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12)
卷下 (12)
1. 七十六難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以取氣?當瀉之時,何以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置,舍置也。衛氣收斂,故從衛取氣。營性疏泄,故從營置氣。
白話文:
第七十六難問道:什麼是補瀉?在需要補的時候,如何獲取正氣?在需要瀉的時候,如何排除邪氣?回答:在需要補的時候,從衛分獲取正氣;在需要瀉的時候,從營分排出邪氣。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應當先補陽氣再瀉陰氣;若是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則需先補陰氣再瀉陽氣。關鍵在於使營衛之氣能通暢運行。
所謂「置」是指捨棄。衛氣具有收斂特性,因此補法從衛分獲取正氣;營氣具有疏洩作用,所以瀉法從營分排放邪氣。
2. 七十七難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現,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肝病傳脾,克其所勝也。
白話文:
七十七難
所謂高明的醫生治療未發生的疾病,普通的醫生治療已出現的病症,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因為,真正厲害的醫生會在發現肝臟有病時,預見肝病會影響到脾臟,所以會先調養脾氣,防止肝的病邪傳到脾,這就叫做「治未病」。
而普通的醫生遇到肝病時,不懂得疾病會互相影響的道理,只顧著治療肝臟本身,因此稱為「治已病」。
(肝病會影響脾,這是因為肝屬木,脾屬土,木剋土,肝病會傳至它所剋制的脾臟。)
3. 七十八難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補者候呼內針,候吸出針,瀉者候吸內針,候呼出針,此補瀉之恆法耳。持針,右手也,而刺法之妙,全在左手,故知為針者,信其左手,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手。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同壓)按所針之處,以指彈而怒之,以爪引而下之,以致其氣,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然後順針而刺之,此方是右手事耳。針下得氣,推其針而內入之,是謂補,動其針而引伸之,是謂瀉。
若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以求之。仍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白話文:
七十八難:
針灸有補法與瀉法,具體是什麼呢?所謂補瀉的方法,並非一定僅靠呼吸進針退針來操作。懂針灸的人,重視左手(按壓穴位)的功夫;不懂的人,只依賴右手(持針)。針刺時,必須先用左手按壓要針刺的部位,用手指輕彈使氣血充盈,再用指甲掐按引導經氣。當氣至時,該處會如動脈般跳動,順勢進針刺入。若針下得氣,將針推入深層稱為「補」;輕搖針體向外引提稱為「瀉」。
若未能得氣,可配合男用淺刺(外)、女用深刺(內)的方法嘗試引氣。若仍無法得氣,則預後極差,屬難以治癒之症。
補法的常規操作是於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瀉法則於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持針雖用右手,但針刺關鍵在於左手的輔助手法。因此精通者重視左手(按壓探氣),生疏者只專注右手(持針動作)。實際針刺時,需先用左手壓按穴位,彈撥激發經氣,掐按引導氣至,待氣如脈動般明顯後,右手才順勢下針。得氣後,推針深入為補,搖針外提為瀉。
假如不得氣,再按男女淺深差異調整刺法。若始終無氣至,即為危重不治之症。
4. 七十九難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濡牢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心為火,滎亦為火,瀉手心主俞土,火之子也,是謂迎而奪之,補手心主井木,火之母也,是謂隨而濟之。手少陰無俞,故取手心主。
白話文:
《七十九難》的如下:
第七十九問:醫經中提到,逆著經脈之氣進行瀉法,怎能不使邪氣減弱?順著經脈之氣進行補法,怎能不使正氣增強?關於“虛”與“實”的運用,有時感覺效果明顯,有時卻似有若無,這該如何理解?
回答:所謂“逆而瀉之”,是指瀉其子穴;“順而補之”,是指補其母穴。例如治療心臟病時,瀉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屬土,因火生土,土為火之子),這就是“逆經奪瀉”的治法;補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屬木,因木生火,木為火之母),這就是“順經助補”的治法。
關於“實與虛”的表現,可通過脈象判斷:脈象充實有力為“得”(見效),脈象細弱空虛為“失”(無效),因此說效果“似有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