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班

《證治心傳》~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保身可以卻疾說

古人以淡泊為本,身多強壯;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纏綿,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樂。未滿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於是六淫戾氣乘虛襲入,一切疾病生於內虛之體,治之非易。況世無良醫,不明致病之因,妄投湯藥,不死於病而死於庸醫之手者多矣。

然而致病之源,乃自取之耳。若能知嗜欲之害,守聖訓七損八益之戒,慎風寒,節飲食,不貪醇酒,不妄作勞,篤重倫常,厚培陰德,如是根深蒂固,則氣體自然強旺,疾病自可稀少,傳世可期久遠。享期頤、登上壽者,皆是守身執玉之士。孰得孰失,豈可不慎於細而謹於微哉!余濟人心切,特揭明而示戒之。

瀾按:當明季時,世態情欲已經若斯輕薄澆漓,現隔一百九十餘年,凶荒兵火之餘,而人心性嗜欲,尤甚於前明十倍。更增鴉片一物,耗爍氣血,熏灼臟腑,尤能助淫縱欲,奈何人不惜命,甘之如飴,終歸戕生速死,此嗜好之一大變也。

白話文:

古人以淡泊為生活的基本,因此身體大多強壯健康;但現代人往往沉迷於各種慾望,結果往往是體弱多病。許多長期纏身的疾病,追根究底,其發病的原因大多是過度追求性愛享樂。很多人在還不到十六歲時,就開始有性行為,導致身體的根本能量早早被消耗殆盡。此時,各種不良因素便趁虛而入,所有的疾病都源於體質的虛弱,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更何況現在社會上良醫難尋,他們往往無法明確辨別疾病的原因,隨意開藥,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庸醫之手。

然而,疾病的根本原因,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能夠瞭解過度慾望的危害,遵守古訓中的“七損八益”戒律,小心防範風寒,適量飲食,不沉溺於酒精,不過度勞累,注重道德倫理,積累善行,這樣才能使根基深厚,體質自然會變得強壯,疾病自然就會減少,延年益壽,長壽之人,都是懂得珍惜身體的人。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我們怎麼能在小事上不小心,不在微小處謹慎呢?我出於對人們的深切關懷,特別將這些道理揭示出來,作為警示。

根據歷史記載,在明朝末期,當時社會的風氣和人的慾望已經十分浮躁淺薄。而現在距離那時已過去一百九十多年,經歷了多次的戰亂和災荒,但人們對於慾望的追求,比明朝時期更加嚴重,甚至增加了吸食鴉片這一惡習,它消耗人的精力,損害臟腑,更是助長了人的淫蕩放縱,為什麼人們不惜生命,甘願沉淪其中,最終導致生命的快速消亡,這是人們的一大惡習轉變。

2. 侍疾應知論

醫為人子,所當知古人有《儒門事親》之書,良有以也。第醫理邃深,而知醫之理難為庸人律也;惟侍疾之道,是賢愚當共曉應為之要也。若父母偶染疾病,為子者當慎擇良醫,亟早調治,毋待病邪深入,以傷氣血。藥必躬自撿察,購買道地上品,煎時必親自看視,逐味查對,防其錯誤。

教其煎法,如須表散,用蘆薪猛火;若系滋補,用炭火緩煎等法。煎成,親送親前,寒溫合宜,斟酌盡善,不離左右,視其或汗、或下之驗,以及米飲、茶水等物,毋使失序。切勿委之奴僕,徒有服藥之名,每多錯誤之害。若暫時疾病,人尚易為;若衰邁沉疴,年深月久,呻吟枕蓆,困臥難起。

最苦者二便,須人扶持,撤換洗濯。每當夏令炎暑,蠅蚊攢刺,冬日嚴寒,衣被啟覆,以及飲食一切,非人照料。不可莫無切己之人當心侍候,則垂暮之光陰,如同囹圄之歲月。

為子者,當思父母生我劬勞。自身在襁褓中,父母晝夜保抱,就濕推干,萬般辛苦,毫無疏懈,以及痧痘疾病,扶持保護,延醫禱神,畢生心力盡悴於我生之後。今當父母衰年患病,正人子報本之秋,何辭勞碌侍奉。倘有便溺、痰涎,切不可畏汙,必自為撤換,隨時查檢,雖不如古人嘗糞割股之孝,亦當效烏鴉反哺之意。若一概委之奴僕,萬難實心從事。

況此輩面是背非,而病者自知情形衰弱,苦況亦多,含忍不言。如是者,縱有兒孫繞膝,皆屬虛名無濟。倘有僕輩誠實可靠,亦須人子親身督率,優給僕使犒賞也。古云:百善孝為先。人能盡父母一日之勞,即得一日之功行;能盡一二年之勞,即得一二年之功行,在此根本上用力,勝一切善舉萬倍矣,又何憚其久勞疲弊哉!

至於境處富貴不同,惟侍親之道,無從分別。若貧賤者無力僱人,自身尤宜加力。凡藥餌、飲食之費,務須竭力籌措,因父母逋累,亦可對人。果能盡心純孝,自當感格上天,必不使終於貧賤也。如富貴者,當思天以美境與我,若不加倍盡孝,何以對天。若置父母於腦後,任其痛苦呻吟,而自擁妻妾以安眠,自己捫心,尚得謂之人乎!況根本既虧,恐富貴亦難久遠矣。又有兄弟多者,當各盡各力,切忌推委。

遇婦女不知盡孝,必痛加教誨,萬勿溺愛、聽信。余屢見年老衰疾之人,為僕使所欺;甚至病危之際,抱持不慎,一蹶而斃者,人多不察、不知。要知人人皆有老時,代代兒孫看樣,為父母即為自己也。

嗚呼!人有一息尚存,皆知痛癢,於有限之時光,克盡其心力。較之死後知識全無,做齋、打蘸、祭弔之虛文,徒然以有用之金錢,為僧道欺矇,其益當何如哉。有父母者,深思力行,豈可忽乎哉。

瀾按:先生向以孝聞,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大聲疾呼,願天下之人,皆知盡孝。惟近世富貴家往往自昧本源,僅知逢迎顯者,以圖進取功名,置父母於不顧,余目擊心傷,姑隱其名而不宣。瀾雖慕先生孝行,愧無先生學識,惟願稍步後塵,聊盡為子之心而已。

白話文:

[照顧病人應知的事]

作為子女,應該瞭解古人有《儒門事親》這本書,確實有其道理。醫學理論深奧,瞭解醫學原理對一般人來說難以做到;然而,照顧病人的方法,無論聰明或愚笨的人都應該明白並能夠做到。如果父母偶爾生病,作為子女應該謹慎選擇良醫,盡早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加重,傷害到身體的氣血。藥材必須親自檢查,購買高品質的藥材,煎藥時必須親自監督,逐一核對,防止出現錯誤。

教導煎藥的方法,如需發汗解表,使用蘆葦和柴火快速煎煮;如果是滋補類,則用木炭慢火煎煮等方法。煎好後,親自送到父母面前,確保溫度適宜,斟酌周到,寸步不離,觀察是否出汗或排泄,以及飲食、茶水等物,不能讓其失序。切勿交由僕人處理,這樣只會有名無實,容易出錯。如果病情是短暫的,人們比較容易做到;但如果父母年老體弱,長期臥牀不起,呻吟不止。

最困難的是大小便問題,需要他人扶持,更換清潔。夏季炎熱,蒼蠅蚊蟲叮咬,冬季嚴寒,衣服被褥的蓋疊,以及飲食等一切生活所需,沒有他人的照料,根本無法自理。不能沒有親人在旁細心照顧,否則晚年生活猶如獄中歲月。

作為子女,應該想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當我們還在襁褓中,父母日夜照顧,無微不至,萬般辛苦,從不懈怠,遇到疾病,精心護理,請醫生,祈求神靈,一生的心力都花在我們身上。現在父母老了,生病了,正是子女回報的時候,何須怕辛苦侍奉。如果父母需要清理排泄物,切不可嫌髒,必須親自更換,隨時檢查,雖然做不到古人嘗糞割股的孝行,但至少要有烏鴉反哺的精神。如果全部交給僕人,他們很難真心實意地去照顧。

況且,這些僕人往往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而病人自己知道身體虛弱,痛苦多多,卻忍著不說。這樣的話,即使兒孫滿堂,也只是一種虛名,無濟於事。如果有忠實可靠的僕人,子女也必須親自監督,給予適當的獎勵。古人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盡一天的孝道,就得到一天的功德;能盡一年的孝道,就得到一年的功德。在這個根本上努力,比任何善行都要強百倍,又何必害怕長時間的辛勞呢!

至於不同的家庭狀況,照顧親人的原則是相同的。如果家庭條件不好,無力僱傭他人,子女更應該加倍努力。藥材和飲食的費用,必須竭盡全力籌措,因為這是為了父母。如果真的孝順,自然會得到上天的感應,不會永遠處於貧困之中。對於富裕家庭,應該想著上天給予了美好的生活,如果不加倍孝順,如何對得起上天。如果把父母放在腦後,任由他們痛苦呻吟,自己卻與妻妾安睡,捫心自問,還算人嗎?況且,如果根本已經虧損,恐怕富貴也難以持久。如果家中有幾個兄弟,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切忌推卸責任。

遇到不懂孝道的妻子,必須嚴厲教導,千萬不要溺愛、聽信她。我多次看到年老體弱的人被僕人欺騙;甚至在病危時刻,扶抱不當,一倒下就死亡,很多人不察覺、不知道。要知道,每個人都會老去,代代兒孫都在看著,照顧父母就是照顧自己。

唉!人只要還有一口氣,都會感覺疼痛,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力而為。相比死後失去意識,做齋、祭祀等空洞的形式,白白浪費有用的金錢,被僧道欺騙,這樣的益處如何相比。有父母的人,應該深刻思考,付諸行動,怎能忽視孝道。

瀾按:先生一向以孝道聞名,他用自己的心,揣摩他人的心,大聲疾呼,希望天下人都懂得孝道。只是近代富裕家庭往往忽略了根本,只知道討好權貴,追求功名,對父母卻置之不理,我目睹這種情況,心中悲痛,姑且隱瞞名字不公開。我雖然敬佩先生的孝行,但學識不及先生,只希望能夠跟隨他的腳步,盡一份作為子女的心意罷了。

3. 痎瘧咳嗽記

嘗讀《內經·瘧論》,治法獨詳,分十二經見證,以榮衛為綱領,以氣血分陰陽,而察外感、內傷之偏盛。若其人陽盛則發熱,陰甚則惡寒。以膜原居表裡之界,入於衛氣所行之度數,互相爭拒,則寒熱往來;其少陽為半表半裡之樞,與膜原接壤,外象似乎瘧由少陽為傳舍,庸俗遂拘執小柴胡湯為治瘧專方,其不思之甚矣。仲景《金匱》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以中土有邪,木易順乘故也。夫瘧有寒溫、癉牡、虛實之分,其作止有定時。邪淺一日一作,或間日、或三日一作者,謂之陰瘧,因邪在陰分,留連難愈。大抵治瘧之法,調和榮衛,毋使陰陽偏盛,酌用寒溫之方,以平調之。然必辨其感、傷、虛、實之因,審其宜汗、下、消、補之劑。

如邪伏於陰,用升清之藥提之出陽,自無堅結之患。大法已備,細心揣度,則思過半矣。

至於咳嗽之因,不外寒、熱、虛、實之邪,挾風邪襲於肺、胃。肺、胃之邪上干清道,則咳嗽作矣。《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又云:聚於肺,關於胃也。蓋肺為清肅之臟,不容絲毫外邪,干之則咳嗽、氣逆,甚則喘息、失音,延成癆瘵,不治者多矣。

余治外感寒邪,每用小青龍湯減其分量,如麻黃、乾薑各一錢,細辛五分,製半夏錢半,五味子四分,炒芍一錢,甘草五分,桂枝六分後入,並隨症加減,如熱甚加杏仁、石膏,去乾薑、桂枝,莫不應手取效。如風熱甚者,麻、杏、石膏、甘草、海石、枇杷葉等,亦多取效。

斯皆余之心法,隨筆記之,以期後進得其指歸云。

瀾按:咳嗽一症,《內經》言之詳矣。六淫外邪,風寒最多,先生用小青龍湯治寒嗽,系實驗心得。至瘧疾,因寒熱往來為少陽見證,世醫不明,往往拘執小柴胡湯為主方,隨症加減,與《內經》、《金匱》分寒、熱、虛、實、癉、牡等名,大相逕庭。先生闡明其誤,以濟人為懷,不啻大聲疾呼,以啟後學之悟焉。

白話文:

【痎瘧咳嗽記事】

曾經研讀《內經·瘧論》,裡面對治療方法描述得非常詳細,把病徵分成十二經絡來看,以營衛為總綱,區分氣血為陰陽,並從中察覺外感、內傷的偏向。如果一個人陽氣旺盛就會發燒,陰氣太重就會怕冷。因為膜原處在表裡之間,進入了衛氣運行的範圍,兩者互相抵抗,就形成了寒熱交替的情況;而少陽是表裡之間的樞紐,與膜原相鄰,外觀看起來好像瘧疾是由少陽部位轉移過來的,因此一般醫生固守小柴胡湯作為治療瘧疾的專方,這實在是太過單純的想法。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瘧疾的脈象本來就是弦狀,脈象弦數的人多半發熱,脈象弦遲的人則多半怕冷。

這是因為中土受到邪氣影響,使得肝氣容易順勢乘機而起。瘧疾可分為寒、溫、癉、牡、虛、實等類型,發作時間固定。如果邪氣淺顯,一天發作一次,或是隔天,或是三天發作一次,這種情況稱為陰瘧,因為邪氣在陰分,所以難以根治。大體上,治療瘧疾的方法,是調整營衛平衡,避免陰陽過度偏盛,適當地使用寒涼或溫熱的藥方來調節。然而,必須先辨別感受外邪、內傷、虛弱、實證的原因,再根據適合發汗、下瀉、消食、補益的藥物。

如果邪氣潛藏在陰分,可以使用提升清氣的藥物,將邪氣引導到陽分,就不會有邪氣凝結的問題。大原則已經具備,只要細心考量,就能達到一半的效果。

至於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寒、熱、虛、實的邪氣,加上風邪侵襲肺部和胃部。肺部和胃部的邪氣上衝清道,就會導致咳嗽。《內經》提到:五臟六腑都可能引起咳嗽。又說:邪氣聚集在肺部,與胃部有關。因為肺是清肅的器官,不容許有任何外邪入侵,一旦受到幹擾,就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嚴重的話還會喘息、失聲,甚至形成肺結核,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治療,通常後果都很嚴重。

我治療外感寒邪引起的咳嗽,常用小青龍湯,但是會調整藥材的比例,例如麻黃、乾薑各一錢,細辛五分,製半夏一錢半,五味子四分,炒白芍一錢,甘草五分,桂枝六分後加入,再根據病情增減其他藥材。如果病情屬於熱性,會加入杏仁、石膏,去掉乾薑、桂枝,效果都非常好。如果是風熱嚴重,則會使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海石、枇杷葉等藥材,也常常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這些都是我的臨牀經驗,現在寫下來,希望後學能夠有所體會。

瀾按:對於咳嗽這個症狀,《內經》的描述非常詳細。六種外邪當中,風寒最常見,老師用小青龍湯治療寒性咳嗽,是經過實際驗證的心得。至於瘧疾,因為寒熱交替被認為是少陽的特徵,許多醫生不明白這一點,常常固守小柴胡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根據病情調整藥材,但這種做法與《內經》和《金匱要略》將瘧疾分為寒、熱、虛、實、癉、牡等類型的做法完全不同。老師澄清了這個誤解,以救濟他人的精神,像是在大聲疾呼,啟發後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