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班

《證治心傳》~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用藥宜精審慎勿疏忽記

治病之要,首辨藥性。用藥得當則救人,用藥不當則殺人。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其間有極和平、泛常之品,幾微之間,亦能僨事者,必須潛心研究,庶免致患。嘗憶昔醫治虛痘,用四君子湯,平妥極矣,然亦間有枯斃者,以其白朮之燥、茯苓之滲,即為大害;有陰虛用四物湯尚能獲咎,以芎、歸辛竄耗陰。

夫苓、術極平和之性味,芎、歸體陰微辛之氣,尚能遺害,至於暑熱、霍亂,服生薑湯立弊者,書載難以枚舉耳。更有其藥本不對症,因其能揠苗助長,或治標病有小效,而其害過後方顯者;或因病重藥輕、藥邪相拒,初服反覺不安,患者不知,遂即更醫,反致錯亂者,凡此之類,尤屬暗而難測。惟須細心討論藥、病,如何相制、如何相反之理,而用之得宜者。

譬如氣虛者,只宜甘溫極純之劑,不能稍參克耗,間不容髮。若病久胃虛,僅宜參耆、參地之品,若挾炒朮、二陳、歸、芎等,即覺不妥。又如陰極虛而亡血者,只宜純甘柔潤,以三才復脈等法,然必去桂、姜。推而至於婦女之胎產,或血崩過多,或鬱勃日久,皆不得用升散之品。

又有化燥、化熱之證,不能夾絲毫辛溫苦燥。每見大泄之病,服胃苓而加劇,乃豬、澤滲利太過,反助下行之患。他如寒忌清涼,熱忌辛溫;虛忌消耗,實忌澀滯;上逆者,宜降不宜升;下泄者,宜固不宜降;散亂者,宜收斂不宜辛散;鬱結者,宜宣達不宜澀滯。用藥相當則病瘳,相忌則病進。

至於虛羸、年老,孕婦、產後,若患實症,攻邪宜早,乘其正未重傷,邪未深入,慎勿畏攻,牽延正為邪傷,挽之莫及。當此危疑之際,有起死回生之法也。余治大病,必用大藥,歷獲奇效,如大散以麻黃、羌活為主,大攻以大黃、芒硝為要,大溫以附子、乾薑、肉桂為主,大清以石膏、黃連為主,大補以人參、黃耆為主,大滋陰以熟地、二冬為主。

每遇大實之症,必須大劑,大黃由五錢至一兩;治大寒之症,附子由三錢增至六錢者;大清之症,石膏由八錢增至五兩者,方克捷效,轉危為安。所以醫貴閱歷、經驗,非近世庸愚無識,每以輕藥相代,或用數分至錢半,以希起死回生者,何異癡人說夢耳。夫藥性生成,各具專能,生剋制化,用以補偏救弊,斷非他物可代。

然用藥之道,各有次序,凡邪犯上焦、心肺、頭目、清竅,則宜輕清之品,不宜重味,藥過病所,反傷中下。鬱結之病,治從輕宣柔潤,不宜苦重、大熱、補澀之品,非徒無效,而反增病也。倘婦女崩漏,治宜重大之劑,方可勝任;若用輕小之劑,揚湯止沸,於病無濟。大瀉之疴,湯劑直過病所,不能留戀,宜用末藥以緩止之。

至瘋狂、淫瘡、疫癘等患,皆宜重下,輕微之品難於取效。所列各法,皆平日曆驗心得,用特錄記,以備研究,作後進之模範也可。

瀾按:用藥之道,言之精且詳矣。大病用大劑,方克勝任,庶免正虛邪盛,更難挽救,是平素經驗閱歷之言。論中石膏用至五兩,大黃用至一兩,桂、附等亦五六錢者,是《內經》有故無損之遺法,然非有先生之才識則可,無先生之膽略則不可。學者尤當熟讀深思,潛心推測,自能心領神會而造精微,步良醫之後塵,庶不負指歸之教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治病的核心在於精確辨識藥物特性。恰當使用藥物可以救人,但錯誤使用卻可能致命。人們容易注意到藥性猛烈的藥物,但那些看似平和常見的藥物,稍有不慎也可能造成危害,因此必須深入研究,以免引發問題。

例如,治療虛弱型痘疹時,使用四君子湯看似萬無一失,但仍偶有失敗案例,因為其中的白朮和茯苓可能導致乾燥和滲透過度。同樣地,對於陰虛患者使用四物湯也可能帶來副作用,因為川芎和當歸的辛香性質可能消耗陰氣。

即使像茯苓、白朮這樣性質平和的藥物,或是像川芎、當歸這樣帶有微辛氣息的藥物,也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對於暑熱、霍亂的病人,服用生薑湯可能立即導致病情惡化。有些藥物雖然不完全符合病症,但因其能加速病情好轉,短期內看似有效,但後果可能在日後才顯現。有些情況下,藥物雖對症,但藥力太輕,或藥物與病邪相互抵抗,導致初次服用感到不適,病人不知原因,轉而尋找其他醫生,反而使病情更加混亂。

必須細心研究藥物與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藥物如何抑制或促進病情的原理,才能恰當使用藥物。

比如對於氣虛的患者,只應使用純粹甘溫的藥物,不能摻雜任何可能消耗元氣的成分。對於長期患病、胃虛的患者,應使用人參、黃耆、熟地等藥物,如果加入炒白朮、陳皮、當歸、川芎等藥物,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對於嚴重陰虛、大量出血的患者,應使用純甘柔潤的藥物,如三才復脈等方法,但必須去掉肉桂、生薑。

對於婦女的懷孕、分娩,或月經過多、鬱悶已久的狀況,不得使用提升散發的藥物。

對於化燥、化熱的病證,不能夾帶任何辛溫苦燥的成分。經常見到嚴重腹瀉的病人,服用胃苓湯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豬苓、澤瀉的過度滲利,反而加重了病情。

總之,寒症不宜使用清涼藥物,熱症不宜使用辛溫藥物;虛症不宜使用消耗性藥物,實症不宜使用阻滯性藥物;上逆的病狀應降不宜升,下瀉的病狀應固不宜降;散亂的病狀應收斂不宜辛散,鬱結的病狀應宣達不宜阻滯。恰當使用藥物可以治癒疾病,錯誤使用則可能加劇病情。

對於體弱、年老、孕婦、產後的患者,如果患有實症,應盡早清除病邪,趁著正氣尚未受損,病邪尚未深入,千萬不要害怕清除病邪,拖延時間只會讓病邪進一步傷害正氣,到時再想挽回就來不及了。在這種危急存疑的時刻,往往存在起死回生的方法。我治療重大疾病時,必定使用強效藥物,屢屢獲得奇效,例如以麻黃、羌活為主的大力散,以大黃、芒硝為主的大力攻,以附子、乾薑、肉桂為主的大力溫,以石膏、黃連為主的大力清,以人參、黃耆為主的大力補,以及以熟地、二冬為主的大力滋陰。

遇到嚴重實症,必須使用大劑量藥物,大黃可從五錢增加到一兩;治療嚴重寒症,附子可從三錢增加到六錢;對於嚴重熱症,石膏可從八錢增加到五兩,才能快速見效,轉危為安。因此,醫生的經驗和閱歷非常重要,不像現在一些庸醫,往往以輕量藥物替代,或使用幾分至一錢半的藥量,妄想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這無異於癡人說夢。藥物性質天生具有特定功能,生剋制化用以補偏救弊,絕非其他物品可以取代。

然而,使用藥物也有一定的順序。對於上焦、心肺、頭目、清竅部位的病邪,應使用輕清的藥物,不宜使用重味藥物,藥物超過病變部位反而可能傷害中下部位。對於鬱結的病狀,應使用輕宣柔潤的療法,不宜使用苦重、大熱、補澀的藥物,否則不僅無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對於婦女的崩漏,應使用重大的藥劑,才能應對病情;如果使用輕小的藥劑,只是揚湯止沸,對於病情毫無幫助。對於嚴重腹瀉的病狀,湯劑直接通過病變部位,無法停留,應使用粉末藥物以緩解病情。

對於瘋狂、淫瘡、疫癘等疾病,都應使用重大的藥劑,輕微的藥物難以見效。以上所列的方法,都是我平日經驗和心得的總結,特別記錄下來供後人研究,作為後進的榜樣。

瀾按:使用藥物的方法已經講得非常詳細。對於重大疾病,使用大劑量的藥物才能應對,以免正氣虛弱、病邪猖獗,更難以挽救。這是平時經驗和閱歷的結果。文中提到石膏用量可達到五兩,大黃用量可達到一兩,肉桂、附子等藥物用量可達到五六錢,這是《內經》中有故無損的古法,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學生尤其應該熟讀深思,用心揣摩,才能心領神會,達到高深的境界,跟隨良醫的步伐,才能不辜負指導者的教誨。

2. 胃為生化之源記

經云:胃者,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人自有生之後,惟賴五穀以滋養。谷入於胃,流行於臟腑,化津化液,熏膚、充身、澤毛,莫不以胃氣為本。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仲景《傷寒論》陽明症最多。陽明者,胃也。變化五穀滋生之大源,七情六淫皆以胃氣強弱為轉移,推而至於溫熱、暑濕、瘧痢、咳嗽、嘔瀉、腫脹、胸悶、氣痛等症,均出於胃也。

夫胃為水穀之海,生化之源,內而臟腑、氣血,外而筋骨、皮肉,無不賴以灌溉,萬物所歸者也。經以胃為多氣多血,一身之關鍵。人身七情之感,怒盛傷肝,肝動則氣逆上衝,怒息則肝自平,而所病者,乃被沖之胃耳。假使邪入五臟,其人立死,雖輕邪亦為痼疾矣。

市醫不知生化之理,謬稱風伏於肺,又云脾為生痰之本、肺為貯痰之器,或謂痰迷心竅,殊覺噴飯,不思之甚。蓋肺為嬌臟,何能留風、貯痰?試問其風、其痰,從何道入內耶?至於心為一身之主,其竅更何能容痰?況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即脾亦為清淨之臟,亦不能容痰。每見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於胃矣。

余臨症研究,歷驗心得而闡明之,以啟後進而免再誤也。大抵人身以胃為總司,其用煩雜,其位衝要,凡內外諸病無不歸之於胃。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療諸病,功效捷應。今特揭明,以備採擇,不致為古書所惑。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一語,推而至於《內》、《難》經文,其中謬誤,不可枚舉。

余為活人計,不得不直言之歟。

瀾按:萬物莫不歸於胃,故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也。今先生闡發胃之功用,博考治胃諸方,以療溫熱、濕溫危疴;又擴充肝、肺諸病,亦因於胃病者,於是專以治胃,功效昭著。藉以啟後進之智識,不致仍惑於陰陽五行、八味六味湯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遺害,挽回溫補之頹風,先生之濟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白話文:

【胃是生命活力的源泉】

古人云:胃是人體五臟六腑的最重要源頭。從出生後,人類就依賴五穀來滋養身體。食物進入胃裏,營養在體內各部位循環,轉化爲津液,滋養肌膚,強健身體,潤澤毛髮,這一切都源於胃氣。人有胃氣則生存,無胃氣則死亡。因此,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陽明病症最多。陽明,就是胃。它變化五穀,是生命活力的源泉,七情六淫都依據胃氣的強弱來轉變。溫熱、暑溼、瘧痢、咳嗽、嘔吐、腹瀉、腫脹、胸悶、氣痛等症狀,都是從胃開始的。

胃是水谷的海洋,生命活力的源泉,內到臟腑、氣血,外到筋骨、皮膚,都依靠胃氣來滋養,萬物都歸於胃。經典中認爲胃是多氣多血的地方,是人體的關鍵。人體的七情感受,憤怒過盛會傷害肝臟,肝臟激動時,氣會上衝,怒氣消退後,肝臟自然平復,但真正生病的是被衝擊的胃。如果邪氣侵入五臟,人會立即死亡,即使是輕微的邪氣也會成爲頑固的疾病。

市面上的醫生不瞭解生命的生成和轉化原理,錯誤地認爲風邪藏於肺,又說脾是產生痰的根本,肺是儲存痰的器官,或者說是痰迷住了心竅,這讓人啼笑皆非,實在荒謬。肺是嬌嫩的臟器,怎麼能留下風邪,儲存痰呢?試問,風邪和痰,是從哪條通道進入體內的呢?至於心臟,是人體的主宰,其孔竅怎麼能容納痰呢?況且,心肺位於高位,不能被痰侵入,即使脾臟也是清淨的臟器,也不能容納痰。我們常見痰從食道吐出,就知道痰是由胃產生的。

我通過臨牀研究,總結經驗,闡明瞭這一點,以啓發後來的人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總的來說,人體以胃爲總管,其功能複雜,位置關鍵,所有內外疾病都可以追溯到胃。我常用治療胃的方法來治療各種疾病,效果迅速明顯。現在特此揭示,以供選擇,不至於被古書誤導。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推廣到《內經》和《難經》的文字,其中的錯誤,無法一一列舉。

我是爲了救人性命,不得不直言。

瀾按:萬物無不歸於胃,所以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現在先生闡述了胃的功能,廣泛考察治療胃的各種方法,用來治療溫熱、溼溫等重病;又擴展到肝、肺等疾病,也因爲胃病引起,於是專門治療胃,效果顯著。以此啓發後來者的智慧,不再被陰陽五行、八味六味湯丸可以治療一切疾病的錯誤觀念所迷惑,挽回了溫補的頹勢,先生的濟世苦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