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6)
卷上 (6)
1. 二十五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也,與手少陽三焦為表裡。
白話文:
第二十五個難題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五臟六腑加起來不是十一嗎?那多出來的一條經脈,是哪一條經脈呢?答案是:多出來的那一條經脈,是指手少陰心經與心包絡分別走行的脈絡。心包絡與三焦互為表裡,兩者都有名稱卻沒有固定的形體,所以說經脈有十二條。
心包絡,就是手厥陰心包絡,它與手少陽三焦互為表裡。
2. 二十六難
二十六難曰:三焦何稟何主?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當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膻中者,《素問·十二臟相使》: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膻中即心包所在。玉堂,任脈穴。氣街,足陽明穴,其府在氣街,府,氣府也,《素問·氣府論》:經絡腧穴,氣之府也,氣街,氣之道路也,《靈樞·標本》: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蓋氣之所聚會曰府,氣之所通達曰街,足陽明,臟腑之原,多血多氣,故獨有氣街之名。
三焦下腧,並足太陽之經,下行胸中,出於委陽(見《靈樞·本輸》),路由陽明之氣街(在毛際兩旁),是亦三焦之氣府也。三焦之經,為手少陽三焦相火,生脾胃而化水穀,全賴乎此,故上焦主受納飲食,中焦主腐化水穀,下焦主傳輸便溺,所謂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十二臟相使」語)。緣其火足土燥,蒸水化氣,氣降水生,注於膀胱,而後水道能出也。
白話文:
第二十六個難題說:三焦這個臟腑,它稟承什麼,主管什麼?它的起始和終結在哪裡?治療它通常在什麼位置?可以說清楚嗎?
回答是:三焦這個東西,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之處。上焦,在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下,胃的上口處,它的功能是將水穀的精華收納而不往外排出,治療它的位置在膻中穴,也就是玉堂穴下約一寸六分,在兩乳之間的凹陷處。中焦,在胃的中脘處,它既不上也不下,主要功能是將水穀腐熟消化,治療它的位置在肚臍旁邊。下焦,在肚臍下方,膀胱的上口處,主要功能是區分水液的清濁,將糟粕排出而不往內收,用來傳導廢物,治療它的位置在肚臍下一寸。
所以才稱之為三焦,它的府,也就是氣所聚集的地方在氣街。
膻中穴,《黃帝內經·素問·十二臟相使》說:膻中穴是臣使之官,喜樂的情緒由此產生。《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說:膻中穴是心臟的宮城,膻中穴也就是心包所在的位置。玉堂穴,是任脈上的穴位。氣街,是足陽明經上的穴位,它的府在氣街,府,就是氣聚集的地方。《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說:經絡腧穴,是氣聚集的場所,氣街,是氣所行走的道路。《黃帝內經·靈樞·標本》說:胸部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有氣街,小腿有氣街,凡是氣所聚集的地方叫做府,氣所通達的地方叫做街。足陽明經,是臟腑的根源,氣血充盛,所以獨有氣街這個名稱。
三焦的下腧穴,並行於足太陽膀胱經,向下行於胸腔,出自委陽穴(見《靈樞·本輸》),它的路線經過陽明經的氣街(在毛際兩旁),這裡也是三焦之氣所聚集的場所。三焦經,是手少陽三焦相火的來源,能生發脾胃之氣,進而消化水穀,全靠它了。所以上焦主要負責接收飲食,中焦主要負責腐熟消化水穀,下焦主要負責傳輸排泄大小便,這就是所謂的“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出自《十二臟相使》的話)。因為三焦火旺,土氣乾燥,蒸騰水液化為氣,氣下降則水得以產生,注入膀胱,這樣水道才能暢通排出。
3. 二十七難
二十七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十五絡,見《靈樞·經別》。本以督脈之別、任脈之別與脾之大絡合為十五,不數陰陽二蹺,與此不同。
白話文:
第二十七難提到: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多出來的三條絡脈,指的是什麼呢?回答是:有陽絡,有陰絡,以及脾臟的大絡。陽絡指的是陽蹺脈的絡脈,陰絡指的是陰蹺脈的絡脈,所以絡脈總共有十五條。
這十五條絡脈,記載於《靈樞·經別》中。原本是以督脈的分支、任脈的分支,加上脾臟的大絡,合起來計算成十五條,沒有把陰陽蹺脈計算在內,這點和這裡的說法不同。
4. 二十八難
二十八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不拘於經,不與經脈同行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下降,溝渠滿溢,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十二經脈,各有疆界,自經脈而入奇經,則經脈不能復拘。譬之天雨下降,溝渠滿溢,霶霈妄行,不拘井田分畫之舊制也。
白話文:
第二十八難說:脈象中有奇經八脈,它們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督脈、任脈和帶脈。這八條脈,都不受一般經脈的限制,所以稱為奇經八脈。
不受經脈約束,是指它們不與十二經脈的路線相同。
十二經脈,加上十五絡脈,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血運行的路徑,它們互相協調運行。為什麼奇經八脈獨獨不受經脈約束呢?
答案是:聖人為了疏通水道,開鑿溝渠,以應對萬一發生的情況。當雨水從天而降,溝渠滿溢時,水勢會變得漫無邊際、四處流淌,這時候即使聖人也無法控制。這就像絡脈氣血滿溢時,十二經脈也無法再約束它們。
十二經脈各有其固定的範圍,如果氣血從經脈進入奇經,那經脈就無法再約束它們了。這就好比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水勢就會到處流竄,不再受原本田地劃分的限制。
5. 二十九難
二十九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經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下極,篡後之屏翳穴,即會陰也。督行於背,自脊裡而上風府(督脈穴名),入於腦中。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
中極,任脈穴名。任行於腹,自腹裡而上關元(任脈穴名),升於頭上。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並足陽明之經,《素問·經絡論》作少陰之經(舊本誤在「骨空論」)。按衝脈起於足陽明之氣衝,上會橫骨、大赫等十一穴,皆足少陰經也。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回,繞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也。
陽蹺,足太陽之別,起於足太陽之申脈,循外踝上行,入於足少陽之風池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陰蹺,足少陰之別,起於足少陰之照海,循內踝,上至咽喉,而交衝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陽維陰維,維絡於身,陽維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會,足太陽之金門也,陰維主一身之裡,起於諸陰交,點少陰之築賓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八脈者,十二經之絡脈也,經脈隆盛,入於八脈,則溢蓄於外,不能灌溉諸經,故經脈不能拘之。其受邪氣感襲,則表陽蓄積,而生腫熱,宜以砭石瀉之也。
白話文:
第二十九難題說:奇經八脈既然不屬於十二經脈管轄,那麼它們各從哪裡發起,又屬於哪一條經脈呢?
答案是:督脈,發源於身體下方的會陰穴,沿著脊椎內部向上行,到達風府穴,然後進入腦部。
(會陰穴,也就是肛門後面的屏翳穴。)督脈行走於背部,從脊椎內部向上到達風府穴(督脈穴位),然後進入腦部。
任脈,發源於中極穴的下方,沿著陰毛邊緣向上,在腹部內側行走,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到下巴,沿著面部向上,進入眼睛,並與舌頭相連。
(中極穴是任脈的一個穴位。)任脈行走在腹部,從腹部內側向上到達關元穴(任脈穴位),然後向上到頭部。
衝脈,發源於氣衝穴,與足陽明胃經並行,挾著肚臍向上走,到達胸部然後散開。
(這裡說的與足陽明胃經並行,根據《素問·經絡論》應該是足少陰腎經。衝脈發源於足陽明胃經的氣衝穴,向上與橫骨、大赫等十一個穴位相會,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少陰腎經。)
帶脈,發源於側脅部,環繞身體一周。
(這裡的“回”是環繞的意思。)
陽蹺脈,發源於腳跟處,沿著外踝向上行走,進入風池穴。
(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發源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沿著外踝向上行走,進入足少陽膽經的風池穴。)
陰蹺脈,也發源於腳跟處,沿著內踝向上行走,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
(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發源於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沿著內踝向上行走,到達咽喉,並與衝脈交會。)
陽維脈和陰維脈,是維繫身體的脈絡,所以陽維脈發源於所有陽經交會的地方,陰維脈發源於所有陰經交會的地方。
(陽維脈和陰維脈是維繫身體的脈絡,陽維脈主導身體的外部,發源於所有陽經交會的地方,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陰維脈主導身體的內部,發源於所有陰經交會的地方,也就是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
這就像聖人開鑿溝渠,當溝渠滿溢時,水流會進入深湖。所以聖人不能限制水流的去向。而人體的脈絡旺盛時,會流入奇經八脈,但不會像環形一樣循環流動,多餘的氣血無法環流灌溉各個經脈,所以十二經脈也不能控制它們。當它們受到邪氣侵襲,氣血積聚就會腫脹發熱,這時可以用砭石來疏導。
(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的絡脈,當經脈的氣血旺盛時,會流入奇經八脈,但會溢出蓄積在外面,不能灌溉各個經脈,所以經脈無法控制它們。當它們受到邪氣侵襲時,陽氣會積聚,產生腫脹發熱的現象,這時應該用砭石來泄瀉。)
6. 三十難
三十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陰蹺行於骽里,病則外緩而內急。陽蹺行於骽外,病則內緩而外急。沖行於身前,病則經氣上衝,逆氣而裡急。督則行於身後,病則經脈失榮,脊強而身厥。任為諸陰之宗,陽根下潛,蟄藏於此,陽泄根拔,寒凝氣結,男子則為七疝,女子則為瘕聚。帶脈環腰如帶,橫束諸經,病則帶脈不束,腹滿,腰冷溶溶,若坐水中。
陽維主一身之表,病則表傷而苦寒熱。陰維主一身之裡,病則里傷而苦心痛。蓋陽維維於諸陽,陰維維於諸陰,若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表裡渫越,喪其保障故也。
難經懸解卷上終
白話文:
第三十個難題說:奇經八脈的疾病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答案是:陰蹺脈發病時,會出現陽氣遲緩而陰氣急迫的現象;陽蹺脈發病時,會出現陰氣遲緩而陽氣急迫的現象;衝脈發病時,會出現氣逆上衝,並且腹部內裡急迫的狀況;督脈發病時,會出現脊椎僵硬和昏厥的現象;任脈發病時,會出現體內氣機鬱結的狀況,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會出現腹部腫塊;帶脈發病時,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感覺冰冷無力,像坐在水中一樣;陽維脈發病時,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陰維脈發病時,會出現心痛的症狀。陽維脈聯繫著身體的陽經,陰維脈聯繫著身體的陰經,如果陰陽之間不能互相維繫,就會感到茫然若失,精神渙散,無法控制自己。這就是奇經八脈發病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況。
陰蹺脈行走在腿的內側,發病時會出現腿部外側鬆弛而內側緊張的現象;陽蹺脈行走在腿的外側,發病時會出現腿部內側鬆弛而外側緊張的現象;衝脈行走在身體的前面,發病時會出現經氣上衝,氣逆上行,並且腹部內裡急迫的狀況;督脈行走在身體的後面,發病時會出現經脈失去濡養,脊椎僵硬,並且身體昏厥的現象;任脈是所有陰經的總綱,陽氣的根源潛藏於此,如果陽氣外泄,根基被拔除,寒氣凝聚,氣機鬱結,男性就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就會出現腹部腫塊;帶脈像腰帶一樣環繞腰部,橫向約束著各條經脈,發病時帶脈無法發揮約束作用,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冰冷無力,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
陽維脈主導身體表面的功能,發病時會出現體表受損,而導致忽冷忽熱的症狀;陰維脈主導身體內部的功能,發病時會出現體內受損,而導致心痛的症狀。陽維脈維繫著所有的陽經,陰維脈維繫著所有的陰經,如果陰陽之間不能互相維繫,就會感到茫然若失,精神渙散,無法控制自己,身體表裡的功能都失調,失去了保障。
《難經懸解》卷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