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11)
卷下 (11)
1. 七十二難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氣可令調,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經,《靈樞》「終始」、「九針十二原」: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是也。
白話文:
第七十二難說:醫經上講,能夠懂得迎隨之道,就可以使氣血調和。調氣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陰陽。這是什麽意思呢?回答是:所謂迎隨,是指瞭解營衛之氣的運行和經脈的往來走向,根據氣血的逆流或順行來施針,因此稱為迎隨。調氣的方法必須把握陰陽,是指明白人體內外表裡的關係,依據陰陽變化來調和氣血,所以說調氣之法的關鍵在於陰陽。
(按:《靈樞·終始》和《九針十二原》篇提到:氣血離去時為逆,氣血來至時為順。清楚辨別逆順之後,就能正確施治而無須猶豫。若迎著氣血走行的方向下針以瀉其邪,怎會不使邪氣減弱?若順著氣血走行的方向下針以補其虛,怎會不使正氣充實?無論是迎或是隨,都要用心去調和氣血,這就是迎隨之法的要義。)
2. 七十三難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曰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諸井穴在手足指端,經脈初發,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用,當刺者,瀉其滎穴。以滎火者,井木之子,所謂實者瀉其子也。井穴宜補不宜瀉,是故經云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白話文:
第七十三難說:各井穴位於肌肉淺薄之處,氣血較少,不適合直接施針,應該如何針刺呢?回答:井穴屬木,滎穴屬火,火是木之子,本應針井穴時,改為針刺滎穴來瀉之。因此醫經上說該補時不可用瀉法,該瀉時不可用補法,就是這個道理。
井穴位於手足指尖,是經脈起始之處,肌肉較薄,氣血不足,若要刺激,應改瀉滎穴。因為滎穴屬火,是井穴(屬木)之子,即所謂的“實則瀉其子”。井穴宜補而不宜瀉,所以醫經強調補法不可用於瀉,瀉法不可用於補。
3. 七十四難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靈樞》刺法,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與此不同。
井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滎為火,夏刺滎者,以其邪在心火也。俞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經為金,秋刺經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腎水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條,未可拘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聲,入肝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腎病,腎主液,入肝為泣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雖四時有數,並繫於春夏秋冬(刺法系於四時),而針之要妙,則在於秋毫之間,其變無窮也。
白話文:
第七十四難問道:經典上說春天針刺井穴,夏天針刺滎穴,季夏針刺俞穴,秋天針刺經穴,冬天針刺合穴,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春天針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臟,夏天針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臟,季夏針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臟,秋天針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臟,冬天針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臟。那麼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相聯繫的緣由是什麼呢?回答說:五臟任何一臟有病,都會有五方面的症狀表現。例如肝有病時,面色發青屬於肝病,有臊臭味屬於肝病,喜食酸味屬於肝病,喜歡呼喊屬於肝病,容易哭泣屬於肝病,這些病症非常繁多,不能一一列舉。四季的針刺法各有定數,都與春夏秋冬相聯繫。針刺的精妙之處,在於極其細微的觀察。
《靈樞》的針刺法中,冬天刺井穴,春天刺滎穴,夏天刺俞穴,長夏刺經穴,秋天刺合穴,與此處所說不同。
井穴屬木,春季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屬木的肝臟。滎穴屬火,夏季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屬火的心臟。俞穴屬土,季夏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屬土的脾臟。經穴屬金,秋季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屬金的肺臟。合穴屬水,冬季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屬水的腎臟。但是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會出現五類症狀,不可拘泥於固定模式。
舉例來說,肝病患者面色發青是肝病的表現(肝主色),有臊臭味是肝病的表現(但其中也涉及心臟,因為心主嗅覺,臊味入肝);喜食酸味是肝病的表現(但其中也涉及脾臟,因為脾主味覺,酸味入肝);喜歡呼喊是肝病的表現(但其中也涉及肺臟,因為肺主聲音,呼喊入肝);容易哭泣是肝病的表現(但其中也涉及腎臟,因為腎主體液,淚水入肝)。病症表現極其繁多,難以全部說明。雖然四季針刺法各有規律,都與春夏秋冬相聯繫(針刺法與四季相關),但針灸的精要奧妙,在於極其細微的辨證,其變化是無窮無盡的。
4. 七十五難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穀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得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瀉其子,水者木之母,母能令子虛,故補其母,瀉火補水,使木氣不實,則金得平之矣。
白話文:
《七十五難》
《難經》第七十五難提到:醫經中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麼意思?答案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應當相互制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若木氣過盛,金氣就該加以制約;火氣過盛時,水氣應制衡它;土氣過盛時,木氣應制約它;金氣過盛時,火氣應調節它;水穀之氣過盛時,土氣應平衡它。東方對應肝臟,可知肝氣實;西方對應肺臟,可知肺氣虛。
瀉南方(屬火)的火氣,補北方(屬水)的水氣。因為南方火是木之子(火由木生),北方水是木之母(水生木),水能克火。通過「子能助母充實,母能抑子過盛」的關係,所以瀉火補水,目的是讓金氣得以制約過旺的木氣。醫經說「不能單純治療虛證」,正是這個道理。
火為木之子,子氣強會助長母氣(使木更實),故瀉其子(火);水為木之母,母氣足能削弱子氣(抑木之實),故補其母(水)。透過瀉火補水,使木氣不致過實,金氣便能恢復制約木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