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一難

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難,問難也。《難經》者,問難《黃帝內經》之義也。(黃帝諮岐伯,作《素問》《靈樞經》,謂之《內經》)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神門,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禾髎,足太陰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脈動大迎、人迎、氣街、衝陽,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衝、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聽會、頷厭(皆穴名)。然,答語辭。

寸口者,脈之大會,以肺主氣,十二經之脈動,肺氣鼓之也,故肺朝百脈(十二經脈,皆朝宗於肺),而大會於寸口。寸口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語),故曰寸口(氣口即寸口也),寸口三部,魚際為寸,太淵為關,經渠為尺(皆穴名),是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四十五難:脈會太淵,亦是此義。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靈樞·五十營》: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一周於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衛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手足六陽),行於陰亦二十五度(手足六陰),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會於手太陰之寸口)。

經脈一日五十周,今日平旦,始於手太陰之寸口,明日平旦,又會於手太陰之寸口,此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會寸口者,營氣也,故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但言營氣。若衛氣,則今日平旦,始於足太陽之睛明,明日平旦,又會於睛明,不會於寸口也。

白話文: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為什麼唯獨要取寸口的脈象,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 答案是:寸口是脈氣匯聚的大地方,它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

「難」字在這裡是問難的意思。《難經》這本書,就是用來問難《黃帝內經》的含義的。(黃帝向岐伯請教,撰寫了《素問》、《靈樞》等經典,統稱《內經》)

十二經脈中,每一條都有動脈。像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會動在中府、雲門、天府、俠白這些穴位;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會動在合谷、陽谿;手少陰心經的動脈會動在極泉、神門;手太陽小腸經的動脈會動在天窗;手厥陰心包經的動脈會動在勞宮;手少陽三焦經的動脈會動在禾髎;足太陰脾經的動脈會動在箕門、衝門;足陽明胃經的動脈會動在大迎、人迎、氣街、衝陽;足少陰腎經的動脈會動在太谿、陰谷;足太陽膀胱經的動脈會動在委中;足厥陰肝經的動脈會動在太衝、五里、陰廉;足少陽膽經的動脈會動在聽會、頷厭(以上都是穴位名稱)。「然」是答語的開頭詞。

寸口之所以是脈氣匯聚的大地方,是因為肺主導全身的氣,十二經脈的跳動,都靠肺氣的鼓動。所以說,各經脈的氣都朝向肺,匯集在寸口。寸口就是氣口,可以從這裡判斷生死(這是出自《素問·經脈別論》的說法)。寸口分為三部分,魚際穴附近是寸,太淵穴附近是關,經渠穴附近是尺(以上都是穴位名稱),這些都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在。《難經》第四十五難也說脈會於太淵,就是這個意思。

人每呼吸一次,脈搏就會行進六寸。人一天一夜總共有13500次呼吸,脈搏會運行五十周,繞遍全身。時間上,相當於滴漏計時一百刻。營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周,在陰經運行也是二十五周,合起來就是一周。因此,脈搏運行五十周後,又會回到手太陰經。寸口是五臟六腑氣機的終點與起點,所以用寸口的脈象來判斷病情。

《靈樞·五十營》篇說:滴漏計時一百刻,用來區分白天和黑夜。人每次呼吸,脈搏會跳動兩次,氣會運行三寸。呼吸一次,氣行六寸。十次呼吸,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次呼吸,氣行十六丈二尺,氣就會在全身運行一周,滴漏會下降二刻。兩千七百次呼吸,氣行十周,滴漏會下降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行五十周,滴漏會下降一百刻,氣總共行進八百一十丈。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食物進入胃,然後傳到肺。其中清純的部分轉化為營氣,渾濁的部分轉化為衛氣。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營氣不停地運行,五十周後又會匯合一次。衛氣和營氣都會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周(手足六條陽經),也會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周(手足六條陰經),這就是一個循環,所以運行五十周後又會匯合於手太陰經(匯合於手太陰經的寸口)。

經脈每天運行五十周,今天早上從手太陰經的寸口開始運行,明天早上又會回到手太陰經的寸口,這裡就是五臟六腑氣機的終點與起點,所以才要取寸口的脈象來診斷。

寸口匯集的是營氣,所以說氣口形成寸,可以用來判斷生死,這裡只強調營氣的重要性。如果是衛氣,那麼今天早上就會從足太陽經的睛明穴開始運行,明天早上又會回到睛明穴,不會回到寸口。

3.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者,脈之大要會,言是經脈中絕大之要會也。尺中主陰,寸口主陽,關上陰陽之中分也。分寸為尺者,分一尺之一寸為尺也,分尺為寸者,分一尺之九為寸也。陰得尺中之一寸,曰尺者,以一寸為一尺也,陽得寸內之九分,曰寸者,以一分為一寸也,其實尺寸始終,止得一寸九分而已。

白話文:

《二難》說:脈搏有分「寸」和「尺」,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是:「寸」和「尺」是脈搏最重要的交會處。從「關」穴到手腕的「尺」骨處,是「尺內」,由陰氣所主導;從「關」穴到手掌大魚際處,是「寸口內」,由陽氣所主導。

所以將一「寸」區分為「尺」,將一「尺」區分為「寸」,因此陰氣得到「尺」中的一寸,陽氣得到「寸」內的九分。從頭到尾,「寸」和「尺」總共只有一寸九分,這就是「寸尺」的意義。

「寸口」是脈搏最重要的交會處,意思是指它是經脈中極為重要的會合點。「尺中」主陰,「寸口」主陽,「關」穴則是陰陽的分界點。說「分寸為尺」的意思是,將一尺的十分之一區分為「尺」;說「分尺為寸」的意思是,將一尺的十分之九區分為「寸」。陰氣得到「尺」中的一寸,稱為「尺」,是因為以一寸為一尺;陽氣得到「寸」內的九分,稱為「寸」,是因為以一分為一寸。事實上,「寸」和「尺」加起來,總共只有一寸九分而已。

4. 三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掌內手大指根豐肉曰魚。關前為陽脈,當見九分而浮,遂上魚為溢,此不止九分,而浮亦乖常,是陽脈之太過者,為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位之脈也。關後為陰脈,當見一寸而沉,遂入尺為覆,此不止一寸,而沉亦殊恆,是陰脈之太過者,為內關外格,此陽乘陰位之脈也。外關內格者,陰格於內而陽關於外也。

內關外格者,陽格於外而陰關於內也。溢者,如水之滿溢也。覆者,如牆之傾覆也。真臟之脈,胃氣絕也(義詳《素問·玉機真臟》)。《靈樞。終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外格不通,死不治,寸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義與此異。

白話文:

《三難》中說:脈象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互相影響,有覆有溢,有關有格,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這樣的:關脈之前的部分,是陽氣活動的地方,脈搏應該在皮膚表層淺處九分的地方顯現。如果脈象超過這個程度,就稱為太過;如果脈象不足這個程度,就稱為不及。如果脈象向上浮越到魚際(手掌大拇指根部的豐滿肌肉),就稱為溢,這表示是外關內格,屬於陰氣侵乘陽位的脈象。關脈之後的部分,是陰氣活動的地方,脈搏應該在皮膚深處一寸的地方顯現。如果脈象超過這個程度,就稱為太過;如果脈象不足這個程度,就稱為不及。如果脈象向下沉入尺部,就稱為覆,這表示是內關外格,屬於陽氣侵乘陰位的脈象。所以說,覆脈和溢脈,是臟腑真氣敗壞的脈象,即使人沒有生病也會死亡。

手掌內側大拇指根部豐滿的肌肉稱為魚際。關脈之前是陽脈,脈搏應該在皮膚表層淺處九分的地方顯現,如果脈象向上浮越到魚際,這表示脈搏不僅超過九分,而且浮的程度也異於平常,這是陽脈太過的現象,稱為外關內格,表示陰氣侵乘陽位。關脈之後是陰脈,脈搏應該在皮膚深處一寸的地方顯現,如果脈象向下沉入尺部,這表示脈搏不僅超過一寸,而且沉的程度也異於平常,這是陰脈太過的現象,稱為內關外格,表示陽氣侵乘陰位。外關內格,是指陰氣阻礙在內,而陽氣被阻擋在外。

內關外格,是指陽氣阻礙在外,而陰氣被阻擋在內。溢,就像水滿溢出來一樣;覆,就像牆壁倒塌一樣。真臟脈出現,表示胃氣已經衰竭。(詳細意義可以參考《素問·玉機真臟》)。《靈樞·終始》中說:人迎脈四倍於正常,而且脈象又大又數,稱為溢陽,溢陽屬於外格,外格不通暢,就會死亡,無法治療;寸口脈四倍於正常,而且脈象又大又數,稱為溢陰,溢陰屬於內關,內關不通暢,就會死亡,無法治療。這段文字的意義與上面所說的不同。

5. 四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陽浮而陰沉,心肺為陽,故呼出者,心肺之氣也,腎肝為陰,故吸入者,腎肝之氣也,呼吸之間,不浮不沉,其應在脾,是脾之受穀味,而在中者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主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心肺俱浮,而心則大散,肺則短澀,是肺脈浮而微沉也。肝腎俱沉,而腎則濡實,肝則牢長,是肝脈沉而微浮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兩關候肝脾,兩尺候腎也。

白話文:

《四難》說:「脈象有陰陽的區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呼氣時是心和肺在作用,吸氣時是腎和肝在作用,呼吸之間,脾臟負責消化吸收食物的精華,所以它的脈象在中間。浮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所以說有陰陽之分。

陽脈浮在表面,陰脈沉在裡面,心肺屬於陽,所以呼氣時是心肺之氣在運行;腎肝屬於陰,所以吸氣時是腎肝之氣在運行;在呼吸之間,脈象不浮也不沉,它的反應在脾臟,這是脾臟吸收食物精華的體現,所以脈象在中間位置。

心肺的脈象都是浮脈,要怎麼區分呢?」

答:「浮脈而且脈象散大的,是心脈;浮脈而且短促澀滯的,是肺脈。肝腎的脈象都是沉脈,要怎麼區分呢?」

答:「沉脈而且堅實有力的,是肝脈;沉脈而且柔軟濡潤,按下去感覺空虛,舉起指頭感覺實在的,是腎脈。脾臟主管身體的中部,所以它的脈象在中間。這就是陰陽的法則。」

「心肺的脈象都是浮脈,但是心脈是散大的,肺脈是短促澀滯的,說明肺脈的浮是微微帶有沉的。肝腎的脈象都是沉脈,但是腎脈是柔軟實在的,肝脈是堅實有力的,說明肝脈的沉是微微帶有浮的。」

「脈象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等說法,難道寸口這個部位會有六種脈象同時出現嗎?」

答:「這些說法,不是說有六種脈象同時出現,而是指脈象的浮沉、長短、滑澀這些特性。浮脈屬陽,滑脈屬陽,長脈屬陽,沉脈屬陰,短脈屬陰,澀脈屬陰。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而滑;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沉滑而長;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浮滑而長,但有時會出現一次沉脈。所謂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而澀;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而沉澀;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而短,但有時會出現一次浮脈。各種脈象的出現,按照它們所對應的經絡,來判斷病情的順逆。」

「各種脈象的出現,按照它們所對應的經絡,來判斷病情的順逆。左手寸口對應心,右手寸口對應肺,兩手關部對應肝和脾,兩手尺部對應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