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20)
下卷 (20)
1. 下卷
使肝木不過,肺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八十一難文義,正與此互相發明。九峰蔡氏謂,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取相勝,以泄其過,其意亦同。故結句云,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蓋為知常而不知變者之戒也。此篇大意,在肝實肺虛,瀉火補水上。
或問: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當瀉火補土為是。蓋子有餘則不食母之氣,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瀉南方火,乃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中央土,則益母之氣,使得以蔭其子也。今乃瀉火補水,何歟?曰: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之克。
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不可施於兩用。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又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五行之道也。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何哉?曰:是各有其說也。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者,五行之生化;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針家之予奪,固不相侔也。
四明陳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名曰橫。《內經》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木實金虛,是木橫而凌金,侮所不勝也。木實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金虛,本資氣於土,然其時土亦受制,未足以資之,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於木,木乃減而不復實,水為木母,此母能令子虛也。木既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凌,而不復虛,水為金子,此子能令母實也。
所謂金不得平木,不得徑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氣,自然兩平耳。今按陳氏此說,亦自有理。但為「不」之一字所纏,未免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觀八十一篇中,當知金平木一語可見矣。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靈樞》五十二篇曰: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置,猶棄置之置。然人之病,虛實不一;補瀉之道,亦非一也。是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補瀉法見下篇。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白話文:
讓肝木之氣不過盛,肺氣不虛弱,再用瀉火的方法來補水,這不就是調整虛實嗎?《難經》第八十一難的含義,正好可以互相印證。九峰蔡氏認為,水、火、金、木、土、穀這些,要用相剋制衡的方式,來疏導過盛的,他的意思也相同。所以最後說,如果連虛弱都不能治療,又怎麼能談其他的呢?這是在告誡那些只知道常規卻不懂變通的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在於肝氣過盛,肺氣虛弱,要用瀉火來補水。
有人問:子能夠使母強盛,母能夠使子虛弱,應該用瀉火來補土才對。因為子氣太盛,就不會吸收母氣;母氣不足,就不能滋養子。瀉南方火,會奪走子氣,讓子吸收母的多餘之氣;補中央土,會增強母氣,讓母能夠滋養子。現在卻用瀉火來補水,是為什麼呢?答:這是高明的醫術,一舉兩得的方法。瀉火,一方面可以削弱木氣,另一方面可以去除金對木的剋制。
補水,一方面可以增強金氣,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火氣。如果補土,就只能幫助金,不能有兩方面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不補土而補水的原因。又有人問:母能夠使子強盛,子能夠使母虛弱,這是五行生剋的道理。現在醫者卻說子能使母強盛,母能使子虛弱,是為什麼呢?答:這各有各的道理。母能使子強盛,子能使母虛弱,這是五行生化的關係;子能使母強盛,母能使子虛弱,這是針灸治療時取捨的方法,本來就不一樣。
四明陳氏說:仲景說,木氣過盛會剋制金,稱為橫。 《內經》說,氣有餘,就會剋制自己所剋的,並且欺侮自己所不能剋的。木氣過盛,金氣虛弱,就是木橫行而凌駕金,欺侮自己所不能剋的。木氣過盛,本來應該用金來平衡,但是因為木氣正強而橫行,如果用金來平衡,兩者就會相剋而戰。相戰,就會讓過盛的受傷,虛弱的衰敗。金氣虛弱,本來應該從土吸收氣,但是當時土氣也受到抑制,不足以供給,所以用水作為金的兒子,又是木的母親,於是瀉火補水,讓水勝過火,火就會衰弱而從木吸收氣,木就會減少而不再次過盛。水是木的母親,這就是母親能讓兒子虛弱。木氣不再過盛,它的氣就會平穩,平穩了,金就免受木的欺凌,不再虛弱。水是金的兒子,這就是兒子能讓母親強盛。
所謂金不能直接平衡木,不能直接用金來平衡木,必須瀉火補水,從旁治療,讓木金之氣,自然平衡。現在來看陳氏的說法,也有他的道理。但是被「不」這個字所困擾,難免牽強附會。不如直接將「不」字看成多餘的文字。從《難經》第八十一篇中,可以知道金能平衡木的說法。
第七十六難說:什麼是補瀉?當補的時候,從哪裡取氣?當瀉的時候,把氣放在哪裡?答:當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當瀉的時候,把氣放在營氣。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先補陽,再瀉陰;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先補陰,再瀉陽,使營氣和衛氣正常運行。這是重點。
《靈樞》第五十二篇說:不循經脈運行的浮氣是衛氣,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是營氣。補就是取用不循經脈運行的浮氣,來補虛弱的地方;瀉就是把營氣放棄不用。放棄,就像丟棄的意思。但是人的疾病,虛實情況不一;補瀉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所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就要先補陽再瀉陰來調和;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就要先補陰再瀉陽來調和。這樣營氣和衛氣自然就會正常運行了。補瀉的方法在下一篇會提到。
第七十七難說:經典說,上工治療還沒有發作的疾病,中工治療已經發作的疾病,是什麼意思呢?答:所謂治療未病,就是看到肝臟有病,就知道肝臟會把病傳給脾臟,所以先增強脾臟的氣,不讓它接受肝臟的邪氣,所以說治療未病。中工呢,看到肝臟有病,不明白它會傳到其他臟腑,只一心治療肝臟,所以說治療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