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班

《證治心傳》~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治病必審四時用藥說

四時者春夏秋冬,乃一歲代謝之序,其生長收藏,循環不息,生生無窮,此天之顯明切近之氣。惟氣有清和,則不能無偏勝。人在氣交之中,受天地和氣而長著,受天地戾氣而致疾。

以長夏暑濕挾雜,尤易傷人元氣,消爍津液。濕為濁邪,最易傷陽。當天暑地熱,人身之氣亦發越於外,腠理開,汗大泄,人之脾胃因之虛弱,外因濕蒸之酷尤易感受,隨人身陰陽之偏盛而為病。如奔走長途,受烈日之威,則為中暑,輕則六一散,重則白虎湯。若畏熱乘涼,暑為風伏,宜香薷飲加減為治。

或居涼亭、水閣,多食瓜果、冷物,內外虛陽被遏,是為寒暑傷陽,即宜用辛溫治之,如大順散、冷香飲子之類。若但多食生冷者,縮脾飲、正氣散隨宜而用。若其人元氣素虛,微感外暑,治以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消暑丸等醒脾陽、祛濕熱而已。

至於冬令,嚴寒肅殺之氣為傷寒者,仲景言之詳矣。惟陽氣潛藏於內,天時晴燥,雨雪稀少,乃成冬溫之證,須用大劑清下,不得拘執《傷寒》成法以誤人哉。近世此病甚多,尤宜加審。輕則用杏蘇飲,重則用蔥豉湯加荊、薄、枳、桔、連翹、大貝以達表為治。

若時值初春,嚴寒將退,風木司權,其氣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故多身熱、咳嗽、微惡寒者,以黃芩湯為主方,隨症加減,如薄、桔、荊、防、杏、蘇、翹、貝、桑、菊、牛、蟬之類,取清輕之味清肅肺衛;若失治久延,漸入榮分,有逆傳、順傳之候。近世市醫不知者,多徒守仲景六經成法,輒投辛溫表散,耗液傷陰,或變神昏、鼾睡、厥逆、瞀瘈,或咳甚失血、延成癆瘵,或胃實失下,譫狂痙搐,莫救者多矣。又有熱極旁流,名為順傳胃府法,宜急下以存陰液,然有舌苔黃燥裂紋可憑。

奈何庸醫不知者多,余以濟世為懷,晝夜研鑽,斯悟其致病之由、挽救之法,歷驗不爽,隨筆記之,以拯斯民之厄。

嗚呼!自古迄今,無人發明春溫、濕溫、冬溫之奧蘊,致誤於庸俗者,不啻恆河沙數矣。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而珍如拱璧,未能筆之於書,日久淹沒者有之;或有其書,久久失傳,亦未可知也。更有誤於經文者,如「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細心研究「濕」字,的系傳寫之訛。

歷來注家隨文註釋,亦未正其訛謬,又復曲為誤引「長夏暑濕」,見證混淆於其間。豈知初秋承長夏之末,暑濕伏氣為患者,可以仍用清暑燥濕之法;時值夏、秋交替之時,最易變幻,直迨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於秋末、冬初,人在氣交之中,受其戾氣,伏而不宣,是為秋燥。

其症咳嗽,身熱,胸悶,甚則譫妄、痙厥諸危候畢呈,當審天時之涼暖,而分寒燥、熱燥之治,藥用溫潤、甘寒之品出入加減;又當驗其舌苔,若焦黃燥裂,口渴能飲者,須用大劑清下,如三黃承氣等法,為釜底抽薪之治,切勿畏攻而留邪,致延日久大實而有羸狀,誤於溫補不起,以誤人者。余為利人救危計,不得不將歷驗心法公諸宇內,以便後進得指歸之益耳。

瀾按:四時,暑濕為最歷。至於風溫、秋燥、冬溫等證,前人混於傷寒,拘執傳經日數,誤於辛溫表散。自先生闡明風性上升而氣近澡,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輕劑,更復申明秋燥一語,辨正經旨,有功後進,厥旨深切明矣。世人僅知「溫邪上受」一言,葉氏創解,而不知葉氏前已有言之哉!或者葉氏本此書而闡明其旨,由葉氏傳播,亦未可知。諺云:後來居上。

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必須根據四季來審慎用藥]。內容如下:

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它們代表一年的代謝週期,包括生長、成熟、收穫和儲藏,這個過程不斷循環,生生不息,這是大自然顯而易見且接近我們的氣象現象。然而,這種氣象並非總是平和,總會有某種季節氣象過度的情況。人類生活在這種氣象交錯中,受到天地之間和諧氣象的滋養而茁壯,同時也會因為天地之間的不和氣象而生病。

夏季炎熱且濕度高,特別容易傷害人體的元氣,消耗津液。濕氣是一種污濁的邪氣,最易損害人的陽氣。當天氣炎熱,地面溫度高,人體的氣血也會隨著天氣發散到體外,毛孔張開,大量出汗,這時人的脾胃會變得比較虛弱,外界的濕氣更容易侵入,人體的陰陽平衡一旦偏離正常,就會導致疾病。例如,在長途跋涉後受到強烈日曬,就可能中暑,病情輕微的可用六一散,嚴重的需用白虎湯。如果在炎熱的環境中突然吹風受涼,暑氣被風邪抑制,應使用香薷飲來治療。

或者,如果在涼亭、水閣待太久,吃太多瓜果、冷食,體內的陽氣被抑制,這就是寒暑傷害陽氣,應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大順散、冷香飲子等。如果只是吃太多生冷食物,可以使用縮脾飲、正氣散來調理。如果一個人的元氣本來就虛弱,稍微感受到外在的暑氣,可以使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消暑丸等來醒脾陽、去除濕熱。

至於冬季,嚴寒的氣象是造成傷寒的主要原因,張仲景對此有詳細的描述。然而,此時人體的陽氣隱藏在體內,天氣乾燥,雨雪稀少,這就形成了冬季溫熱的症狀,治療時必須使用大量的清熱藥物,不能固守張仲景的傷寒治療法則,以免誤診。近年來,這種疾病越來越普遍,更應該審慎判斷。病情輕微的可以使用杏蘇飲,嚴重的則需用蔥豉湯加上荊芥、薄荷、枳實、桔梗、連翹、大貝等藥物來發汗。

如果正值早春,嚴寒即將過去,風木掌權,其氣質向上,且略帶乾燥,多影響上半身,因此常見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咳嗽、輕微畏寒等,主要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黃芩湯,再根據症狀調整配方,例如薄荷、桔梗、荊芥、防風、杏仁、蘇葉、連翹、貝母、桑葉、菊花、牛蒡子、蟬蛻等,選用清涼的藥物來清肅肺部。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拖延,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血液循環系統,出現逆傳、順傳的症狀。現在的醫生往往只知道張仲景的六經治療法則,輕率地使用辛溫的發汗藥物,結果耗損液體、傷害陰氣,甚至出現昏迷、打鼾、厥逆、瘛瘲等症狀,或是咳嗽嚴重到出血、轉變成慢性疾病,或是胃部實熱卻沒有及時排便,導致譫妄、痙攣、抽搐等無法救治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熱度過高,導致排便不暢,這稱為順傳胃腑法,應該盡快使用瀉下藥物來保存體內的液體,但是需要根據舌苔的顏色來判斷。

然而,許多庸醫不知道這些知識,我出於救人的心態,日夜研究,終於理解了導致疾病的緣由以及挽救的方法,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我在此記錄下來,希望能拯救人民的苦難。

唉!從古至今,沒有人揭示春季溫熱、濕熱、冬季溫熱的奧祕,導致許多庸醫誤診,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也許前輩們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他們像珍視寶石一樣珍惜這些知識,沒有將其寫成書籍,久而久之就被遺忘;或者他們寫了書,但時間久了就失傳了,也未可知。更有甚者,對經典文獻的理解有誤,例如「秋季受濕,冬季咳嗽」,仔細研究「濕」字,發現是傳抄的錯誤。

歷代學者跟隨原文進行注釋,也沒有糾正這個錯誤,反而牽強附會地引用「夏季暑濕」,導致診斷混淆。然而,初秋承接夏季的結尾,暑濕之氣造成的患者,仍然可以使用清暑燥濕的方法;在夏季和秋季交替的時候,天氣變化無常,直到深秋,乾燥的天氣盛行,常常在秋季末尾和冬季初期表現得最明顯。人們生活在這種氣象交錯中,受到不和諧的氣象影響,這些氣象隱藏在體內,無法得到充分的宣泄,這就是秋季的乾燥。

其症狀包括咳嗽、身體發熱、胸悶,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譫妄、痙攣等危險的症狀。在治療時,要根據天氣的涼暖來區分寒燥和熱燥,使用溫潤或甘寒的藥物進行加減;還需要檢查舌苔,如果舌苔焦黃、乾燥、裂開,口渴想喝水,必須使用大量清熱藥物,例如三黃承氣等方法,進行釜底抽薪的治療,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攻下而留下邪氣,導致病情長期存在,出現虛弱的症狀,誤診為需要溫補,這樣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誤人子弟。我為了幫助他人,避免危險,不得不公開我的經驗和方法,讓後輩能夠有所啟發。

瀾按:四季中,夏季的暑濕是最嚴重的。至於風熱、秋季乾燥、冬季溫熱等症狀,前人將其與傷寒混淆,固守經絡傳遞的時間限制,誤用辛溫的發汗藥物。自從先生揭示風邪的性質向上,氣質接近乾燥,首先影響上半身,治療應該使用清肺的輕劑,並且再次強調秋季乾燥的概念,辨別經典文獻的意義,對後輩有著重要的貢獻,其意旨深刻明確。世人只知道「溫邪上受」一句,是由葉氏創立的解釋,卻不知道在葉氏之前已經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或許葉氏正是基於本書的思想,才闡明瞭其核心理念,通過葉氏的傳播,這種思想得以廣泛傳播,真可謂是「後來居上」。這就是所謂的「後起之秀」吧。

2. 辨症訂方必先審四診記

診視之要,必先詳察形色,然後細問致病之因。聞其聲音啞響,察其肌膚肥瘦,問其苦欲,按其胸腹,視其舌苔,詢其渴飲、二便通塞,苟能不憚煩瀆,則在裡之虛實、寒熱已得其要領矣。

大抵胃有邪滯,舌必有苔,苔之燥潤、黃白、厚薄,以辨邪滯之淺深,而用輕下、重下之方法。至於口渴,能飲者,屬實熱口渴;不能飲者、屬虛熱。小溲赤澀、大便燥結者,實熱也;小便清利、大便溏泄者,虛寒也。若潛心推測,則病之寒熱、虛實,自無狐疑之惑矣。然後參乎脈之浮沉、遲數,則標本、虛實更有鑑別矣。

余於切脈辨證,尤加慎審,未敢輕忽。推測歷驗心得,竟是左手主陰,右手主陽。凡溫熱之病,熱邪灼陰,右手脈大,左手脈微,迨下盡熱邪,左脈始起,右脈亦平。又沉寒痼冷之疴,右脈極沉微,左脈皆緊盛,直至數溫之後,左脈平而右脈起矣。凡陰陽偏虛,亦驗左右可知。

陰氣先絕者,左脈先絕;陽氣先絕者,右脈先絕。又有緊與數相似,有寒、熱相反之別,亟宜辨明。近時溫疫證重者,正為邪制,脈反極微如無,當審其平昔有無宿病,分別老幼、強弱而斷之。假如素無疾患,體質強壯者,決其脈因病變,必視其舌苔黃濁、燥裂,胸腹拒按;一經下後,病邪漸退,而脈亦漸起。如大虛有盛狀、大實有羸形,陽病似陰,陰病似陽,若不細察精詳,誤人性命豈淺鮮哉!

惟溫、清、攻、補四者之中,以平補之補較輕,緣微補不過助疾,且有助正之能,若濁補則有遏邪之患。況古方每以補正之中,參以逐邪之品;攻下之方,寓以扶正之治。凡大攻、大熱、大寒之劑,稍有疑似,只可漸次加足,切勿過劑傷正。

倘虛症誤下,則禍不旋踵,挽回莫及之勢矣,謹之、慎之!譬如熱而不實者,當用白虎、黃連,若誤投承氣、抵當,則敗;若陰虛虛熱、應用補血滋陰者,若誤投黃連、白虎,則亦殆矣。更有實症用下後,病勢盡瘳,忽又發熱或寒熱不已,乃正氣驟虛,即當大補以善其後也。

又有寒病化熱、熱證轉寒,虛中夾實、實症兼虛,變幻多端,要在審辨精當,細心體察,可免實實虛虛之咎,於心無愧。否則,草菅人命,班實目擊心傷。願人人如我之存心,體上蒼好生之德,則天下夭札之患,稍可挽救矣。

瀾按:病證萬變,要在審察形色,聞其聲音,問其病因,然後切脈。則虛實立辨,寒熱立判,乃不為外象所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沉疴頓起,良醫之名播矣。今讀先生手記,處處以慎審為主,發明左手屬陰,右手主陽;凡溫熱重病,脈見微細如無;以及誤攻禍重、誤補增疾等言,皆前人所未言,可謂仁且智矣。

況先生之學術深邃,猶且精細若此,存心利濟,願人人遵而行之,以免草菅人命,可謂仁至義盡。若後進之士,雖不能如先生才識,而效其存心,學雖不及,則以慎審從事,足以步良醫之後塵矣。

白話文:

這個章節的大意是: 在診斷病情和開立藥方之前,必須仔細地進行四診(望、聞、問、切)。首先,要詳細觀察病人的外貌和麪色,然後詳細詢問導致生病的原因。聽病人說話的聲音是否沙啞,檢查皮膚的胖瘦,詢問病人的痛苦和需求,檢查胸腹部,看舌頭上的舌苔,詢問是否有口渴和喝水的情況,還有大小便是否順暢。如果醫生不嫌麻煩,那麼對於病人的虛實、寒熱等情況就能掌握主要的特點了。

通常來說,胃部如果有異常,舌頭上一定會有舌苔,舌苔的乾濕、黃白、厚薄可以判斷胃部異常的程度,並決定使用輕度或重度的治療方式。口渴且能大量喝水的人,屬於實熱型的口渴;不能喝水的人,則屬於虛熱型。小便顏色紅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硬的人,屬於實熱型;小便清而頻繁、大便稀軟的人,屬於虛寒型。只要深入思考,那麼疾病的寒熱、虛實,就不會有疑惑了。再配合脈搏的浮沉、快慢,就可以進一步區分病的表裡、虛實了。

我對於切脈和辨證,總是特別小心謹慎,不敢輕易忽視。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左手的脈象代表陰,右手的脈象代表陽。溫熱性疾病,熱邪會消耗陰氣,右手的脈象會顯著,左手的脈象會微弱,等到熱邪被清除,左手的脈象才會恢復,右手的脈象也會正常。對於極度寒冷的疾病,右手的脈象極度微弱,左手的脈象會緊繃,直到經過一段時間的溫暖治療,左手的脈象恢復正常,右手的脈象才會恢復。對於陰陽失調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觀察左右手的脈象來瞭解。

陰氣先絕的人,左手的脈象先消失;陽氣先絕的人,右手的脈象先消失。此外,緊脈和數脈看似相似,但卻有寒、熱的不同,必須分辨清楚。對於近期嚴重的瘟疫,由於邪氣控制,脈象可能會非常微弱,幾乎感覺不到。這時候必須審查病人過去有無舊疾,並考慮年齡和體力的差異,才能做出判斷。比如說,如果病人過去沒有疾病,體質健壯,那麼脈象的變化可能是由於疾病引起的,可以觀察舌苔是否黃濁、乾燥,胸腹部是否有抵抗感。一旦進行治療,病邪逐漸消退,脈象也會逐漸恢復。有些大虛的病人可能表現出強壯的假象,有些大實的病人可能表現出虛弱的假象,陽病可能類似陰病,陰病可能類似陽病,如果不仔細觀察和精確分析,誤診可能導致生命危險,這樣的後果不堪設想!

在溫、清、攻、補四種治療方法中,平補的補法比較輕柔,因為微補只會幫助疾病,而且能夠幫助身體,但濁補可能會抑制邪氣。此外,古方常常在補正中加入驅邪的成分;在攻下的方子中,會包含扶正的療法。對於大攻、大熱、大寒的藥物,如果稍有懷疑,只能逐漸增加劑量,切勿過量傷害身體。

如果虛弱的病人誤用了攻下的藥物,後果將無法挽回,必須小心謹慎!例如,熱病但不是實證,應該使用白虎湯或黃連,如果誤用了承氣湯或抵當湯,就會失敗;如果是陰虛導致的虛熱,應該使用補血滋陰的藥物,如果誤用了黃連或白虎湯,也會很危險。還有一種情況,實證使用攻下的藥物後,病情完全好轉,但突然又發燒或寒熱交錯,這可能是正氣突然虛弱,此時應該大力補充以善後。

另外,還有一些情況,如寒病轉為熱病、熱病轉為寒病,虛中夾實、實證兼虛,變化多端,關鍵是要精確判斷,細心觀察,才能避免實證誤認為虛證或虛證誤認為實證的錯誤,做到心中無愧。否則,草菅人命,令人痛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用心,體現上天對生命的尊重,這樣天下的疾病和災難,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總的來說,疾病千變萬化,關鍵是要詳細觀察病人的外貌和麪色,聆聽他們的聲音,詢問病因,然後進行脈診。這樣,虛實之分立馬明確,寒熱之判斷立馬清晰,不會被外在現象所迷惑,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重病立馬好轉,醫生的名聲也會廣泛傳播。現在閱讀先生的手記,處處以謹慎為主,揭示了左手屬於陰,右手屬於陽;對於溫熱重病,脈象可能微弱到幾乎感覺不到;以及誤用攻下藥物的危害、誤用補藥增加病情等觀點,這些都是前人未曾提到的,可謂仁慈而智慧。

何況先生的學術深厚,仍然如此細緻入微,用心利他,希望每個人都能遵循他的指導,以免草菅人命,這可謂是最高的仁慈和責任。對於後輩,即使不能像先生那樣才華橫溢,但如果學習他的用心,即使學問不如他,只要謹慎行事,就足以追隨優秀醫生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