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2)
卷上 (2)
1. 五難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故其脈各見其部。菽,豆也。
白話文:
第五個難題說:把脈有輕重之分,這是怎麼回事呢?
回答是:剛開始把脈時,如果感覺像三個豆子重量的輕微力道,而且這個感覺與皮膚毛髮的感覺相應,這是肺部的脈象;如果感覺像六個豆子重量的力道,而且這個感覺與血管的感覺相應,這是心部的脈象;如果感覺像九個豆子重量的力道,而且這個感覺與肌肉的感覺相應,這是脾部的脈象;如果感覺像十二個豆子重量的力道,而且這個感覺與筋的感覺平齊,這是肝部的脈象;如果用力按壓直到碰到骨頭,並且手指一抬起來脈象就快速出現,這是腎部的脈象。所以說把脈有輕重之分。
肺掌管皮膚,心掌管血管,脾掌管肌肉,肝掌管筋,腎掌管骨頭,所以各個臟腑的脈象會在其所掌管的部位顯現出來。菽,就是豆子。
2. 六難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陰位於里,其脈沉,陽位於表,其脈浮。
白話文:
第六個難題說:脈象有陰氣過盛陽氣虛弱,以及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是:把脈時,如果浮取脈象感覺細小無力,而沉取脈象感覺充實有力,這就叫做陰氣過盛陽氣虛弱;如果沉取脈象感覺細小無力,而浮取脈象感覺充實有力,這就叫做陽氣過盛陰氣虛弱,這就是陰陽虛實的道理。
陰氣的位置在身體的內部,它的脈象是沉的;陽氣的位置在身體的表面,它的脈象是浮的。
3. 七難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也?將病脈耶?然:皆王脈也。
經,《內經》。《素問·著至教論):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舊誤在「平人氣象論」)。王脈,脈之得令而氣王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一歲三百六十日,六氣分王,各六十日。冬至子半陽生,始得甲子,三陽當令,夏至午半陰生,始得甲子,三陰司氣。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素問·六節臟象論》語),六氣分王六甲,而終一歲,一定之數也。
白話文:
七難篇說:經文提到,少陽脈的到來,有時大有時小,有時短有時長;陽明脈的到來,浮大而短;太陽脈的到來,洪大而長;太陰脈的到來,緊大而長;少陰脈的到來,緊細而微;厥陰脈的到來,沉短而敦實。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呢?還是生病的脈象呢?回答是:這些都是當令的王脈。
經文(指《內經》,具體來說是《素問·著至教論》)提到:太陽脈的到來,洪大而長;少陽脈的到來,有時快有時慢,有時短有時長;陽明脈的到來,浮大而短。(舊的錯誤理解把它放在「平人氣象論」中。)王脈,指的是脈象在當令時,氣勢強盛。
那麼,這六種脈象的氣勢分別在哪些月份當令?又各自當令幾天呢?回答是:冬至之後,遇到甲子日,少陽脈當令;再次遇到甲子日,陽明脈當令;再次遇到甲子日,太陽脈當令;再次遇到甲子日,太陰脈當令;再次遇到甲子日,少陰脈當令;再次遇到甲子日,厥陰脈當令。每種脈象當令六十天,六個脈象總共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年。這就是三陰三陽脈象當令時日的大致情況。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六種氣候分管,每種氣候六十天。冬至日子夜陽氣初生,從第一個甲子日開始,三陽氣當令;夏至日中午陰氣初生,從第一個甲子日開始,三陰氣主管。每六十天運行一個甲子,六個甲子運行一周就結束一年。(這段話出自《素問·六節臟象論》),六種氣候分管六個甲子,構成一年,這是固定的規律。
4. 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氣根於水,腎間動氣,是謂人身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此氣者,人之根本,譬之樹木,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人死者,水中生氣獨絕於內也。(守邪之神,保固真氣,捍禦外邪也)
白話文:
所謂「八難」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的寸口脈(手腕的脈搏)看起來正常,卻會死亡呢? 這是因為人體的十二經脈都與維持生命力的根源相連。這個生命力的根源,指的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臟之間的動氣。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通道,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原動力,它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守邪之神」。所以,「氣」是人體的根本,如同樹木的根,根斷了,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正常卻死亡的人,是因為體內的生命力已經完全耗盡了。
「氣」的根源在於水,而腎臟之間的動氣,就稱為人體生命力的來源,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通道,三焦的原動力,也是守護身體,防止邪氣入侵的神。這個「氣」是人的根本,就像樹木一樣,根如果斷絕,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正常但人卻死亡,是因為體內源自水的生命力已經完全耗盡了。(「守邪之神」的意思是保護並鞏固體內的真氣,抵抗外來的邪氣。)
5. 九難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腑脈數,臟脈遲,數為熱,遲為寒。
白話文:
第九個難題說:要如何分辨臟腑的疾病呢?回答是:脈搏跳動快速的,屬於腑的病;脈搏跳動緩慢的,屬於臟的病。脈搏跳動快速,代表有熱象;脈搏跳動緩慢,代表有寒象。所有屬於陽的都代表熱,所有屬於陰的都代表寒。所以可以這樣分辨臟腑的疾病。
腑的脈搏跳動快速,臟的脈搏跳動緩慢。脈搏跳動快速代表有熱象,脈搏跳動緩慢代表有寒象。
6. 十難
十難曰:一脈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一脈十變,義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五邪,五臟五腑之邪。剛柔,臟邪剛,腑邪柔,肝脈急,肝合膽,心脈大,心合小腸,脾脈緩,脾合胃,肺脈澀,肺合大腸,腎脈沉,腎合膀胱,剛則脈甚,柔則脈微。臟腑之邪各五,二五為十,故令一脈變為十也。此候小腸與心脈,即候心小腸於左寸、肺大腸於右寸之法也。
大小腸腑雖至濁,而其經自手走頭,乃六陽中之至清者,故可候於兩寸。後世庸愚,乃欲候二腸於兩尺,狂妄極矣!
白話文:
所謂「十難」是指:一個人的脈象出現十種不同的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五臟的邪氣有剛柔兩種性質互相影響造成的。舉例來說,如果心脈搏動非常急促,那是肝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如果心脈稍微急促,那是膽腑的邪氣侵犯了小腸;如果心脈搏動非常強大,那是心臟自身的邪氣影響了心臟;如果心脈稍微強大,那是小腸自身的邪氣影響了小腸;如果心脈搏動非常緩慢,那是脾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如果心脈稍微緩慢,那是胃腑的邪氣侵犯了小腸;如果心脈搏動非常不順暢,那是肺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如果心脈稍微不順暢,那是大腸的邪氣侵犯了小腸;如果心脈搏動沉在深處,那是腎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如果心脈稍微沉在深處,那是膀胱的邪氣侵犯了小腸。五臟各自有剛和柔的邪氣,所以才導致一個脈象出現十種不同的變化。
(這段話說明)一個脈象出現十種變化的道理,可以參考《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所謂的五邪,指的是五臟和五腑的邪氣。剛和柔,指的是臟的邪氣屬剛,腑的邪氣屬柔。肝脈表現為急促,肝和膽相合;心脈表現為強大,心和小腸相合;脾脈表現為緩慢,脾和胃相合;肺脈表現為不順暢,肺和大腸相合;腎脈表現為沉在深處,腎和膀胱相合。邪氣屬剛的脈象會表現得很明顯,屬柔的脈象會表現得比較微弱。五臟和五腑的邪氣各自有五種變化,二五得十,所以一個脈象會出現十種不同的變化。這裡講的是通過診斷小腸和心脈的脈象,實際上是在左手寸口位置診斷心和小腸的脈象,在右手寸口位置診斷肺和大腸的脈象的方法。
大小腸腑雖然屬濁,但它們的經脈從手部走向頭部,是六陽經中最清澈的,所以可以在兩寸部位診斷。後世那些庸醫,竟然想在兩尺部位診斷大小腸的脈象,真是荒謬至極!
7. 十一難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臟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經,《靈樞》。「五十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則五十動中必見代止,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其次第也。
白話文:
第十一難說:經書提到,脈搏跳動不到五十次就停止一次,這表示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請問是哪個臟腑呢?
答案是:人吸氣時,氣會隨著陰氣進入體內,呼氣時,氣會隨著陽氣排出體外。現在吸氣時,氣無法到達腎臟,只到肝臟就返回,所以知道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就是腎氣最先耗盡。
《靈樞經》提到:「五十營」是指脈搏跳動五十次沒有停頓,表示五臟都得到氣的滋養。跳動四十次停頓一次,表示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跳動三十次停頓一次,表示有兩個臟腑的氣不足。跳動二十次停頓一次,表示有三個臟腑的氣不足。跳動十次停頓一次,表示有四個臟腑的氣不足。跳動不到十次就停頓一次,表示五個臟腑的氣都已經衰竭。人吸氣時,氣會隨著陰氣進入體內,呼氣時,氣會隨著陽氣排出體外。現在吸氣時,氣無法到達腎臟,只到肝臟就返回,這表示在跳動五十次中必定會出現停頓,因此知道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就是腎氣最先耗盡。氣的衰敗順序是由腎臟到肝臟,再由肝臟到脾臟,再由脾臟到心臟,最後由心臟到肺臟。
8. 十二難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脈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心肺脈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補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則必死,其死也靜,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肝腎為陰,心肺為陽,陽在外,陰在內,絕於內者,腎肝之氣也,絕於外者,心肺之氣也。
白話文:
第十二難這樣說:醫書上說,五臟的脈象已經在體內衰竭了,用針卻反而增強它在體外的表現;五臟的脈象已經在體外衰竭了,用針卻反而增強它在體內的表現。這體內體外的衰竭,要如何分辨呢?
說明是:五臟的脈象已經在體內衰竭,指的是腎臟和肝臟的脈象在體內衰竭了,而醫生反而去補心臟和肺臟。五臟的脈象已經在體外衰竭,指的是心臟和肺臟的脈象在體外衰竭了,而醫生反而去補腎臟和肝臟。陽氣衰竭了反而去補陰氣,陰氣衰竭了反而去補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實實虛虛」,讓不足的更加不足,讓有餘的更加有餘。像這樣導致病人死亡,根本就是醫生害死的。
《靈樞》說:「九針十二原」提到:五臟的氣已經在體內衰竭了,用針卻反而增強它在體外的表現,這叫做「重竭」,「重竭」一定會死,死的時候是安靜的。五臟的氣已經在體外衰竭了,用針卻反而增強它在體內的表現,這叫做「逆厥」,「逆厥」一定會死,死的時候會躁動不安。肝臟和腎臟屬於陰,心臟和肺臟屬於陽,陽氣在體外,陰氣在體內。所謂的衰竭在體內,指的是腎臟和肝臟的氣衰竭;衰竭在體外,指的是心臟和肺臟的氣衰竭。
9. 十三難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濡、軟同)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此段,《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文。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肝木色青,浮澀而短,肺脈,勝肝者也,大而緩,脾脈,肝所勝也,浮大而散,心脈,肝所生也,小而滑,腎脈,生肝者也。經言知一為下工六語,亦「邪氣臟腑病形」文。
白話文:
第十三個難題說:經典裡提到,看到病人的臉色,卻摸不到相對應的脈象,反而摸到相剋的脈象,這種情況病人就會死亡;如果摸到相生的脈象,那疾病就會自己好。臉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對應,該怎麼辦呢?
答:五臟有五種顏色,都會顯現在臉上,也應該和寸口、尺部的脈象互相呼應。比如臉色是青色的,脈象應該是弦而急;臉色是紅色的,脈象應該是浮大而散;臉色是黃色的,脈象應該是緩和而大;臉色是白色的,脈象應該是浮澀而短;臉色是黑色的,脈象應該是沉濡而滑。這就是所謂的臉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對應。
《靈樞》說:「邪氣導致臟腑生病時所呈現的形態」,臉色青色的,脈象是弦;臉色紅色的,脈象是鉤;臉色黃色的,脈象是代;臉色白色的,脈象是毛;臉色黑色的,脈象是石。看到臉色卻摸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摸到相剋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摸到相生的脈象,那疾病就會痊癒。(濡和軟的意思相同)
脈象如果是數的,尺部皮膚的脈搏也會是數的;脈象如果是急的,尺部皮膚的脈搏也會是急的;脈象如果是緩的,尺部皮膚的脈搏也會是緩的;脈象如果是澀的,尺部皮膚的脈搏也會是澀的;脈象如果是滑的,尺部皮膚的脈搏也會是滑的。
這段文字出自《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五臟各自有它的聲音、顏色、氣味,應該和寸口、尺部的脈象互相呼應,如果不能對應,那就是生病了。比如臉色是青色的,脈象卻是浮澀而短,如果是大而緩,那就是相剋的脈象;如果是浮大而散,或是小而滑,那就是相生的脈象。《靈樞》說,只知道一種診斷方法的是下等醫生,知道兩種的是中等醫生,知道三種的是上等醫生。上等醫生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中等醫生能治好十分之八的病人,下等醫生能治好十分之六的病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肝臟屬木,顏色是青色,脈象是浮澀而短;肺脈是能剋制肝臟的,脈象應該是大而緩;脾脈是被肝臟所剋制的,脈象應該是浮大而散;心脈是肝臟所生的,脈象應該是小而滑;腎脈是能生養肝臟的。《靈樞》說,知道一種診斷方法是下等醫生,有六個不同的說法,這也是出自《邪氣臟腑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