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一難

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難,問難也。《難經》者,問難《黃帝內經》之義也。(黃帝諮岐伯,作《素問》《靈樞經》,謂之《內經》)

白話文:

有人提出疑問:十二經絡中都有動脈,為什麼獨獨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這樣做有道理嗎?

的確,寸口脈是脈絡會聚之處,也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神門,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禾髎,足太陰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脈動大迎、人迎、氣街、衝陽,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衝、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聽會、頷厭(皆穴名)。然,答語辭。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中都有動脈,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跳動在中府、雲門、天府、俠白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跳動在合谷、陽谿穴;手少陰心經的動脈跳動在極泉、神門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動脈跳動在天窗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動脈跳動在勞宮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動脈跳動在禾髎穴;足太陰脾經的動脈跳動在箕門、衝門穴;足陽明胃經的動脈跳動在大迎、人迎、氣街、衝陽穴;足少陰腎經的動脈跳動在太谿、陰谷穴;足太陽膀胱經的動脈跳動在委中穴;足厥陰肝經的動脈跳動在太衝、五里、陰廉穴;足少陽膽經的動脈跳動在聽會、頷厭穴(這些都是穴位的名稱)。然而,這只是回答問題的辭令而已。

寸口者,脈之大會,以肺主氣,十二經之脈動,肺氣鼓之也,故肺朝百脈(十二經脈,皆朝宗於肺),而大會於寸口。寸口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語),故曰寸口(氣口即寸口也),寸口三部,魚際為寸,太淵為關,經渠為尺(皆穴名),是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四十五難:脈會太淵,亦是此義。

白話文:

寸口,是脈絡會合的部位。由於肺主導氣息,十二經脈的跳動,都是肺氣鼓動的緣故,所以肺部主管著百脈(十二經脈都匯集於肺),並在大會於寸口。寸口,是指氣息出口到了一寸的部位,以此來判斷生死(出自《素問·經脈別論》),因此稱為寸口(氣息出口就是寸口),寸口分為三部:魚際為寸,太淵為關,經渠為尺(都是穴位名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四十五難:脈會太淵,也是這個意思。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白話文:

人每呼氣一次,脈搏運行三寸;每吸氣一次,脈搏運行三寸;呼吸穩定時,脈搏運行六寸。一個人一天一夜的呼吸次數約為13500次,脈搏運行50周,遍佈全身,耗時100刻(約兩個小時)。營氣和衛氣在陽經運行25周,在陰經運行25周,完成一圈循環,因此50周後重新回歸到手太陰經上。寸口是五臟六腑經絡的終點和起點,因此診脈的法則取於寸口。

《靈樞·五十營》: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一周於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白話文:

《靈樞·五十營》記載:

  • 滴漏下水一百滴的時間,稱為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 人每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運行三寸;每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運行三寸。呼吸一次,氣運行六寸。
  • 十次呼吸,氣運行六尺。
  • 二百七十次呼吸,氣運行十六丈二尺,完成全身運轉一週,下水兩滴。
  • 二千七百次呼吸,氣運行全身十週,下水二十滴。
  • 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運行全身五十週,下水一百滴,總共運行了八百一十丈。

《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衛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手足六陽),行於陰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陰),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會於手太陰之寸口)。

白話文:

《靈樞經·營衛生會篇》:人通過飲食獲得氣血,食物進入胃後,再傳送到肺部。其中清淡的部分變成營血,混濁的部分變成衛氣。營血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營血循環不息,五十年後再度聚集。衛氣和營血一起在陽經循行二十五度(手足六條陽經),也在陰經循行二十五度(手足六條陰經),繞行一週。所以五十度後再度在手太陰經的大會(也就是手太陰經寸口穴)處聚集。

經脈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於手太陰之寸口,明日平旦,又會於手太陰之寸口,此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白話文:

經脈運行一天會循環五十次。今天拂曉時,從手太陰肺經的寸口開始運行,明天拂曉時,又會回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這表示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會在這個點上結束並再次開始,所以中醫才會從寸口這個脈位採取脈象。

會寸口者,營氣也,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但言營氣。若衛氣,則今日平旦,始於足太陽之睛明,明日平旦,又會於睛明,不會於寸口也。

白話文:

瞭解寸脈的人,就是了解營氣,所以氣口形成一寸的長度,用來判斷生死,但只說明營氣的變化。至於衛氣,則在今天的清晨,從足太陽的睛明穴開始,明天的清晨,又重新開始於睛明穴,不會會合在寸脈上。

2.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白話文:

第2個問道:脈上有寸、尺,是什麼意思呢?回答:寸、尺是脈搏的大致所在。從關脈到尺脈的範圍是尺部,由陰氣所管轄;從關脈到魚際的範圍是寸口部,由陽氣所管轄。所以分寸為尺,分尺為寸;而陰氣佔據尺脈中的一寸,陽氣佔據寸脈中的九分;尺脈和寸脈相加,全長一寸九分,所以稱之為寸尺。

寸口者,脈之大要會,言是經脈中絕大之要會也。尺中主陰,寸口主陽,關上陰陽之中分也。分寸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為尺也,分尺為寸者,分一尺之九為寸也。陰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為一尺也,陽得寸內之九分,曰寸者,以一分為一寸也,其實尺寸始終,止得一寸九分而已。

白話文:

寸口,是人體脈搏最重要的部位。因為它是經脈中最大的會合點。尺中主要掌控陰的部分,寸口主要掌控陽的部分,關上是陰陽的分界線。

將一尺分成十分,其中一十分為一寸,稱之為「尺」。將一尺分成九分,其中九分為一寸,稱之為「寸」。陰的部分得到尺中的十分之一,稱為「尺」,因為十分之一等於一寸。陽的部分得到寸中的九分,稱為「寸」,因為九分等於一寸。其實,寸和尺的長度加起來,總共只有九分加十分,也就是一寸九分。

3. 三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白話文:

黃帝詢問道:「脈象有過盛、不足、陰陽間互影響、表裡不調和、內外堵塞的現象,這是什麼意思呢?」

岐伯答道:

  • 關脈之前(寸脈)屬於陽氣的運動,應浮現於脈下九分。如果過於浮淺,稱為「太過」;如果過於深沉,稱為「不及」。如果浮淺得超出應見的範圍,稱為「溢」,且在外關脈內阻擋,這是陰脈受陽脈影響。
  • 關脈之後(尺脈)屬於陰氣的運動,應沉於脈下寸許。如果過於沉伏,稱為「太過」;如果過於淺露,稱為「不及」。如果沉伏得超出應見的範圍,稱為「覆」,且在內關脈外阻擋,這是陽脈受陰脈影響。

因此說「覆溢」脈象,是真正藏腑脈象,代表人不生病而死。

掌內手大指根豐肉曰魚。關前為陽脈,當見九分而浮,遂上魚為溢,此不止九分,而浮亦乖常,是陽脈之太過者,為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位之脈也。關後為陰脈,當見一寸而沉,遂入尺為覆,此不止一寸,而沉亦殊恆,是陰脈之太過者,為內關外格,此陽乘陰位之脈也。外關內格者,陰格於內而陽關於外也。

白話文:

在手掌大拇指基部豐滿的肉稱為「魚」。關節前方的脈絡是陽脈,應該露出九分浮現,如果超過九分並浮起,就是「溢」,這是陽脈過盛的徵兆,稱為「外關內格」,陰脈侵犯陽脈的位置。

關節後方的脈絡是陰脈,應該露出約一寸並沉下去,如果超過一寸且沉得太深,就是「覆」,這是陰脈過盛的徵兆,稱為「內關外格」,陽脈侵犯陰脈的位置。「外關內格」是指陰脈侵犯內部,而陽脈受阻於外部。

內關外格者,陽格於外而陰關於內也。溢者,如水之滿溢也。覆者,如牆之傾覆也。真臟之脈,胃氣絕也(義詳《素問·玉機真臟》)。《靈樞。終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寸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義與此異。

白話文:

現代

外格內關,是指陽氣在外旺盛,陰氣在內衰弱。溢陽,就像水滿溢出來一樣。覆陰,就像牆壁傾覆一樣。真臟的脈象,胃氣斷絕(詳細解釋見《素問·玉機真臟》)。《靈樞·終始》篇中說:人迎脈四條都強盛,而且大而數,稱為溢陽。溢陽就是外格,外格不通暢,死亡而無法救治。寸口脈四條都強盛,而且大而數,稱為溢陰。溢陰就是內關,內關不通暢,死亡而無法救治。這個意思與本段的說法不同。

4. 四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白話文:

有人問:「中醫提到脈中有陰陽,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呼吸時,呼氣與心肺有關,吸氣與腎肝有關,呼吸之間,脾胃會接收水穀的滋味,它的脈絡在中間。浮於表面的脈象屬陽,沉於深處的脈象屬陰,所以稱為陰陽脈。」

陽浮而陰沉,心肺為陽,故呼出者,心肺之氣也,腎肝為陰,故吸入者,腎肝之氣也,呼吸之間,不浮不沉,其應在脾,是脾之受穀味,而在中者也。

白話文:

陽氣浮在體表,陰氣沉在體內。心與肺屬陽,呼氣是心肺之氣作用的結果;肝與腎屬陰,吸氣是肝腎之氣的作用結果。呼吸之間,不浮也不沉,與脾有關,是因為脾運化穀物的營養,而這些營養運化後的精華會儲存在中焦的緣故。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主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白話文:

心臓和肺都浮在上面,如何區別它們?浮而脈象大而鬆散的,是心;浮而脈象短促而澀的,是肺。肝和腎都沉在下面,如何區別它們?牢固而脈象長的,是肝;按壓時濕潤,手指離開後脈象又變實,的是腎。脾臟主宰身體的中部,所以它的脈象在中間。這就是陰陽的規律。

心肺俱浮,而心則大散,肺則短澀,是肺脈浮而微沉也。肝腎俱沉,而腎則濡實,肝則牢長,是肝脈沉而微浮也。

白話文:

心肺脈象都浮現,但心脈卻大而鬆散,肺脈則短促而澀滯,這是因為肺脈浮起但稍微下沉。肝腎脈象都沉降,但腎脈卻濡濕有力,肝脈則堅韌而延緩,這是因為肝脈沉降但稍微上升。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白話文:

脈象包含「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這麼說來,寸口部位豈不是同時有六條脈在跳動嗎?但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並非指同時有六條脈在跳動,而是指脈象的浮沉、長短、滑澀。

浮脈歸於陽性,滑脈歸於陽性,長脈歸於陽性;沉脈歸於陰性,短脈歸於陰性,澀脈歸於陰性。所謂的「一陰一陽」,指的是脈象沉而滑。所謂的「一陰二陽」,指的是脈象沉滑而長。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兩關候肝脾,兩尺候腎也。

白話文:

一陰三陽:指脈象浮滑而長,偶爾沉伏。

一陽一陰:指脈象浮而澀。

一陽二陰:指脈象細長而沉澀。

一陽三陰:指脈象沉澀而短促,偶爾浮出。

根據脈象所在經絡的位置,可以判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