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漢

《重訂時行伏陰芻言》~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時行伏陰論乃田云槎先生所著,甲寅年自友人處得之。蓋以伏陰之為病,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倘認證不確,方法錯謬,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余於此症素懷疑慮,既得斯篇,若獲珍實,故特錄呈以分同好焉。

白話文:

[正文],這段內容是關於「時行伏陰」的理論,是由田雲槎先生撰寫的,我在甲寅年時從朋友那裡得到了這本書。他指出「伏陰」這種疾病,其症狀看似霍亂,但實際上並不是霍亂。如果診斷不精確,治療方式錯誤,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對於這種病症一直抱有疑慮,得到這篇文章後,就像獲得了珍貴的寶藏,因此我特別抄錄下來,希望能與有共同興趣的人分享。

2. 時行伏陰總論

天地之陽氣升於春,浮於夏,降於秋,沉於冬。往往事與陰氣互上下。是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為四序之常。四序失則寒暑愆,非其時而有其氣,則為異氣。異氣未有不病人者。春夏陽氣開張之際,適值陰雨淫盛。濕盛則陽氣微而寒氣生,寒濕相搏,結成一團陰霾之氣。人受之則上客於肺中,客於脾,下客於腎,即病則為寒濕。如不即病,其邪必伏於經絡,則為伏陰。直至夏秋陰氣內盛,陽氣外泄,久伏經絡之邪後陰而化。發端於膜原。膜原在胸膺之內,夾脊之前,正當胃交經關之所,諸經之總會也。陰邪踞此,壅遏氣機,清不能升,濁不能降,三焦表裹營沖,氣血皆為所阻。於是胸中不和,頭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嘔。一經嘔吐,聲瘖,耳鳴,面麝肌消,目眶陷,目睛冒,渴飲熱湯,四肢逆冷,脈微或伏,轉筋疼痛,冷汗自出,有似霍亂。變則嘔止而噦,或噫呃,或咳,或懊憹,或心下痞塞而肢體若冰。甚則心中如焚,渴欲冷飲,搧扇不知風,飲冰不知冷,臥地不起。大要此症,以小便通利則生,不通則死。其間有僅下利而不嘔吐者,陰邪就下為病。也有朝發暮死者,重感於邪也。又有觸發舊病而並病者,有誤針藥而成危候者,有病後失調而終婦冥路者,不可言狀。初治之法,當以溫中通陽為第一義。大忌苦寒助邪消,克伐正氣。如神形已奪,切勿與芳香投針石,以氣血不可再奪故也。或當轉筋危急,則湯熨之法最為穩捷。至於變症用藥,或宜補通,在臨證者細心研究耳。

白話文:

[對於時行伏陰的全面討論]

天地的陽氣在春季上升,在夏季浮現,在秋季下降,在冬季沉積。這種情形通常與陰氣相互影響,輪流升降。因此,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的正常現象。如果四季的規律失調,就會導致寒暑的失衡,不是該季節卻出現了不該有的氣候,這種異常的氣候就被稱為異氣。異氣一旦產生,無不對人體造成危害。

在春夏季節,本應是陽氣旺盛的時候,但偏偏遭遇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使得濕氣過盛。這樣一來,陽氣就會受到抑制,寒氣開始滋生,寒濕兩種氣候互相纏繞,形成了一團陰鬱的氣氛。人體一旦接觸到這種氣氛,寒濕就會上侵肺部,中傷脾胃,下擾腎臟,立即發病的話就是寒濕病。如果當時沒有立即發病,那麼邪氣就會潛伏在經絡之中,成為伏陰。直到夏天和秋天,人體內部陰氣旺盛,外部陽氣洩漏,潛伏在經絡中的邪氣在陰氣的引導下轉化。其發病的起點通常是在膜原。

膜原位於胸部內側,脊椎前方,正是胃腸交匯的關鍵位置,也是全身經絡的總匯。陰邪盤踞在此,阻礙了氣機的運行,使得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三焦的表裏營衝以及全身的氣血運行都被阻礙。這時,患者會感到胸部不舒,頭部微眩,四肢微麻,小便不通,拉肚子,而且是清水樣的大便,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一旦嘔吐,聲音嘶啞,耳朵嗡嗡作響,臉色蒼白,肌肉消瘦,眼睛凹陷,眼珠突出,口渴想喝熱水,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或隱藏,肌肉抽筋疼痛,冷汗自出,病情類似霍亂。

病情變化,嘔吐停止,開始打嗝,或者打嗝,或者咳嗽,或者感到胸悶,或者心下痞滿,四肢冰涼。嚴重的情況下,心臟像被火燒一樣,口渴想喝冷水,即使扇風也不覺得涼快,喝冰水也不覺得冷,躺在地上起不來。這個病症,如果小便通暢,就有希望生存;如果不通,就會死亡。有些病人只拉肚子不嘔吐,這是陰邪在下部造成的病變。有些人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了,這是因為再次感染了邪氣。還有人因為引發舊病,或者錯誤的針灸和藥物治療,或者病後調理不當而導致病情惡化,具體情況難以描述。

在剛開始治療時,應該以溫暖中焦,疏通陽氣為首要目標。最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幫助邪氣消長,破壞正氣。如果神志和形體已經衰弱,千萬不要使用香藥或針石,因為氣血不能再損失。如果出現轉筋的危急情況,則使用熱敷的方法最為安全快捷。至於病情變化時的藥物使用,有的需要補充,有的需要疏通,這就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細心研究。

3. 伏陰霍亂辨

伏陰一症,古書罕言,而近代病此最多,因其嘔利轉筋,頗似霍亂,世每以霍亂治之。夫霍亂之義,揮撩亂,皆緣寒熱不調,飲食不節,以致風寒暑濕之邪,與宿食冷滯相搏,清濁混淆,亂於腸胃,而脾胃之氣困矣。為病則心腹絞痛,嘔利並作,內亂極而之外則為轉筋疼痛。大抵霍亂嘔利,必有兼見之狀(時疫亦然),如頭痛發熱,惡風惡寒者,為感風寒而病也;身熱面渴,氣粗喘悶者,為感暑邪而病也是。霍亂固有風寒暑濕之分,故治法有或清或溫之不同也。若夫伏陰之為病,蓋由春夏感受寒濕陰邪,不即發,伏於肺脾腎三經孫絡,乘人陰氣內盛之時,遂後陰化而發也。其為病先利而後嘔,並無腹痛,視霍亂之卒然心腹絞痛,嘔吐而利者,有間。霍亂之發病,則一井之中,僅見一二;伏陰之發,專在夏秋,病則遠近一律,如傳疫。然霍亂髮暴而退速,伏陰發緩而退不易。霍亂脈大為可治,微細恆難治。伏陰脈細或伏,是其常候。惟陽將通,脈喜微續。若暴復洪大,每不可治。此較之源異而脈殊,故其名不可不辨也。古人所謂治病必先辨名,識得為名而後可以究病因,察病狀,則立方用藥,自有把柄,雖千變萬化,卻有一定之法。茲因近代寒濕伏邪為病甚鉅,奈人多以霍亂目之,而方法錯亂,遺人夭殃,故特辨正病名,俾誤者知改耳。

白話文:

【對於伏陰霍亂的辨析】

「伏陰」這種病症,在古書中少有提及,但近代這種病卻十分普遍。因為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及肌肉抽搐等症狀,和霍亂很相似,所以世人常將它當作霍亂來治療。

霍亂的形成,主要因為寒熱調節失衡,飲食不節制,導致風、寒、暑、濕等邪氣與宿食中的冷滯物質交纏,使清濁不分,混亂於腸胃中,進而讓脾胃功能受損。當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心腹劇痛,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更嚴重的情況下,身體外部會出現轉筋疼痛的現象。通常霍亂的嘔吐和腹瀉,會伴隨著其他症狀,如頭痛、發燒、畏風、怕冷,這可能是因為風寒引起的;或是身體發熱、口渴、呼吸急促且胸悶,這可能是暑熱造成的。霍亂可分為風、寒、暑、濕四種類型,因此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的需要清熱,有的需要溫補。

然而,「伏陰」這種病,是由春夏時受到寒濕邪氣侵襲,當時並未立即發病,而是潛藏於肺、脾、腎三臟的微小經絡中,等到人體陰氣旺盛時,才轉化成病發。其病徵通常是先腹瀉再嘔吐,而且不會感到腹痛,和霍亂突然的心腹劇痛、嘔吐和腹瀉相比,有顯著的不同。霍亂發病時,即使在同一個地方,也只會有一兩個人病發;但「伏陰」主要在夏秋季節發病,一旦病發,無論遠近,都可能受到影響,就像傳染病一樣。不過,霍亂雖然發病急,但恢復也快;而「伏陰」發病緩慢,但要完全康復卻不容易。霍亂患者脈搏大表示病情可治,脈搏微弱則難治。但「伏陰」患者常見的是脈搏細弱或隱伏,這是典型的病徵。只有當陽氣開始通暢,脈搏才會微微回復。如果突然脈搏變得非常強烈,則往往無法治療。從這點看來,兩種疾病的根源不同,脈象也有別,所以必須區分清楚。

古人說,治病一定要先辨別疾病名稱,只有認清病名,才能深入研究病因和病狀,進而在開方用藥上有所依據。即使病情變化萬千,也能遵循一定的原則。現在由於近代受到寒濕邪氣所引發的疾病非常嚴重,但人們常將其視為霍亂,導致治療方法混亂,使得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特別在此辨明病名,希望能夠糾正錯誤,讓治療方法回到正確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