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時行伏陰芻言

清朝醫家田宗漢所著的《重訂時行伏陰芻言》,是一部聚焦於特定時疫——「時行伏陰」的醫學著作。書名中的「重訂」暗示此書可能是在原有基礎上加以修訂、整理或補充,而「時行」點明其流行性、傳染性,「伏陰」則揭示了疾病的核心病機——一種潛伏的陰邪。全書雖如補充介紹所述,分為三卷似涵蓋內、外、婦、兒各科,然而從提供的實際內容來看,其核心與精髓,乃至於標題所示,皆集中於對「時行伏陰」一病的深入探討與辨治,尤其強調將其與常見的「霍亂」區分開來,這正是本書最重要的臨床價值與學術貢獻所在。

《重訂時行伏陰芻言》的開篇,即直指此書的由來與目的:作者田宗漢從友人處獲得「時行伏陰論」,深感此病「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若辨識不清、治療失誤,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他將此篇視為「珍實」,特地錄呈與同道分享,足見作者對此病的重視及其在當時的普遍性與誤診率。這也為全書定下了基調:專注於一種具體、複雜且容易混淆的時疫。

時行伏陰的病機與症候

本書最核心的內容是對於「時行伏陰」病因病機的闡述。作者認為,此病源於自然界陰陽升降的失常。正常情況下,春夏陽氣開張,秋冬陽氣收斂。然而,若在春夏陽氣應當開張之際,遭遇「陰雨淫盛」,導致「濕盛則陽氣微而寒氣生」。這種寒濕之氣相互搏結,形成一股「陰霾之氣」。人體感受了這種邪氣,若不即時發病,邪氣便會「伏於經絡」,成為「伏陰」。

這種潛伏的陰邪並非一成不變,它會伺機而動。直到「夏秋陰氣內盛,陽氣外泄」之時,潛伏已久的邪氣便會「後陰而化」,突然暴發。其發病之處,作者特別指出是在「膜原」。膜原被描述為「在胸膺之內,夾脊之前,正當胃交經關之所,諸經之總會也」,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陰邪盤踞於此,會「壅遏氣機」,導致「清不能升,濁不能降」,全身氣血運行受阻,三焦、表裡、營衛、氣沖皆不得通暢。

這種病機導致了一系列典型的症狀:初起表現為胸中不和、頭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嘔(欲吐不吐)。一旦嘔吐發生,病情可能加劇,出現聲瘖、耳鳴、面麝(面色灰暗)、肌消(肌肉消瘦)、目眶陷(眼眶深陷)、目睛冒(視物模糊或眼球突出感)、渴飲熱湯(口渴但只想喝熱水)、四肢逆冷、脈微或伏、轉筋疼痛、冷汗自出等。這些症狀與霍亂的確有相似之處(嘔吐、下利、轉筋、肢冷),但其獨特的發病機制(潛伏、後陰而化、發於膜原)及某些特定表現(先利後嘔、小便不通、渴飲熱湯等)構成了其區別於霍亂的特徵。作者特別強調,「小便通利則生,不通則死」,將小便作為判斷預後的關鍵指標,這與濕邪壅阻、陽氣被遏、氣化不利的病機緊密相關。

伏陰與霍亂的嚴謹辨析

本書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之一,在於《伏陰霍亂辨》一章中對這兩種疾病進行了詳盡且關鍵的區分。作者指出,古代醫書對於「伏陰」論述不多,而近代此病流行甚廣,卻常被誤認為霍亂而加以誤治。因此,辨明兩者的區別至關重要。

霍亂的病因,作者歸結於「寒熱不調,飲食不節」,導致「風寒暑濕之邪,與宿食冷滯相搏」,使腸胃清濁混亂,脾胃之氣受困。其發病特點是「心腹絞痛,嘔利並作」,「內亂極而之外則為轉筋疼痛」。霍亂的嘔利往往是同時發生,且常伴有明顯的腹痛。根據兼見的症狀,霍亂又可分為風寒、暑濕等不同類型,治療方法也隨之變化。霍亂的發病通常比較突然且分散,一個區域可能只有零星病例,而且病情來得快去得也快(發暴而退速)。診斷霍亂時,脈象「大」被認為是可治的表現,而脈象微細則往往難治。

相較之下,伏陰的發病原因、機制、症狀順序、流行性及脈象均與霍亂不同。伏陰源於春夏潛伏的寒濕陰邪,夏秋發病。其症狀特點是「先利而後嘔」,這一點與霍亂的「嘔利並作」構成鮮明對比。伏陰發病「並無腹痛」,這也與霍亂「心腹絞痛」不同。伏陰的發病往往在夏秋特定季節,且具有流行性,「遠近一律,如傳疫」,這點又與霍亂的分散性不同。伏陰的病情發展較緩,但退病不易(發緩而退不易)。伏陰的典型脈象是「細或伏」,這與霍亂的「脈大可治」也形成對比。作者強調,伏陰脈細或伏是其常態,脈象微續表示陽氣將通,而若脈暴復洪大,反而往往不可治,這反映了在陽氣極虛的基礎上,邪氣充斥或假象出現的危候。

通過這樣細緻的對比,作者成功地確立了「時行伏陰」作為一種獨立疾病單位的地位,並指出了誤診為霍亂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方法錯亂,遺人夭殃」),這體現了醫者對辨證精確性的高度責任感。

治療原則與方藥

基於對時行伏陰病機的深刻認識,作者提出了核心的治療原則:「當以溫中通陽為第一義」。因為此病的本質是陰邪伏藏、損傷陽氣,因此治療上必須扶助陽氣、溫散陰邪。作者嚴厲警告:「大忌苦寒助邪消,克伐正氣」,苦寒藥會進一步損傷本已衰弱的陽氣,加劇陰邪的危害,這正是誤診為某些暑熱霍亂時常犯的錯誤。

書中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變證提供了具體的方藥:

  1. 初起階段: 症見胸中不和、微眩、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嘔。主方為「蘇砂平胃散」,或提及「理中湯亦主之」。蘇砂平胃散是在經典方劑平胃散(燥濕健脾)基礎上,加入紫蘇葉和砂仁。紫蘇葉辛溫芳香,能宣肺通陽、散寒解表;砂仁辛溫行氣,能化濕醒脾、溫中止嘔。合用旨在溫暖中焦,燥濕行氣,宣散伏邪,與病機相符。書中的「聲按」對此方進行了詳細的加減說明,如根據下利水液顏色調整蒼朮、紫蘇、砂仁的用量,強調其燥濕、溫中、通陽的作用,並結合地域差異調整用藥,具有很強的臨床指導意義。加入童便的說法反映了當時某些醫家的特殊經驗,旨在引邪下行。

  2. 重症階段: 症見面塵肌消、目眶陷、目睛冒、渴飲熱湯、四肢逆冷、脈微或伏。這是陽氣虛衰、陰邪極盛的危候。主方為「附子理中湯」。理中湯本身是溫中健脾的代表方(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加入大辛大熱的附子後,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力倍增。這正是針對伏陰病陽氣極虛、陰寒內盛的關鍵治法。作者在「聲按」中詳細解釋了附子理中湯用於此證的原理,強調其能「內外之陽氣來復而群陰自消」,並針對嘔吐、腹痛、心悸、妊娠、濕盛、呃逆等變證給予了加減法,體現了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3. 變證處理: 書中還列舉了嘔利停止後出現的各種變證及其對應方藥,如:

    • 嘔利止、厥回而噦(肢冷恢復但打嗝):用養胃湯或半夏陳皮湯,旨在調理善後,恢復胃氣津液。
    • 嘔利止、心下痞鞭、噫氣不除:用代赭石旋覆花湯,以降逆氣、消痞滿。
    • 嘔利後胃虛寒或虛熱導致的呃逆:分別用附子理中湯加丁香柿蒂(虛寒)或橘皮竹茹湯(虛熱),精準針對呃逆的寒熱屬性。
    • 嘔利後胃虛痰喘:用丁香柿蒂湯。
    • 嘔利後頭汗出、微喘、呃聲連連:這是真陽將脫的危候,急用參附湯回陽救逆。

這些變證方藥的設置,說明作者不僅關注疾病的初始階段,更對病程中的複雜變化及危急情況有周全的考慮,提供了具體的應對策略,增強了此書的實用性。

結構與特色

《重訂時行伏陰芻言》雖然提供的內容有限,但從結構上看層次分明:先總論時行伏陰的病因病機、症候特點;繼而進行關鍵的伏陰與霍亂的辨析;最後詳細列舉原病及各種變證的治療方藥。這種由總到分、由理到法的編排,條理清晰,便於讀者理解和應用。

書中的一個顯著特色是使用了「聲按」。這些「聲按」可能是原作者的補充說明,也可能是後世編訂者(即「重訂」者)的按語。這些按語不僅解釋了症狀、病機、方義,還提供了方劑的加減變化及臨床注意事項(如地域差異用藥、預後判斷等),極大地豐富了正文內容,也體現了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這些按語的存在,使得本書更像是一份具有臨床指導價值的筆記或心得,而非僅僅是理論陳述。

歷史地位與價值

從補充介紹和實際內容來看,《重訂時行伏陰芻言》在清代醫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被譽為「醫林秘籍」,並受到王清任等著名醫家的引用,足以證明其價值受到同行的認可。儘管提供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時行伏陰」這一特定疾病,但其詳細的病機分析、嚴謹的辨證思路(尤其是與霍亂的區分)以及實用有效的方藥,對於當時及後世醫家認識和治療類似的寒濕時疫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當今,雖然傳染病的類型和病原體已發生變化,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特別是如何識別潛伏之邪、如何扶助正氣、如何區分相似疾病的臨床思路,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重訂時行伏陰芻言》關於「伏陰」病機的論述——邪氣潛伏、伺機而發,與現代醫學對某些感染或慢性疾病的認識也有某種程度的契合性,其溫中通陽、扶助正氣的治療原則,對於治療一些慢性虛寒性疾病或大病後的調理,仍有借鑒價值。

總結

《重訂時行伏陰芻言》是一部清代醫家田宗漢關於「時行伏陰」一病的專著。該書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對這種特定時疫進行了深入的病因、病機、症候分析,並與霍亂進行了嚴格的辨析,強調了精確診斷對於治療的重要性。書中確立了「溫中通陽」的核心治療原則,並提供了針對不同病程和變證的實用方藥,體現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雖然書中提及全書分為三卷涵蓋多科,但提供的實際內容聚焦於「伏陰」論述,顯示其學術重心。透過嚴謹的辨證、明確的治則和具體的方藥,本書為後世認識和治療這類複雜的寒濕時疫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和理論依據,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堪稱研究清代瘟疫理論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之一。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