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5)
卷上 (5)
1. 十九難
十九難曰:脈有逆順,男女有恆,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男一歲起丙寅,順行二歲丁卯,以陽生於子,子至寅而三陽成也,女一歲起壬申,逆行二歲辛未,以陰生於午,午至申而三陰成也(命家起小運法)。寅木生火,火炎上,故男脈在關上,申金生水,水流下,故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寸脈恆盛,女子尺脈恆盛,寸脈恆弱,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寸弱而尺盛也,女得男脈,尺弱而寸盛也。
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男得女脈,以陽而變陰,故為不足,陰盛於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脈,以陰而變陽,故為太過。陽盛於四肢,故病在四肢。
白話文:
第十九個難題說:脈象有順逆之分,男女的脈象也有常規,但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是:男子出生於寅時,寅屬木,為陽;女子出生於申時,申屬金,為陰。所以男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之上(關前,寸部),女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之下(關後,尺部),因此,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女子的尺脈通常較盛,這是正常的現象。所謂「反常」,就是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
男子出生於寅時,女子出生於申時。男子一歲時,從丙寅開始,順行至二歲丁卯,因為陽氣從子時開始產生,到寅時陽氣達到頂峰(三陽),女子一歲時,從壬申開始,逆行至二歲辛未,因為陰氣從午時開始產生,到申時陰氣達到頂峰(三陰)。(這是命理學中起小運的方法)寅木生火,火性向上,所以男子的脈象在關部之上;申金生水,水性向下,所以女子的脈象在關部之下。因此,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寸脈通常較盛;女子的尺脈通常較盛,寸脈通常較弱,這是正常的現象。所謂「反常」,就是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表現為寸脈弱而尺脈盛;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表現為尺脈弱而寸脈盛。
那麼,出現這種反常脈象會導致什麼疾病呢?答案是: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屬於「不足」的現象,病位在體內。左手摸到這種脈象,病位在左側,右手摸到,病位在右側,應當根據脈象來判斷。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屬於「太過」的現象,病位在四肢。左手摸到這種脈象,病位在左側,右手摸到,病位在右側,應當根據脈象來判斷,這就是這種情況。
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是因為陽氣轉變為陰氣,所以屬於「不足」,陰氣在體內過盛,因此病位在體內。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是因為陰氣轉變為陽氣,所以屬於「太過」,陽氣在四肢過盛,因此病位在四肢。
2. 二十難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陽脈而見陰來,謂之陽中伏陰,陰脈而見陽來,謂之陰中伏陽。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重陽者狂,木火之陽旺也。重陰者癲,金水之陰旺也。心主喜,肝主怒,狂者木火有餘,故多喜怒。腎主恐,肺主悲,癲者金水有餘,故多悲恐。脫陽者陰旺,鬼,陰類也,故見之。肝竅於目,緣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發,而生光明,上開雙竅,則為兩目。陰者,陽之宅也,陰脫宅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曰脫陰,而實脫陰中之陽氣也。
白話文:
二十難說:經文提到脈象有伏匿的狀況,請問這是伏匿在哪些臟腑呢?答案是:這是指陰陽互相影響,互相潛伏的現象。當脈象出現在陰部(通常指尺脈),卻反而呈現陽脈的特徵,這是陽氣乘虛侵入陰位,脈象雖然有時會沉、澀、短,這就稱為陽中伏陰;當脈象出現在陽部(通常指寸脈),卻反而呈現陰脈的特徵,這是陰氣乘虛侵入陽位,脈象雖然有時會浮、滑、長,這就稱為陰中伏陽。
陽脈出現陰脈的徵兆,稱為陽中伏陰;陰脈出現陽脈的徵兆,稱為陰中伏陽。
陽氣過盛會導致狂躁,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癇。陽氣脫失的人會看到鬼,陰氣脫失的人會失明。
陽氣過盛導致狂躁,這是因為木火之陽氣過於旺盛;陰氣過盛導致癲癇,這是因為金水之陰氣過於旺盛。心主管喜樂,肝主管憤怒,狂躁的人多為木火有餘,所以容易喜怒無常。腎主管恐懼,肺主管悲傷,癲癇的人多為金水有餘,所以容易悲傷恐懼。陽氣脫失代表陰氣旺盛,鬼屬於陰類,所以能看到鬼。肝的竅開在眼睛,因為肝藏血,血能養魂,魂能化為神,魂神升發,就能產生光明,向上開出兩個孔竅,就是雙眼。陰是陽氣的居所,陰氣脫失就像房子倒塌,神魂就會散失,所以會失明。雖然說叫做脫陰,但實際上是脫失了陰氣中的陽氣。
3. 二十一難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此以診者息數不調,不應脈數也。
白話文:
第二十一難提到:經典上說,人身體生病但脈象沒生病,稱為「生」;脈象生病但身體沒生病,稱為「死」。這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這樣:人身體生病但脈象沒生病,並不是說真的沒有生病,而是指呼吸次數和脈搏次數不相應,這是診斷上很重要的原則。
所謂身體生病但脈象沒生病,並不是真的沒有病,而是因為診脈的人自己呼吸次數不協調,所以才無法與脈搏次數對應。
4. 二十二難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經,《靈樞·經脈》也。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氣留則血滯,故氣先病而血後病。
白話文:
第二十二難提到:經典說脈象有「是動」和「所生病」兩種情況,一個脈象的變化卻會產生兩種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解釋是這樣的:經典所說的「是動」,指的是氣的變化;「所生病」,指的是血的變化。邪氣侵犯到氣,氣就會產生「是動」的變化;邪氣侵犯到血,血就會產生「所生病」的變化。
這裡所說的經典,是指《靈樞·經脈篇》。
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血的主要功能是滋養。如果氣停滯而不流通,就是氣先發病;如果血滯塞而不滋養,就是血後發病。所以氣的病變會先出現「是動」的現象,然後才產生「所生病」。
氣如果停滯不流通,就會導致血也滯塞,所以氣會先發病,而血後發病。
5. 二十三難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此引《靈樞·脈度》文。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脈十二相注之次,見《靈樞·經脈》。別絡十五別走之道,見《靈樞·經別》。絡脈之行,皆與經脈同原,而別交他經,如環無端,轉相灌溉,而悉朝於寸口人迎(人迎,足陽明動脈,在喉旁),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知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靈樞·終始》: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朝,朝宗也。使,使道也(即經隧也)。三陰三陽之脈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是謂十二經終,詳見《靈樞·終始》。(亦載《素問·診要經終))
白話文:
第二十三個難題說: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長度,可以明白說明嗎? 回答是:手三陽經脈,從手到頭,長度為五尺,五乘以六等於三丈。手三陰經脈,從手到胸部,長度為三尺五寸,三乘以六等於一丈八尺,五乘以六等於三尺,加起來共二丈一尺。足三陽經脈,從腳到頭,長度為八尺,六乘以八等於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腳到胸部,長度為六尺五寸,六乘以六等於三丈六尺,五乘以六等於三尺,加起來共三丈九尺。
人體的兩條蹺脈,從腳到眼睛,長度為七尺五寸,二乘以七等於一丈四尺,二乘以五等於一尺,加起來共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自長四尺五寸,二乘以四等於八尺,二乘以五等於一尺,加起來共九尺。全部經脈的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這就是所謂經脈長度的數據。
這裡引用了《靈樞·脈度》的內容。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它們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呢? 回答是:經脈,是運行血氣,貫通陰陽,用來滋養身體的通道。它們的起點是從中焦注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又回到手太陰肺經。別絡十五條,都依照其原本的經脈分出,像環一樣沒有盡頭,互相灌溉,最終都流向寸口和人迎穴,以便觀察各種疾病,並判斷生死。
經脈十二條互相流注的次序,詳見《靈樞·經脈》。別絡十五條分支走向的道路,詳見《靈樞·經別》。絡脈的運行,都與經脈同源,再分支交會到其他的經脈,像環一樣沒有盡頭,互相灌溉,最後都流向寸口和人迎穴(人迎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動脈,在喉嚨旁邊),以便觀察各種疾病,並判斷生死。
經典說:明白知曉開始和終結,就能確定陰陽的規律,這說的是什麼呢? 回答是:所謂知道開始和終結,是指脈的規律。寸口和人迎穴的陰陽之氣互相交通,像環一樣沒有盡頭,所以說這是開始。終結,是指三陰三陽經脈的氣絕,氣絕就會死亡,死亡會有各種不同的現象,所以說這是終結。
《靈樞·終始》說:凡是針刺的道理,最終都要歸結到開始和終結,明白知曉開始和終結,以五臟為綱領,就能確定陰陽的規律。朝,是朝宗的意思。使,是使道的意思(也就是經隧)。三陰三陽經脈的氣絕就會死亡,死亡會有各種不同的現象,所以說這是終結,這就是十二經脈的終結,詳情可見《靈樞·終始》(《素問·診要經終》也有記載)。
6. 二十四難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否?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腎主骨,其榮發。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脾主肉,其榮唇。甲篤乙死,木勝土也。人中滿,舊訛作肉滿,依《靈樞》改。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即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肝主筋,聚於陰器而終於舌本。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肺主皮,其榮毛。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黎,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心主脈,其榮色。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眩轉,轉則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五陰,五臟之陰也。五臟主藏五神,目瞑不見,神敗光失也。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陽,六腑之陽也。陽主外衛,陽亡表泄,故出絕汗。
「此篇全引《靈樞·病傳》文(舊誤在「經脈」中)。而字句微異。其訛舛之甚者,依《靈樞》正之。
白話文:
第二十四難說:手部和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的氣都衰竭了,要如何判斷這種情況?可以知道是吉還是凶嗎?
答:足少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骨頭枯槁。少陰經是代表冬天的脈象,脈氣潛藏在深處且溫養骨髓,因此當骨髓得不到溫養時,肌肉就會無法附著在骨頭上,骨頭和肌肉無法緊密相連,肌肉就會變得鬆軟而脫落,肌肉鬆軟脫落就會導致牙齒變長且枯槁,頭髮失去光澤。頭髮失去光澤代表骨頭已經先壞死,在戊日病情會加重,在己日就會死亡。
腎主管骨骼,其精華表現在頭髮。戊日加重,己日死亡,是因為土能剋水。
足太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脈氣無法滋養嘴唇,嘴唇是肌肉的根本,脈氣無法滋養,肌肉就會失去潤澤,肌肉失去潤澤就會導致人中變得飽滿,人中飽滿就會導致嘴唇外翻。嘴唇外翻代表肌肉已經先壞死,在甲日病情會加重,在乙日就會死亡。
脾主管肌肉,其精華表現在嘴唇。甲日加重,乙日死亡,是因為木能剋土。人中飽滿,過去錯誤地寫成「肌肉飽滿」,現在根據《靈樞》改過來。
足厥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筋脈收縮,牽引陰囊和舌頭捲曲。厥陰經是代表肝臟的脈,肝臟是筋脈匯聚的地方,筋脈匯聚在生殖器並聯絡到舌根,所以當脈氣不能滋養時,筋脈就會收縮,筋脈收縮就會牽引陰囊和舌頭,導致舌頭捲曲,陰囊收縮,這表示筋脈已經先壞死,在庚日病情會加重,在辛日就會死亡。
肝臟主管筋脈,匯聚在生殖器並終止於舌根。庚日加重,辛日死亡,是因為金能剋木。
手太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皮膚毛髮焦枯。太陰經是代表肺臟的,它的氣溫養著皮膚毛髮,當氣不能滋養時,皮膚毛髮就會焦枯,皮膚毛髮焦枯就會導致津液流失,津液流失就會導致皮膚紋理受損,皮膚紋理受損就會導致皮膚乾枯毛髮斷裂,毛髮斷裂表示毛髮已經先壞死,在丙日病情會加重,在丁日就會死亡。
肺主管皮膚,其精華表現在毛髮。丙日加重,丁日死亡,是因為火能剋金。
手少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脈絡不通暢,脈絡不通暢就會導致血液不流通,血液不流通就會導致面色失去光澤,所以面色會像黎黑一樣。這表示血液已經先壞死,在壬日病情會加重,在癸日就會死亡。
心臟主管脈絡,其精華表現在面色。壬日加重,癸日死亡,是因為水能剋火。
五臟的陰氣都衰竭了,就會導致眼睛昏花旋轉,旋轉後就會閉上眼睛。閉上眼睛表示精神意志喪失,精神意志喪失表示意志已經先壞死,意志先壞死,過一天半就會死亡。
五陰,指的是五臟的陰氣。五臟主管儲藏五神,閉上眼睛看不見,代表神氣敗壞消散。
六腑的陽氣都衰竭了,就會導致陰陽分離。陰陽分離就會導致皮膚腠理鬆弛,大量出汗,汗水大如串珠,流出但不擴散,這表示氣已經先壞死。早上出現這種情況,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出現這種情況,早上就會死亡。
六陽,指的是六腑的陽氣。陽氣主管體表防禦,陽氣喪失,體表就會洩露,所以會大量出汗。
這一篇全部引用了《靈樞·病傳》的文字(過去錯誤地放在「經脈」中),只是字句有些微差異。其中錯誤比較嚴重的地方,已經根據《靈樞》進行了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