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班

《證治心傳》~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用藥宜精審慎勿疏忽記

治病之要,首辨藥性。用藥得當則救人,用藥不當則殺人。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其間有極和平、泛常之品,幾微之間,亦能僨事者,必須潛心研究,庶免致患。嘗憶昔醫治虛痘,用四君子湯,平妥極矣,然亦間有枯斃者,以其白朮之燥、茯苓之滲,即為大害;有陰虛用四物湯尚能獲咎,以芎、歸辛竄耗陰。

白話文:

治療疾病最重要的,首先要辨明藥物性質。使用藥物得當就可以救人,使用不當就會殺人。如果藥物性質猛烈,人們很容易就能知道;有些藥物性質非常平和、平常,但微小的差別也會出問題,必須潛心研究,才能避免造成災禍。

我曾經見過醫治虛損痘疹,使用四君子湯,藥性平和安全,但也有少數人枯死,這是因為白朮乾燥,茯苓利尿滲濕,造成了傷害;有陰虛體質的人使用四物湯,也有可能出現問題,因為川芎、當歸辛熱,會消耗陰液。

夫苓、術極平和之性味,芎、歸體陰微辛之氣,尚能遺害,至於暑熱、霍亂,服生薑湯立弊者,書載難以枚舉耳。更有其藥本不對症,因其能揠苗助長,或治標病有小效,而其害過後方顯者;或因病重藥輕、藥邪相拒,初服反覺不安,患者不知,遂即更醫,反致錯亂者,凡此之類,尤屬暗而難測。惟須細心討論藥、病,如何相制、如何相反之理,而用之得宜者。

白話文:

茯苓和術,它們的性味很平和。當歸、川芎雖然陰性微辛,但尚且會留有餘毒。至於中暑、霍亂,用生薑湯來治療很有效,這方面記載的案例很多,不勝枚舉。還有,有些藥本來不適合用於某種症狀,但因為它們能幫助疾病快速進展,或者在改善症狀上有一點小效果,而它們的危害往往在後來才顯現出來。或者因為病情嚴重而藥物過輕,或者藥物相剋,剛開始服用反而會感到不適,患者往往不明白,就隨意換醫生,導致治療混亂。像這樣的例子,往往是不易察覺的。因此,我們必須仔細分析藥物和病情的關係,瞭解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這樣才能正確使用藥物。

譬如氣虛者,只宜甘溫極純之劑,不能稍參克耗,間不容髮。若病久胃虛,僅宜參耆、參地之品,若挾炒朮、二陳、歸、芎等,即覺不妥。又如陰極虛而亡血者,只宜純甘柔潤,以三才復脈等法,然必去桂、姜。推而至於婦女之胎產,或血崩過多,或鬱勃日久,皆不得用升散之品。

白話文:

例如氣虛的人,只適合使用溫和純淨的藥劑,不可加入一點會耗氣的藥材,差距極小。如果病久導致胃氣虛,只能使用人參、黃耆、生地黃等補氣藥,如果加入炒白朮、二陳湯、當歸、川芎等,就會感到不適。又如陰虛嚴重並有出血的人,只適合使用溫和滋潤的藥物,例如三才復脈湯,但必須去掉桂枝和生薑。此外,對於婦女的懷孕、生產,或大出血、鬱悶已久的情況,都不能使用升散類的藥物。

又有化燥、化熱之證,不能夾絲毫辛溫苦燥。每見大泄之病,服胃苓而加劇,乃豬、澤滲利太過,反助下行之患。他如寒忌清涼,熱忌辛溫;虛忌消耗,實忌澀滯;上逆者,宜降不宜升;下泄者,宜固不宜降;散亂者,宜收斂不宜辛散;鬱結者,宜宣達不宜澀滯。用藥相當則病瘳,相忌則病進。

白話文:

還有由燥熱引發的症狀,不能帶有絲毫辛辣溫熱和苦燥的藥物。經常看到大便泄瀉的病人,服用胃苓湯後病情加劇,那是因為豬苓和澤瀉利尿通便的作用過強,反而助長了腹瀉的症狀。其他的,如寒症忌用清涼藥,熱症忌用辛溫藥;虛症忌用耗散藥,實症忌用收斂藥;上逆的症狀,適合用降氣藥而不適合用升氣藥;下泄的症狀,適合用固腸藥而不適合用瀉藥;散亂的症狀,適合用收斂藥而不適合用辛散藥;鬱結的症狀,適合用宣通藥而不適合用收斂藥。用藥相適應,病情就會好轉;用藥相忌,病情就會加重。

至於虛羸、年老,孕婦、產後,若患實症,攻邪宜早,乘其正未重傷,邪未深入,慎勿畏攻,牽延正為邪傷,挽之莫及。當此危疑之際,有起死回生之法也。余治大病,必用大藥,歷獲奇效,如大散以麻黃羌活為主,大攻以大黃芒硝為要,大溫以附子乾薑肉桂為主,大清以石膏黃連為主,大補以人參黃耆為主,大滋陰以熟地、二冬為主。

白話文:

對於體質虛弱、年老、懷孕、產後的患者,如果得了實熱症,應及早攻邪。趁著病情還不嚴重,病邪尚未深入時,不要害怕攻邪,拖延時間只會讓病邪傷正氣,到時難以挽救。這種危急時刻,就有起死回生的辦法。我治療大病,必定使用大藥,歷來都取得奇效。例如:大散主要用麻黃、羌活;大攻主要用大黃、芒硝;大溫主要用附子、乾薑、肉桂;大清主要用石膏、黃連;大補主要用人參、黃耆;大滋陰主要用熟地、二冬。

每遇大實之症,必須大劑,大黃由五錢至一兩;治大寒之症,附子由三錢增至六錢者;大清之症,石膏由八錢增至五兩者,方克捷效,轉危為安。所以醫貴閱歷、經驗,非近世庸愚無識,每以輕藥相代,或用數分至錢半,以希起死回生者,何異癡人說夢耳。夫藥性生成,各具專能,生剋制化,用以補偏救弊,斷非他物可代。

白話文:

遇到病情重大的疾病時,必須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大黃的用量從五錢到一兩不等;治療嚴重寒症時,附子的用量從三錢增加到六錢;治療嚴重清熱症時,石膏的用量從八錢增加到五兩。只有這樣才能快速見效,使病情從危急轉為安定。因此,醫生需要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那些近世的庸醫無知之輩,常常用輕量的藥物代替,或者只用幾分到半錢,希望能起死回生。這種做法與癡人說夢沒有什麼兩樣。藥物的特性是與生俱來的,各有專門的作用。通過生剋制化的原理,可以補救偏頗和弊端。其他東西是絕對不能代替的。

然用藥之道,各有次序,凡邪犯上焦、心肺、頭目、清竅,則宜輕清之品,不宜重味,藥過病所,反傷中下。鬱結之病,治從輕宣柔潤,不宜苦重、大熱、補澀之品,非徒無效,而反增病也。倘婦女崩漏,治宜重大之劑,方可勝任;若用輕小之劑,揚湯止沸,於病無濟。大瀉之疴,湯劑直過病所,不能留戀,宜用末藥以緩止之。

白話文:

但是用藥的原則是有順序的,如果邪氣在身體的上焦(頭部、胸腔)、心肺、頭部、耳鼻咽喉,就要使用輕清的藥品,不宜使用味道重的藥物,因為藥物超過病竈,反而會損傷中部和下部。對於鬱結的疾病,治療方法是從輕宣洩、柔潤,不宜使用苦味重、大熱、滋補收斂的藥品,不僅無效,還會加重病情。如果女性出現崩漏,治療時宜用劑量較大的藥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如果使用劑量小的藥物,就像用灑水滅火一樣,對病情無濟於事。大瀉的腹瀉,湯劑會直接越過病竈,不能停留,宜用散狀藥物來緩慢止瀉。

至瘋狂、淫瘡、疫癘等患,皆宜重下,輕微之品難於取效。所列各法,皆平日曆驗心得,用特錄記,以備研究,作後進之模範也可。

白話文:

對於精神失常、性病、流行病等疾病,都應該盡量使用強力治療的方式,輕微的藥物很難達到效果。所列出的各種方法,都是我平日臨牀經驗的總結,特地記錄下來,以便後人研究和作為年輕一代的榜樣。

瀾按:用藥之道,言之精且詳矣。大病用大劑,方克勝任,庶免正虛邪盛,更難挽救,是平素經驗閱歷之言。論中石膏用至五兩,大黃用至一兩,桂、附等亦五六錢者,是《內經》有故無損之遺法,然非有先生之才識則可,無先生之膽略則不可。學者尤當熟讀深思,潛心推測,自能心領神會而造精微,步良醫之後塵,庶不負指歸之教焉。

白話文:

瀾按:用藥的原則,在這篇文章中闡述得很精闢詳盡。對於重病,需要使用大劑量的藥物,纔能夠有效壓制病邪,避免正氣虛弱、邪氣盛行,到時就更難挽救了,這是根據平時的經驗和見解所說的。文中提到石膏用量可達五兩,大黃用量可達一兩,桂枝、附子等藥材的用量也達到五六錢,這都是《內經》中記載的傳統用藥方法,沒有任何損害。然而,要想做到這樣,不僅需要像作者這樣的才識,更需要作者那樣的膽略。學習者更應仔細閱讀、深入思考、用心推測,纔能夠心領神會,掌握精髓,繼承名醫的衣缽,不辜負作者的教誨。

2. 胃為生化之源記

經云:胃者,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人自有生之後,惟賴五穀以滋養。谷入於胃,流行於臟腑,化津化液,熏膚、充身、澤毛,莫不以胃氣為本。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仲景《傷寒論》陽明症最多。陽明者,胃也。變化五穀滋生之大源,七情六淫皆以胃氣強弱為轉移,推而至於溫熱、暑濕、瘧痢、咳嗽、嘔瀉、腫脹、胸悶、氣痛等症,均出於胃也。

白話文:

中醫古書中記載:胃是五臟六腑的總樞紐。人從一出生,就必須依靠五穀來滋養身體。食物進入胃中,再運送到各個臟腑,轉化為體液和精華,滋潤皮膚、充實身體、濡養頭髮,這些都離不開胃氣。有胃氣,人才能生存;沒有胃氣,人就會死亡。因此,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陽明經的病症最多。陽明經就是胃。食物轉化為滋養身體的本源,七情六淫(情緒和外邪)的影響都取決於胃氣的強弱。從這一點推論,溫熱病、暑濕、瘧疾痢疾、咳嗽、嘔吐腹瀉、腫脹、胸悶、腹痛等症狀,都與胃有關。

夫胃為水穀之海,生化之源,內而臟腑、氣血,外而筋骨、皮肉,無不賴以灌溉,萬物所歸者也。經以胃為多氣多血,一身之關鍵。人身七情之感,怒盛傷肝,肝動則氣逆上衝,怒息則肝自平,而所病者,乃被沖之胃耳。假使邪入五臟,其人立死,雖輕邪亦為痼疾矣。

白話文:

脾胃猶如人體中的水穀倉庫,是滋生能量的源頭。從內部的五臟六腑、氣血循環,到外部的筋骨、肌肉,都依靠脾胃來濡養和滋潤,猶如萬物生長之所。經典記載,脾胃氣血充盈,是全身的要害部位。

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中,過度發怒會損傷肝臟,肝臟受影響後就會促使氣血逆流上衝。只有平息怒氣,肝臟才能恢復正常,而因發怒所傷及的卻是脾胃。如果病邪深入到了五臟六腑,人體就會立時死去;即使是輕微的病邪,也會成為頑固不化的慢性疾病。

市醫不知生化之理,謬稱風伏於肺,又云脾為生痰之本、肺為貯痰之器,或謂痰迷心竅,殊覺噴飯,不思之甚。蓋肺為嬌臟,何能留風、貯痰?試問其風、其痰,從何道入內耶?至於心為一身之主,其竅更何能容痰?況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即脾亦為清淨之臟,亦不能容痰。每見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於胃矣。

白話文:

許多醫者對人體生理的運作毫無瞭解,竟胡亂說風會停留在肺裡,還說脾是產生痰液的根源,而肺是儲存痰液的容器。甚至有人說痰會迷失心竅,真是荒謬可笑,令人忍不住嘲笑。

肺部是嬌嫩的器官,怎麼可能容得下風和痰?請問這些風和痰是從哪條路進入體內的?至於心臟是一身之主,它的神竅怎麼可能容納痰液?況且心臟和肺部位於高處,無法進入痰液。脾臟也是清浄的臟器,也不可能容納痰液。

每次看到有人從食道吐出痰,就知道痰液是從胃部產生的了。

余臨症研究,歷驗心得而闡明之,以啟後進而免再誤也。大抵人身以胃為總司,其用煩雜,其位衝要,凡內外諸病無不歸之於胃。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療諸病,功效捷應。今特揭明,以備採擇,不致為古書所惑。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一語,推而至於《內》、《難》經文,其中謬誤,不可枚舉。

白話文:

我研究醫術的過程中,透過臨牀經驗得到一些心得,現在寫出來,希望後學者能參考,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總的來說,人體以胃為中心,胃的功能繁雜,地位重要,各種內外疾病都與胃有關。我經常使用治療胃的方法來治療各種疾病,療效顯著。現在我特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和選擇,避免被古書誤導。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推廣到《內經》、《難經》這些經典,其中謬誤多得數不勝數。

余為活人計,不得不直言之歟。

瀾按:萬物莫不歸於胃,故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也。今先生闡發胃之功用,博考治胃諸方,以療溫熱、濕溫危疴;又擴充肝、肺諸病,亦因於胃病者,於是專以治胃,功效昭著。藉以啟後進之智識,不致仍惑於陰陽五行、八味六味湯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遺害,挽回溫補之頹風,先生之濟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白話文:

瀾氏按語:所有事物最終都與胃有關,因此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現在先生詳細闡述胃的功能,廣泛考證治療胃病的各種方劑,用於治療溫熱、濕溫等危重疾病;同時還擴展到肝、肺等疾病,這些疾病也與胃病有關,因此專門以治療胃病為主,療效顯著。以此啟發後學者的見識,不要再迷信於陰陽五行、八味六味湯丸可以治療所有疾病的謬論,扭轉溫補的頹風,先生濟世救人的苦心,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