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時行伏陰芻言》~ 正文 (3)
正文 (3)
1. 原病
(五)伏陰病轉筋疼痛者蘇砂平胃散主之附子理中湯亦主之均宜加牛膝
艾絨危急者用湯慰法
聲按濕鬱於經絡以致筋如轉索即吳氏所謂俗名轉筋火者其實乃伏陰與寒濕相搏也又肝主筋筋既被寒濕搏急而牽轉疼痛即當於溫通方中加桂枝以溫經通筋而和之也蓋桂花枝既善平肝又善通陽誠以一物而具牛膝艾絨之功也(後有驗案可考)若肢厥寒甚則又非純陽之附子不足以破陰氣而發陽光故附子理中湯亦主之湯熨法
蓼梗並葉根一大束水煎湯蒸轉筋痛處得汗則愈
蔥白一握搗作餅貼痛處以艾絨如荔核大於蔥餅上火然灸之得暖則愈小麥麩升許酒調焙熱布包線札熨柔痛處冷則易之以愈為度以上三法屢用屢驗必須內服通陽方劑以逐其邪否則毒復陷裹反成危候也
(六)伏陰病冷汗自出者陽復則止
聲按此可與理中湯或蘇砂平胃散加桂枝二錢更隹
(七)伏陰病法當嘔今反不嘔者必腰痛或面赤腹痛乾嘔咽痛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聲按止乃腎家虛寒伏邪就下為患也故不嘔而腰痛又陰盛格陽於外故面赤而咽痛中寒凝聚故腹痛而乾嘔利止陽似來復而脈不出者其陽仍未通也故主以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甘熱回陽法)乾姜(二錢),附子(二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去渣溫服脈不出者再依前法煎股
白話文:
(五)如果因為體內潛藏的陰寒之氣導致轉筋疼痛,可以用蘇砂平胃散來治療,也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兩種方子都適合加入牛膝。
情況緊急時,可以用艾絨來溫熱患處。
這種轉筋疼痛,是因為濕氣鬱積在經絡中,導致筋像繩索一樣扭轉,也就是俗稱的「轉筋火」。實際上,這是體內潛藏的陰寒之氣和寒濕之氣互相搏鬥所導致的。肝臟主管筋,當筋受到寒濕的侵襲而變得攣急時,就會牽引導致疼痛。這個時候,應該在溫通的方劑中加入桂枝,來溫暖經絡、疏通筋脈,調和氣血。桂枝既能平肝又能通陽,它的功效相當於牛膝和艾絨。 (後面有驗案可以參考)如果手腳冰冷得很嚴重,那就必須要用純陽的附子,才能夠破除陰寒之氣,使陽氣恢復,所以也適合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
另外,可以用湯熨法:
取一大把蓼梗連葉帶根,加水煎煮後用熱湯蒸熏轉筋疼痛的部位,等出了汗就會好。
或者,用一把蔥白搗成餅狀,敷在疼痛處,再將荔枝核大小的艾絨放在蔥餅上點燃灸,等到溫熱了就會好。
還可以取一升麥麩,用酒調和後炒熱,用布包好後捆緊,熨敷在疼痛處,等麥麩冷了再換熱的,反覆熱敷直到疼痛消失。
以上三種方法多次使用都有效,但是必須要內服溫通陽氣的藥方,才能徹底驅除病邪,否則邪氣再次潛藏,反而會造成危險。
(六)如果因為體內潛藏的陰寒之氣而導致自發性地冒冷汗,那麼當陽氣恢復時,冷汗就會停止。
這種情況可以服用理中湯或者蘇砂平胃散,再加入二錢桂枝效果會更好。
(七)如果因為體內潛藏的陰寒之氣,按理應該會嘔吐,現在反而不嘔吐,那一定會出現腰痛,或者面色發紅、腹痛乾嘔、咽喉疼痛、腹瀉停止、脈搏微弱的症狀。這時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腎臟虛寒,導致體內潛藏的邪氣下陷,所以才不嘔吐反而腰痛。又因為陰寒太盛,將陽氣逼迫到體外,所以臉色發紅、咽喉疼痛。中焦寒氣凝聚,所以腹痛且乾嘔,腹瀉停止。陽氣似乎恢復,但是脈搏卻微弱,說明陽氣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通脈四逆湯(用甘溫大熱的藥來恢復陽氣):乾薑(二錢)、附子(二錢)、甘草(一錢)。
用水兩碗煎煮後,去渣溫服,如果脈搏仍舊微弱,就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次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