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心傳》~ 卷一 (2)
卷一 (2)
1. 治病必審四時用藥說
四時者春夏秋冬,乃一歲代謝之序,其生長收藏,循環不息,生生無窮,此天之顯明切近之氣。惟氣有清和,則不能無偏勝。人在氣交之中,受天地和氣而長著,受天地戾氣而致疾。
白話文:
春夏秋冬這四季,是一年的代謝順序,它不斷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這是天體運行的明顯特徵。不過,天地之氣存在清和與偏勝的差別。人在氣交中成長,身體會受到天地環境的影響而健康成長,也會因為受到不利於人體的氣候影響而生病。
以長夏暑濕挾雜,尤易傷人元氣,消爍津液。濕為濁邪,最易傷陽。當天暑地熱,人身之氣亦發越於外,腠理開,汗大泄,人之脾胃因之虛弱,外因濕蒸之酷尤易感受,隨人身陰陽之偏盛而為病。如奔走長途,受烈日之威,則為中暑,輕則六一散,重則白虎湯。若畏熱乘涼,暑為風伏,宜香薷飲加減為治。
白話文:
夏季的暑濕交雜,很容易損傷人體的元氣,消耗體液。濕氣是混濁的邪氣,最容易損傷陽氣。當天氣炎熱時,人體的氣血也會向外發散,皮膚毛孔張開,大汗淋漓,人的脾胃因此會虛弱,外因濕熱的侵襲就更容易感受,根據人體陰陽的偏盛而導致不同的疾病。
例如,在烈日下長時間奔走,則會中暑,輕則服用六一散,重則服用白虎湯。如果怕熱而乘涼,暑氣就會被風邪掩藏,宜服用加味香薷飲治療。
或居涼亭、水閣,多食瓜果、冷物,內外虛陽被遏,是為寒暑傷陽,即宜用辛溫治之,如大順散、冷香飲子之類。若但多食生冷者,縮脾飲、正氣散隨宜而用。若其人元氣素虛,微感外暑,治以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消暑丸等醒脾陽、祛濕熱而已。
白話文:
長時間待在涼亭或水榭中,過度食用瓜果或冰冷食物,會導致體內陽氣受阻,造成寒暑傷陽。此時,應採用辛溫藥物治療,例如大順散或冷香飲子。
如果只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可服用縮脾飲或正氣散來改善。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若稍微感到暑熱,則應使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或消暑丸等藥物,以喚醒脾陽,祛除濕熱即可。
至於冬令,嚴寒肅殺之氣為傷寒者,仲景言之詳矣。惟陽氣潛藏於內,天時晴燥,雨雪稀少,乃成冬溫之證,須用大劑清下,不得拘執《傷寒》成法以誤人哉。近世此病甚多,尤宜加審。輕則用杏蘇飲,重則用蔥豉湯加荊、薄、枳、桔、連翹、大貝以達表為治。
白話文:
談到冬季,極度寒冷蕭殺的氣候會讓人患上傷寒,這是仲景詳細描述過的。但是,由於陽氣潛藏於體內,天氣晴朗乾燥,雨雪稀少,於是形成了冬溫證。治療時必須使用大劑量的清熱瀉下的藥物,不能拘泥於《傷寒論》的成法而耽誤治療。最近這種病很多,尤其需要仔細辨別。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杏蘇飲,病情較重的可以在蔥豉湯中加入荊芥、薄荷、枳實、桔梗、連翹、大貝母等藥物,以發汗解表為治療原則。
若時值初春,嚴寒將退,風木司權,其氣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故多身熱、咳嗽、微惡寒者,以黃芩湯為主方,隨症加減,如薄、桔、荊、防、杏、蘇、翹、貝、桑、菊、牛、蟬之類,取清輕之味清肅肺衛;若失治久延,漸入榮分,有逆傳、順傳之候。近世市醫不知者,多徒守仲景六經成法,輒投辛溫表散,耗液傷陰,或變神昏、鼾睡、厥逆、瞀瘈,或咳甚失血、延成癆瘵,或胃實失下,譫狂痙搐,莫救者多矣。又有熱極旁流,名為順傳胃府法,宜急下以存陰液,然有舌苔黃燥裂紋可憑。
白話文:
如果在初春季節,嚴寒即將退去,此時風元素主導氣候,其氣勢強勁上升而偏於乾燥,容易侵犯身體上部,因此多出現發熱、咳嗽、輕微怕冷的症狀。治療時以黃芩湯為基本方,根據症狀加減用藥,如薄荷、陳皮、荊芥、防風、杏仁、蘇子、翹頭烏柏、貝母、桑葉、菊花、牛蒡、蟬蛻等,取其清涼之味,以清肅肺氣和保護肺衛。
然而,如果延誤治療時間較長,病邪逐漸進入榮分,就會出現逆傳或順傳的徵兆。近世的一些庸醫不知其中原理,仍然死守仲景的六經辨證方法,隨便使用辛溫解表的藥物,耗損體液、傷害陰氣,可能會導致神志昏迷、鼾睡、厥逆、抽搐,或者咳嗽加重、失血、演變成肺癆,或者胃中實熱而不能通便,出現譫妄、痙攣,最終無法救治。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熱極往旁邊流,稱為順傳胃府法,應該及時使用瀉下法以保存陰液,但必須以舌苔黃燥有裂紋作為依據。
奈何庸醫不知者多,余以濟世為懷,晝夜研鑽,斯悟其致病之由、挽救之法,歷驗不爽,隨筆記之,以拯斯民之厄。
白話文:
可惜不懂的中醫很多,我為了幫助世人,日夜研究,這才明白疾病的成因和治療的方法,經過多次驗證,每次都很準確,就隨手記錄下來,希望用來拯救世人的痛苦。
嗚呼!自古迄今,無人發明春溫、濕溫、冬溫之奧蘊,致誤於庸俗者,不啻恆河沙數矣。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而珍如拱璧,未能筆之於書,日久淹沒者有之;或有其書,久久失傳,亦未可知也。更有誤於經文者,如「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細心研究「濕」字,的系傳寫之訛。
白話文:
唉!從古至今,沒有人揭開春溫、濕溫、冬溫的奧祕,因此誤導了無數庸醫。或許前人知道原因,但像拱璧一樣珍藏著,沒有把它寫成書,時間一久就失傳了。或者有寫成書,但時間久了也失傳了,這也不一定。另外還有人誤解了經文,比如「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仔細研究「濕」字,很可能是傳抄時寫錯了。
歷來注家隨文註釋,亦未正其訛謬,又復曲為誤引「長夏暑濕」,見證混淆於其間。豈知初秋承長夏之末,暑濕伏氣為患者,可以仍用清暑燥濕之法;時值夏、秋交替之時,最易變幻,直迨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於秋末、冬初,人在氣交之中,受其戾氣,伏而不宣,是為秋燥。
白話文:
古時候的註解者,雖然有在文章中做註釋,但並沒有真正糾正錯誤,甚至還曲解引用「長夏暑濕」,導致證據混淆不清。其實,初秋接續長夏的尾聲,暑濕之氣會留在體內,導致疾病,仍然可以用清暑燥濕的方法治療。夏秋交替之際,天氣變化最為頻繁,直到深秋,乾燥的氣候才會盛行,往往在秋末冬初達到高峰。人處於氣候交替之時,容易受到燥氣侵襲,導致氣機鬱結不宣,這就是秋燥。
其症咳嗽,身熱,胸悶,甚則譫妄、痙厥諸危候畢呈,當審天時之涼暖,而分寒燥、熱燥之治,藥用溫潤、甘寒之品出入加減;又當驗其舌苔,若焦黃燥裂,口渴能飲者,須用大劑清下,如三黃承氣等法,為釜底抽薪之治,切勿畏攻而留邪,致延日久大實而有羸狀,誤於溫補不起,以誤人者。余為利人救危計,不得不將歷驗心法公諸宇內,以便後進得指歸之益耳。
白話文:
這個病的症狀是咳嗽、發熱、胸悶。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胡言亂語、抽搐等危急症候。在治療時,應根據天氣冷暖,分清寒燥、熱燥的不同,靈活使用溫潤、涼寒的藥物。此外,還應檢查舌苔。如果舌苔焦黃乾裂,口渴愛喝水,則需要用大量清下藥進行治療,比如三黃承氣湯等方法,這就好比竈底抽薪一樣徹底。切忌害怕攻邪而留有餘孽,拖延時間導致病情加重,出現虛弱的假象。這時如果誤用溫補之藥,就會貽誤病情。為了救人於危難,我不得不將多年積累的經驗方法公之於眾,讓後輩們受益。
瀾按:四時,暑濕為最歷。至於風溫、秋燥、冬溫等證,前人混於傷寒,拘執傳經日數,誤於辛溫表散。自先生闡明風性上升而氣近澡,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輕劑,更復申明秋燥一語,辨正經旨,有功後進,厥旨深切明矣。世人僅知「溫邪上受」一言,葉氏創解,而不知葉氏前已有言之哉!或者葉氏本此書而闡明其旨,由葉氏傳播,亦未可知。諺云:後來居上。
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瀾氏按:在四季之中,暑熱濕邪對人體的影響最為明顯。至於風溫、秋燥、冬溫等病症,以前的人們將它們混同於傷寒,拘泥於傳經的日數,錯誤地採用辛溫解表的方法治療。自從葉天士闡明風的性質向上,而且氣性趨近於熱,所以首先侵犯上焦,治療上宜用清肺的輕劑。此外,葉天士還進一步闡明瞭秋燥這個概念,辨正了經旨,對後輩醫師幫助很大,其宗旨深切明瞭。世人只知道「溫邪上受」這句話,是葉天士首創的見解,卻不知道在葉天士之前已經有人提及過。可能葉天士是根據這本書而闡明瞭他的宗旨,再由葉天士傳播開來,這也不無可能。諺語說:「後來居上」。
2. 辨症訂方必先審四診記
診視之要,必先詳察形色,然後細問致病之因。聞其聲音啞響,察其肌膚肥瘦,問其苦欲,按其胸腹,視其舌苔,詢其渴飲、二便通塞,苟能不憚煩瀆,則在裡之虛實、寒熱已得其要領矣。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方法,首先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面色和體態,然後詳細詢問發病的原因。聽他的聲音是否嘶啞、看他的皮膚是肥胖還是消瘦、詢問他的痛苦所在、按壓他的胸腹、觀察他的舌苔、詢問他的口渴程度、大小便是否通暢。如果能夠不厭其煩地進行這些檢查,那麼患者內在的虛實、寒熱也就大致瞭解了。
大抵胃有邪滯,舌必有苔,苔之燥潤、黃白、厚薄,以辨邪滯之淺深,而用輕下、重下之方法。至於口渴,能飲者,屬實熱口渴;不能飲者、屬虛熱。小溲赤澀、大便燥結者,實熱也;小便清利、大便溏泄者,虛寒也。若潛心推測,則病之寒熱、虛實,自無狐疑之惑矣。然後參乎脈之浮沉、遲數,則標本、虛實更有鑑別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胃裡有病邪滯氣,舌頭上必定會有舌苔。舌苔的乾濕、黃白、厚薄,可以辨別病邪滯氣的深淺程度,並使用輕微或重度的瀉下方法治療。
至於口渴,能喝水的,屬於實熱口渴;不能喝水的,屬於虛熱。小便黃赤、不通暢,大便乾燥、結塊的,是實熱;小便清澈、大便溏瀉的,是虛寒。
如果仔細推斷,那麼疾病的寒熱虛實,就沒有什麼疑惑了。然後再結合脈搏的浮沉、遲數來判斷,就能更進一步辨別病邪的標本和虛實了。
余於切脈辨證,尤加慎審,未敢輕忽。推測歷驗心得,竟是左手主陰,右手主陽。凡溫熱之病,熱邪灼陰,右手脈大,左手脈微,迨下盡熱邪,左脈始起,右脈亦平。又沉寒痼冷之疴,右脈極沉微,左脈皆緊盛,直至數溫之後,左脈平而右脈起矣。凡陰陽偏虛,亦驗左右可知。
白話文:
我在把脈和辨證時,特別仔細審慎,不敢輕忽大意。經過驗證和經驗總結,發現左手主陰,右手主陽。凡是溫熱的疾病,熱邪灼傷陰氣,右手脈搏會變大,左手脈搏會變弱。等熱邪完全消退後,左脈才會開始跳動,右脈也會恢復正常。而沉寒痼冷的病症,右脈會極其沉微,左脈會顯得很緊盛。一直到服用溫熱的藥物一段時間後,左脈才能恢復正常,而右脈才會開始跳動。凡是陰陽偏虛的病症,也可以通過左右脈象來判斷。
陰氣先絕者,左脈先絕;陽氣先絕者,右脈先絕。又有緊與數相似,有寒、熱相反之別,亟宜辨明。近時溫疫證重者,正為邪制,脈反極微如無,當審其平昔有無宿病,分別老幼、強弱而斷之。假如素無疾患,體質強壯者,決其脈因病變,必視其舌苔黃濁、燥裂,胸腹拒按;一經下後,病邪漸退,而脈亦漸起。如大虛有盛狀、大實有羸形,陽病似陰,陰病似陽,若不細察精詳,誤人性命豈淺鮮哉!
白話文:
陰氣先衰竭的,左脈先斷;陽氣先衰竭的,右脈先斷。另外緊脈和數脈看似相似,但實際上有寒證、熱證相反的區別,需要仔細辨別。
近年來,溫疫病嚴重,是因為邪氣壓制了正氣,導致脈象極度微弱,幾乎消失。這時,應該檢查患者平時是否有舊病,並根據年齡、體質進行判斷。
如果患者以往沒有疾病,體質強壯,那麼脈象變化肯定是因為生病所致。這時需要觀察舌苔是否黃濁、乾燥開裂,胸腹是否拒按。一旦病情緩解,病邪逐漸退去,脈象也會逐漸恢復。
如果體虛卻表現出體盛的徵象,體實卻表現出體弱的徵象,陽性疾病類似陰性疾病,陰性疾病類似陽性疾病,如果不仔細觀察和辨別,誤診誤治導致病人死亡的後果將會十分嚴重!
惟溫、清、攻、補四者之中,以平補之補較輕,緣微補不過助疾,且有助正之能,若濁補則有遏邪之患。況古方每以補正之中,參以逐邪之品;攻下之方,寓以扶正之治。凡大攻、大熱、大寒之劑,稍有疑似,只可漸次加足,切勿過劑傷正。
白話文:
在「溫、清、攻、補」四種治療方法中,以「平補」的補法最為溫和。因為稍微的補養並不會助長疾病,反而有助於正氣。如果「濁補」(過度補養),則會阻塞邪氣。況且,古方中常在補正氣的藥方中加入驅邪的藥材;攻下(瀉下)的藥方中也含有扶正的治療方法。對於大劑量的攻伐、熱性或寒性藥物,只要有一點懷疑或不確定,都應該逐漸增加劑量,切忌過量傷及正氣。
倘虛症誤下,則禍不旋踵,挽回莫及之勢矣,謹之、慎之!譬如熱而不實者,當用白虎、黃連,若誤投承氣、抵當,則敗;若陰虛虛熱、應用補血滋陰者,若誤投黃連、白虎,則亦殆矣。更有實症用下後,病勢盡瘳,忽又發熱或寒熱不已,乃正氣驟虛,即當大補以善其後也。
白話文:
如果虛證誤用了瀉下藥,那麼災禍就會頃刻間降臨,而且難以挽回。要謹慎啊!比如虛熱不實的人,應該用白虎湯和黃蓮等藥來治療。如果誤用了承氣湯和抵當湯等瀉藥,就會加重病情。如果陰虛虛熱,應該用補血滋陰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誤用了黃連和白虎湯等清熱瀉火的藥物,也會非常危險。另外,有實證用瀉下藥治療後,病情完全痊癒了。但忽然又出現發熱或寒熱不退的症狀,這是因為正氣突然虛弱造成的。此時應該及時大補,以鞏固療效。
又有寒病化熱、熱證轉寒,虛中夾實、實症兼虛,變幻多端,要在審辨精當,細心體察,可免實實虛虛之咎,於心無愧。否則,草菅人命,班實目擊心傷。願人人如我之存心,體上蒼好生之德,則天下夭札之患,稍可挽救矣。
白話文:
人體的寒證有時會轉化為熱證,熱證也可能轉化為寒證。虛弱中帶有實證,實證中夾雜有虛弱,變化無常。因此,必須認真辨別,仔細觀察,才能避免誤把實證當虛證,或是虛證當實證,這樣才能問心無愧。否則,就會草率地對待患者,我親眼所見,實在令人心痛。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樣用心行醫,體現上天給予生命的美德,這樣就能減少天下因疾病早逝的悲劇。
瀾按:病證萬變,要在審察形色,聞其聲音,問其病因,然後切脈。則虛實立辨,寒熱立判,乃不為外象所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沉疴頓起,良醫之名播矣。今讀先生手記,處處以慎審為主,發明左手屬陰,右手主陽;凡溫熱重病,脈見微細如無;以及誤攻禍重、誤補增疾等言,皆前人所未言,可謂仁且智矣。
白話文:
瀾按:疾病症狀千變萬化,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氣色,聆聽其聲音,詢問病因,然後才能切脈。這樣一來,就能清楚辨別虛實、寒熱,避免被外在表象迷惑,寒症患者施以溫熱治療,熱症患者施以寒涼治療,痼疾也能迅速痊癒,良醫之名也將得以傳揚。如今拜讀先生的手記,處處注重審慎細查,發明左手屬陰,右手主陽;凡是溫熱重病,脈象必定微細如無;以及誤用攻伐療法導致禍害加重,誤用滋補療法加重疾病等說法,都是前人所未曾言及的,可謂仁慈且睿智。
況先生之學術深邃,猶且精細若此,存心利濟,願人人遵而行之,以免草菅人命,可謂仁至義盡。若後進之士,雖不能如先生才識,而效其存心,學雖不及,則以慎審從事,足以步良醫之後塵矣。
白話文:
況先生的學識淵博而深奧,而且精細到如此程度,他是真心想要利濟世人,希望所有人都能遵照他的教導去做,避免草菅人命,這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如果後輩學子雖然無法達到況先生的才識,但能夠效仿他的用心,即使學問不如他,只要做到小心審慎地實踐,也足以繼承良醫的風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