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心傳》~ 序
序
1.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濟物,於物必有所濟。雖蓬累而行,與得其時則駕者,不可同年而語,而其志則足尚矣。幕賓袁子體庵,顧影無儔,居珠湖之浜。喜讀書,達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適於用,然濟人利物之心,未嘗去懷。早年侍親疾,博究方書,深得異人授,遂以天下之疲癃殘疾為己任,視人之呻吟痛苦,不啻若涉者之溺於淵,呼號拯救,而思欲手援之。運籌韜略之暇,醫門著述滿簏盈籝,醫津一筏,第其中一則耳。
每憾今之醫籍,大半摭拾前人牙慧,割裂補竄,攘為己有以博名,高究之中無所得。苟逞其臆見,率意妄行,惟其載肯及溺而已。袁子之《心傳》,則折衷諸家,參以臨證經驗,有疑似難明者,發揮奧蘊,隨筆記錄,以待質正。予嘉其闡古今所必由之理,實天下所未見之書,俾後進者引而伸之,平時得之於心,臨症應之於手,裨益蒼生,非淺鮮也。於戎馬倥傯之際,抽間閱勘,俟鋒焰稍息,亟付手民,以餉世之習醫者。
苟研求而有得焉,將免殺人之惡名,而為生人之仁術,豈不懿歟。
時在崇禎歲次癸未仲秋月兵部使者溧陽史可法識
白話文:
[序]
一個普通人,如果他心中有救助眾生的想法,那麼他必然會對眾生做出實際的幫助。即使像蓬草一樣飄泊不定的人,和那些機會來臨才能施展抱負的人,雖然命運不同,但他們的志向卻是值得尊敬的。我的朋友袁體庵先生,孤獨一人,住在珠湖邊。他喜歡讀書,通曉世事的順逆。他的才能像五石大的葫蘆,雖無法適應現實,但他救濟他人、利益眾生的心,從未離開過他的胸懷。他早年照顧生病的父母,深入研究醫書,得到異人的指導,於是把救助天下病弱殘疾的人當作自己的責任,看到他人痛苦呻吟,就像看到有人陷入深淵,他會竭盡全力去救援。
他在策劃軍事策略的閒暇時間,寫了許多醫學著作,堆滿了一箱又一箱,「醫津一筏」只是其中之一。
我常遺憾,現在的醫學書籍,大多數都是抄襲前人的智慧,剪輯拼湊,據為己有以博取名聲,深入研究後往往一無所獲。有些人只憑自己的臆測,隨意行事,只在乎是否能獲得名利。然而,袁先生的《心傳》,綜合了各家觀點,結合臨牀經驗,對於疑難複雜的問題,他深入挖掘,隨筆記錄,等待進一步的驗證。我讚賞他闡述古今必經的道理,這本書是世人未曾見過的,它能讓後學者深入理解,平時心中有數,面對病情時能夠靈活應對,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戰火紛飛的時刻,我抽出時間閱讀校對,等到戰爭稍有緩和,我立刻把它交付給印刷工人,以供學習醫學的人參考。
如果有人能深入研究並有所收穫,就能避免被冠上殺人惡名,而成為救人一命的良醫,這不是很美好嗎?
這是在崇禎年間,癸未年的中秋,兵部使者溧陽史可法所寫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