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五難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故其脈各見其部。菽,豆也。

白話文:

第五難問:脈象有輕重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是:最初按脈時,如同三粒豆子的重量,觸及皮毛的深度,這是肺部的脈象;如同六粒豆子的重量,觸及血脈的深度,這是心部的脈象;如同九粒豆子的重量,觸及肌肉的深度,這是脾部的脈象;如同十二粒豆子的重量,觸及筋的深度,這是肝部的脈象;按壓至骨頭,手指抬起時脈象來得急促的,這是腎部的脈象。所以說脈象有輕重之分。

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因此各自的脈象都顯現在相應的部位。菽,就是豆子的意思。

2. 六難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陰位於里,其脈沉,陽位於表,其脈浮。

白話文:

第六難問:脈象有陰盛陽虛和陽盛陰虛,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說:當輕按(浮取)脈象顯得微弱無力,而重按(沈取)時卻顯得堅實有力,這種情況稱為「陰盛陽虛」;反之,若重按(沈取)時脈象細弱,而輕按(浮取)時卻顯得強而有力,則稱為「陽盛陰虛」。這就是陰陽虛實的基本概念。

陰氣主內,其脈象偏沈;陽氣主外,其脈象偏浮。

3. 七難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也?將病脈耶?然:皆王脈也。

經,《內經》。《素問·著至教論):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舊誤在「平人氣象論」)。王脈,脈之得令而氣王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一歲三百六十日,六氣分王,各六十日。冬至子半陽生,始得甲子,三陽當令,夏至午半陰生,始得甲子,三陰司氣。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素問·六節臟象論》語),六氣分王六甲,而終一歲,一定之數也。

白話文:

第七難說:醫經中記載,少陽脈來時,忽大忽小、忽短忽長;陽明脈來時,浮現而寬大但略短;太陽脈來時,洪大而長;太陰脈來時,緊繃寬大且長;少陰脈來時,緊細而微弱;厥陰脈來時,深沈短促而厚實。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還是疾病時的脈象?答案是:這些都是當令脈象。

此處的「經」指的是《黃帝內經》。《素問·著至教論》中提到:太陽脈來時洪大而長,少陽脈來時忽快忽慢、忽短忽長,陽明脈來時浮大而短(此段原誤載於「平人氣象論」)。所謂「王脈」,是指脈象因時令之氣旺盛而呈現的特徵。

那麼這些脈象對應哪些月份?各主導多少天?答案是:冬至過後的第一個甲子日,少陽脈當令;再過一個甲子(60天後),陽明脈當令;接著又一個甲子,太陽脈當令;之後再一個甲子,太陰脈當令;接著另一個甲子,少陰脈當令;最後再一個甲子,厥陰脈當令。每種脈象主導60天,六個甲子共360天,形成一年。這是三陰三陽脈象主導時段的概要。

一年360天,六種氣各自主導60天。冬至時(子月正中)陽氣初生,開始第一個甲子週期,此時三陽當令;夏至時(午月正中)陰氣初生,開始另一個甲子週期,此時三陰主導氣機。六個甲子循環構成完整年度(《素問·六節臟象論》所說),六氣分掌六甲,循環一歲,這是固定的規律。

4. 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氣根於水,腎間動氣,是謂人身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此氣者,人之根本,譬之樹木,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人死者,水中生氣獨絕於內也。(守邪之神,保固真氣,捍禦外邪也)

白話文:

八難說:寸口脈搏正常卻死亡,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所有十二經脈都依賴於生命之氣的根源。所謂生命之氣的根源,就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臟之間運行的氣。這是五臟六腑的基礎、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關鍵、三焦之氣的源頭,又被稱為「守護身體、抵禦外邪的功能」。所以氣是人的根本,如果根基斷絕,就像樹木的根斷了,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搏正常卻死亡,是因為體內的生命之氣已經斷絕。

氣的根源在於水(腎精),腎臟之間的運行之氣,就是人身生命之氣的源頭,作為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基、呼吸的樞紐、三焦之氣的來源,也稱為「守護身體、抵禦外邪的功能」。這種氣是人的根本,好比樹木,根部斷絕,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搏正常卻死亡,是因為身體內源自腎水的生命之氣已經斷絕。(「守邪之神」指的是保護和維持體內的真正之氣,同時抵禦外來邪氣的功能。)

5. 九難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腑脈數,臟脈遲,數為熱,遲為寒。

白話文:

九難問道:如何辨別臟腑的疾病?回答:脈象快屬腑病,脈象慢屬臟病。脈快表示熱證,脈慢表示寒證。陽脈主熱證,陰脈主寒證,因此可藉此分辨臟腑的病變。具體而言,腑病脈象快,臟病脈象慢;快脈屬熱,慢脈屬寒。

6. 十難

十難曰:一脈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一脈十變,義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五邪,五臟五腑之邪。剛柔,臟邪剛,腑邪柔,肝脈急,肝合膽,心脈大,心合小腸,脾脈緩,脾合胃,肺脈澀,肺合大腸,腎脈沉,腎合膀胱,剛則脈甚,柔則脈微。臟腑之邪各五,二五為十,故令一脈變為十也。此候小腸與心脈,即候心小腸於左寸、肺大腸於右寸之法也。

大小腸腑雖至濁,而其經自手走頭,乃六陽中之至清者,故可候於兩寸。後世庸愚,乃欲候二腸於兩尺,狂妄極矣!

白話文:

第十難提到:一脈有十種變化,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因為五臟五腑的邪氣剛柔相合而產生的影響。例如:

  • 心脈極為急促的,是肝邪侵犯心;
  • 心脈稍急促的,是膽邪侵犯小腸;
  • 心脈極為洪大的,是心邪本身影響心;
  • 心脈稍洪大的,是小腸邪影響小腸;
  • 心脈極為緩慢的,是脾邪侵犯心;
  • 心脈稍緩慢的,是胃邪侵犯小腸;
  • 心脈極為澀滯的,是肺邪侵犯心;
  • 心脈稍澀滯的,是大腸邪侵犯小腸;
  • 心脈極為沈伏的,是腎邪侵犯心;
  • 心脈稍沈伏的,是膀胱邪侵犯小腸。

五臟各自有剛(臟)邪與柔(腑)邪的影響,所以一種脈象會產生十種變化。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論》中解釋了「一脈十變」的道理。五邪指的是五臟與五腑的邪氣。剛邪屬臟,柔邪屬腑:

  • 肝脈急,肝與膽相合;
  • 心脈大,心與小腸相合;
  • 脾脈緩,脾與胃相合;
  • 肺脈澀,肺與大腸相合;
  • 腎脈沈,腎與膀胱相合。

邪氣剛則脈象明顯,邪氣柔則脈象細微。臟腑之邪各五種,加總為十,故一種脈象可變為十種。這是從左寸脈觀察心與小腸、右寸脈觀察肺與大腸的方法。

雖然大小腸是六腑中最為濁陰的器官,但它們的經脈從手走到頭,屬於六陽經中最清輕的氣血運行路線,因此適合在兩寸部位診察。後世庸醫卻想在兩尺部位診斷大小腸的問題,實在是荒謬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