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心傳》~ 卷一 (5)
卷一 (5)
1. 中風腫脹辨
經云:風氣善行而數變,又為百病之長也。亦隨人身之盛衰為轉移,假如西北地土凜烈,人體剛勁,外風驟入,卒然倒僕,昏不知人,口眼喎斜,頻吐涎沫,有真中、類中之分別,中臟、中腑、中經、中血脈之殊證,有閉、脫之異。藥用開固之法,如用小續命湯開其衛氣,以參附、耆附湯固其榮氣,他如侯氏黑散、風引湯,皆填竅以息風之治也。
迨李東垣謂元氣虛弱,驟然卒倒無知;劉河間以風乘火勢,火藉風威,其人亦卒然仆倒昏厥;朱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忽然神昏搐搦,口眼歪僻等候現矣。由是觀之,三子之言中風,言其因也,名之曰類中風;仲景、《外臺》言中風,言其本也,即真中風也。近世類中風多,真中風罕見也。
市醫不知,一見動搖之狀,不辨正虛、痰火之因,輒用散風逐邪之方,樞紐離脫,則命亦隨之而傾矣。
至於腫脹一症,因陽氣衰敗而成,治宜大培元陽,溫中扶氣,則水自行而腫脹除矣。蓋人身之衛氣,周護一身之表,猶天包地之義,肌膚之溫柔、堅密,皆本乎此。若衛受邪伏於內,陰反居於外,水從陰化則成膚腫,中陽氣遏則生䐜脹,治宜溫發陽氣,以逐陰邪,是為探本之治也。
余恆見庸工每用行水利濕之劑,如五苓、舟車等方,初獲小效,久則病加,腫盛脹增,甚至背平臍突,陰僣陽位,為喘為阻,則大命傾矣。余目睹其症已危,心欲拯之,而勢難挽也。特將致病之源、理,不憚煩而辨之,以作後進之殷鑑也可。
瀾按:古人論中風,論其本也;後世言中風,言其因也。治有開邪、固正之法,息風、滌痰、扶本之方,精審明辨,大法備矣。他如腫脹有虛、實之異,《內經》言之詳盡,《金匱》分之明晰,奈何市醫不明,妄執治標滲利以誤人。先生目睹其害,不憚煩而辨正之,濟世利人之苦心,昭然若揭矣。
白話文:
[中風腫脹辨]
古籍有雲:風氣具有流動且變化多端的特性,且常被視為導致各種疾病的主導因素。它會根據個人身體狀況的強弱而轉變影響方式。例如在西北地區,由於氣候嚴厲,人體質地較為剛硬,當外來風邪突然侵襲,人可能瞬間倒下,失去意識,出現口眼歪斜及頻繁吐沫的症狀。這種情況可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進一步區分則有中臟、中腑、中經、中血脈的不同表現,以及閉證和脫證的差異。治療上需採用開固的策略,如使用小續命湯來開通衛氣,或以參附、耆附湯來鞏固營氣,另外如侯氏黑散、風引湯,都是通過填補空隙以抑制風邪的方法。
然而,李東垣認為元氣虛弱纔是導致突然倒地昏迷的原因;劉河間則認為風邪乘著火勢,火勢借著風力,使人突然仆倒昏厥;朱丹溪則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暖多濕,濕氣滋生痰液,痰液生成熱氣,熱氣再產生風邪,因而導致突然神志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狀。由此可見,這三位前輩對中風的描述,是在談論其病因,他們稱之為類中風;而張仲景和《外臺祕要》對中風的描述,則是在講述其根本,即真中風。近代,類中風的情況較為普遍,而真中風卻較為罕見。
一般醫生看到患者有搖晃不穩的症狀時,往往未能分辨出其根本原因是否為元氣虛弱或痰火旺盛,便輕率地使用祛風邪的藥物。如果處理不當,導致生理機能失調,性命也可能隨之喪失。
對於腫脹的病症,主要是因為陽氣衰退所致,治療應以大力培養元陽,溫暖中焦,扶助氣機,這樣水液自然能正常運行,腫脹的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人體的衛氣環繞全身,如同天包地的道理,肌膚的溫潤與堅韌,都源自於此。如果衛氣受到邪氣的幹擾,陰氣反而佔據在外,水液會轉化為陰性,導致皮膚浮腫;而中焦的陽氣受阻,則會形成腹脹。治療上應採用溫暖的方法來提升陽氣,驅除陰邪,這就是從根本上進行治療的方式。
我經常看到一些普通醫生,常常使用利尿去濕的藥物,如五苓散、舟車丸等,一開始可能有些許效果,但長期下來病情反而加重,腫脹程度增加,甚至背部平直,肚臍突出,陰氣僭越陽氣的位置,造成呼吸困難,生命就將垂危。我親眼看見患者病情已經危急,雖想挽救,但往往為時已晚。因此,我特別將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詳細闡述,希望可以作為後人的警戒。
瀾按:古人討論中風,注重其根本原因;而後人討論中風,則側重於其引發原因。治療上,有開邪固正的方法,也有抑制風邪、清除痰液、扶正固本的藥方,這些都需要精確判斷和明確辨識,基本原則已經具備。對於腫脹病症,也有虛實之分,《內經》中有詳細的描述,《金匱要略》中則有清晰的分類,然而市面上的醫生往往不明所以,盲目使用滲透利尿的療法誤導患者。先生目睹這種危害,不怕麻煩地進行糾正,其救世濟民的苦心,顯而易見。
2. 虛勞說
經云:虛者補之,勞者溫之。古人以陰虛、陽虛為綱領,於是以八味治陽虛,六味療陰虛,致溫補之風滿天下。又遇高談五行者出,創立新方,百病皆從虛治,以成議藥不議病之世界矣。夫扁鵲云:一損肺,二損心,三損脾,過於脾則不可治矣,是上損之因也;蓋下損之由,以一損腎,二損肝,三損胃,過於胃則不可治也。《金匱》云:極虛者為勞,調以甘藥,如復脈湯、小建中湯之類是也。
又云:肌膚甲錯,內有乾血,以大黃䗪蟲丸主之。由是觀之,《金匱》治虛勞,以虛、實分治,而用方以攻補兼施,當補則補,應攻則攻,不拘一格,往往有桴鼓之應也。然而咳嗽、骨蒸、吐血、食減、咽瘡等症,當審其所因,於初候之時,分虛實而藥之,亦可轉危為安,幾微於反掌間矣。若用近人方法,溫補橫於胸中,養癰為害,百難一治。
嗚呼!是非虛勞之不可治,而為溫補誤投之不能挽也。余每治骨蒸勞極、肌膚甲錯者,用大黃䗪蟲丸法,出入加減,攻其宿瘀,廓清積血,應手取效。惟有曾服膩補者,如油入面,病根深痼,延宕日久者,正氣已傷,百難救一。況世人不知保惜其身,自恃藥石為補助,樂於溫補而惡於攻逐,猶如飛蛾撲火,甘蹈滅烈,自不知其身已入於鼎沸之中。余雖具不忍之心,是亦末焉者矣。
瀾按:虛勞一病,五臟皆有,不得專以陰虛立論,以六味滋陰、八味益陽為秘方。或用知、柏暫平浮火,切勿多投,惟恐脾陽受侮,中土失運,每致食減、便溏之患,所以《金匱》用復脈、建中等湯,是步步照顧脾胃為主。先生宗仲景法而擴充之,綽有餘裕,又闡明虛實之因,用藥之理,經權達變,以示人衛生卻病之源、理,豈不懿歟。
白話文:
【虛勞說】
古籍記載:虛弱者需補充,勞損者要溫養。古人以陰虛與陽虛作為辨證的核心,因此,使用八味地黃丸來治療陽虛,六味地黃丸來療養陰虛,這使得溫補的風氣在天下盛行。再者,出現了一些高談闊論五行學說的人,創立新的方劑,認為所有的疾病都應該從虛弱的角度來治療,進而形成了只討論藥物而不討論病情的現象。
扁鵲曾經提到:首先損肺,接著損心,再者損脾,如果超過了脾臟的承受能力,那就無法治癒,這是上部器官衰竭的原因;而下部器官衰竭的原因,則是先損腎,再損肝,最後損胃,如果超過了胃的承受能力,也是無法治癒的。《金匱要略》中寫到:極度虛弱的人會產生勞損,應當用甘甜的藥物調養,例如復脈湯和小建中湯等。
此外,《金匱要略》中還提到:皮膚粗糙,體內有乾血,應當使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由此可以看出,《金匱要略》在治療虛勞時,將虛與實區別開來,並且在處方時兼顧攻補,該補的時候就補,該攻的時候就攻,不會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模式,常常能達到立即見效的效果。
然而對於咳嗽、潮熱、吐血、食慾減退、咽喉潰瘍等症狀,必須詳細分析其原因,在病初顯的時候,根據虛實的不同來選擇藥物,這樣就能將危急的情況轉化為安全,這種轉變往往就在瞬息之間。如果使用近代人的方法,一味地溫補,會導致疾病在體內養成,變得非常難以治癒。
唉!並不是虛勞無法治癒,而是因為錯誤地使用溫補的方法,才導致病情無法挽回。我每次治療嚴重虛勞,皮膚粗糙的病人時,都會使用大黃䗪蟲丸的方法,適當地增減藥量,去除體內長期累積的瘀血,清除積血,往往能夠立即見效。但對於那些長期服用滋補藥物,病情已經根深蒂固,拖延日久,正氣已經受到傷害的人,即使百般努力,也很難挽救。更何況,世上很多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總是依賴藥物來補助,喜愛溫補而厭惡攻逐,就像飛蛾撲火一樣,甘願走向死亡,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處於危險之中。我雖然有著不忍之心,但面對這種情況,也只能無力迴天。
瀾按:虛勞這種疾病,五臟都會涉及,不能單純地以陰虛作為論點,也不能將六味地黃丸滋陰,八味地黃丸益陽視為靈丹妙藥。有些人會使用知母、黃柏等藥物來平息浮火,但是不要過量使用,因為這可能會侮辱脾臟的陽氣,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可能引起食慾減退、腹瀉等問題。因此,《金匱要略》中的復脈湯、建中湯等方劑,都是以保護脾胃為主要目的。先生遵循張仲景的理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使療法更加完善,同時也詳細闡述了虛實的根源,以及用藥的道理,通過靈活運用,向人們展示了保健防病的原理,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3. 幼科治驗記
古人以小兒為啞科,最為難治矣,因其不能自言疾苦,體弱易變,以及痘疹之異耳。余為不然。惟小兒之病,雖不能自言病狀,惟無七情之擾,其所患者不過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內傷不越乳滯、飲食而已,其頭緒簡略,甚為易治。
奈何世多不察,致市醫欺詐,妄立驚風一科,每用重鎮開竅丸藥,禁絕乳食,致質弱稚體,何堪受此酷烈,往往變出角弓反張、搐掣之狀;又妄加針刺,疼痛啼泣,實令人目擊心傷。是以推測仲景《金匱》文義,豁然有悟。仲景云: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隱與小兒之病象相符。
況小兒質嫩,不耐風寒,偶覺感觸,即見身熱、筋強,甚則反張、搐搦等狀,與《金匱》痙病證候隱合。庸醫不知,遂妄立驚風之名以惑人。余繹其理,小兒之病,脾胃獨多,情志未通,脾胃用事。奈近世庸醫,妄執小兒肝火獨甚,將一切脾胃見症,皆誤認肝火。不思肝為春生之臟,初生之肝,豈可指為病藪,以生氣當病氣,殊屬庸妄已極哉!或謂小兒為純陽體質,言出錢乙,奈庸俗不知,引為口實,非古人所及知。蓋小兒為稚陽,惟易病熱,兼以乳滯變痰,於是有熱痰、風痙之症,乃小兒恆有之病。
奈何世之庸工,捏造急驚、慢驚以誤人哉。
余臨證四十餘年,每遇瀉青色稀糞,晝夜頻頻,知其中陽不能變化為土之黃色,反為木乘之青色,此為厥陰濁氣所幹,當從扶土抑木以獲效,方用附子理中丸一錢,開水泡化,兩次分進,糞即轉為黃色,瀉亦止也。若昧者,往往誤認為肝病,豈不冤哉。大抵小兒陰氣未全,易於化熱,若見口舌諸竅甚干、大渴能飲者,亟投甘寒之劑;挾實者、舌苔黃膩、口有熱臭之氣,亟宜盪滌之。緣小兒純陽,柔脆之臟腑尤易枯涸,急下存陰,轉危而安矣。
至於陽明熱甚痙厥之證,市醫名之急驚,余惟清陽明熱邪,則肝火自平。若妄投鎮驚息風,是速其危哉。至久病中虛,土不鎮木而顯風象者,謂之慢驚,宜急進附子理中湯,或加溫補如肉桂、黃耆等品,以追失散之虛陽,轉危而安。每見庸愚用清散重鎮,是下井而加之石矣。
更有一種婦人,妄用針刺,名曰挑驚,或捏人中,或口咬指捏、口吸臍眼等妄治,真是慘毒惡事,目不忍睹。其痘疹以寒熱、虛實為準,則惟一切有毒奇異之物,慎勿妄用,亦勿拘執幼科成法,而不達變通,以誤人哉。余為濟世拯危,特將實驗心法不忍秘而不宣,今錄於簡末以公於世,是亦保嬰仁術之意耳。
瀾按:小兒之病,宋有錢乙著《小兒直訣》一書,言之詳明。奈何市醫不知討論古書,僅守家傳方法,妄立驚風之名,用金石毒物製為丸藥;為欺騙財帛計,又有妖婦創能挑驚指捏等法,其害尤甚庸醫。先生目睹心傷,闡明治法,以拯人之危並示戒一切,喚醒愚庸以保赤子,並將歷驗心得秘法錄出,以示後進,可謂仁至義盡者也。
惟記中急下存陰,僅言其法,未載方藥者,欲後人三反之意。余恐淺學未能深造精微,仍然茫無定識,或蹈清散、重鎮之法,依然無濟蒼生,今擬二法:法用瀉青丸清肝泄熱,用錢氏赤散以攻邪滌痰。考赤散之功用,能消滯滌痰,最有益於小兒。近見京中雅觀齋所售之萬應保赤散,即此方也。
每服一分。若病在上即吐痰,病在下即便痰,即能愈病,誠妙法也。假如痰熱甚,可服回春丹。此丹較赤散功緩,善泄熱清痰,惟虛寒者不可服,售藥者未將寒熱標明。考回春丹泄熱清痰,近見廣東丸藥廣告中,皆謂治急、慢驚風,其言大謬。慢驚因脾虛者多,豈可再投涼泄以戕正。
今特揭出,以免誤人。以後回春丹仿單中務將慢驚二字刪去,功德莫大焉。
白話文:
在古代,人們常認為治療孩童疾病是一門棘手的學問,因為孩童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病痛,加上他們身體脆弱且容易病情變化,特別是遇到像水痘、麻疹等特殊情況。但我並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事實上,孩童生病雖然無法親自描述症狀,但他們尚未受到複雜情緒的影響,他們可能遭遇的問題,通常不過是外感風寒、暑濕的侵襲,或是內傷如消化不良、飲食過量,病情相對簡單,應該算是比較容易處理的。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讓一些市井醫生得以行騙,他們隨意設定「驚風」這樣的診斷,開出一些重鎮開竅的藥丸,禁止孩童吃奶和食物,導致本來就弱小的孩童身體承受不住如此劇烈的治療,往往出現抽搐、反弓的症狀;更糟的是,他們還會進行無謂的針刺,造成孩童疼痛哭泣,這實在讓人不忍直視。因此,我研究了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有了新的啟發。張仲景指出,無汗是剛性痙攣,有汗是柔性痙攣,這似乎與孩童的病症相符。
況且,孩童的身體脆弱,無法承受風寒,一旦不慎感染,就會出現發燒、肌肉僵硬,甚至反弓、抽搐的狀況,這些都與《金匱要略》中對痙攣病症的描述相似。然而,一般醫生卻不瞭解,隨便以「驚風」這個名稱來混淆視聽。經過我的理解,孩童的疾病大多與脾胃相關,因為他們的情緒尚未成熟,脾胃功能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近世的醫生錯誤地認為孩童肝火旺盛,將所有脾胃相關的症狀都誤認為肝火,忽略了肝臟作為春季生長的器官,在初生時,如何能被視為病源,這種將生命力當作病態的想法,實在荒謬至極!
有人說孩童具有純陽的體質,這源自錢乙的理論,但一般大眾並不瞭解,反而以此為由,這並非古人所能預知。實際上,孩童的體質應被視為稚嫩的陽性,容易產生熱症,加上哺乳後形成的痰液,便出現了熱痰、風痙的症狀,這是孩童常見的病狀。
然而,許多庸醫捏造「急驚」、「慢驚」的名詞來誤導民眾。我在臨牀工作四十多年,每次遇到孩童拉綠色稀便,日夜頻繁,我就知道他們的中陽無法將排泄物轉化為正常的黃色,反而是肝氣旺盛導致的綠色,這是由於厥陰的濁氣幹擾,應採取扶土抑木的方法,使用附子理中丸,每次一錢,用開水沖泡,分兩次服用,便能使排泄物轉為黃色,停止腹瀉。如果不懂的人,常常誤以為是肝臟問題,這豈不是冤枉?
總的來說,孩童的陰氣尚未完全發展,容易轉化為熱症,若發現口舌乾燥、大渴想喝水,應立即給予甘寒的藥物;若是實證,舌苔黃膩,口中有熱臭味,應立即清除體內熱毒。因為孩童是純陽體質,柔軟的臟腑更容易乾涸,必須迅速降火,才能挽救危急的情況。
對於陽明經熱重痙攣的病症,市井醫生稱之為「急驚」,我只會清熱,肝火自然平息。若隨意使用鎮驚息風的藥物,只會加速病情惡化。長期病弱、脾胃虛弱,無法抑制肝氣,導致風象顯現,稱之為「慢驚」,應立即服用附子理中湯,或加入肉桂、黃耆等溫補藥物,以恢復失去的虛陽,轉危為安。我經常看到一些無知的醫生使用清散、重鎮的療法,這就像是把石頭扔進井裡一樣。
還有一些婦女,胡亂使用針刺,稱之為「挑驚」,或是掐人中、咬手指、捏肚臍等無稽之談,這些行為實在殘忍惡劣,讓人不忍目睹。對於水痘、麻疹,應以寒熱、虛實為標準,避免使用任何有毒的奇怪藥物,也不要盲目遵循傳統幼科的規則,而應靈活應變,以免誤導他人。我為了救助世人,特別將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公開,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這也是保護嬰兒的一種仁愛之舉。
根據我的觀察,孩童的疾病,宋代有錢乙撰寫了《小兒直訣》一書,內容詳細。然而,市井醫生卻不願深入研讀古籍,僅憑家傳方法,隨便設立「驚風」的診斷,使用含有金石的毒藥製成藥丸,為了欺騙財富,甚至有巫婆創立挑驚、掐人等手法,其危害更甚於庸醫。先生目睹這些情形,深感悲憐,因此明確闡述治療方法,拯救危急之人,並示警一切,喚醒愚昧者,保護無辜的孩童,同時將自己的經驗和祕訣公開,引導後輩,可謂極具仁義之心。
在文中提到的「急下存陰」,只提到了方法,未載入具體的方藥,可能是希望後人能深入思考。我擔心學識淺薄的人無法達到精深的理解,仍舊茫然無知,可能會陷入清散、重鎮的誤區,依舊無法真正幫助百姓。因此,我提出了兩種方法:一是使用瀉青丸來清肝泄熱,二是使用錢氏赤散來攻擊邪氣、清除痰液。考察赤散的功效,它能消除滯滯、清潔痰液,對孩童非常有益。最近,我發現北京的雅觀齋出售的萬應保赤散,就是這個方子。
每次服用一分。如果病在上方,就會嘔吐痰液;如果病在下方,就會排便,就能治病,確實是個妙法。如果痰熱嚴重,可以服用回春丹。此丹與赤散相比,功效較緩,擅長清熱解痰,但虛寒體質的人不宜服用,賣藥的人並未明確標明。考察回春丹,其清熱解痰的效果,最近在廣東丸藥的廣告中,都聲稱能治療急、慢驚風,這種說法完全錯誤。慢驚風多因脾虛引起,怎能再使用寒涼藥物進一步傷害正氣。
現在我特別指出,以免誤導他人。從今往後,回春丹的說明中務必刪除「慢驚」二字,這樣的好處無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