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難經匯考 (1)
難經匯考 (1)
1. 難經匯考
《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寧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傳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二十七難全文。
白話文:
《史記》的《越人傳》記載了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這三位患者的治療情況,但沒有提及《難經》中的內容。《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中都記載了秦越人所著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的唐朝注釋者張寧節製作了《史記正義》,在注釋扁鵲倉公傳時,引用了《難經》中的內容來解釋其意義。流傳至今的《難經》包含了四十二難的完整內容,以及第一難和第二十七難的全文。
由此則知古傳以為秦越人所作者,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或自設為問答也那。
白話文: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認為《內經》是秦越人編著的,並不是空穴來風。仔細推敲其中提問句子的用語方式,稱「經言者」,多引用自《素問》、《靈樞》這兩部典籍,尤其以《靈樞》引用最多。但有些句子在這兩部典籍中都找不到出處,可能是越人根據古代經典另外補充的,或者他自己設定的問答句式。
邵庵虞先生嘗曰:《史記》不載越人著《難經》,而隋、唐書經籍、藝文志,定著越人《難經》之目;作《史記正義》者,直載《難經》數章,愚意以為古人因經設難,或與門人弟子問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難由經發,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託名於書,故傳之者唯專門名家而已,其後流傳寢廣,官府得以錄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
白話文:
邵庵虞先生曾經說過:《史記》沒有記載越人著有《難經》,但隋書、唐書的經籍、藝文志中,卻確定了越人撰寫《難經》的說法;而《史記正義》的作者只列舉了《難經》中的幾章,我的看法是,古人根據經典提出疑問,或者與門人弟子一問一答,剛好得到這八十一章。不一定經典中需要質疑的地方只有這八十一條。疑問是由經典引發的,不是單獨提出的言論。而且古人不追求憑藉著書來成名,因此流傳下來的只有專門的名家之作而已。後來流傳越來越廣泛,官府纔能夠將其收錄並著錄於目錄中,而註疏家纔能夠引用它們並形成文字。
圭齊歐陽公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
白話文:
歐陽公對圭說:在手上的寸口上把脈,這種方法始於秦越人,他被認為是醫家的鼻祖。《難經》是秦朝之前的古籍,漢朝以來答客難等著作,都是《難經》之後纔有的。另外,這些著作互相參照,是《難經》的基礎。
楊玄操序謂黃帝有《內經》二帙,其義幽賾,殆難究覽。越人乃採摘二部經內精要,凡八十一章,伸演其道,名《八十一難經》,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
紀天錫云: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難經》。
白話文:
楊玄操序文中說黃帝撰有《內經》兩卷,其內容深奧難懂,很難直接通覽。於是越人從這兩卷經中摘錄出精華,共八十一章,詳細闡釋其要義,取名為《八十一難經》,因為其道理深遠,並非常容易理解的。
宋治平間,京兆黎泰辰序虞庶《難經注》云: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臟六腑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彷彿邪?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復考內外之症以參校之,不其難乎!按歐、虞說,則難字當為去聲,余皆奴丹切。
白話文:
北宋治平年間,京兆人黎泰辰為虞庶的《難經注》所作序言中說:世世代代流傳著《黃帝八十一難經》,之所以稱之為「難」,難道是因為人體的五臟六腑隱藏在身體內部,被邪氣侵擾時難以察覺,只能根據脈象來推測嗎?如果脈象有像十二粒豆子那麼重的,又有像按壓車蓋那樣沉重的,再有像撫摸雞毛那樣細弱的,再加上參考內外證狀來對照確認,這樣難道不難嗎?根據歐陽修和虞庶的說法,「難」字讀去聲;其他「難」字按「奴丹」切讀的音。
丁德用《補註》題云:《難經》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於獄下。於晉宋之間,雖有仲景、叔和之書,然各示其文,而濫觴其說。及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尚文義差迭。按此則《難經》為燼餘之文,其編次復重經呂廣之手,固不能無缺失也。
白話文:
丁德用在《補註》中提到:《難經》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魏朝。到了華佗時期,華佗在獄中將《難經》焚毀殆盡。到了晉宋時期,雖然有仲景、叔和的著作,但他們都只顯示了自己的部分理論,並不完整。後來吳國的太醫令呂廣重新編纂了《難經》,但文字和語義仍然比較混亂。根據這個說法,現存的《難經》是焚毀後留下的殘存部分,並且在呂廣的重編下再次出現了一些缺失。
謝氏謂:《難經》王宗正《注義》圖解,大概以診脈之法,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為正而已。至於他注家,所引寸關尺而分兩手部位,及五臟六腑之脈,並時分見於尺寸,皆以為王氏《脈經》之非。殊不知脈之所以分兩手者,出於《素問·脈要精微論》。其文甚明,越人復推明之。
白話文:
謝氏說:王宗正撰寫的《難經·注義》圖解,大體上以診脈的方法為基礎,將心肺都劃分為浮脈,腎肝都劃分為沉脈,而脾臟在中間位置,是一條正脈。至於其他注家引用寸、關、尺來劃分左右兩手的部位,以及將五臟六腑的脈象,根據時間的不同而分別顯示在寸、關、尺脈上,都認為王氏《脈經》的說法不正確。殊不知,脈象之所以能劃分左右兩手,是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這段經文非常明確,越人又對它進一步闡釋清楚了。
於十難中言一脈變為十,以五臟六腑相配而言,非始於叔和也。且三部之說有二:一則四難所謂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者中州,與第五難菽法輕重同,而三部之中,又各自分上中下云;一則脈要精微論之五臟部位,即二難之分寸關尺,十難之一脈變為十者也。若止以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為中州一法言之,則亦不必分寸關尺。
而十難所謂一脈十變者,何從而推之?
蘄水龐安常有《難經解》數萬言,惜乎無傳。
白話文:
在《十難經》中,提到「一脈變為十」,是根據五臟六腑的相配而來的,這並不是叔和首先提出的。而且「三部」之說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來自《四難經》,認為心肺都浮在上面,腎肝都沉在下面,脾臟位於中間,這與《第五難經》中「菽法輕重」的說法相同。而在這三部之中,又各自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第二種說法來自《脈要精微論》對五臟部位的描述,就是《第二難經》中的分、寸、關、尺。而《十難經》中「一脈變為十」的說法,就是指這個。
如果只用「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為中州」這種說法,那麼就不必再分寸關尺了。
諸家經解,馮氏、丁氏傷於鑿,虞氏傷於巧,李氏、周氏傷於任,王、呂晦而舛,楊氏、紀氏大醇而小疵。唯近世謝氏說,殊有理致源委。及袁氏者,古益人,著《難經本旨》,佳處甚多。然其因襲處,未免踵前人之非,且失之冗爾。
白話文:
各家對醫經的解釋:馮氏和丁氏的過於牽強附會,虞氏的過於巧妙,李氏和周氏的過於武斷,王氏和呂氏的晦澀難懂,楊氏和紀氏的整體正確但有小瑕疵。只有近代謝氏的論述,特別有道理和脈絡。袁氏是一位古醫學大師,他的《難經本旨》有許多精彩之處。然而,他的抄襲之處難免繼承前人的錯誤,而且過於冗長。
潔古氏《藥注》,疑其草稿,姑立章指義例,未及成書也。今所見者,往往言論於經不相涉,且無文理。潔古平日著述極醇正,此絕不相似。不知何自遂乃板行,反為先生之累。豈好事者為之,而托為先生之名邪?要之,後來東垣、海藏、羅謙甫輩,皆不及見,若見,必當與足成其說。不然,亦迴護之,不使輕易流傳也。
白話文:
潔古派的《藥注》,我懷疑是草稿,只有章指義例,還沒完成著作。現在我們看到的,常常是與經書無關的言論,而且文理不通。潔古平時寫作極其嚴謹純正,這部作品完全不相符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刻印流傳,反而成了潔古先生的負累。難道是好事者所為,假借先生之名嗎?總之,後來的東垣、海藏、羅謙甫等人,都沒有見過這本書,如果見過,一定會幫他完善。不然,也會迴護,不讓它輕易流傳。
《難經》八十一篇,辭若甚簡,然而榮衛度數,尺寸位置,陰陽王相,臟腑內外,脈法病能,與夫經絡流注,針刺俞穴,莫不該盡。昔人有以十三類統之者,於乎!此經之義,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十三類果足以盡之與?八十一篇果不出於十三類與?學者求之篇章之間,則其義自見矣。此書固有類例也。
白話文:
《難經》有八十一篇,文句雖然很簡潔,但全身氣血運行、穴道尺寸位置、陰陽虛實、臟腑內外構造、脈象病症、經絡循行分佈、針灸取穴要點,都包含得很全面。以前有人用十三種類別來歸納《難經》的內容,不禁令人感嘆:這部經典的意義涵蓋極廣、無所不包,細節也無一遺漏,十三種類別真的能將它完全涵蓋嗎?八十一篇的內容真的不出於十三種類別嗎?學者們不妨在文章之間探討,它的義理自然會顯現出來。這本書確實有類例可循。
但當如《大學》朱子分章,以見記者之意則可,不當以己之立類,統經之篇章也。今觀一難至二十一難,皆言脈。二十二難至二十九難,言經絡流注始終,長短度數,奇經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間有云脈者,非謂尺寸之脈,乃經絡之脈也。三十難至四十二難,言榮衛、三焦、臟腑、腸胃之詳。
白話文:
但是,如果像《大學》朱熹章節的劃分,以顯示作者的意思是可以接受的,不應該用自己的分類來統攝經文的章節。現在看從第一難到第二十一難,都講述經脈。從第二十二難到第二十九難,講述經絡的流動順序、始終、長度和數字、奇經的運行以及疾病的吉凶。其中有的說「脈」,並不是指手腕上的脈,而是指經絡的脈。從第三十難到第四十二難,講述榮衛、三焦、臟腑、腸胃的詳細內容。
四十四、五難,言七衝門,乃人身資生之用,八會為熱病在內之氣穴也。四十六、七難,言老幼寤寐,以明氣血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見陰陽之走會。四十八難至六十一難,言診候病能,臟腑積聚、泄利,傷寒、雜病之別,而繼之以望聞問切,醫之能事畢矣。六十二難至八十一難,言臟腑滎俞,用針補瀉之法,又全體之學所不可無者。
此記者以類相從,始終之意備矣。
白話文:
「四十四、五難」講述了七衝門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通道,八會穴則是熱病內在氣機的關鍵所在。「四十六、七難」則說明老幼睡眠情況可以反映氣血盛衰,而面部耐寒程度則可以觀察陰陽運行聚散。「四十八難」至「六十一難」講述了診斷疾病的能力,包括臟腑積聚、泄利、傷寒、雜病的辨別,以及望聞問切等診斷方法,涵蓋了醫術的全部要點。「六十二難」至「八十一難」則探討了臟腑的滎俞穴位,以及針灸補瀉的運用,這些都是醫學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些醫學典籍將相關內容歸類整理,使其前後呼應,完整呈現了醫學的精髓。
十一難云:肝有兩葉。四十一難云:肝左三葉,右葉四,凡七葉。言兩葉者,舉其大。言七葉,盡其詳。左三右四,亦自相陰陽之義。肝屬木,木為少陽,故其數七。肺屬金,金為少陰,故六葉兩耳,其數八。心色赤而中虛,離之象也。脾形象馬蹄而居中,土之義也。腎有兩枚,習坎之謂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肝臟有兩葉,這指的是主要的两叶。更詳細的说,肝臟實際上是七葉,左邊三葉,右邊四葉。七葉的說法,是將肝臟的所有部分都列舉出來。左三右四,也符合陰陽的道理,因為肝屬木,木為少陽,所以其數為七。肺屬金,金為少陰,所以有六葉和兩耳,其數為八。心臟呈紅色,且內部空虛,代表離的象徵。脾臟形狀像馬蹄,位於身體中央,代表土的特性。腎臟有两個,符合坎的特性。
此五臟配合陰陽,皆天地自然之理,非人之所能為者。若馬之無膽,兔之無脾,物固不得其全矣。周子云木陽稚,金陰稚是也。
白話文:
這五臟配合陰陽,都是天地間自然的法則,不是人所能決定的。就像馬沒有膽囊,兔子沒有脾臟一樣,這些都是物種固有的,不可能得到完整。周敦頤說:「木生於陽而幼嫩,金生於陰而堅固」,就是這個道理。
東坡先生《楞伽經》跋云:如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藥方,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於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
白話文:
晦庵先生題跋郭長陽的醫書說:我曾經說過,古人在診脈時,所用方法不只一種。然而現在流行的,只有寸關尺的法則最為重要,而且這種說法載於《難經》的第一篇,所以也算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因此郭公的這本書,詳細記載了《難經》中的說法,並且引用了丁德用的密排三指法來解釋。
晦庵先生跋郭長陽醫書云:予嘗謂古人之於脈,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關尺之法為最要,且其說具於《難經》之首篇,則亦非不俚俗說也。故郭公此書,備載其語,而並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釋之。夫《難經》則至矣!至於德用之法,則予竊意診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長短,以是相求,或未得為定論也。蓋嘗細考經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關而前卻,以距手魚際、尺澤。
《難經》中的論述已經很完備了!至於德用的方法,我私下以為診脈者的手指有肥有瘦,病人的手臂有長有短,用這種方法來診斷,不一定能得到確定的結論。我曾經仔細研究過經典中關於寸、關、尺的劃分,都是從關脈開始向前推算,以手腕和尺骨莖突作為界限。
白話文:
《難經》中的論述已經非常完備了!至於診脈的具體方法,我個人認為,診脈者的手指有胖有瘦,病人的手臂有長有短,用這種方式來診斷,不一定能得出確定的結論。我曾經仔細研究過經典中關於寸關尺的劃分,都是從關脈開始向前推算,以手腕和尺骨莖突作為界限。
是則所謂關者,必有一定之處,亦若魚際、尺澤之可以外見而先識也。然今諸書,皆無的然之論。惟《千金》以為寸口之處,其骨自高,而關尺皆由是而卻取焉。則其言之先後,位之進退,若與經文不合,獨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而分其前後,以為尺寸陰陽之位,似得《難經》本旨。然世之高醫以其贗也,遂委棄而羞言之。
予非精於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見其說於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白話文:
這裡所謂的關脈,必定有一個特定的位置,就像魚際穴和尺澤穴可以通過外觀來識別一樣。但是,現有的醫書中都沒有明確的論述。只有《千金方》認為,寸口脈的位置在於其骨骼較高處,而關脈和尺脈都是由此而後取的。但是,這種說法在前後順序和位置進退方面與經文不合。只有民間流傳的《脈訣》五言七言韻語,語言雖然淺顯鄙陋,但卻明顯不是王叔和所著的正本。可是,它卻能夠直接指出高骨為關脈,並將其分為前後,視為尺寸陰陽的位置,似乎符合《難經》的宗旨。然而,世上的名醫們因為它不是正統,所以都把它當作偽書,很少提及。
廬陵謝堅白曰:泰定四年丁卯,愚教授龍興,建言憲司。請刻叔和《脈經》本書十卷。時儒學提舉東陽柳公道傳序其端曰:朱文公云:俗傳《脈訣》,辭最鄙淺,而取其直指高骨為關之說,為合於《難經》。雖文公亦似未知其正出《脈經》,正謂此跋也。然文公雖未見《脈經》,而其言與《脈經》吻合。
白話文:
廬陵的謝堅白說:泰定四年丁卯,我擔任龍興的教授,向監察機關上書建議。請求刻印叔和所著的《脈經》這本書共有十卷。當時的儒學提舉東陽柳公道傳在序言中說:朱文公說:通俗流傳的《脈訣》,文字非常淺陋,但採用了它直指高骨為關脈的說法,與《難經》相符。雖然文公似乎也不知道《脈訣》的來源正是《脈經》,這正是這篇跋文的用意。然而文公雖然沒有見過《脈經》,但他的話與《脈經》相吻合。
《脈訣》雖非叔和書,其人亦必知讀《脈經》者。但不當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遂與《脈經》所載二十四種脈之名義,大有牴牾,致使後人疑焉。
白話文:
雖然《脈訣》這部書籍並不是扁鵲的著作,但它的作者肯定也研讀過《脈經》。但是,作者不應該自行設定「七表、八里、九道」的脈象分類,這與《脈經》記載的二十四種脈象名稱和意義有很大的出入,導致後人產生疑惑。
項氏《家說》曰:凡經絡之所出為井,所留為滎,所注為腧,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腧象水之竇(竇即窬字也),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下同
白話文:
《項家說》說:凡經脈通達的地方叫做「井」,停留的地方叫做「滎」,貫穿的地方叫做「腧」,經過的地方叫做「原」,運行的地方叫做「經」,進入的地方叫做「合」。「井」就像泉水,「滎」就像池塘,「腧」就像水井,「經」就像流水,「合」就像水匯聚,這些都是借用了水的特徵。以下同理。
藏五而府六,藏穴五而府穴六,猶干五而支六,聲五而律六,皆陰陽之數,自然之理。雖增手厥陰一臟,其實心之包絡,不異於心,即一臟而二經也。經之必為十二,猶十二支、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律,不可使為十一,亦自然之理也。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亥子為水,四行皆二支耳,而土行獨當辰戌丑未四支,以成十二。肺肝脾腎四臟皆二經,而心與包絡共當四經,以成十二。
此豈人之所能為哉?
白話文:
五臟配六腑,五臟穴位配六腑穴位,就像五個天干配六個地支,五個音階配六個律呂,都是陰陽數字的規律,自然法則。雖然增加了手厥陰這個臟,但實際上它是心的包膜,與心沒有不同,也就是一個臟對應兩個經絡。經絡必定有十二條,就像十二地支、十二時辰、十二月、十二律一樣,不能只有十一條,這也是自然法則。寅卯屬於木,巳午屬於火,申酉屬於金,亥子屬於水,四行為兩支,而只有土行佔據辰戌醜未四支,才能湊成十二支。肺、肝、脾、腎四臟都有兩個經絡,而心和包絡共用四個經絡,這樣就湊足了十二條。
右寸手太陰陽明金,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太陽少陰水,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厥陰少陽木,生左寸手太陽少陰火。太陽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少陽火,生右關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陽明土,復生右寸手太陰陽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白話文:
右側寸關部屬金,生於左側尺澤部屬水。左側尺澤部屬水,生於左側關元部屬木。左側關元部屬木,生於左側寸口部屬火。左側寸口部屬火,通至右側尺部屬火。右側尺部屬火,生於右側關元部屬土。右側關元部屬土,再回到右側寸關部屬金。這些都是五行中子母相生相養的關係。
虞氏曰:經言: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謂其父母之年會合於已上,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也。故推命家言,男一歲起丙寅,女一歲起壬申。《難經》不言起而言生,謂生下已為一歲矣。壬丙二干,水火也,水火為萬物之父母。寅申二支,金木也,為生物成實之終始。
白話文:
虞氏說:古書上記載:男人生於寅年,女人生於申年。這是說父母之年會合在己以上,男生順著時間向左運行了十月,在寅年生下來;女生順著時間向右運行了十月,在申年生下來。所以推命家說,男生從丙寅年開始算一歲,女生從壬申年開始算一歲。《難經》沒有說「起」,而是說「生」,表示出生後已經是一歲了。壬丙兩幹是水火,水火是萬物的父母。寅申兩支是金木,是生物成長終結的開始和結束。
木飽在申,金飽在寅,二氣自飽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於巳,巳與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於亥,亥與寅合,故男子取寅。所以男年十歲,順行在亥;女年七歲,逆行在亥。男子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氣;女年十四天癸至,右行亦在巳,與男年同在本宮,生氣之位。陰陽相配,成夫婦之道,故有男女也。
白話文:
木氣旺盛的時候在申時,金氣旺盛的時候在寅時,兩種氣息自然相配,所以利用寅申這兩個時辰。金氣生長在巳時,巳和申相合,所以女子取申時。木氣生長在亥時,亥和寅相合,所以男子取寅時。因此,男子年滿十歲時,順時針行進到亥時;女子年滿七歲時,逆時針行進到亥時。男子十六歲時,天癸(月經)到達左邊,運行到巳時,巳時是申時的生氣所在;女子年滿十四歲時,天癸到達,向右運行也到達巳時,與男子的年紀相同,都在同一宮中,是生氣所在的位置。陰陽相配,才能成就夫婦之道,所以纔有了男女之分。
上古天真論曰:男子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故能有子。此之謂也。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記載:男性在 16 歲時,天癸(一種精氣)充足,精氣充盈,陰陽調和,因此能生兒育女。女性在 14 歲時,天癸來潮,任脈通暢,太衝脈強盛,因此能生兒育女。這就是生兒育女的基本原則。
經云: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一陰降,故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氣為榮。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六陰驅而使之下也。云清氣者,總離之體而言之。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一陽升,故子後一陽生,即腎之生氣也。
白話文:
醫經上說:地上的氣上升形成雲,天空中的氣下降形成雨。清氣是人體的上部,是陽氣,是火氣。心臟的陰氣下降,所以下午一點開始產生陰氣,也就是心臟產生血液。因此說清氣是血脈。天空中的清氣不會下降,而濁氣會下降,因為六陰之氣驅使它下降。這裡所說的雲清氣是指心臟整體的氣。濁氣是人體的下部,是陰氣,是水氣。腎臟的陽氣上升,所以晚上十一點開始產生陽氣,也就是腎臟產生氣。
故曰濁氣為衛。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之謂也。地之濁不升,地之清能升,為六陽舉使之上也。濁氣者,總坎之體而言之。肺主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腎主液,是五臟各有所主也。然而一臟之中,又各有聲、色、臭、味、液,五五二十五,五行錯綜之道也。
白話文:
因此說,混濁之氣就是人體表面的防衛系統。雨水來自地氣,雲彩來自天氣,這就是這個道理。地上的混濁之氣不能上升,地上清新的氣能上升,這是因為人體有六陽經負責提升它們。混濁之氣就是指水(坎)的整體性質。肺主聲音,肝主顏色,心主氣味,脾主味道,腎主體液,這是五臟各自分管的職能。然而,在每個臟器中,又都分別存在聲音、顏色、氣味、味道、體液,五臟各有五種屬性,組成了二十五個五行錯綜交織的系統。
肝主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腎主液,是五臟各有所主也。然而一臟之中,又各有聲、色、臭、味、液,五五二十五,五行錯綜之道也。
白話文:
肝主司聲音,肝主司顏色,心主司氣味,脾主司味道,腎主司液體,這是五臟的不同作用。然而,在一個臟器中,又同時存在著聲音、顏色、氣味、味道、液體,總共有五種器官,因此共有二十五種不同的屬性,這正是五行相互作用的道理。