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五難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故其脈各見其部。菽,豆也。

白話文:

第五個提問:

  1. 脈有輕重之別,這是什麼意思呢?

  2. 剛開始觸診時,脈象像三粒豆子那麼重,與皮毛相應的是肺部。

  3. 脈象像六粒豆子那麼重,與血脈相應的是心部。

  4. 脈象像九粒豆子那麼重,與肌肉相應的是脾部。

  5. 脈象像十二粒豆子那麼重,與筋脈相應的是肝部。

  6. 按診時能按到骨頭,手指提起來後脈象急速反彈的是腎部,所以稱為輕重脈象。

2. 六難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陰位於里,其脈沉,陽位於表,其脈浮。

白話文:

六難說:脈象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之分,這是什麼意思?浮脈損耗小,沉脈實大,所以說陰盛陽虛;沉脈損耗小,浮脈實大,所以說陽盛陰虛,這是陰陽虛實的含義。

3. 七難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也?將病脈耶?然:皆王脈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

少陽脈至時,忽大忽小,忽短忽長。

陽明脈至時,浮大而短。

太陽脈至時,洪大而長。

太陰脈至時,緊大而長。

少陰脈至時,緊細而微弱。

厥陰脈至時,沉短而有力。

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嗎?還是生病的脈象?其實,這些都是王脈。

經,《內經》。《素問·著至教論):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舊誤在「平人氣象論」)。王脈,脈之得令而氣王也。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太陽脈搏強勁有力,少陽脈搏時快時慢,時長時短,陽明脈搏浮大而短。而王脈是指符合時令規律,氣血旺盛的脈象。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白話文:

這些「氣」在什麼月份出現?各個「王」出現幾天?

順序如下:冬至後,出現甲子日,這是「少陽王」;再出現甲子日,這是「陽明王」;再出現甲子日,這是「太陽王」;再出現甲子日,這是「太陰王」;再出現甲子日,這是「少陰王」;再出現甲子日,這是「厥陰王」。

每一個「王」出現 60 天,六個「王」共 360 天,這些時間加起來就是一年。這是三陰三陽的「王」出現的時間和天數的大致情況。

一歲三百六十日,六氣分王,各六十日。冬至子半陽生,始得甲子,三陽當令,夏至午半陰生,始得甲子,三陰司氣。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素問·六節臟象論》語),六氣分王六甲,而終一歲,一定之數也。

白話文: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分成六個氣候時期,每個時期有六十天。

冬至這一天是陽氣開始增生的日子,這時節正值「甲子」日,稱為「三陽當令」。

夏至這一天是陰氣開始增生的日子,這時節也正值「甲子」日,稱為「三陰司氣」。

太陽經過六個時辰就運行完一個「甲子」,「甲子」循環六次,就過完了一年(根據《素問·六節臟象論》的說法)。六個氣候時期配合六個「甲子」,共同組成了一年的時序規律。

4. 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白話文:

八難說到:

寸口脈平而死者,是什麼意思?

回答:

十二經脈都連接於生氣的根源。所謂生氣的根源,是指十二經絡的根本,也就是腎臟之間流動的氣息。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之門、三焦的泉源,也被稱為守護邪惡的神靈。

因此,氣息是人的根本。如果根源斷絕,那麼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平而死者,是因為生氣在人體內部完全斷絕了。

氣根於水,腎間動氣,是謂人身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此氣者,人之根本,譬之樹木,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人死者,水中生氣獨絕於內也。(守邪之神,保固真氣,捍禦外邪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息源於腎臟,腎臟運作產生氣息,這是人體生命氣息的根源,是五臟六腑的基礎,十二經脈的原點,呼吸的通道,三焦的源頭,又稱為「守邪之神」。這股氣息是人體的根本,就像樹木的根,如果根部斷絕,枝葉就會枯萎。如果寸口的脈搏平穩而人卻死了,那是因為人體內部的腎臟生氣完全斷絕了。(守邪之神:保護固有元氣,抵禦外來邪氣)

5. 九難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腑脈數,臟脈遲,數為熱,遲為寒。

白話文:

九難說:如何區別得知臟腑的病症?陽性臟腑(小腸、大腸、三焦、膀胱、膽)反應快,屬於熱證;陰性臟腑(心、肝、脾、肺、腎)反應慢,屬於寒證。所有的陽性臟腑屬熱,所有的陰性臟腑屬寒,所以可以以此區別臟腑的病症。

6. 十難

十難曰:一脈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白話文:

十難說:一脈產生十種變化,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因為五臟之邪的剛柔相逢的結果。假設心脈十分急促,是由於肝臟之邪侵犯心臟; 心脈略微急促,則是由於膽囊之邪侵犯小腸; 心脈跳動幅度大且急促,則是由於心臟自身之邪氣侵犯心臟; 心脈跳動幅度略微加大,則是由於小腸自身之邪氣侵犯小腸; 心脈跳動緩慢且幅度大,則是由於脾臟之邪侵犯心臟; 心脈跳動略微緩慢,則是由於胃部之邪侵犯小腸; 心脈跳動遲滯且幅度大,則是由於肺臟之邪侵犯心臟; 心脈跳動略微遲滯,則是由於大腸之邪侵犯小腸; 心脈跳動沉伏且幅度大,則是由於腎臟之邪侵犯心臟; 心脈跳動略微沉伏,則是由於膀胱之邪侵犯小腸。五臟各有剛柔之邪,所以使得同一脈象產生十種變化。

一脈十變,義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五邪,五臟五腑之邪。剛柔,臟邪剛,腑邪柔,肝脈急,肝合膽,心脈大,心合小腸,脾脈緩,脾合胃,肺脈澀,肺合大腸,腎脈沉,腎合膀胱,剛則脈甚,柔則脈微。臟腑之邪各五,二五為十,故令一脈變為十也。此候小腸與心脈,即候心小腸於左寸、肺大腸於右寸之法也。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中提到「一脈十變」。五邪指的是五臟五腑的邪氣。邪氣分為剛柔兩種,臟邪屬於剛,腑邪屬於柔。肝脈急促,因為肝與膽相通;心脈強盛,因為心與小腸相通;脾脈緩慢,因為脾與胃相通;肺脈澀滯,因為肺與大腸相通;腎脈沉穩,因為腎與膀胱相通。剛則脈搏強烈,柔則脈搏微弱。臟腑的邪氣各有五種,二五得十,所以一脈會產生十種變化。這個徵候可以同時觀察小腸與心脈,也就是在左寸脈上同時診斷心和小腸,在右寸脈上同時診斷肺和大腸的方法。

大小腸腑雖至濁,而其經自手走頭,乃六陽中之至清者,故可候於兩寸。後世庸愚,乃欲候二腸於兩尺,狂妄極矣!

白話文:

大小腸的腑質雖然非常渾濁,但其經脈從手走向頭部,是六陽經中最為清潔的部分,因此可以在手腕的兩寸部位診察其狀況。後代有些淺薄的人,竟想在手腕的兩尺部位來診察大小腸的情況,這實在是非常荒謬的!

7. 十一難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臟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白話文:

第十一道難題:經典上說,脈搏在滿五十下之前會動一下停一下,那麼哪個臟腑沒有氣?

答案是:腎。

因為人吸氣時氣隨陰氣進入,呼氣時氣隨陽氣排出。現在吸氣時氣沒有到達腎臟,只到達肝臟就回去了。所以,可以推知沒有氣的臟腑是腎,腎氣最先耗盡了。

經,《靈樞》。「五十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則五十動中必見代止,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其次第也。

白話文:

《靈樞經》記載:「五十動」:五十次呼吸才換一次氣的,五臟都能得到氣。「四十動一代」:四十次呼吸換一次氣的,一臟得不到氣。「三十動一代」:三十次呼吸換一次氣的,兩臟得不到氣。「二十動一代」:二十次呼吸換一次氣的,三臟得不到氣。「十動一代」:十次呼吸換一次氣的,四臟得不到氣。「不滿十動一代」:不到十次呼吸就換一次氣的,五臟都得不到氣。

人吸氣是陰氣進來,呼氣是陽氣出去,現在吸氣不能到腎,到肝就又回去了,那麼五十次呼吸中肯定會有換氣停止的情況,所以就知道一臟得不到氣的,首先是腎氣耗盡。從腎到肝,從肝到脾,從脾到心,從心到肺,這是氣往不同臟腑運行的一定的順序。

8. 十二難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脈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脈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補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難經》中說:經書記載,五臟脈絡在內部已經斷絕,用針的人卻反而在外部針灸;五臟脈絡在外部已經斷絕,用針的人卻反而在內部針灸。內外斷絕,怎麼區分呢?

這樣的話:五臟脈絡在內部已經斷絕的,是腎和肝的脈絡在內部斷絕,而醫生卻反而補心和肺;五臟脈絡在外部已經斷絕的,是心和肺的脈絡在外部斷絕,而醫生卻反而補腎和肝。陽氣不足就補陰氣,陰氣不足就補陽氣,這就是所謂的「補實虛虛」,削弱不足的地方,補強有餘的地方。照這種方式治療死掉的,都是醫生害死的。

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則必死,其死也靜,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肝腎為陰,心肺為陽,陽在外,陰在內,絕於內者,腎肝之氣也,絕於外者,心肺之氣也。

白話文:

《靈樞經》的「九針十二原」篇說:

五臟的氣血已經在內部斷絕,而用針灸的人反而實其於外,這叫做「重竭」,重竭就會死亡,這種死亡是很平靜的。五臟的氣血已經在外層斷絕,而用針灸的人反而實其於內,這叫做「逆厥」,逆厥就會死亡,這種死亡是很躁動不安的。肝臟和腎臟屬於陰,心臟和肺臟屬於陽。陽在外,陰在內。絕於內的是腎臟和肝臟的氣血,絕於外的是心臟和肺臟的氣血。

9. 十三難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白話文:

十三難說:「古籍提到,如果看到病人的臉色,卻無法把脈準確,反而號到相剋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如果號到相生的脈象,病就會自動痊癒。臉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那該怎麼做呢?」

實際上,五臟各有對應的顏色,會反映在臉上,也應該與寸口、尺脈相應。比如:

  • 如果臉色青,相應的脈象應該是緊繃而急促的弦脈。
  • 如果臉色紅,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浮起、寬大而鬆散的浮脈。
  • 如果臉色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偏慢而渾厚的緩脈。
  • 如果臉色白,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浮起、粗糙而短促的澀脈。
  • 如果臉色黑,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沉穩、濡濕而順滑的濡脈。

這就是古籍所說的,五種臉色與脈象應該互相參照。

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濡、軟同)

白話文:

經文(《靈樞》):

當邪氣侵犯臟腑時,其症狀表現為:顏色蒼青,脈搏弦硬;顏色赤紅,脈搏鉤形;顏色黃,脈搏斷續;顏色白,脈搏細小;顏色黑,脈搏沉實。

如果觀察到患者面色異常,但脈象卻不符合對應的顏色,反而發現了相剋的脈象,則表示病情嚴重可能致死;如果發現了相生的脈象,則表明病情有所好轉。(濡、軟表示脈象的狀態)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此段,《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文。

白話文:

脈搏跳動次數多,尺部的皮膚摸起來也多(頻密);脈搏跳動急促,尺部的皮膚摸起來也緊;脈搏跳動緩慢,尺部的皮膚摸起來也鬆弛;脈搏跳動粗糙不順,尺部的皮膚摸起來也粗糙;脈搏跳動滑順,尺部的皮膚摸起來也光滑柔軟。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五臟都有各自的聲音、顏色、氣味,這些應該與寸口脈和尺澤脈相應。如果脈象與五臟不相應,就說明有病。

比如面色蒼青,脈象浮而澀短,如果脈象大而緩,這是相剋的表現;脈象浮大而散,如果脈象小而滑,這是相生的表現。

經典上說,只知道一相的人是下等的醫生,知道兩相的人是中等的醫生,知道三相的人是上等的醫生。上等的醫生可以治癒十個病人中的九個,中等的醫生可以治癒十個病人中的八個,下等的醫生可以治癒十個病人中的六個,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肝木色青,浮澀而短,肺脈,勝肝者也,大而緩,脾脈,肝所勝也,浮大而散,心脈,肝所生也,小而滑,腎脈,生肝者也。經言知一為下工六語,亦「邪氣臟腑病形」文。

白話文:

肝臟屬木,脈象呈青色,浮動澀滯而短促。肺經脈象,比肝脈強盛,呈現大而緩慢的狀態。脾經脈象,受肝脈剋制,呈現浮大而散漫的表現。心經脈象,為肝脈所生,呈現細小而滑利的特徵。腎經脈象,滋生肝臟,呈現有力而穩定的狀態。

經文中提到的「知一為下工六語」,也見於「邪氣臟腑病形」一文中,意思是「只懂得其中一項,就是下等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