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重訂時行伏陰芻言》~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時行伏陰論乃田云槎先生所著甲寅年自友人處得之蓋以伏陰之為病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倘認證不確方法錯謬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余於此症素懷疑慮既得斯篇若獾珍實故特錄呈以分同好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田雲槎先生在甲寅年從朋友那裡得到的一部著作《時行伏陰論》的簡介。該書討論了伏陰這種疾病,這種疾病的症狀類似於霍亂,但實際上並非霍亂。如果診斷不正確或治療方法錯誤,其危害可能是無法估計的。作者對這種病症原本持有懷疑態度,但在得到這本書後,認為其中的知識寶藏非常珍貴,因此特別抄錄下來,與喜愛中醫的朋友們共享。

2. 時行伏陰總論

天地之陽氣,升於春,浮於夏,降於秋,沉於冬。往往事與陰氣互上下,是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為四序之常。四序失則寒暑愆非其時,而有其氣則為異氣。異氣未有不病人者。春夏陽氣開張之際,適值陰雨淫盛,濕盛則陽氣微而寒氣生。寒濕相搏,結成一團陰霾之氣,人受之則上客於肺,中客於脾,下客於腎。即病則為寒濕。如不即病,其邪必伏於經絡,則為伏陰。直至夏秋,陰氣內盛,陽氣外泄,久伏經絡之邪,後陰而化,發端於膜原。膜原在胸膺之內,夾脊之前,正當胃交經關之所,諸經之總會也。陰邪踞此,壅遏氣機,清不能升,濁不能降,三焦表裹、營沖氣血皆為所阻。於是胸中不藥,頭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嘔,一經嘔吐,聲瘖耳鳴,面麝肌消,目眶陷,目睛冒,渴飲熱湯,四肢逆冷,脈微或伏,轉筋疼痛,冷汗自出,有似霍亂。變則嘔止而噦,或噫呃,或咳,或懊憹,或心下痞塞而肢體若冰,甚則心中如焚,渴欲冷飲,搧扇不知風,飲冰不知冷,臥地不起。大要此症,以小便通利則生,不通則死。其間有僅下利而不嘔吐者,陰邪就下為病也。有朝發暮死者,重感於邪也。又有觸發舊病而並病者,有誤針藥而成危候者,有病後失調而終婦冥路者,不可言狀。初治之法,當以溫中通陽為第一義。大忌苦寒助邪消克伐,正如神形已奪,切勿與芳香投針石,以氣血不可再奪故也。或當轉筋危急,則湯熨之法最為穩捷。至於變症用藥,或宜補通,在臨證者細心研究耳。

白話文:

天地間的陽氣,在春天上升,夏天浮於表面,秋天下降,冬天沉於地下。事物往往與陰氣互相交替上升下降,因此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是四季正常的氣候變化。如果四季失衡,就會出現寒暑不按時令出現的情況,而出現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就稱為「異氣」。有異氣就會使人得病。

春夏陽氣開展之際,卻恰逢陰雨過多,濕氣過盛就會使陽氣微弱,寒氣產生。寒濕相互交結,形成一股陰霾之氣,人體受到侵襲,就會上犯肺部,中傷脾臟,下損腎臟,就會得寒濕病。如果沒有立即發病,邪氣就會潛伏於經絡,形成伏陰。等到夏秋季節,陰氣內盛,陽氣外泄,久伏於經絡的邪氣,隨著陰氣化生,從膜原處發病。膜原位於胸膺內,夾脊之前,正好是胃經與其他經絡交會的地方,也是所有經絡匯聚之處。陰邪在此聚集,阻礙氣機運行,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三焦、表里、營氣、沖脈的氣血都被阻滯。於是就會出現胸中悶痛不適,頭部輕微眩暈,四肢輕微麻木,小便不利,下瀉清稀水樣大便,噁心欲嘔,一旦嘔吐,就會出現聲音嘶啞、耳鳴、面部肌肉消瘦、眼眶凹陷、眼球突出、口渴想喝熱湯、四肢逆冷、脈象微弱或沉伏、抽筋疼痛、冷汗自出,症狀類似霍亂。病情變化後,嘔吐停止,但會出現呃逆、噯氣、咳嗽、胸悶、心下痞塞、肢體冰冷,嚴重者會出現心中如火焚燒、口渴想喝冷飲、扇風卻感覺不到風、喝冰水也不覺得涼、臥床不起。

總之,這種疾病,關鍵在於小便通利才能活命,不通則會死亡。其中有的病人只出現腹瀉,不嘔吐,這是陰邪下陷所致。有的病人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亡,是重感邪氣所致。還有的是觸發舊病而併發其他疾病,有的誤用針藥而導致病情危重,有的病後身體失調而最終死亡,不勝枚舉。

初次治療,應以溫中通陽為首要原則。嚴禁使用苦寒藥物,因為苦寒會助邪消克正氣,就如同神形已經被奪走,切不可再用芳香之藥或針石療法,因為這樣會繼續損傷氣血。如果出現抽筋危急,則湯熨療法是最為迅速有效的。至於病情變化後的用藥,可能需要補氣通絡,需要臨證者細心觀察和研究。

3. 伏陰霍亂辨

伏陰一症,古書罕言;而近代病此最多。因其嘔利轉筋,頗似霍亂,世每以霍亂治之。夫霍亂之義,揮撩亂,皆緣寒熱不調,飲食不節,以致風寒暑濕之邪,與宿食冷滯相搏,清濁混淆,亂於腸胃,而脾胃之氣困矣。為病則心腹絞痛,嘔利並作;內亂極而之外,則為轉筋疼痛。大抵霍亂,嘔利必有兼見之狀(時疫亦然)。如頭痛、發熱、惡風、惡寒者,為感風寒而病也;身熱、面渴、氣粗、喘悶者,為感暑邪而病也。是霍亂固有風寒暑濕之分,故治法有或清或溫之不同也。

若夫伏陰之為病,蓋由春夏感受寒濕陰邪,不即發,伏於肺脾腎三經孫絡,乘人陰氣內盛之時,遂後陰化而發也。其為病,先利而後嘔,並無腹痛,視霍亂之卒然心腹絞痛,嘔吐而利者有間。霍亂之發病,則一井之中,僅見一二;伏陰之發,專在夏秋,病則遠近一律,如傳疫傳疫然。霍亂髮暴而退速,伏陰發緩而退不易。霍亂脈大為可治,微細恆難治;伏陰脈細或伏,是其常候。惟陽將通,脈喜微續;若暴復洪大,每不可治。此較之源異而脈殊,故其名不可不辨也。

古人所謂,治病必先辨名。識得為名,而後可以究病因,察病狀,則立方用藥,自有把柄。雖千變萬化,卻有一定之法。茲因近代寒濕伏邪為病甚鉅,奈人多以霍亂目之,而方法錯亂,遺人夭殃。故特辨正病名,俾誤者知改耳。

白話文:

伏陰症的辨析

伏陰症,古籍中記載甚少,但近來卻十分常見。 它的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和抽筋,與霍亂相似,許多人誤以為是霍亂而使用治療霍亂的方法。

霍亂的病因是寒熱失調,飲食不節,導致風寒暑濕等邪氣與宿食冷滯相搏,清濁混淆,擾亂腸胃,使脾胃之氣受損。 症狀包括心腹絞痛、嘔吐腹瀉,嚴重時會出現抽筋疼痛。霍亂的嘔吐腹瀉往往伴隨其他症狀,如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風寒型)、身熱、口渴、氣粗、喘悶(暑熱型)。因此,霍亂可分為風寒型和暑熱型,治療方法也要因應不同類型而有所區別。

伏陰症則是由於春夏時節感受寒濕陰邪,但未立即發病,潛伏於肺、脾、腎三經的孫絡,等到人體陰氣盛的時候,便會轉化為陰邪發病。 伏陰症的發病順序是先腹瀉後嘔吐,而且沒有腹痛,這與霍亂的突然心腹絞痛、嘔吐和腹瀉伴隨出現有所不同。霍亂的發病率較低,往往只在少數人身上出現;而伏陰症則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患者眾多,如同傳染病般蔓延。霍亂病程短暫,發病迅速,退病也快;伏陰症則病程緩慢,發病較慢,不易痊癒。霍亂患者的脈象通常是洪大,可以治療;而伏陰症的脈象則偏細或隱伏,往往難以治療。只有當陽氣將要恢復時,脈象才會略微有力;如果突然轉為洪大,往往預示著病危。

由此可見,伏陰症與霍亂的病因、症狀、脈象都有很大不同,因此不可混淆。 古人說:「治病必先辨名。」只有識別清楚病名,才能探究病因,觀察病狀,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雖然疾病千變萬化,但治療方法仍然有一定的規律。

近來寒濕伏邪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多,很多人誤以為是霍亂而使用錯誤的方法,造成許多人病亡。 為此,特此辨析伏陰症的病名,希望能讓誤診的人知道改正錯誤。

4. 原病

(一)伏陰之為病,先利而後嘔,脈微欲絕,甚則脈伏。聲按:此揭時行伏陰脈症,為伏陰病之提綱。後凡言伏陰病者,皆指此脈症而言也。先利而後嘔,正與既吐且利之霍亂症有間。

(二)伏陰病,胸中不藥,頭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嘔者,[蘇砂平胃散]主之。聲按:伏陰初起,止方[理中湯]亦主之。又,伏陰之邪,本先伏於肺脾腎三經孫絡,而太陰少陰原無頭痛一症,故病伏陰者,僅頭微眩而不疼痛也。實有不盡然者,何也?蓋肺既與大腸相表裹,脾既與胃相表裹,腎既與膀胱相表裹,豈有臟病而不累腑,裹病而不及表者乎?不過較他症頭痛稍輕耳。蘇砂平胡散(溫中通陽法):蒼朮(二錢)、厚朴(姜炒,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砂仁(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擘)。

白話文:

伏陰病的症狀是先腹瀉後嘔吐,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嚴重時脈象會消失不見。這是伏陰病的典型脈症,之後提到伏陰病,都是指這種脈象。先腹瀉後嘔吐與霍亂的症狀有所不同,霍亂是既吐又瀉。

伏陰病的症狀包括胸悶不適、頭輕微眩暈、四肢輕微麻木、小便不通暢、腹瀉清水、噁心欲嘔。可以用蘇砂平胃散來治療。伏陰病剛開始的時候,也可以用理中湯治療。伏陰邪氣最初會侵犯肺、脾、腎三經的孫絡,而太陰和少陰經本來就沒有頭痛的症狀,所以伏陰病患者只是頭輕微眩暈,沒有疼痛感。但實際上也不完全是這樣,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裏,脾與胃相表裏,腎與膀胱相表裏,臟腑之間相互影響,不可能臟腑生病卻不影響表面的器官,也不可能表面的器官生病卻不影響內臟,只是伏陰病患者的頭痛症狀比其他病症要輕微而已。蘇砂平胃散主要以溫中通陽為主,藥方包括蒼朮二錢、厚朴(姜炒)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砂仁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掰開)。

水三鍾,煎去渣,分二次溫飲之。不愈,再服一劑。

聲按:醫理與地理有關係焉。如我國東南卑濕,濕重寒輕;西北高亢,寒重濕輕,則蘇砂姜附陳皮等分量宜有進退(加減法):

  • 下利白水,倍紫蘇,加紅豆蔻,本肺家藥也,且辛溫之性,能流通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連,則諸症自平,故也。
  • 下利黃水,倍蒼朮者,燥胃強脾,升陽氣也。
  • 下利黑水或純清水,倍砂仁者,溫中宮,通腎陽也。若加茯苓以助之,其效尤速。
  • 服藥不受,加童便者,因濁邪踞於膈上,引以童便,使之濁婦道也。
  • 又,下利白水,前有嘔吐清水,加桂枝一錢;漿不得受,加乾姜八分,與後第三條重複。
  • 又有轉筋疼痛,加牛膝二錢,艾絨一錢,與後第五條重複,故刪去之。

白話文:

將藥材煮沸三刻鐘,然後濾掉藥渣,分成兩次溫溫地喝,若病症未癒,可以再服用一劑。

中醫認為身體的健康與地理環境有關,例如中國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容易導致濕氣過重,寒氣較輕;西北地區地勢高亢乾燥,容易導致寒氣過重,濕氣較輕。因此,在藥方中,蘇梗、砂仁、薑、附子、陳皮等藥材的用量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地理環境進行調整。

例如,如果患者出現白水樣腹瀉,可以增加紫蘇的用量,並加入紅豆蔻,因為紅豆蔻性辛溫,能通暢三焦,溫暖脾胃,三焦通暢,脾胃也隨之恢復正常,各種症狀自然會消失。

如果患者出現黃水樣腹瀉,可以增加蒼朮的用量,因為蒼朮能燥濕健脾,升發陽氣。

如果患者出現黑水樣腹瀉或純清水樣腹瀉,可以增加砂仁的用量,因為砂仁能溫暖中焦,通暢腎陽。如果再加上茯苓,效果會更加顯著。

如果患者服藥後藥效不佳,可以加入童便,因為濁邪會停留在膈膜上,童便可以引導濁氣下降,使其排出體外。

如果患者除了白水樣腹瀉之外,還伴有嘔吐清水,可以加入桂枝一錢;如果患者出現喝粥都無法消化的情况,可以加入乾薑八分。

如果患者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可以加入牛膝二錢,艾絨一錢。

(三)伏陰病嘔吐清水耳鳴瘖四肢逆冷者蘇砂平胃散加桂枝水漿不得受者再加乾姜

(四)伏陰病面塵肌消目眶陷目睛冒渴飲熱湯四肢逆冷者附子理中湯主之

聲按此為伏陰症之重病目睛冒者請睛不能視特如有薄紙遮蓋也又吳氏以喜飲水不喜飲水而辨霍亂症之屬陰屬陽是霍亂症原有陰陽之分非辨伏陰與霍亂也故不飲水者理中湯主之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若誤認此渴欲飲水之伏陰症為五苓散所主之霍亂症則失之遠矣附子理中湯(復陽消陰法)

白話文:

如果患有伏陰病,出現嘔吐清水、耳鳴、失聲、四肢冰冷等症狀,可以用平胃散加上桂枝,以水調服。如果病人無法接受水漿,可以再加入乾姜。

如果伏陰病患者面容憔悴,肌膚消瘦,眼窩凹陷,眼球突出,口渴,喜歡喝熱湯,四肢冰冷,則可用附子理中湯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伏陰症的重症患者,眼球突出,視力模糊,如同薄紙遮蓋一般,這是非常嚴重的症狀。有些人誤以為喜飲水或不喜飲水可以區分霍亂症的陰陽屬性,實際上霍亂症本身就有陰陽之分,與伏陰病並不相同。不喜飲水的患者應該使用理中湯治療,喜飲水的患者則應該使用五苓散。如果誤將伏陰症患者的口渴症狀誤認為霍亂症,而使用五苓散治療,就會導致病情加重。附子理中湯屬於復陽消陰的療法。

附子(炮,二錢),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乾姜(一錢),炙草(一錢)

水三鍾煎去渣分二次服之不愈來愈再依前煎服

(加減法)嘔加半夏一錢薑汁一匙沖服腹痛加木香一錢臍下動氣去朮加桂六分心下悸加茯苓二錢妊婦加當歸芎窮濕盛易白朮為蒼朮呢逆加丁香柿蒂各一錢

聲按理中湯原為溫中散寒而設蓋胃陽傷則吐脾陽傷則瀉因吐瀉而致面塵肌塵肌消目眶下陷則脾胃困憊極矣濕不瀰漫目不冒寒不徹外肢不厥陰盛陽衰竟致不能蒸騰津液則渴欲熱飲故方中有人參以補氣益脾白朮以燥濕健脾甘草和中以培土乾姜溫胃以散寒合之通中有守守中有通遮內外之陽氣來復而群陰自消矣若甚寒為患則又非純陽之附子不為功嘔吐則加半夏薑汁以散寒而降逆腹痛則加木香以理氣而調中臍下動氣去朮加桂者因白朮補氣肉桂瀉奔豚也心下悸如伏苓者飲停則悸加之以利水而甯心也妊婦加歸芎以散寒和血呃逆加丁香柿蒂以利痰行氣濕盛以蒼朮易白朮者因白朮之甘溫和平不若蒼朮之辛烈燥濕而強胃且能開鬱以升胃陽也嘔加半夏前有轉筋加牛膝二錢艾絨二錢亦因重複刪之

白話文:

附子(炮製,兩錢),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乾姜(一錢),炙草(一錢)。用水三碗煎煮,去渣後分兩次服用。若病症未癒,則可依此方再煎服。

(加減方法)若嘔吐,可加半夏一錢,用薑汁一匙沖服。若腹痛,可加木香一錢。若臍下動氣,則去掉白朮,加桂六分。若心下悸動,可加茯苓二錢。若為妊婦,則加當歸、芎窮。若濕盛,則用蒼朮代替白朮。若呃逆,則加丁香、柿蒂各一錢。

(五)伏陰病轉筋疼痛者蘇砂平胃散主之附子理中湯亦主之均宜加牛膝

艾絨危急者用湯慰法

聲按濕鬱於經絡以致筋如轉索即吳氏所謂俗名轉筋火者其實乃伏陰與寒濕相搏也又肝主筋筋既被寒濕搏急而牽轉疼痛即當於溫通方中加桂枝以溫經通筋而和之也蓋桂花枝既善平肝又善通陽誠以一物而具牛膝艾絨之功也(後有驗案可考)若肢厥寒甚則又非純陽之附子不足以破陰氣而發陽光故附子理中湯亦主之湯熨法

蓼梗並葉根一大束水煎湯蒸轉筋痛處得汗則愈

蔥白一握搗作餅貼痛處以艾絨如荔核大於蔥餅上火然灸之得暖則愈小麥麩升許酒調焙熱布包線札熨柔痛處冷則易之以愈為度以上三法屢用屢驗必須內服通陽方劑以逐其邪否則毒復陷裹反成危候也

白話文:

如果患有伏陰病,伴隨轉筋疼痛,可以用蘇砂平胃散或附子理中湯治療,建議在藥方中加入牛膝。

遇到危急情況,可以使用艾絨湯熨法。

轉筋疼痛是因為濕氣鬱結在經絡,導致筋脈像繩索一樣纏繞,這是吳氏醫學中俗稱的“轉筋火”。實際上,這是伏陰和寒濕相互搏鬥的結果。肝臟主導筋脈,當筋脈受到寒濕的侵襲,就會急劇收縮,導致疼痛和轉筋。因此,在溫通藥方中加入桂枝,可以溫經通筋,緩解疼痛。桂枝不僅善於平肝,還能通陽,它結合了牛膝和艾絨的功效。後續有驗證案例可以佐證。如果肢體厥寒嚴重,單靠純陽的附子不足以破除陰氣,發散陽光,所以附子理中湯也適用。湯熨法可以配合使用。

取蓼梗、葉、根一大束,水煎湯後,用蒸汽熏蒸轉筋疼痛的地方,出汗後疼痛即可緩解。

取蔥白一把,搗碎成餅狀,貼在疼痛處,再用艾絨做成荔核大小,放在蔥餅上,點燃艾絨,灸灼患處,感到溫熱後疼痛即可緩解。取小麥麩少許,用酒調勻,焙熱後用布包裹,用繩子扎緊,熨敷疼痛的地方,冷了就換新的,直到疼痛消失為止。以上三種方法屢試不爽,但必須配合內服通陽方劑,驅逐邪氣,否則邪氣會再次侵入,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六)伏陰病冷汗自出者陽復則止

聲按此可與理中湯或蘇砂平胃散加桂枝二錢更隹

(七)伏陰病法當嘔今反不嘔者必腰痛或面赤腹痛乾嘔咽痛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聲按止乃腎家虛寒伏邪就下為患也故不嘔而腰痛又陰盛格陽於外故面赤而咽痛中寒凝聚故腹痛而乾嘔利止陽似來復而脈不出者其陽仍未通也故主以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甘熱回陽法)乾姜(二錢),附子(二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去渣溫服脈不出者再依前法煎股

白話文:

伏陰病患者如果出冷汗,等陽氣恢復就會停止。這種情況可以用理中湯或蘇砂平胃散加桂枝來治療。

伏陰病的典型表現是嘔吐,但如果患者沒有嘔吐,很可能會有腰痛、面紅、腹痛、乾嘔、咽痛、小便不利、脈象微弱等症状。這表示腎氣虛寒,寒邪下沉導致疾病。由於陰氣盛而陽氣被抑制,所以才出現面紅和咽痛。而腹痛和乾嘔則是寒氣凝結在中焦引起的。雖然陽氣似乎有恢復的跡象,但脈象仍然微弱,說明陽氣還沒有完全通暢。這種情況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通脈四逆湯屬於甘熱回陽的方劑,由乾薑、附子、甘草組成。用兩碗水煎煮,去除藥渣後溫服。如果脈象仍然微弱,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再次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