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集要》~ 原序要略 (2)
原序要略 (2)
1. 脈訣總歌
浮風虛暑滑胎痰,實壅弦勞遲主寒,洪數熱多芤失血,澀微少血緩膚頑,緊痛沉里濡多汗,促結與伏郁痰看,短是氣虛長是積,動驚牢弱骨疼酸,革崩半產細傷濕,散由血耗代將亡。
白話文:
浮風虛暑滑胎痰:
輕飄飄的風熱,虛弱的身體容易流產,痰多且滑。
實壅弦勞遲主寒:
氣血瘀滯,脈搏緊弦,勞累過度,主訴寒冷。
洪數熱多芤失血:
脈搏洪大而數,發熱,多汗,脾虛,失血過多。
澀微少血緩膚頑:
脈搏細澀而微弱,貧血,皮膚乾燥而粗糙。
緊痛沉裏濡多汗:
脈搏緊繃而疼痛,裏寒濕重,多汗。
促結與伏鬱痰看:
脈搏促迫而結滯,有痰飲內伏。
短是氣虛長是積:
呼吸短促是氣虛,呼吸長是積滯。
動驚牢弱骨疼酸:
驚悸,筋骨虛弱,骨頭疼痛酸楚。
革崩半產細傷濕:
皮癬,流產,細微的傷口,濕氣重。
散由血耗代將亡:
脈搏散亂不規律,由於失血過多而導致死亡。
2. 脈理詳解辨
求脈之象,奇偶為候。奇者單求,偶者對舉,單求無配,代牢之類,對偶反正,浮表沉里。
脈之診法,義理幽微,小兒男婦,大同小殊,辭難盡意,觸類可推,庶為蒙引,毋惑他歧。
浮脈體泛,現於皮毛,輕按便得,如水之波。
浮者泛也,如水漂木之狀。
沉輕按無,稍重應指,重按有力,猶石沉水。(浮按全無,中按微有,沉按至筋,骨間方應。)
沉者沒也,重按至筋,骨間方有,力如石匿水之狀。
遲脈來徐,呼吸三至。(一息三至。)
遲者慢也,減於平脈一至。
數脈來急,呼吸六至。(一息六至。)
數者急也,加於平脈一至。
滑體圓淨,往來流利,荷上水珠,旋轉無異。
滑者利也,應指圓淨。
澀形遲短,來急去滯,至而帶止,刮竹相似。
濇同澀,遲短不調,舉要曰如雨沾沙澀難而轉。
實乃充實,舉按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力。
虛乃空虛,舉按無力,浮中沉三候俱無力。
洪者倍常,大而滿部,愊愊應指,肥於平脈一倍。
細者減常,一線之比,應指如線,瘦於平脈一倍。
緊者勁急,大而搏指,如轉索狀,即弦有力。
緩者縱緩,中軟不急,如緯在經,即弦無力。
長為修長,如弦之直,通過本部,兩頭出指。
短為縮短,不及本位,喻之於龜,縮頭曳尾。
短脈或前有後無,或無前有後,或中間有兩頭無,與長脈相反曰短。
結為交結,遲中暫止,一止復來而無常。
促為催促,數中暫止,一止復來而無常。
白話文:
診斷脈象時,要觀察脈搏的奇偶性。奇脈單獨出現,偶脈成對出現。單獨出現的脈象,沒有對應的脈象,屬於牢脈一類;成對出現的脈象,則分別代表浮脈和沉脈。
脈象的診斷方法很微妙,兒童、男性和女性的脈象,雖然大體相同,但也略有差異。用語言難以完全表達,需要觸類旁通,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這篇文字只是引導你入門,不要被其他錯誤的觀點迷惑。
浮脈的脈象在皮膚表面,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就像水波一樣。
浮脈就像漂浮在水面的木頭一樣。
沉脈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按壓下去有力,就像石頭沉入水中一樣。(如果浮脈完全感受不到,中等力度按壓可以感覺到,用力按壓到筋骨之間才能感受到,就是沉脈。)
沉脈就像沉入水中的石頭一樣,需要用力按壓到筋骨之間才能感受到。
遲脈的脈象很慢,每分鐘跳動三次。(一呼一吸三次。)
遲脈比正常的脈象慢一次。
數脈的脈象很快,每分鐘跳動六次。(一呼一吸六次。)
數脈比正常的脈象快一次。
滑脈的脈象圓潤光滑,流動順暢,就像水珠在荷葉上滾動一樣。
滑脈的脈象圓潤光滑。
澀脈的脈象遲緩短促,流動不暢,就像刮竹子一樣。
澀脈的脈象遲緩短促,不規則,就像雨滴落在沙地上,澀難轉動。
實脈的脈象充實有力,無論輕按、中按還是重按,都感覺有力。
虛脈的脈象虛弱无力,无论轻按、中按还是重按,都感觉无力。
洪脈的脈象比平常強健,大而飽滿,就像平時脈象的兩倍。
細脈的脈象比平常細小,就像一根線一樣,比平時的脈象細一半。
緊脈的脈象強勁有力,就像一根繩索一樣,充滿力量。
緩脈的脈象緩慢松弛,就像一根鬆弛的繩索一樣,沒有力量。
長脈的脈象比較長,就像一根直線一樣,從脈位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短脈的脈象比較短,就像龜縮頭縮尾一樣,沒有延展到脈位的一端。
短脈可能是前段有後段沒有,或者前段沒有後段有,或者中間有兩端沒有,與長脈相反。
結脈的脈象在跳動過程中會暫停,然後又繼續跳動,不規則。
促脈的脈象在跳動過程中會暫停,然後又繼續跳動,不規則。
代為更代,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復至,止數有常,非暫之比。(如十動一止,俱十動一止。)來自骨肉之分,升於皮毛之際,微轉而止,悉有常數,由於一臟氣絕,他臟更代而行。
白話文:
交替更換,運動著但會停止,不能自行恢復,過了好久又來,停止的次數有一定的規律,不是暫時的現象。(比如十次運動一次停止,都這樣十次運動一次停止。)來源於身體內在的組織,反映在皮膚表層,輕微地運動後就停止,都有固定的規律,是由於某一臟器的氣絕了,其他臟器交替更換著運動。
牢本堅牢,沉弦大實,不上不下,牢守其位。
弦為琴絃,初中末直,其來挺然而不搏指。(即端直而長。)
革為皮革,浮大弦虛,應指平潤如按鼓皮。(即外急中空。)
動乃動搖,短滑數備,上下不分,連動中位。
中乃一部之中,非中候關脈也。
芤乃草名,浮大無力,因按而知,中虛旁實。
浮按而軟,重按則四旁皆有,中間空虛如芤草管。
外軟中空之狀,芤脈因按而後知也。
濡者不堅,浮細無力,按隨指下,無頭有尾。
濡[音](者)軟如帛,漫水之狀。
弱軟沉細,比虛不及,全無起伏,扶持不起。
散者不斂,浮中滿指,按則分散,而不團聚,或類解索,散無統紀。
應指浮大,或二三至而無統紀,如解索之狀。
微為微眇,較細不及,似有似無,蛛絲相類。(即應指極細。)
代為埋伏,骨外筋里,三按俱無,推筋可取。
浮中沉三按俱無,必推開其筋,診方應指,而得其脈者也。
白話文:
牢本脈堅固有力,沉弦脈深厚實在,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牢牢地守在它原本的位置。
弦脈就像琴弦一樣,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直直的,呈現出堅挺而堅韌的狀態,不會被手指觸碰而產生彎曲。
革脈就像皮革一樣,外觀上呈現浮大,但內部卻是虛空,當手指按壓時,感覺平滑潤澤,就像按壓鼓皮一樣。
動脈則像搖晃的狀態,脈搏短促滑動,且數量繁多,上下不分,連續不斷地在中間位置跳動。
中脈指的是一部脈象中的中脈,並不是指中候脈或關脈。
芤脈是像草名芤一樣的脈象,呈現浮大無力,必須用手按壓才能察覺,其特點是中間虛空,四周卻是充實的。
當用手指輕輕按壓時,感覺柔軟,但用力按壓時,就會發現四面都有脈搏,而中間卻是空虛的,就像芤草的管子一樣。
芤脈就是這種外軟中空的感覺,必須用手按壓才能察覺。
濡脈不堅固,浮在表面,細小无力,手指按壓下去,感覺没有头,只有尾巴。
濡脈如同柔軟的絲綢,像漫水一樣,沒有明確的邊界。
弱脈柔軟細小,比虛脈還要无力,完全沒有起伏,像要倒塌一樣。
散脈不收斂,浮在表面,滿滿地充斥著手指,按壓時,感覺散開,没有凝聚在一起,像解開的繩索一樣,散漫无序。
散脈應指浮大,或者有两三根脈搏,但沒有規律,像解開的绳索一樣。
微脈極其细小,比细脉还要细,几乎感觉不到,像蜘蛛丝一樣。
代脈埋藏在骨骼外、筋膜里,用手指按壓三次都无法触及,必须推开筋膜才能感受到。
代脈浮在表面,但用手指按壓三次都無法觸及,必須推開筋膜,才能在診斷時用手指感受到脈搏。
3. 經絡部位
脈之所生,根於胃氣,胃為脾腑,司納飲食,飲食化精,上輸心肺,輸心生血,輸肺生氣,血陰氣陽,流行脈至,陽衛精外,陰營脈里,脈從經中,猶水之注。(經者謂氣血流行,經常不息也。)
正經十二,生髮於心,由肺分布,手足頭身,內屬臟腑,腑陽臟陰,陰陽配合,循環無停。
白話文:
脈搏的產生,源於胃部的運化功能。胃部作為消化器官,負責儲存食物,將食物轉化為精華,向上輸送至心肺。心臟將精華化為血液,肺部將其化為氣息。血液屬陰,氣息屬陽,它們在脈絡中流動,陽氣運行於脈絡之外,陰血運行於脈絡之內。脈絡貫通於經絡之中,就像水流經過水渠一樣。(經絡是指氣血運行,持續不斷的通路。)
手太陰經,肺臟所繫,起於中焦胃口,下出絡於大腸,(絡繞也。)還循膈出,上屬於肺,(屬會也。)從之肺系,橫從腋下,(肩脅下曰腋。)下循臑內,(膊下前腋處為臑,肩肘之間也。)手厥陰前,(心經,)肘臂之內,(臑盡處為肘臂節也。)上骨下廉,(廉偶也、邊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與肺臟相連,從中焦(消化系統)的胃開始,向下分支與大腸相連,(分支的意思)再沿著橫膈膜向上,與肺臟相會,(相會的意思)從肺臟的系膜延伸,橫向穿過腋下,(肩膀和肋骨下的部位叫腋下)向下沿著手臂內側,(腋下前方的部位叫臑,在肩膀和肘部之間)在手少陰心經的前面,(手少陰心經)在肘部和手臂的內側,(臑的盡頭就是肘部和手臂的交界處)在上臂靠近骨頭的下緣處,(下緣指邊緣)
)寸口魚際,(寸口穴在寸脈陷中,魚際穴在大指大節後內側。)上大指端,(端秒也。)內側乃竭支者出腕。(經之旁出大者為支臂,盡處為腕。)手陽明接。
臑[者](音)儒,肱骨也。腕音宛,肘下骨。
白話文:
寸口穴位於尺側腕橫紋,與魚際穴上下相對。魚際穴位於拇指第一節後方內側。
拇指的末端稱之為「端脈」,其內側的支流出於腕部。該支流即為手陽明經脈。
手陽明經,內腑大腸,起於食指,內側之端,循指上廉,歧骨之間,(內骨分處為歧骨。)上腕外側,界兩筋間,循臂上廉,肘外紋旁,臑外前廉,上⿰骨禹骨端,(⿰骨禹骨穴在肩兩骨間陷處,腕宛中舉臂有孔處。)肩前巨骨,缺盆下臟,(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陷中為缺盆。
白話文:
手陽明經,內臟屬大腸,起於食指內側端點,沿著手指外側邊緣向上,分歧骨之間(內側骨頭分開處稱為歧骨)。上行到手腕外側,界於兩條肌腱之間,再沿著手臂外側邊緣向上,經過肘部外側紋理旁,再到前臂外側前邊緣,最後上行到肩胛骨上方,位於滑車骨和鷹嘴骨的頂端(滑車骨鷹嘴骨穴在肩膀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手臂舉起時肘關節中部有空洞)。最後抵達位於肩膀前方的橫骨大塊骨頭,凹陷處的臟部(胸前的橫骨稱為大塊骨,大塊骨凹陷處稱為凹陷)。
)絡肺下[鬲](膈),屬之大腸,支從缺盆,上頸貫頰。(頭莖為頸,耳下曲處為頰。)挾口上唇,交人中穴。(人中穴在鼻下。)左從右達,右從左出,上挾鼻孔,足陽(明)接。
⿰骨禹音虞,肩前骨。
白話文:
這條經絡從肺下方(橫膈膜)經過,與大腸相連,分支從缺盆(鎖骨上窩)上去,沿著頸部貫通到臉頰。(頭頸為頸,耳下彎曲處為頰。)夾著嘴巴的上脣,交會於人中穴。(人中穴在鼻下。)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往上夾住鼻孔,與足陽明經絡相連。
足之陽明,胃腑之經,起於內眥,(眥乃目角。)鼻外下行,夾吻屈轉,相依下唇,承漿陷會,(承漿穴在唇下陷中。)卻循順行,頤後下廉,(腮下為頷,領下為頤。)人迎而橫,(人迎穴在曲頰前一寸六分。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頂開始,從額角、面上行,經過眉毛,再到外耳上方的耳尖處,然後到耳後,再到耳枕骨後面,再到肩部,再到脅肋,再到腰部,再到臀部,再到小腿外側,再到腳外踝,再到腳小趾外側。
)曲頰前上,耳前陷內,歷鬢之前,上額顱際,直者人迎,結喉旁垂,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支者缺盆,行於乳內,挾臍直下,氣街相接,(氣街即氣衝穴,在歸來下鼠奚上一寸動脈應於宛中。)支者胃中,循腹中穿,氣街脾關,(股外為髀,髀前膝上,為伏兔後交絞為髀關是也。
白話文:
(中醫)經絡(包括)從顴骨上方、耳前凹陷處、沿著鬢髮前面、額頭上方骨頭邊緣的曲頰穴;一直的經絡是人迎穴,結喉旁垂著的經絡是缺盆穴,順著橫膈膜下方,屬於胃絡與脾絡;分支的經絡是缺盆穴,經過乳房內側,夾著肚臍下行,氣街穴相接,(氣街穴位於歸來穴下方、鼠奚穴上方的動脈處,對應中醫任脈)。分支的經絡來自胃中,行於腹中部穿過,氣街穴與脾關穴相通,(股骨外側為髀骨,髀骨前膝蓋上方為伏兔穴,後方交叉交錯處為髀關穴)。
)入膝臏中,(挾膝解中為臏。)䯒骨外廉,(脛股為䯒。)足跗上入,中指外邊,支從胕出,足太陰接。
臏音賓,膝蓋骨。髀音俾,股外也。䯒音行。胕音膚,足趾也。
白話文:
經脈進入膝蓋骨,就是在膝蓋兩側的凹陷處。沿著小腿骨的外側邊緣,進入到腳背,然後再到達腳中趾的外側。有一條分支從腳趾處出來,連接到足太陰經。
膝蓋骨稱為臏。髀是指大腿的外側。小腿骨叫做䯒。胕指的是腳趾。
足之太陰,脾臟之經,起大指內,白月之邊,覈骨後上,(覈骨拐骨也。)內踝前廉,(足後跟兩旁骨為踝。)腨內腨外,(踝上五寸為腨。)足厥陰前,行上循膝,股內前廉,(髀內為股。)入腹屬脾,(臍上下為腹。)絡胃上穿,貫膈挾嗌,(嗌與咽同義。)與舌相連,支者從胃,注[意](心)終焉。
覈音核;踝音胯,足外也;臑音段;嗌音咽。
白話文:
腳上的足太陰經,就是脾臟的經絡。它從大腳趾內側,靠近指甲邊緣開始,迂迴向上經過踝骨後面(踝骨又稱拐骨),再進入內踝前方,經過腨內、腨外(踝上五寸處稱腨),位於足厥陰經之前,然後向上沿着膝蓋、大腿內側前緣(大腿內側稱股)走行,進入腹腔連接脾臟(肚臍上下稱為腹)。它又與胃相連接,穿過橫膈膜,沿氣管兩側向上,與舌頭相連。分支從胃部延伸,最終連接(意指連接心臟)。
手少陰心,為心臟起,下落小腸,上屬心系,支者從心,心系上溢,挾之咽喉,系之目系,直者從心,上肺橫遷,出腋下循,臑內後廉,手厥陰後,肘臂內廉,上抵掌後,兌骨之際,(腕外踝為兌骨。)掌內後廉,小指內竭,交手太陽,不假支別。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臟,下行到小腸,上屬於心繫。從心分出的支脈,上行咽喉,旁系目系。直行的脈絡從心臟出發,上達肺部,橫貫肺部,出腋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在手厥陰心包經的後方,向上行至手肘和前臂的內側,繼續向上延伸到手掌的後緣,兌骨(手腕外側骨骼突起)旁。接著沿著手掌內側後緣,到小指內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無需分出支脈連接。
手之太陽,小腸腑經,起小指端,手外側行,上從腕出,踝中直步,臂內下廉,肘內側月,兩筋之內,臑外之後,上行肩解,肩脾交膂,(脊兩旁為膂上,兩角為肩下,成片骨為肩脾穴。)上入缺盆,絡心循嗌,下抵膈胃,小腸屬焉,支出缺盆,上頸曲頰,外眥入耳,支從頰䪼,抵鼻內眥,足太陽接。
䪼音拙。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脈:
從小指指尖開始,沿手部外側向上,從手腕處出來,直向上行至肘中,沿上臂內緣向下,至肘內側月牙形的部位,兩條肌腱的內側,上臂外側後方,向上行至肩關節,肩胛骨與肩部交界處(脊椎兩側上方為膂穴,兩側下角為肩穴,一片骨頭稱肩脾穴),進入缺盆(鎖骨下窩),連結心臟,沿著氣管向下,到達膈肌和胃,與小腸相關,從缺盆支出,向上經過頸部和臉頰,經外眼角進入耳中,分支從臉頰兩側連接到鼻腔內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
足之太陽,膀胱腑經,內眥而起,上額循巔,(巔者頂也。)絡腦下項,(頸上為腦,腦後為項。)肩膊內廉,(肩後之下為膊骨。)挾脊絡腎,(椎骨為脊。)膀胱屬焉,支者貫臀,(股下為臀。)入膕中穿,(膝後曲節處為胭。)一支上至,天柱分肩,(天柱骨在肩脾之上際會處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角開始,向上沿着額頭到頭頂,連接大腦和頸後,肩部和上臂內側,沿着脊骨連接腎臟,經過膀胱,支脈穿過臀部,進入膝蓋後面的窩,一支向上到天柱骨分出,向肩部延伸。
)膊內貫胂,(夾脊骨也。)挾脊下焉,過臀髀樞,(即脾厭又名環跳穴。)髀外後廉,膕外臑內,外踝後纏,至小指外,足少陰連。
膕音國,胂音申。
白話文:
從胳臂內側的貫胂穴(即夾脊骨),沿著脊椎兩側向下,經過臀部和大腿根部樞穴(即脾厭穴,又名環跳穴),在大腿外側後緣,小腿外側後方,外踝後方沿著足外側緣,連到小指外側的足少陰經。
足之少陰,腎臟之經,起小指下,趨足湧泉,(湧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在其中。)內踝前[側](出),轉踝從邊,跟中臑內,(跟,足跟也。)上膕內廉,股內後隅,脊膂中穿,屬腎出絡,膀胱值焉,直者從腎,貫肝膈出,入於肺中,循喉挾舌,支從肺行,注於胸中。
白話文:
足少陰經是腎經,從小指下方開始,經過湧泉穴(位於足底中心,屈足捲起腳趾時,湧泉穴會隱藏其中),從內踝前側出現,沿著腳踝外緣,經過腳跟內側,上行至小腿後內側,股骨後內側,穿過脊椎,與腎相連,膀胱與其相通,主幹從腎向上經過,貫穿肝臟、橫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兩側舌頭,分出支脈從肺部運行,在胸腔內連接。
手之厥陰,心包經通,起於胸內,臟屬膻中,(膻中穴在兩乳之間,正值心前空處,以藏宗氣,又曰天氣,[亦曰]靈樞謂之氣海是也。)歷絡三焦,(焦原也,胸為上焦,氣之原也;膈為中焦,血之原也;腹為下焦,水之原也。靈樞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云。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與心相通,發源於胸腔內,歸屬於膻中(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正對著心前的空腔,用來儲藏身體宗氣,也叫天氣,靈樞稱之為氣海)。這條經絡貫穿三焦(三焦是源頭的意思,胸腔為上焦,是氣的源頭;橫膈為中焦,是血的源頭;腹部為下焦,是水的源頭。靈樞經中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泡沫,下焦如溝渠)。
)胸膈腹中,支從胸出,橫行於脅,(腹旁為脅。)上抵腋下,(脅上為腋,)循臑中出,行手太陰,少陰經內,肘中下臂,行兩筋中,入於掌內,中指乃竭,支別掌中,手少陽接。
白話文:
胸腔、膈膜和腹部的支脈從胸部延伸出來,橫向穿過肋骨下方(肋骨兩側稱為脅)。向上延伸到腋窩(脅骨上方為腋窩),沿著手臂肱骨內側中線延伸出來,經過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的內側,在手肘中下部沿著兩條筋之間行進,進入手掌內側,到中指末端結束。從支脈延伸出的分支進入掌中,連接到手少陽三焦經。
手之少陽,三焦腑經,無名指端,外側起焉,上行歧骨,腕臂外邊,骨間肘外,臑外上肩,大椎之側,(大椎穴在第一椎陷中。)缺盆一穿,絡之膻中,三焦屬焉,支從膻中,缺盆陷出,上行耳頂,耳上角折,下循耳前,從頰至䪼,支者耳後,入於耳內,出耳外眥,足少陽接。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小指一側外緣,往上沿著尺骨外側向上行,經過手腕和手臂外側,肘關節外側,再往上行經肩外上部,到達大椎穴旁。(大椎穴位於第一胸椎凹陷處。)穿過缺盆穴,然後聯繫膻中穴,三焦經歸屬於此,從膻中穴分出支脈,從缺盆穴凹陷處出來,往上行到耳頂,在耳上角折回,向下沿著耳前,從臉頰到下巴,有支脈在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外眥出來,與足少陽膽經相連接。
足之少陽,膽腑之經,起外眥鬢,陽角後懸,耳後腦側,下項循肩,肩頸缺盆,(肩井穴在肩上陷中。)下腋季脅,(脅中之骨為季骨穴。)後起髀厭,髀陽膝外,(髀外太陽、陽明之間。)輔骨之前,(䯒骨外為輔骨。)下抵絕骨,(外踝以上為絕骨)。外踝足跗,小次指兼,支從耳後,出走耳前,外眥人迎,頰車頸穿,缺盆合原,貫膈絡肝,膽腑屬焉,出脅氣街,毛際髀厭,支從跗上,大指間遷,歧骨內出,足厥陰連。
白話文:
少陽膽經,起始於外眼角和鬢角,沿著陽白穴後方懸垂,經過耳後、腦側,下行至頸部,沿著肩膀,在肩部凹陷處有肩井穴。繼續向下,通過腋窩、肋骨下方(季肋骨穴),然後向上延伸至大腿外側,膝蓋外側的髀陽穴附近。再往下,通過腓骨外側,稱為輔骨,抵達外踝上方,稱為絕骨。再往下,到達外踝和腳背,延伸至小指次指之間。另外,還有一條支脈從耳後開始,經過耳前、外眼角旁的人迎穴,再到頰車穴、頸動脈旁,與主幹在肩部缺盆穴會合,貫穿膈肌,聯繫肝臟,膽腑也屬此經。主幹經脈從肋骨下方穿過,到達大腿外側髀厭穴,另一條支脈從腳背向上延伸,通過大腳趾間,內側歧骨處與足少陰腎經相連接。
足厥陰經,肝臟所屬,起大指外,聚毛循跗,轉內踝前,中封之所,(中封穴在內踝前一寸許陷中,仰足取之。)上踝八寸,足太陰後,自膕內廉,曲泉循股,(曲泉穴在輔骨下大小筋陷中,曲膝得之,即膝旁橫頭紋處也。)陰中環繞,腎囊左右,入小腹旁,挾之胃腑,屬肝絡膽,脅前喉後,會頑自額,(頑者顙也。)[外](升)顛交督,(督脈。
白話文:
腳厥陰經
這條經絡屬於肝臟,從大腳趾外側開始,沿著足背向上,繞過內踝前方,在中封穴處(內踝前方一寸左右的凹陷,仰起腳取穴),向上八寸,在足太陰經的後方,從大腿內側後緣的曲泉穴開始(曲泉穴在輔骨下方,大小股肌筋的凹陷中,彎曲膝蓋取穴,也就是膝蓋旁橫向的紋路處),沿著大腿向上走,在陰部環繞,通過腎囊左右兩側,進入小腹旁邊,與胃和腑相連,最後連接到肝膽,分佈在肋部前側和喉部後方,經絡會合後,從前額向上,在頭頂會合督脈。
)支者目系,下頰環口,復貫膈脾,注肺乃伏,奇經督任,陰陽同宗,督起下極,(下極之俞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兩筋為纂內深之處。)上循脊中,(後上而前。)遇腦額鼻,齘交而終,(斷交穴在上齒縫中。)任起中極,(中極下會陰之分也。)循臍腹中,胸喉上達,承漿乃窮。
白話文:
任脈和督脈這兩條奇經,分屬陰陽,它們的根源是相同的。督脈從下面開始,沿著身體中線向上走,經過腰部肌肉,貫穿膈肌和脾臟,並連接到肺部。它還與其他經絡相連,因此與各個臟腑都有聯繫。督脈繼續向上,沿著脊柱中間向上走,最後到達頭部,經過腦部、額頭和鼻子,在斷交穴(位於上齒縫中間)結束。
任脈從中極穴開始,中極穴位於會陰的下方。任脈沿著肚臍和胸腹向上走,經過咽喉,最後到達承漿穴(位於下脣)。
(承漿穴在口唇下中。)
齗音忻。
心居主官,神明出焉。膻中佐命,喜樂出焉。
膻中藏天之靈氣,亦名氣海。
肝將軍官,謀略出焉。膽中正(官),智決出焉。
魂藏於肝,晝棲於目。
脾主轉輸官,運化出焉。胃倉廩官,納受出焉。
思慮勞倦皆傷脾。胃為水穀之海。
肺相傳官,治節出焉。大腸傳道,變物出焉。
魄藏於肺。大腸為火臟。
腎作強官,技巧出焉。小腸受盛,化物出焉。
腰為腎[腑](府),右水左火,為之命門。
腦。
腦為髓海,屬腎,主膻中,在兩乳之間。
膈膜。
膈膜在肺,下與脅腹周迴相著如幕,以遮濁氣,使不熏蒸上焦。
命門火。
命門火即相火,蒸化穀食,並代心君火行事者。
幽門。
幽門即胃之下腕,在大小腸之間,津液滲入膀胱,渣穢流入大腸矣。
氣海。
氣海一曰關元,在臍下二寸五分。
丹田。
丹田在臍下三寸。
眼。
白話文:
承漿穴位於嘴唇下方正中。
咬合時發出「忻」的聲音。
心臟是主宰人體的官竅,神明從心臟發出。膻中穴輔助心臟,喜悅從膻中穴發出。
膻中穴儲藏著天地之靈氣,也稱為氣海。
肝臟是將軍官,謀略從肝臟發出。膽囊是中正之官,智慧和決斷從膽囊發出。
魂魄藏於肝臟,白天棲息於眼睛。
脾臟是轉輸官,運化功能從脾臟發出。胃是倉廩官,納受食物的功能從胃發出。
思慮和勞倦都會傷脾臟。胃是水穀之海。
肺臟是相傳官,治理節度功能從肺臟發出。大腸是傳道官,排泄廢物功能從大腸發出。
魄藏於肺臟。大腸是火臟。
腎臟是強官,技巧從腎臟發出。小腸是受盛官,化解食物功能從小腸發出。
腰部是腎臟的府,右側是水,左側是火,是命門所在。
腦是髓海,屬於腎臟,主宰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
膈膜位於肺臟下方,與肋骨和腹部周圍相連接,像一層幕布一樣,遮擋濁氣,防止濁氣熏蒸上焦。
命門火,也就是相火,蒸化穀食,並代替心君火行使功能。
幽門是胃的下端,位於大小腸之間,津液滲入膀胱,糟粕流入大腸。
氣海又稱為關元穴,位於臍下二寸五分。
丹田位於臍下三寸。
眼睛。
人之初生,天一生水,先生黑睛,瞳人屬腎,地二生火,兩眥屬心,天三生木,黑珠屬肝,地四生金,白珠屬肺,天五生土,眼胞屬脾。
鼻。
結胎先長,鼻故曰鼻祖。
白話文:
人生剛出生時,上天賦予了我們水的力量,所以最早能看見的是黑色的瞳孔,這是腎臟的功能。接著,大地給予了我們火的力量,雙眼兩旁的紅色眼白屬於心臟。再接著,上天賦予了我們木的力量,黑色瞳孔屬於肝臟。然後,大地賦予了我們金的力量,白色瞳孔屬於肺臟。最後,上天賦予了我們土的力量,眼瞼屬於脾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