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十六難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白話文:

十六難說:脈象分為三部九候,有陰陽之分,有輕重之別,共有六十種脈象,每種脈象都能反映不同的季節。因為現在距離聖人時代久遠,所以各家自有各家的方法,如何區分呢?但是,不管哪家,都根據患者的內外症狀來辨證。

三部九候,見十八難。陰陽,見四難。輕重,見五難。六十首,《素問·方盛衰論》: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蓋上古診法也。一脈變為四時,即十五難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脈法不一,離聖久遠,人各自是其法,何以別其是非長短也?是其病,有內外證,言凡病,但以內外之證驗之,自得其真,不必拘拘於諸法也。

白話文:

在中醫診脈中,有「三部九候」,可以發現18種脈象異常。

「陰陽」異常,則有四種脈象異常。

「輕重」異常,則有五種脈象異常。

在《素問·方盛衰論》中有60種脈象,代表了聖人診脈的方法,依循陰陽變化而定,這些是古代的診脈方法。

每種脈象都對應著一年中的時節,即15種脈象:春弦、夏鉤、秋毛、冬石。

脈象種類繁多,年代久遠後與聖人的標準漸行漸遠,各人自有各人的方法,因此如何區分不同的方法的優劣呢?

診斷疾病時,要綜合考慮內證和外證,只要能夠根據內外證狀找出病因,就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不必拘泥於某一種特定的方法。

其病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滿閉,溲便難,四肢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患者的症狀是什麼?這樣(解釋如下):如果(患者)得了肝經的病,他的外證表現為面色青白,容易發怒;內證表現為肚臍左側有氣體在流動,按壓時感到堅硬並且疼痛,小便大便不通暢,四肢抽筋。如果(患者)有這些症狀,那就是肝經出了問題;如果(患者)沒有這些症狀,那就不是肝經出了問題。

肝脈弦,其色青,其志怒(凡物稍不如意則怒生,是為善潔)。其位在臍左,其主筋,其性疏泄,風木鬱遏,疏泄不行,則腹滿便閉,前後皆阻,四肢轉筋也。

白話文:

肝臟的脈搏緊而有力,脈象呈現青色,其人的情緒容易發怒(遇到事情不順心就會生氣,這是一種健康的發洩方式)。肝臟的位置在肚臍的左側,主宰身體的筋,性質是疏通暢達。如果肝氣鬱結,疏通不暢,則會導致腹脹便祕,排便前後都有阻滯感,四肢也會出現抽筋。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心脈鉤,其色赤,其聲笑,其位在臍上。啘,嘔而無物,心煩作惡也。

白話文:

如果把脈摸到心脈異常,那麼外在症狀表現為臉色發紅、口乾和喜歡笑。內在症狀表現為臍部有脈動感,按壓時感到堅硬和疼痛。疾病表現為心煩、心痛,手掌發熱並有噁心想吐。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是心臟有問題;如果沒有,就說明不是心臟有問題。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掌握了脾脈的特徵,那麼外部症狀會表現為面色發黃,經常打嗝、胡思亂想、味覺異常。內部症狀表現為肚臍上方有氣體活動,按壓時感覺很硬並疼痛。其疾病特徵為腹脹飽滿,食慾不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惰嗜睡,四肢無力。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則可能是脾臟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則不是脾臟問題。

脾脈代(脾脈緩,隨四時更代,弦鉤毛石之中而有緩象,是即脾脈,脾不主時也),其色黃,其志思,其主味,其位當臍,其主四肢。脾為太陰濕土,濕旺脾郁,不能消化水穀,則腹滿食停(脾郁腹滿,則胃氣上逆,而生噦噫),體重節痛(濕流關節),怠惰嗜臥(脾土困倦,則欲臥眠),四肢不收也。

白話文:

脾臟脈搏變化緩慢,隨著四季更替而改變,在強而有力中帶著緩慢的徵象,這就是脾臟的脈搏,脾臟不掌握時間規律。

脾臟的顏色為黃色,主導思考,偏好酸味,位於肚臍的位置,主管四肢。脾臟為太陰濕土,濕氣過盛會鬱結脾臟,導致脾臟無法消化食物,就會出現腹脹、食積(脾臟鬱結導致腹部脹滿,胃氣上衝,產生嘔吐和呃逆)、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濕氣流入關節)、懶惰嗜睡(脾土睏倦,容易想睡)、四肢不協調等症狀。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肺經的病,症狀表現為臉色蒼白、經常打噴嚏、悲傷憂愁不開心,想哭;身體內部症狀為肚臍右側有氣體鼓動,按壓時感覺疼痛,此外還有喘咳、忽冷忽熱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就說明是肺經出了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肺經的問題。

肺脈毛,其色白。其竅鼻,肺氣逆沖,出於鼻竅,則為嚏。其志悲,其聲哭,其位在臍右,其藏氣,肺氣阻逆,則生喘咳。其主皮毛,皮毛感傷,則生寒熱。(灑淅,皮毛振悚)

白話文:

肺部氣脈通暢時,其顏色呈現白色。肺部的氣息通過鼻子呼出,就會發生打噴嚏。肺部主悲傷,其聲音是哭泣。肺部位於肚臍右側。肺氣阻滯不暢,就會產生喘息和咳嗽。肺部主皮毛,如果皮毛受傷,就會產生寒熱的症狀。(灑淅:皮毛顫抖)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色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發現腎經的病證,外在表現面色發黑,經常害怕和打哈欠,內在表現臍下有氣動感,按壓時感到疼痛和牢固,那麼其病症是逆氣,表現為小腹劇烈疼痛、腹瀉和排便困難、足脛發冷並向上逆。符合這些症狀的,就是腎經的病證;不符合這些症狀的,就不是腎經的病證。

腎脈石,其色黑,其志恐。其性蟄藏,日暮陰隆,腎氣上引,陽將蟄而未蟄,陰引而下,陽引而上,則為欠,欠者,開口呵氣也。其位在臍下,木生於水,水寒不能生木,甲木上拔,則病逆氣,乙木下衝,則小腹急痛,泄而下重。其主骨髓,骨髓失溫,則足脛寒逆也。

白話文:

腎脈的石頭,顏色是黑色的,其意氣是恐懼。它的特性是蟄伏藏匿,傍晚陰氣滋長,腎氣上達,陽氣將要蟄伏而未蟄伏,陰氣拉引而下,陽氣拉引而上,就會打呵欠,打呵欠就是張開嘴呼出氣。它的位置在肚臍下方,木生於水,水性寒涼不能生長木,甲木向上拔起,就會得逆氣病,乙木向下衝擊,就會小腹急痛,洩瀉而下腹沉重。它主管骨髓,骨髓失去溫暖,就會足脛寒冷逆行。

2. 十七難

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生死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盡知也。

經,《素問》「脈要精微」、「平人氣象」諸論。

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肝竅於目,閉目不欲見人,肝木陷也,故當得肝脈,而反得肺脈者,死,金剋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白話文:

有人問:「醫書說,病有死有活,也有不治自癒的,還有的拖個一年半載,怎麼才能知道病人會死會活呢?能從把脈中看出來嗎?」回答說:「當然可以。」

古籍《素問》中講述了脈象的精微變化以及健康人的脈象規律。

如果病人閉目不願見人,應該摸到肝脈強勁急促而長,但卻摸到肺脈浮短而澀,就會死亡。

肝氣與目相通,閉目不願見人,說明肝氣受損,所以應該摸到肝脈,而反而是肺脈出現異常,說明金氣克伐了木氣,就會死亡。

如果病人睜著眼睛口渴,心窩疼痛,應該摸到脈象緊實而快,但卻摸到沉緩而微弱,就會死亡。

肝膽同氣,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膽木上逆也,故當得膽脈,而反得腎脈者,死,膽木化氣於相火,水剋火也。

白話文:

肝膽相通。張開眼睛感覺口渴,腹部脹滿,這是膽氣上衝造成的。如果治療時誤把膽脈當成腎脈,患者會死亡,因為膽氣會化為相火,而水能克火。

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鼽,音求。

吐血衄血,肺胃上逆,收氣不行也,而反得心脈者,死,火剋金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沉細微者,死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吐血,又流鼻血的情況,脈搏應該是沉細的,但反而呈現浮大且堅實的脈象,這是死亡之兆。流鼻血的「鼽」,讀音為「求」。

病人若是吐血和鼻血,這表示肺和胃的功能逆亂,收斂之氣無法運行,但如果卻見到屬心臟的脈象,代表病情危急,因為這顯示心火剋制肺金,預後極差。

如果病人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身體應該會發熱,脈象應該是洪大的,但反而出現四肢冰冷,脈象沉細微弱的情況,這是死亡之徵。

譫言妄語,心火上炎也,故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得腎脈者,水剋火也,水勝火熄而譫言者,神敗也,是以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白話文:

胡言亂語,是心火往上炎燒的緣故,因此身體應該有熱,脈象應該洪大,但是反而得到腎脈的脈象,這是因為水剋火,水勝過火,火被撲滅而胡言亂語,這是精神衰敗的表現,因此會死亡。

大腹而泄者,脾土濕陷而木賊也,微細而澀,肺脈也,而反得肝脈者,死,木剋土也。

白話文:

肚子大而腹瀉的人,可能是脾胃虛弱,濕氣下陷導致的。如果腹瀉物細膩且黏澀,可能是肺氣虛弱所致。但是如果腹瀉物中反而是肝氣旺盛,那就很危險了,因為木屬肝,會剋制脾屬土。

3. 十八難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白話文:

十八難經說:脈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有四條經脈。手上有太陰經和陽明經,足上有太陽經和少陰經,稱為上下部分。為什麼這樣分呢?

手太陰經和陽明經屬金,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屬水。金生水,水流向下方而不往上,所以在下部分。足厥陰經和少陽經屬木,生手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火。火往上行而不往下,所以在上部分。手心主少陽經的火,生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土。土主掌中部,所以位於中部。這都是五行中子母相互生養的關係。

脈有三部,寸關尺也。部有四經,兩寸,心,肺,二腸,兩關,肝膽脾胃,兩尺,腎、膀胱,心主,三焦也。手太陰肺、陽明大腸,金也(右寸),生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水(左尺),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足厥陰肝、少陽膽,木也(左關。其實肝脾見於左關,膽胃見於右關),生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火(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手心主包絡、少陽三焦,火也(右尺),生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土(右關),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白話文:

脈搏分為三部:寸關尺。

  • **寸部:**代表心、肺、小腸、大腸(右側寸口)
  • **關部:**代表肝、膽、脾、胃(左右關口),但實際上肝脾主要反映在左關,膽胃主要反映在右關
  • **尺部:**代表腎、膀胱、心包經、三焦(左側尺口)

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屬金(右側寸口),生氣養育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屬水(左側尺口)。水性向下拉,所以位於下部。

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屬木(左側關口),生氣養育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屬火(右側寸口)。火性向上升,所以位於上部。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素問·三部九候》法與此不同。

白話文:

脈象有「三部九候」,各主什麼呢?所謂「三部」,指的是寸關尺脈;「九候」,指的是浮、中、沉脈。

上部脈象與天象相應,主治胸腔以上到頭部的疾病。

中部脈象與人體相應,主治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

下部脈象與地象相應,主治肚臍以下到足部的疾病。

因此,通過診脈的浮中沉可以判斷疾病部位,再針對性地施針治療。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聚,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疾甚,結微則積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白話文:

如果人體有沉積和長期積累的症狀,可以用切脈來診斷嗎?是的:診斷出右脅有積聚時,會發現肺脈結實,結脈越嚴重,病情越重,結脈越弱,積聚越輕微。如果診斷不出肺脈,但右脅有積氣,這是為什麼呢?是的:肺脈雖然看不出來,但是右手脈象沉伏。這種外在的慢性疾病和前面說的脈象相似嗎?還是有所不同的?是的:結脈是指脈象忽快忽慢,沒有規律,稱為結脈。伏脈是指脈象行走於肌肉之下。浮脈是指脈象行走於肌肉之上。

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而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臟病曰積,腑病曰聚。

白話文:

不管是表證還是裡證,辨證的方法都是如此。例如脈象弦緊伏實的人,內部沒有積聚的實邪;脈象浮而結實的人,體外沒有頑固的病症。但是,有積聚的人脈象不一定弦緊伏實,有頑固病症的人脈象也不一定浮而結實,這時脈象與病症不符,病症與脈象不符,就是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