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21)
下卷 (21)
1. 下卷
見肝之病,先實其脾,使邪無所入,治未病也,是為上工。見肝之病,一心治肝,治已病也,是為中工。《靈樞》五十五篇曰: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彈而努之,鼓勇之也。努,讀若怒。爪而下之,掐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動針而伸之,是謂瀉。此越人心法,非呼吸出內者也,是固然也。若停針候氣,久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氣,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
篇中前後二「氣」字不同,不可不辨。前言氣之來如動脈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後言得氣不得氣,針下所候之氣也。此自兩節。周仲立乃云:凡候氣,左手宜略重之。候之不得,乃與男則少輕其手,於衛氣之分以候之;女則重其手,於榮氣之分以候之。如此則既無前後之分,又昧停針待氣之道,尚何所據為補瀉耶?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出《靈樞》第一篇。得,求而獲也。失,縱也,遺也。其第二篇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謂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者恍然若有失也。即第一篇之義。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而補瀉則雲手心主,即《靈樞》所謂少陰無俞者也。當與六十六難並觀。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前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此言實之與虛,若得若失。蓋得失有無,義實相同,互舉之省文爾。
白話文:
[下卷]
看到肝臟生病,要先強化脾臟,讓邪氣無法入侵,這是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是最高明的醫生。看到肝臟生病,就只專注治療肝臟,這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是中等的醫生。《靈樞》第五十五篇說:最高明的醫生,在疾病還沒發生時就治療;其次的醫生,在疾病剛開始發展時治療;再次的醫生,在疾病已經衰退時治療。最差勁的醫生,才在疾病正猛烈侵襲時治療,在疾病形體最盛的時候治療,以及治療疾病與脈象相反的情況。所以說:當疾病正盛的時候,不要輕易傷害它;當疾病已經衰退時才去治療,事情必定會很順利。所以說:最高明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而不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就是這個意思。
第七十八個難題說:針灸有補瀉,那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補瀉的方法,不一定要配合呼吸吐納來操作。懂得針灸的人,會相信左手的感覺,不懂針灸的人,會相信右手的感覺。在針刺的時候,先用左手按壓要針刺的穴位,然後彈撥並提起皮膚,再用指甲輕輕向下壓,如果感覺到穴位內的氣像脈搏一樣跳動,就順著這個氣的方向進針,當針得氣後再將針推進去,這就是補法;如果將針動一動並向外伸出,這就是瀉法。如果沒有得到氣,男子就針刺淺一點,女子就針刺深一點。如果這樣還得不到氣,這就代表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治療了。
彈撥並提起皮膚,是為了激發氣的運行。提起皮膚的動作,讀音就像「怒」。用指甲輕輕向下壓,是稍微用力的按壓。這些動作都是為了讓氣能夠到達。當氣到達指尖下方,感覺像脈搏一樣跳動,就趁這個氣到達的時候進針。順,就是順著、依循的意思。停針等待氣的到來,當氣到達時針會微微晃動,這就是得氣。然後將針推進去,就是補法。動針並且將針向外拉,就是瀉法。這是運用內心感受的方法,而不是配合呼吸吐納,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如果停針等待很久氣都沒有來,男子就稍微將針刺淺一點,等待衛氣出現,女子就稍微將針刺深一點,等待營氣出現。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氣,就表示這個病已經無法醫治了。
文章中前後兩個「氣」字,意義不同,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前面說的氣,是像脈搏一樣跳動,是指針刺之前,左手在穴位上感受到的氣。後面說的得氣或不得氣,是指針刺之後,針下所感受到的氣。這是兩個不同的階段。周仲立說:凡是感受氣,左手應該稍微用力按壓。如果感受不到,男子就稍微放輕手上的力道,在衛氣的部位尋找氣;女子就稍微加重手上的力道,在營氣的部位尋找氣。這樣說,既沒有分清前後的區別,又搞錯了停針等待氣到來的道理,還憑什麼判斷補瀉呢?
第七十九個難題說:《經》說迎著氣的方向去奪取它,怎麼會沒有虛的狀況呢?順著氣的方向去幫助它,怎麼會沒有實的狀況呢?虛和實之間,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和虛之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
出自《靈樞》第一篇。得,是求而獲得;失,是放縱、遺失。它的第二篇說:說實和虛,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是說實的狀況有氣,虛的狀況沒有氣。說虛和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是說補的時候好像有所獲得,瀉的時候恍惚間好像有所失去,這和第一篇的意思是一樣的。
答案是:迎著氣的方向去奪取它,是瀉其子。順著氣的方向去幫助它,是補其母。例如心臟生病,瀉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這就是迎而奪之;補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這就是隨而濟之。
迎著氣的方向去奪取它,是瀉法。順著氣的方向去幫助它,是補法。例如心臟生病,心屬火,土是火的子,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是大陵穴,實證就瀉它,這就是迎而奪之;木是火的母,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是中衝穴,虛證就補它,這就是隨而濟之。迎是迎在前面,隨是隨在後面。這只是用心臟為例子,而補瀉的方法卻用到手厥陰心包經,這就如同《靈樞》所說的少陰經沒有輸穴的道理。應當與第六十六個難題一起觀察。
所謂實與虛,是指氣的牢固與濡弱的狀態。氣來時牢固實在,就是得氣;氣來時濡弱空虛,就是失去。所以說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
氣來時是牢固實在還是濡弱空虛,可以用隨和濟或者迎和奪來判斷得到還是失去。前面說虛和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和虛,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這裡說實和虛,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得失和有無,意義其實相同,只是互相省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