧、結核,破皮、攻毒俱宜醋磨傅之;除皯斑、剝人面皮,宜搗汁塗之;並治諸毒,蠱毒、蛇、蟲、狂犬等傷,或用酒調服,或乾摻之;亦治風痰癇疾,以茶清研服,取吐可愈。
白話文:
山慈姑(又名金燈籠)味甘微辛,略帶毒性。能治療癰疽、疔瘡腫痛、久不癒合的傷口和廔管、淋巴結核等疾病。對於皮膚破損、毒素入侵的情況,可用醋磨成糊狀外敷;若要治療皮膚色斑、脫皮等症狀,則可將其搗碎取汁塗抹;此外,它還能治療各種中毒,包括蠱毒、蛇蟲咬傷、狂犬病等,可以酒送服,或研成粉末直接敷於患處;也能治療因風痰引起的癲癇,可用茶水調服,使其催吐,即可痊癒。
6. 柴胡
味苦、微辛,氣平、微寒。氣味俱輕,升也,陽中之陰。用此者,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入肝、膽、三焦、心包四經。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瘧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郁證。總之,邪實者可用,真虛者當酌其宜。
雖引清氣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虛者不可散,虛熱者不可寒,豈容誤哉;兼之性滑,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當慎用之;熱結不通者用佐當歸、黃芩,正所宜也。愚謂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氣,斷非滋補之物,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蓋未有用散而不泄營氣者,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者。
營即陰也,陰既虛矣,尚堪再損其陰否?然則用柴胡以治虛勞之熱者,果亦何所取義耶。觀寇宗奭《衍義》曰:「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之人,有一種藏本虛損復受邪熱者,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耳。
若或無邪,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註釋本草一字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可不謹哉!」觀此寇氏之說,其意專在邪熱二字,謂但察有邪無邪,以決可用不用,此誠得理之見,而復有非之者,抑又何也。即在王海藏亦曰:「苟無實熱而用柴胡,不死何待?」凡此所見略同,用者不可不察!
白話文:
柴胡味苦微辛,性平微寒,氣味輕揚,屬陽中之陰。其功效在於涼散、平肝熱,主要作用於肝、膽、三焦、心包經。由於其性涼,能治療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旺、胸脅疼痛,也能治療瘡瘍和血熱;由於其性散,能治療傷寒邪熱未解、溫瘧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鬱結等症。總而言之,邪氣實證可以使用,但虛證則需謹慎用藥。
雖然柴胡能引導清氣上升,但其上升的同時也具有散氣的特性,因此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虛熱患者也不可使用寒涼之物,以免加重病情。此外,柴胡性滑,易通便,因此大便溏泄、脾胃虛弱者也應慎用。若遇到熱結不通的情況,可以搭配當歸、黃芩使用。柴胡善於泄散,容易發汗和泄氣,並非滋補藥物,陰虛體質、津液虧損、陽氣亢盛者不宜使用,以免損傷陰液。因為任何發汗、泄氣的藥物都會損傷津液,而津液不足的患者再使用柴胡,無異於雪上加霜。
所以,用柴胡治療虛勞導致的發熱,其療效值得商榷。寇宗奭在《衍義》中提到,《本經》中並未記載柴胡能治療勞傷,但現代許多治療勞傷的方劑中卻都使用柴胡,這是很大的誤區。寇氏認為,只有那些本就虛損,又感受邪熱的患者,才能考慮使用柴胡。例如,一些治療勞傷的經驗方劑中,會用青蒿煎劑配伍柴胡,此時使用柴胡是恰當的。
如果本無邪熱而使用柴胡,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日華子本草》和《藥性論》記載柴胡能治療五勞七傷和勞乏羸瘦等症,但如果患者並無實熱,醫生使用柴胡,則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必須嚴格遵循本草的記載,避免因用藥不當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寇宗奭的觀點認為,用藥關鍵在於判斷是否有邪熱,以此決定是否使用柴胡,此乃醫理之精髓。王海藏也持同樣觀點:「若無實熱而用柴胡,不死何待?」用藥者務必謹慎!
7. 桔梗
(一名薺苨)
味苦、微辛,氣微涼。氣輕於味,陽中有陰。有小毒。其性浮,用此者,用其載藥上升,故有舟楫之號。入肺、膽、胸膈、上焦。載散藥,表散寒邪;載涼藥,清咽疼喉痹,亦治赤目腫痛;載肺藥,解肺熱、肺癰、鼻塞、唾膿、咳嗽;載痰藥,能消痰止嘔,亦可寬胸下氣。引大黃,可使上升;引青皮,平肝止痛。
能解中惡、蠱毒,亦治驚癰、怔忡。若欲專用降劑,此物不宜同用。
白話文:
桔梗(也叫薺苨)
味道苦、略帶辛辣,性微涼。氣味輕於藥性,屬陽中帶陰,略帶小毒。它性情輕浮,藥用時能將其他藥物向上提升,所以被稱為藥物輸送的「工具」。它能作用於肺、膽、胸膈和上焦。用它來送達散寒藥物,可以表散寒邪;送達涼性藥物,可以清咽喉疼痛、治療喉痹,也能治療眼睛紅腫疼痛;送達肺部藥物,可以治療肺熱、肺癰、鼻塞、咳吐膿痰、咳嗽;送達化痰藥物,可以化痰止嘔,也能寬胸理氣。它能引導大黃上行,也能引導青皮平肝止痛。
桔梗還能解治食物中毒、蠱毒,以及治療驚恐發作引起的癰腫、心悸不安。但如果要單獨使用下降的藥物,就不宜與桔梗一起服用。
8. 防風
味甘、辛,氣溫。升也,陽也。用此者,用其氣平散風。雖膀胱、脾、胃經藥,然隨諸經之藥各經皆至。氣味俱輕,故散風邪,治一身之痛,療風眼,止冷淚;風能勝濕,故亦去濕,除遍體濕瘡。若隨實表補氣諸藥,亦能收汗、升舉陽氣,止腸風下血、崩漏。然此風藥中之潤劑,亦能走散上焦元氣,誤服、久服,反能傷人。
白話文:
防風味甘辛,性溫,具有上升和溫陽的特性。使用防風,主要是利用其能平散風邪的功效。雖然防風歸屬於膀胱、脾、胃經,但它能隨著其他藥物到達人體各個經絡。因為防風氣味輕靈,所以能散發風邪,治療全身疼痛,治療風眼,止住冷淚;由於風能勝過濕邪,所以防風也能祛濕,治療全身濕瘡。如果配合一些溫補氣血的藥物,防風還能收斂汗液、提升陽氣,治療腸風下血、崩漏等症。然而,防風是風藥中的潤劑,也可能耗散上焦的元氣,如果誤服或長期服用,反而會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