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一難
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難,問難也。《難經》者,問難《黃帝內經》之義也。(黃帝諮岐伯,作《素問》《靈樞經》,謂之《內經》)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神門,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禾髎,足太陰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脈動大迎、人迎、氣街、衝陽,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衝、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聽會、頷厭(皆穴名)。然,答語辭。
寸口者,脈之大會,以肺主氣,十二經之脈動,肺氣鼓之也,故肺朝百脈(十二經脈,皆朝宗於肺),而大會於寸口。寸口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語),故曰寸口(氣口即寸口也),寸口三部,魚際為寸,太淵為關,經渠為尺(皆穴名),是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四十五難:脈會太淵,亦是此義。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靈樞·五十營》: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一周於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衛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手足六陽),行於陰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陰),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會於手太陰之寸口)。
經脈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於手太陰之寸口,明日平旦,又會於手太陰之寸口,此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會寸口者,營氣也,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但言營氣。若衛氣,則今日平旦,始於足太陽之睛明,明日平旦,又會於睛明,不會於寸口也。
白話文:
第一難
人體的十二經脈都有脈搏跳動處,為何特別選取「寸口」來診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這是因為寸口是脈氣匯聚的關鍵,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
十二經脈各有脈動點,例如手太陰肺經的中府、雲門,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陽谿等(皆為穴名)。但寸口之所以重要,在於肺主導全身氣機,十二經脈的運行皆受肺氣推動,因此所有經脈之氣最終匯聚於寸口。寸口的稱呼來自《素問》「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之說,具體分為三部位:魚際穴處為「寸」,太淵穴處為「關」,經渠穴處為「尺」,均屬手太陰肺經的脈動點。《難經·四十五難》提到「脈會太淵」,便是強調此處為脈氣總匯。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吸間脈行六寸。一晝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氣環繞全身五十周,對應古代計時「漏水下百刻」。營衛之氣白天行於陽經二十五周,夜晚行於陰經二十五周,循環完畢後會再次匯聚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因此寸口被視為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的起止點,成為診脈的首要位置。
(補充《靈樞》觀點)人體氣血源於飲食,經胃消化後上輸於肺,清純者化為營氣行於脈中,濁厚者化為衛氣行於脈外。營衛二氣日夜各運行二十五周,合計五十周後重歸寸口。但需注意,營氣的終始點在寸口,而衛氣的循環起點則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不會於寸口。
綜上所述,寸口因匯聚全身脈氣,反映五臟六腑狀態,故被沿用為診斷的核心依據。
3.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者,脈之大要會,言是經脈中絕大之要會也。尺中主陰,寸口主陽,關上陰陽之中分也。分寸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為尺也,分尺為寸者,分一尺之九為寸也。陰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為一尺也,陽得寸內之九分,曰寸者,以一分為一寸也,其實尺寸始終,止得一寸九分而已。
白話文:
[二難]
脈搏的測量有「寸」和「尺」的區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寸和尺是脈搏最重要的匯聚之處。從「關」部到「尺」部的區域稱為「尺內」,由陰氣所主導;從「關」部到「魚際」(手掌拇指側)的區域稱為「寸口內」,由陽氣所主導。因此,從「寸」部分出一部分稱為「尺」,從「尺」部分出一部分稱為「寸」,這樣陰氣佔據尺中的一寸,而陽氣佔據寸內的九分。寸與尺的總長度,實際是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尺寸」。
「寸口」是脈搏最重要的匯聚點,指的是經脈中最關鍵的會合之處。尺中主管陰,寸口主管陽,而「關」部則是陰陽的分界。所謂「分出一寸作為尺」,是指將一尺中的一寸劃分為尺;而「分出一尺中的九分作為寸」,則是指將一尺中的九分劃為寸。陰氣佔據尺中的一寸,稱為「尺」,是將一寸視為一尺;陽氣佔據寸內的九分,稱為「寸」,是將一分視為一寸。實際上,寸與尺的總長度,始終只有一寸九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